没有褒贬,我收到了鼓舞

这个求关注、求认可的时代,人人选择了被认可的捷径:读书读到被人看得起的地步,找个被人看得起的工作,再找个被人看得起的伴侣,娃娃也被人看得起们,人生就被人看得起了。仿佛褒贬的取向很明显了嘛。
但是有些人无论别人怎么褒贬,自己认定的最优选择不会变。
比如段林希,照常理,一个中学都不读完就跑酒吧那种地方的人,由,这一生人废掉啦。我完全可以想象她是怎么被指指点点,说不定她万一不坚定点,会交钱读个学校找其他体面的工作。但是人家没有,人家自学了一切,在一个没有这种造星选秀氛围的地方,人家自己坚持下来了。
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其他女星一样装时尚逼,跟原来一样朴素真实,作自己,不迎合。这样很容易让人觉得潜台词是“你爱喜欢我不喜欢我,老子就是这样”,但是她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她诚恳,天真傻笑,没有装的成分在。
太难得了!这就是我猛然看起快女来的原因,我相信打动了不只我。最终段林希得冠军了,我在图书馆失落的时候及时收到西哥的短信,太受鼓舞了!
衡量一个体制的好坏,就是看这个体制是让底层草根大众有机会问鼎,还是直接让既得利益者的后代继承优势。我总觉得,段林希的成功夺冠,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底层人民边疆人民的希望。
我一直在做加法,患有俗称为纠结的严重选择综合症,总是在问,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结果。总是想求一个认可,得到一个或褒或贬的语句。。后来我找到了经济学上的解释:人总是有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要增加自己的备选方案,以便效用函数有最大的可行域,以便等边际曲线能移动最多,以便做出最优选择。
就像这一次,我同时选了三条路。人人都在问,你有病啊你找罪受啊你吃多了啊。
但是我真实觉得我是有理由的。
“心里有一团火”,日本的原一平这样解释,我觉得是的,不是基于别人的褒贬,是因为心里的一团火。我觉得是的,三条路是为了最后的一条路。 我受鼓舞了,就算动摇。
那个想法我从未放弃,深信不疑,像一个亮在头顶的光。
对我来说,这,就是最优选择。最让我心安理得,变态发疯的最优选择,不在于别人的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