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马勒与他的音乐世界——第六交《悲剧》
“马勒的时代到来了吗?到来了。而且己经到来很久了,甚至在他的精神顺著笔尖流入他的每部交响的每一小节的时候就到来了。” 伯纳德。伯恩斯坦
马勒与他的《第六交响曲》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至1911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可以算是在伟大的奥地利日尔曼交响乐作曲家长远传承中的最后一位大师,这个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茁壮成长的传统,在马勒的音乐中达到顶峰。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和五部声乐套曲著重声乐、器乐思维的互相融合,探索交响曲的声乐化,而他的艺术歌曲又都是用交响乐队伴奏的。马勒还是著名的指挥家,曾任布拉格、布达佩斯、维也纳以及纽约歌剧院与乐团的音乐总监。他担任纽约爱乐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期间,对乐团了如指掌。身为乐团指挥,他曾修改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而在马勒的时代人们觉得这是对大师的不敬,这些人作曲家的作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对这些总谱的修改版本,在最近几年被录制成唱片、让人们对於马勒的音色想象力一目了然。作为晚期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人,马勒结束了一个时代,为现代音乐的晚辈勋伯格铺好了出场的红地毯。
马勒的每一部交响曲似乎都在书写著他自己的生平,从贝多芬到瓦格纳再到马勒,作曲家都是用音乐来表达自己。身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屈辱,使马勒饱尝人生的艰辛,在马勒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在维也纳歌剧院艺术总监的十年生涯中、内讧、勾心斗角层出不穷、人际关系十分复杂,所以这十年对作曲家是很大的打击,这些情绪不可避免地会被作曲家带入到作品之中。
古典主义时期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和莫札特的交响曲之间存在著很大的差异,贝多芬则进一步地发展了它,他交响曲的一个乐章几乎相当海顿整部交响曲的长度,在当时颇受争议。马勒的交响曲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并不只是是增加了篇幅,还大大加重了演奏力量。管乐的大量使用和人声的加入可以说是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的再次发挥。马勒的音乐是狂风暴雨、电闪雷呜的,仿佛整个宇宙都在他身上弹奏。他的交响曲总是气势恢宏、撼人心魄,像是灿烂燃烧的霞光,总是显示出鲜红的色彩、血一样在滚涌、那是他内心的喷涌。使听为在这样的曲子中可以期待纯粹的情感空间。瞭解马勒的人都知道,交响曲是他对命运与死亡的探索。但马勒死后,他的音乐光芒逐渐暗淡、多年以来他的作品很少出现在音乐厅里、仿佛马勒的音乐悲剧性太过强烈,有些人认为是表达自传性的痛苦。
马勒的《A小调第六交响曲》作於1903至1904年,原作有标题“悲剧”、后被马勒自己删除。此曲由4个乐章组成,它的长度几乎可以成为一场音乐会、约83分鐘左右、1906年5月27日由马勒指挥首演、在极少数已出版的乐谱中,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的顺序相反。它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死亡,因为马勒在第六交响曲中就是以象徵死亡的A小调来作为作品的中心调。马勒在写这部交响曲时,正生活在稳定和甜蜜之中,但他却预见到了即将而来了衰落。因此第六交响曲从本质上来讲充满了生活经历的苦涩,表明了否定。他的格言是:生存是个负担,死亡值得向往;生活则是可恶、表明了马勒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一些人会说这是马勒自己的衰落、而另一些人会说这是全人类的衰落、也许两者皆是。他的夫人阿尔玛曾说:“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没有一部像这首交响曲那样是直接发自他的内心最深处。那天我们俩都流下了眼泪,因为这音乐及其所预示的东西使我们深深感动”。
马勒《第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为A小调、不太快的有力的快板、奏鸣曲式。A小调第一乐章、有短暂的序奏,开头好似侵略主题的音调在强烈的和弦下进行、小提琴以进行曲风格奏出灰暗的第一主题,木管呈示有忧郁味的圣咏风格动态。有人认为,这是马勒用音乐来表现其爱妻的姿态。第二主题加入后,在小提琴的震音下,钢片琴奏出柔和的和絃、响起铃声与鐘声、圆号奏呈示部的圣咏风格旋律。然后变得优雅、由木管吹第二主题,与圣咏风格旋律一起向前发展,达到顶点出现第一主题变形后进入再现部。尽管马勒有的作品显得吵闹,但它们均是发自作曲家内心的呐喊。
降E大调第二乐章为中庸的行板、结构为三段体、这个如歌的行板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格、很优美。宽广而气息悠长的旋律、哀婉哀情地倾诉作曲家自己内心的故事。优美的小提琴表情十足地呈示第一主题,加入管乐后,飘散看优美的情绪,圆号加入呈田园风味,好似作曲家暂时为开一切沈重的心事而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A小调第三乐章是一首谐谴曲、指示为“带著沉重味”,像群魔乱舞一样,使我想起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地狱中妖婆的狂舞。
C小调第四乐章,序奏是如歌的行板、小提琴出现序奏主要旋律、然后由中庸的快板逐渐高扬、进入主部有力的快板。在主部中,先由木管和小提琴强烈地呈现第一主题、圆号呈示第二主题,小结尾时各打击乐器活跃地加上序奏动机、营造出多彩的效果。发展部除两个主题外,亦用上序奏材料给予对位处理,据马勒对妻子为述这是表现“英雄受敌人三次打击、在第三次像大树一样倒了下去”。之后省略再现部、以悲剧性的沉重结尾作结束、表现一种消极的绝望、终於把音乐带入万劫不复的死亡的深渊。富有特殊表现意义的乐器和节奏的贯穿使用、将整部作品的悲剧气氛连成一体,例如象征著恐惧和死亡的特定节奏的鼓的敲击声。
《第六交响曲》富有特定意义,并贯穿使用在四个乐章中的乐器是铃。马勒对铃这一乐器的使用并不意味著作为对田园的一种象徵,正如马勒自己所说是为了建立一个“存在於另一个世界上的寂寞的气氛”。是为了建立“从很远的地方回荡著的自然的声音、就好像他站在最高的山峰上面对著永恒。”马勒在其他几部交响曲中运用铃的含义也是如此。为了表示《第六交响曲》中的主人公所遭受的三次打击、马勒使用了大槌,作曲家告诉演奏者要使用得短促、低沈而有力、大的三次敲击要一次比一次大而强。除上述非传统的打击乐器外、《第六交响曲》马勒还使用了钟琴、低音钟、钢片琴、桦木条等来加强《第六交响曲》的表现意义。尽管马勒在“充满了生活的苦涩”的《第六交响曲》中遭受了“三次沉重的打击”、然而实际上他没有真正被打倒、这是因为他的天性驱使他继续去探索事物以及生存中的苦难。
马勒与他的《第六交响曲》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至1911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可以算是在伟大的奥地利日尔曼交响乐作曲家长远传承中的最后一位大师,这个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茁壮成长的传统,在马勒的音乐中达到顶峰。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和五部声乐套曲著重声乐、器乐思维的互相融合,探索交响曲的声乐化,而他的艺术歌曲又都是用交响乐队伴奏的。马勒还是著名的指挥家,曾任布拉格、布达佩斯、维也纳以及纽约歌剧院与乐团的音乐总监。他担任纽约爱乐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期间,对乐团了如指掌。身为乐团指挥,他曾修改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而在马勒的时代人们觉得这是对大师的不敬,这些人作曲家的作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对这些总谱的修改版本,在最近几年被录制成唱片、让人们对於马勒的音色想象力一目了然。作为晚期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人,马勒结束了一个时代,为现代音乐的晚辈勋伯格铺好了出场的红地毯。
马勒的每一部交响曲似乎都在书写著他自己的生平,从贝多芬到瓦格纳再到马勒,作曲家都是用音乐来表达自己。身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屈辱,使马勒饱尝人生的艰辛,在马勒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在维也纳歌剧院艺术总监的十年生涯中、内讧、勾心斗角层出不穷、人际关系十分复杂,所以这十年对作曲家是很大的打击,这些情绪不可避免地会被作曲家带入到作品之中。
古典主义时期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海顿和莫札特的交响曲之间存在著很大的差异,贝多芬则进一步地发展了它,他交响曲的一个乐章几乎相当海顿整部交响曲的长度,在当时颇受争议。马勒的交响曲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并不只是是增加了篇幅,还大大加重了演奏力量。管乐的大量使用和人声的加入可以说是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的再次发挥。马勒的音乐是狂风暴雨、电闪雷呜的,仿佛整个宇宙都在他身上弹奏。他的交响曲总是气势恢宏、撼人心魄,像是灿烂燃烧的霞光,总是显示出鲜红的色彩、血一样在滚涌、那是他内心的喷涌。使听为在这样的曲子中可以期待纯粹的情感空间。瞭解马勒的人都知道,交响曲是他对命运与死亡的探索。但马勒死后,他的音乐光芒逐渐暗淡、多年以来他的作品很少出现在音乐厅里、仿佛马勒的音乐悲剧性太过强烈,有些人认为是表达自传性的痛苦。
马勒的《A小调第六交响曲》作於1903至1904年,原作有标题“悲剧”、后被马勒自己删除。此曲由4个乐章组成,它的长度几乎可以成为一场音乐会、约83分鐘左右、1906年5月27日由马勒指挥首演、在极少数已出版的乐谱中,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的顺序相反。它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死亡,因为马勒在第六交响曲中就是以象徵死亡的A小调来作为作品的中心调。马勒在写这部交响曲时,正生活在稳定和甜蜜之中,但他却预见到了即将而来了衰落。因此第六交响曲从本质上来讲充满了生活经历的苦涩,表明了否定。他的格言是:生存是个负担,死亡值得向往;生活则是可恶、表明了马勒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一些人会说这是马勒自己的衰落、而另一些人会说这是全人类的衰落、也许两者皆是。他的夫人阿尔玛曾说:“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没有一部像这首交响曲那样是直接发自他的内心最深处。那天我们俩都流下了眼泪,因为这音乐及其所预示的东西使我们深深感动”。
马勒《第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为A小调、不太快的有力的快板、奏鸣曲式。A小调第一乐章、有短暂的序奏,开头好似侵略主题的音调在强烈的和弦下进行、小提琴以进行曲风格奏出灰暗的第一主题,木管呈示有忧郁味的圣咏风格动态。有人认为,这是马勒用音乐来表现其爱妻的姿态。第二主题加入后,在小提琴的震音下,钢片琴奏出柔和的和絃、响起铃声与鐘声、圆号奏呈示部的圣咏风格旋律。然后变得优雅、由木管吹第二主题,与圣咏风格旋律一起向前发展,达到顶点出现第一主题变形后进入再现部。尽管马勒有的作品显得吵闹,但它们均是发自作曲家内心的呐喊。
降E大调第二乐章为中庸的行板、结构为三段体、这个如歌的行板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格、很优美。宽广而气息悠长的旋律、哀婉哀情地倾诉作曲家自己内心的故事。优美的小提琴表情十足地呈示第一主题,加入管乐后,飘散看优美的情绪,圆号加入呈田园风味,好似作曲家暂时为开一切沈重的心事而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A小调第三乐章是一首谐谴曲、指示为“带著沉重味”,像群魔乱舞一样,使我想起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地狱中妖婆的狂舞。
C小调第四乐章,序奏是如歌的行板、小提琴出现序奏主要旋律、然后由中庸的快板逐渐高扬、进入主部有力的快板。在主部中,先由木管和小提琴强烈地呈现第一主题、圆号呈示第二主题,小结尾时各打击乐器活跃地加上序奏动机、营造出多彩的效果。发展部除两个主题外,亦用上序奏材料给予对位处理,据马勒对妻子为述这是表现“英雄受敌人三次打击、在第三次像大树一样倒了下去”。之后省略再现部、以悲剧性的沉重结尾作结束、表现一种消极的绝望、终於把音乐带入万劫不复的死亡的深渊。富有特殊表现意义的乐器和节奏的贯穿使用、将整部作品的悲剧气氛连成一体,例如象征著恐惧和死亡的特定节奏的鼓的敲击声。
《第六交响曲》富有特定意义,并贯穿使用在四个乐章中的乐器是铃。马勒对铃这一乐器的使用并不意味著作为对田园的一种象徵,正如马勒自己所说是为了建立一个“存在於另一个世界上的寂寞的气氛”。是为了建立“从很远的地方回荡著的自然的声音、就好像他站在最高的山峰上面对著永恒。”马勒在其他几部交响曲中运用铃的含义也是如此。为了表示《第六交响曲》中的主人公所遭受的三次打击、马勒使用了大槌,作曲家告诉演奏者要使用得短促、低沈而有力、大的三次敲击要一次比一次大而强。除上述非传统的打击乐器外、《第六交响曲》马勒还使用了钟琴、低音钟、钢片琴、桦木条等来加强《第六交响曲》的表现意义。尽管马勒在“充满了生活的苦涩”的《第六交响曲》中遭受了“三次沉重的打击”、然而实际上他没有真正被打倒、这是因为他的天性驱使他继续去探索事物以及生存中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