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完美还差一点不完美,也好也不好
星光的时候说不上喜欢,但是却是每个星期最期待的一位,听完她的演出直接可以关视频那种。因为她有资本有各种可能性。所以让人期待。
但那时就已经发现,她更适合参加青歌赛,因为太完美了,让我想起读书时,导师在考试前的一个月布置了一首歌,然后我每天练,各种扣细节,小到一个字,一口气,最后变成机械到,每到那个地方就是那么唱。我觉得李佳薇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们会讶异于唱现场都能唱成这样,对于她的唱片就更加地期待了。
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歌煎熬是最先听到的一首。音域高到一个不悦耳的地步,我当时觉得唱片公司疯了,不至于凸显她的高音所以故意把Key定那么高吧?直到看到了这首歌的Mv,我才明白唱片公司的用意,想表现那种撕心裂肺,濒临死亡的感觉。但李佳薇的这种习惯性完美的声音当然习惯性用技巧来完成一次次高难度动作。
我并不认为李佳薇是天生的好嗓子,而是一种千锤百炼塑造出来的,这个很好理解。拿张惠妹来说吧,她就是浑然天成的,高音低音音色统一,高音的真假声混声也浑然天成,可能张惠妹一开始唱歌的时候,她都不知道高音要混声的技巧,就这么冲上去了。而李佳薇与她的区别就在于此,她太懂得她唱不上去的时候要用多少假声,多少气,那个位置来支持了,所以这种习惯性完美在录音室里很容易暴露出来。
说到这里,我认为的为何觉得李佳薇唱现场好过录音室算是解释清楚了,她声音的本质是不厚的,只是镀上了一层金。
当我听到完整版的专辑时,我完全理解了煎熬这首歌。整个音乐偏黑色,甚至有点小哥特,脑海里便有了一些画面,老鹰,乌鸦,荒野中的火,雾蒙蒙地一片,我觉得是这样的,事实上歌词里表达的,以及编曲上运用的唱诗班的和声,也充分渲染了这一特性。
单独说到里面的歌。最让我惊喜的是也好也不好。前面的慢板跟后面甚至带了点舞曲,实在是太爽了。我整首歌都在想如果是一首英文歌绝对更好听,它的先进程度绝对不亚于现在欧美音乐,偏欧洲,有气质,而不是美国。
我给这张打满分,是因为我不想嫌弃李佳薇刻苦换来的,这十几年的专业声乐学习,不是唱片公司几个月可以磨掉的,所以无须埋怨。
而唱片公司的用意我懂,只是它的概念性还被局限在商业之下,如果李佳薇已经是天后,我相信唱片公司会做得更彻底!
好久没写乐评了,因为我听懂这张专辑对我说的话。
但那时就已经发现,她更适合参加青歌赛,因为太完美了,让我想起读书时,导师在考试前的一个月布置了一首歌,然后我每天练,各种扣细节,小到一个字,一口气,最后变成机械到,每到那个地方就是那么唱。我觉得李佳薇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们会讶异于唱现场都能唱成这样,对于她的唱片就更加地期待了。
这张专辑的第一首歌煎熬是最先听到的一首。音域高到一个不悦耳的地步,我当时觉得唱片公司疯了,不至于凸显她的高音所以故意把Key定那么高吧?直到看到了这首歌的Mv,我才明白唱片公司的用意,想表现那种撕心裂肺,濒临死亡的感觉。但李佳薇的这种习惯性完美的声音当然习惯性用技巧来完成一次次高难度动作。
我并不认为李佳薇是天生的好嗓子,而是一种千锤百炼塑造出来的,这个很好理解。拿张惠妹来说吧,她就是浑然天成的,高音低音音色统一,高音的真假声混声也浑然天成,可能张惠妹一开始唱歌的时候,她都不知道高音要混声的技巧,就这么冲上去了。而李佳薇与她的区别就在于此,她太懂得她唱不上去的时候要用多少假声,多少气,那个位置来支持了,所以这种习惯性完美在录音室里很容易暴露出来。
说到这里,我认为的为何觉得李佳薇唱现场好过录音室算是解释清楚了,她声音的本质是不厚的,只是镀上了一层金。
当我听到完整版的专辑时,我完全理解了煎熬这首歌。整个音乐偏黑色,甚至有点小哥特,脑海里便有了一些画面,老鹰,乌鸦,荒野中的火,雾蒙蒙地一片,我觉得是这样的,事实上歌词里表达的,以及编曲上运用的唱诗班的和声,也充分渲染了这一特性。
单独说到里面的歌。最让我惊喜的是也好也不好。前面的慢板跟后面甚至带了点舞曲,实在是太爽了。我整首歌都在想如果是一首英文歌绝对更好听,它的先进程度绝对不亚于现在欧美音乐,偏欧洲,有气质,而不是美国。
我给这张打满分,是因为我不想嫌弃李佳薇刻苦换来的,这十几年的专业声乐学习,不是唱片公司几个月可以磨掉的,所以无须埋怨。
而唱片公司的用意我懂,只是它的概念性还被局限在商业之下,如果李佳薇已经是天后,我相信唱片公司会做得更彻底!
好久没写乐评了,因为我听懂这张专辑对我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