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音乐需要导演

杨宗纬绝非泛泛的选秀之才。他嗓音中带有的醇厚感染力,情绪中顺遂自溢的戚然与感伤,有一种使人过耳难忘的强制力量。如陈酿的酒,与生俱来的深刻与沧桑。但是,他依然少许怀有选秀歌手摒弃无力的被动缺陷:或因比赛歌曲过于得人心而混淆了个人印象,或因翻唱过度而涂盖了作为唱片歌手初出乐坛的新鲜感——当你爱上这个选秀歌手时,他已经有了一首令你深爱的成名曲,尴尬的是,这首歌却是翻唱别人的。就是这种莫可名状的抽象遗憾。
相对比较下杨宗纬还好。虽然我们依然对他若干比赛歌曲念念不忘,却也仅因那些Live作品与他当时平民身份强烈比对的出色度与精彩度。首张专辑也并没有可以具体到陈列出来的缺点,只是少了一点点发亮的音乐形态,恰似品尝美酒却少了合适的容器。如上所述,杨宗纬的本质与基础已是我们肯定的高度,却在音乐的形状上缺少了辨识与独特的轮廓。所以偶尔会让人说不出他最优秀的特质——我们不是不清楚、不是不肯定,而是说不清楚、指不具体。比如做菜时同一种优质的原料,如果没有独家招牌的大厨给予某种亮色,我们能说出的词汇就也只有:好吃。这与我们经常谈起的歌手辨识度不同,那是指物理性的嗓音特征。而所谓音乐形态,是在作品的样式、结构、逻辑等方面综合性的架构,与歌曲内容息息相关,与最终感染力挂钩。如果缺乏这种指向性的形状,即便歌手有天籁的嗓音,也仅仅是一道“好吃”的菜罢了。
李宗盛恰如《原色》的大厨。他可以赋予音乐非同于常的生命,也同样可以赋予杨宗纬新的音乐形态。大概有人不喜欢李宗盛过于鲜明的个人特征,因其甚至将略有喋喋不休的歌词、习惯性说说唱唱的个人表演方式都一股脑填进杨宗纬的空格。但换个角度看,在这种明显夸张的“李宗盛框架”下,可以更明显地挑拣出杨宗纬的个人原色,简直像拼图时仅剩最后一块时的清晰、明快的情绪。或举个似有欠妥的例子——当一个人穿上夸张的戏服时你去看他的五官面貌,绝对要比穿着衬衫西裤时更令你印象深刻。也许《怀珠》、《底细》等有太多李宗盛印象的侵犯性,但假若没有这种貌似突兀的辅助,我们听到的也许就是几首很出色的抒情歌曲罢了。并且,依然需要考虑“杨宗纬这一张的特色究竟是什么?”而现在,我们可以怡然地欣赏这一张浓烈JAZZ味道的唱片,尽管李宗盛在你的接受度上有些过分地参透。就把唱片当成一场电影,而李宗盛是一切的导演,未尝不可。
话说回来,一切挑剔都在我们已经肯定杨宗纬的基础之上。当我们不再苦于饥饿,就总想去追求、纠结口感与菜色;当我们等待一位充满期待、希求的歌手,自然更想刨根钻研属于他的原色。关乎音乐形态的逻辑,在这过程中必然重要。就算最终收效有所保留,至少让我们有章可循。
相对比较下杨宗纬还好。虽然我们依然对他若干比赛歌曲念念不忘,却也仅因那些Live作品与他当时平民身份强烈比对的出色度与精彩度。首张专辑也并没有可以具体到陈列出来的缺点,只是少了一点点发亮的音乐形态,恰似品尝美酒却少了合适的容器。如上所述,杨宗纬的本质与基础已是我们肯定的高度,却在音乐的形状上缺少了辨识与独特的轮廓。所以偶尔会让人说不出他最优秀的特质——我们不是不清楚、不是不肯定,而是说不清楚、指不具体。比如做菜时同一种优质的原料,如果没有独家招牌的大厨给予某种亮色,我们能说出的词汇就也只有:好吃。这与我们经常谈起的歌手辨识度不同,那是指物理性的嗓音特征。而所谓音乐形态,是在作品的样式、结构、逻辑等方面综合性的架构,与歌曲内容息息相关,与最终感染力挂钩。如果缺乏这种指向性的形状,即便歌手有天籁的嗓音,也仅仅是一道“好吃”的菜罢了。
李宗盛恰如《原色》的大厨。他可以赋予音乐非同于常的生命,也同样可以赋予杨宗纬新的音乐形态。大概有人不喜欢李宗盛过于鲜明的个人特征,因其甚至将略有喋喋不休的歌词、习惯性说说唱唱的个人表演方式都一股脑填进杨宗纬的空格。但换个角度看,在这种明显夸张的“李宗盛框架”下,可以更明显地挑拣出杨宗纬的个人原色,简直像拼图时仅剩最后一块时的清晰、明快的情绪。或举个似有欠妥的例子——当一个人穿上夸张的戏服时你去看他的五官面貌,绝对要比穿着衬衫西裤时更令你印象深刻。也许《怀珠》、《底细》等有太多李宗盛印象的侵犯性,但假若没有这种貌似突兀的辅助,我们听到的也许就是几首很出色的抒情歌曲罢了。并且,依然需要考虑“杨宗纬这一张的特色究竟是什么?”而现在,我们可以怡然地欣赏这一张浓烈JAZZ味道的唱片,尽管李宗盛在你的接受度上有些过分地参透。就把唱片当成一场电影,而李宗盛是一切的导演,未尝不可。
话说回来,一切挑剔都在我们已经肯定杨宗纬的基础之上。当我们不再苦于饥饿,就总想去追求、纠结口感与菜色;当我们等待一位充满期待、希求的歌手,自然更想刨根钻研属于他的原色。关乎音乐形态的逻辑,在这过程中必然重要。就算最终收效有所保留,至少让我们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