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语

上个周六的中午,艳阳高照,珠海某条街道上,两名男子神秘地在一辆轿车中接头,掏出神秘物件窃窃私语。
很遗憾这不是搞基的一幕,而是衣湿乐队主唱在给我展示他的EP神秘的二维码。很荣幸作为数千个衣湿的“喜欢”者,我亲眼目睹了庐山真面目,而且获赠了它的首盘EP。
获赠的理由在于我写了一篇枪手文(http://music.douban.com/review/5048568/)。诚然,这是篇恶搞文,但其中也有些真情实感。而当我拿出CD仔细聆听时,感觉有必要写篇正经的“听后感”来交代。
其实我与衣湿主唱之前已经认识,有所交往。作为一个旁观者,从侧面见证过这部EP中几首歌的诞生。
同时,我也知道的是,乐队还有许多旋律流畅的抒情歌曲,特意地未选入EP,这个时代充斥了太多让感官轻松享受的呈现,却更需要个性和想法才能让人心中一亮。这些入选EP的作品,在看似嘻哈打笑的圆润外在中,隐藏了犀利的主题。这自然会引起聪明的听众有所思,有所感,不用我在此费力分析,我更想回归感性,暂时抛却内容,谈谈形式的感受。
形式上最强烈的,是巴蜀风格。
这种风格的特点,首先是大量将四川话直接在歌中读出来,将其独具特色的平仄去营造旋律;其次,是许多作品中氤氲的巴蜀韵律,可能来自某段巴乌的演奏,可能来自某首民歌的移植,可能来自四川某座城市风貌的描述,更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
白水的配乐,每每让我听到都有种欲哭的感觉。这一次,他的演绎流淌在《从前有座山》中,把比较尖锐的主题用很温婉优美的形式包裹了起来,悠扬清丽。
我本身也是四川人,衣湿的这张EP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家乡味道。具体是什么呢?可能有些乐天,活泼,自嘲,有辣椒的刺激,也有五粮液的回味,有些地方充斥着热血袍哥的耿介,有些部分渗透了巴山夜雨的细腻,还有更多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流露着哀而不伤,这或许是我的一种一厢情愿的错觉,原本锐利的主题,通过情节化、情境化的歌词,通过乡音演绎和繁芜旋律,等等一系列的营造和展现,在形式的过程中产生了歧义的美感。但这也可能是成熟作品的特征,不同人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
也是在一个深夜,衣湿主唱给我传了他的新歌《走嘛走嘛》,这是荟萃了前面提到的那几个特点的作品。朗朗上口,高潮部分混杂了的直白的方言语调,无奈的洒脱,悲欣交集。那是个DEMO版,坦率说,我甚至认为它比最终版本更好听。当然,EP中它作为三部曲的第三段,承前启后,酝酿已至高潮,因此需加快情绪。但仍无妨它的感染力,毫不夸张地说,某些夜里当我走在珠海的空旷的街道上时,耳边都会回荡起这首歌。每一个游子心中都住着一座回不去的川城。
最后还是说道实体的碟。前几天有人推荐一个日志,比较几百M的MP3与IPOD给他带来的不同感受。其实MP3也罢了,真正让人撩起回忆的,是当年的磁带和CD。
我在川西一座小城长大,每每从城里仅存的几家正版音像店里买回一张磁带,毫不夸张地说,走在路上都充满了兴奋感。细致地撕开塑封,还会像买到新书一样闻闻内页的气息,展开来仔细研读每一处,琢磨某一张插图。
接下来插入磁带,从滋滋的空白旋转声中,期待每一个下一首,——那时还没网络,没有事先的领略,使得每一首歌充满了期待,及新奇和惊艳。
初次听,不会去用倒带功能,听过每一首后,短暂的留白就好像刚刚从上一首的山明水秀中开过、旋即钻入山洞的火车,磁条的空白犹如视觉的黑暗,期待着前方依稀响起的光线,细致的前奏逐步展开山洞外的景象,一切都是“初见”,充满了小心翼翼…余音绕梁中,又步入下一首的风景。
当然,现在我们有了方便的网络,不但可以最快时间听到无数新作品,也可以翻出当年带来美好回忆的老歌,触手可及,随意跳跃,鼠标拖动中,一盘专辑可以迅速地略过。歌词可以动态显示。
可以批评我“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可是我还是不识时务地怀旧。
至少,十年后,我无法回忆起那在珠海的无数的无聊夜晚,我浏览了什么网页,勾搭了多少豆瓣女性,试听了哪些歌曲。却可以在翻看一张牛皮纸CD时,清晰的唤起某段时光的人、事和情感。
很遗憾这不是搞基的一幕,而是衣湿乐队主唱在给我展示他的EP神秘的二维码。很荣幸作为数千个衣湿的“喜欢”者,我亲眼目睹了庐山真面目,而且获赠了它的首盘EP。
获赠的理由在于我写了一篇枪手文(http://music.douban.com/review/5048568/)。诚然,这是篇恶搞文,但其中也有些真情实感。而当我拿出CD仔细聆听时,感觉有必要写篇正经的“听后感”来交代。
其实我与衣湿主唱之前已经认识,有所交往。作为一个旁观者,从侧面见证过这部EP中几首歌的诞生。
同时,我也知道的是,乐队还有许多旋律流畅的抒情歌曲,特意地未选入EP,这个时代充斥了太多让感官轻松享受的呈现,却更需要个性和想法才能让人心中一亮。这些入选EP的作品,在看似嘻哈打笑的圆润外在中,隐藏了犀利的主题。这自然会引起聪明的听众有所思,有所感,不用我在此费力分析,我更想回归感性,暂时抛却内容,谈谈形式的感受。
形式上最强烈的,是巴蜀风格。
这种风格的特点,首先是大量将四川话直接在歌中读出来,将其独具特色的平仄去营造旋律;其次,是许多作品中氤氲的巴蜀韵律,可能来自某段巴乌的演奏,可能来自某首民歌的移植,可能来自四川某座城市风貌的描述,更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
白水的配乐,每每让我听到都有种欲哭的感觉。这一次,他的演绎流淌在《从前有座山》中,把比较尖锐的主题用很温婉优美的形式包裹了起来,悠扬清丽。
我本身也是四川人,衣湿的这张EP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家乡味道。具体是什么呢?可能有些乐天,活泼,自嘲,有辣椒的刺激,也有五粮液的回味,有些地方充斥着热血袍哥的耿介,有些部分渗透了巴山夜雨的细腻,还有更多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流露着哀而不伤,这或许是我的一种一厢情愿的错觉,原本锐利的主题,通过情节化、情境化的歌词,通过乡音演绎和繁芜旋律,等等一系列的营造和展现,在形式的过程中产生了歧义的美感。但这也可能是成熟作品的特征,不同人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
也是在一个深夜,衣湿主唱给我传了他的新歌《走嘛走嘛》,这是荟萃了前面提到的那几个特点的作品。朗朗上口,高潮部分混杂了的直白的方言语调,无奈的洒脱,悲欣交集。那是个DEMO版,坦率说,我甚至认为它比最终版本更好听。当然,EP中它作为三部曲的第三段,承前启后,酝酿已至高潮,因此需加快情绪。但仍无妨它的感染力,毫不夸张地说,某些夜里当我走在珠海的空旷的街道上时,耳边都会回荡起这首歌。每一个游子心中都住着一座回不去的川城。
最后还是说道实体的碟。前几天有人推荐一个日志,比较几百M的MP3与IPOD给他带来的不同感受。其实MP3也罢了,真正让人撩起回忆的,是当年的磁带和CD。
我在川西一座小城长大,每每从城里仅存的几家正版音像店里买回一张磁带,毫不夸张地说,走在路上都充满了兴奋感。细致地撕开塑封,还会像买到新书一样闻闻内页的气息,展开来仔细研读每一处,琢磨某一张插图。
接下来插入磁带,从滋滋的空白旋转声中,期待每一个下一首,——那时还没网络,没有事先的领略,使得每一首歌充满了期待,及新奇和惊艳。
初次听,不会去用倒带功能,听过每一首后,短暂的留白就好像刚刚从上一首的山明水秀中开过、旋即钻入山洞的火车,磁条的空白犹如视觉的黑暗,期待着前方依稀响起的光线,细致的前奏逐步展开山洞外的景象,一切都是“初见”,充满了小心翼翼…余音绕梁中,又步入下一首的风景。
当然,现在我们有了方便的网络,不但可以最快时间听到无数新作品,也可以翻出当年带来美好回忆的老歌,触手可及,随意跳跃,鼠标拖动中,一盘专辑可以迅速地略过。歌词可以动态显示。
可以批评我“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可是我还是不识时务地怀旧。
至少,十年后,我无法回忆起那在珠海的无数的无聊夜晚,我浏览了什么网页,勾搭了多少豆瓣女性,试听了哪些歌曲。却可以在翻看一张牛皮纸CD时,清晰的唤起某段时光的人、事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