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有时只能毁灭
这篇碟评以讣告开始:2011年7月23日,英国歌手Amy Winehouse被人发现于伦敦北部公寓去世,时年27岁。在此之前,乐迷们的大喜事是这位被称为“毒后”的天才女歌手似乎刚从一系列的酗酒、毒瘾、自虐中缓过神,开始筹备将于10月发布的第三张个人专辑,而另一边,又传出消息说她在演出过程中神情恍惚、发挥失常甚至提前离场,留下现场上万名不知所措的歌迷,真是令人又爱又恨得一如既往。
Amy之死令人万分惋惜,但又令人放下心中一块大石,即她的新专辑还能有何突破?是否有可能令人失望?这担忧并非对歌手不信任,问题是有前两张专辑珠玉在前,她于出道之日就直达巅峰,让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继续向上攀登之法。
《Frank》与《Back to Black》是两张同样经典,足以载入音乐史册的专辑,不过《Back to Black》多少有点着重强调Amy的所谓“态度”,或者说此时的Amy走向了一种常人更加难以理解的颓废生活,比如首单《Rehab》讲的就是“他们试图让我去戒毒可是我却说不不不”这样的故事。相较之下,《Frank》所表达的情绪更为生活化,Frank意指“坦率”,事实上她的确在专辑中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新出道的女歌手,竟全然无视音乐界的商业法则,道出生活中的心声。在Amy Winehouse的音乐中,层出不穷的脏话、粗口乃至性描写时常被拿出来大做文章,可这一切并非刻意为之,不过是稀松平常的日常经历。既然她喜欢在生活中爆粗口,为何不能在音乐中骂脏话?这样的态度放进音乐里,有种莫名的吸引力。
Amy Winehouse的嗓音,美妙难以言喻,首先是极高的辨识度,趋于中性化的强壮声线,似乎直接从上世纪30年代穿越而来,恍如Billie Holiday这样的绝世女伶,带着老唱机特有的沧桑感,连带着唱片都打上了老旧的印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唱法和技巧,歌者从小耳濡目染,即使善于模仿,也多少着了痕迹,落了窠臼,浑然天成如Amy,只能归结于天赋。或者是英国小酒馆里,一片烟雾缭绕中穿着亮片裙低吟浅唱的女歌手,听的人和唱的人,各有各的心事,所以她唱的有些大而化之、浓墨重彩,如同她化开了的烟熏妆,但这样的真实情绪,却比数码化了的音乐更能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Amy Winehouse并非不擅长唱高音,但她的确唱得不多(因为生活本来就非高来高去永不落地,大多时候其实是漫不经心),偶有出现,却是摇撼人心,如同《You Sent Me Flying》中最后,于激昂诉说中,突然透露出女性的极致柔美,如同性爱高潮。
也许Amy的声线尚无法称作无人可及,毕竟英国是盛产优秀Jazz女歌手的地方,真正让她独一无二的,还有对于音乐的处理技巧——同样也可以称为天赋,因为有时候我真的怀疑那究竟算不算技巧。作为开启了一个新的音乐篇章的女歌手,无论是此前的Joss Stone,还是此后的Duffy、Adele,Amy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始终游离在商业音乐时代的体制之外,即使是她生前其实亦获得了极大商业成功,这样的态度也未曾改变。她的歌唱听不出学院派的印记,也没有刻意展现音乐素养的段落,所以才时常充满令人耳目一新的心意,真假声与歌者的情绪都在自由地转换,不拘章法却别具一格。以《Stronger Than Me》为例,第二遍副歌的四句“You should be strong than me”,句句唱法不同,真诚真实得令人心悸。
至于《Frank》的推荐曲目,实在很难选,每首歌都有独特之处、魅惑之功,其实一张专辑如果用力平均最容易招致的结果是毫无亮点,但Amy Winehouse偏偏有能力做到亮点处处。因为她所演唱的所展示的,就是她最真实的人生经历和态度,不存在发挥失常,也不取决于制作人的水准差异。如果你喜欢她的风格,就会对她的每一首歌爱到发狂。(让我想起Chet Baker。)如果你不喜欢,那是另外一件事了。
Amy Winehouse的音乐人生,游离于商业体制外,可是却卖出了上千万张唱片;她也许从未考虑过什么荣誉,却成为格莱美前所未有的传奇英国女歌手;甚至她不修边幅略带堕落的打扮,都能被用到高贵如Chanel的时装上。她的确是这个时代最真实也最蛊惑人心的音乐传奇,她出过两张十足动人的专辑,也许还有第三张(据说仍然会在10月以遗作形式推出),她去世的时候我有点无法接受,但又觉得似乎这就是理所当然的结局。天才似乎永远逃不过自我毁灭或是死于非命的下场,如同Janis Joplin、Jeff Buckley或是John Lennon,在最美好的时候骤然消逝,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传奇永远延续下去。Amy Winehouse不会再有下一次机会与你我相逢,虽然她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但更有可能带来的却是失望,混乱的生活和毒瘾摧毁了她,如果她活着,是再无作为慢慢被遗忘,还是在多年之后才推出再一张令人唏嘘不已的新作?也许,就这样神秘离世,也不是那么糟的结局吧。
Amy之死令人万分惋惜,但又令人放下心中一块大石,即她的新专辑还能有何突破?是否有可能令人失望?这担忧并非对歌手不信任,问题是有前两张专辑珠玉在前,她于出道之日就直达巅峰,让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继续向上攀登之法。
《Frank》与《Back to Black》是两张同样经典,足以载入音乐史册的专辑,不过《Back to Black》多少有点着重强调Amy的所谓“态度”,或者说此时的Amy走向了一种常人更加难以理解的颓废生活,比如首单《Rehab》讲的就是“他们试图让我去戒毒可是我却说不不不”这样的故事。相较之下,《Frank》所表达的情绪更为生活化,Frank意指“坦率”,事实上她的确在专辑中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新出道的女歌手,竟全然无视音乐界的商业法则,道出生活中的心声。在Amy Winehouse的音乐中,层出不穷的脏话、粗口乃至性描写时常被拿出来大做文章,可这一切并非刻意为之,不过是稀松平常的日常经历。既然她喜欢在生活中爆粗口,为何不能在音乐中骂脏话?这样的态度放进音乐里,有种莫名的吸引力。
Amy Winehouse的嗓音,美妙难以言喻,首先是极高的辨识度,趋于中性化的强壮声线,似乎直接从上世纪30年代穿越而来,恍如Billie Holiday这样的绝世女伶,带着老唱机特有的沧桑感,连带着唱片都打上了老旧的印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唱法和技巧,歌者从小耳濡目染,即使善于模仿,也多少着了痕迹,落了窠臼,浑然天成如Amy,只能归结于天赋。或者是英国小酒馆里,一片烟雾缭绕中穿着亮片裙低吟浅唱的女歌手,听的人和唱的人,各有各的心事,所以她唱的有些大而化之、浓墨重彩,如同她化开了的烟熏妆,但这样的真实情绪,却比数码化了的音乐更能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Amy Winehouse并非不擅长唱高音,但她的确唱得不多(因为生活本来就非高来高去永不落地,大多时候其实是漫不经心),偶有出现,却是摇撼人心,如同《You Sent Me Flying》中最后,于激昂诉说中,突然透露出女性的极致柔美,如同性爱高潮。
也许Amy的声线尚无法称作无人可及,毕竟英国是盛产优秀Jazz女歌手的地方,真正让她独一无二的,还有对于音乐的处理技巧——同样也可以称为天赋,因为有时候我真的怀疑那究竟算不算技巧。作为开启了一个新的音乐篇章的女歌手,无论是此前的Joss Stone,还是此后的Duffy、Adele,Amy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始终游离在商业音乐时代的体制之外,即使是她生前其实亦获得了极大商业成功,这样的态度也未曾改变。她的歌唱听不出学院派的印记,也没有刻意展现音乐素养的段落,所以才时常充满令人耳目一新的心意,真假声与歌者的情绪都在自由地转换,不拘章法却别具一格。以《Stronger Than Me》为例,第二遍副歌的四句“You should be strong than me”,句句唱法不同,真诚真实得令人心悸。
至于《Frank》的推荐曲目,实在很难选,每首歌都有独特之处、魅惑之功,其实一张专辑如果用力平均最容易招致的结果是毫无亮点,但Amy Winehouse偏偏有能力做到亮点处处。因为她所演唱的所展示的,就是她最真实的人生经历和态度,不存在发挥失常,也不取决于制作人的水准差异。如果你喜欢她的风格,就会对她的每一首歌爱到发狂。(让我想起Chet Baker。)如果你不喜欢,那是另外一件事了。
Amy Winehouse的音乐人生,游离于商业体制外,可是却卖出了上千万张唱片;她也许从未考虑过什么荣誉,却成为格莱美前所未有的传奇英国女歌手;甚至她不修边幅略带堕落的打扮,都能被用到高贵如Chanel的时装上。她的确是这个时代最真实也最蛊惑人心的音乐传奇,她出过两张十足动人的专辑,也许还有第三张(据说仍然会在10月以遗作形式推出),她去世的时候我有点无法接受,但又觉得似乎这就是理所当然的结局。天才似乎永远逃不过自我毁灭或是死于非命的下场,如同Janis Joplin、Jeff Buckley或是John Lennon,在最美好的时候骤然消逝,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传奇永远延续下去。Amy Winehouse不会再有下一次机会与你我相逢,虽然她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但更有可能带来的却是失望,混乱的生活和毒瘾摧毁了她,如果她活着,是再无作为慢慢被遗忘,还是在多年之后才推出再一张令人唏嘘不已的新作?也许,就这样神秘离世,也不是那么糟的结局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奎斯Chr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