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刘索拉的方法论

记得有人讽刺刘索拉说她“连纽约下城的边都没摸到”,做了这样一张装神弄鬼的专辑。实际上,这张专辑阵容还是非常强大的,制作人是Bill Laswell,乐手中Henry Threadgill,Fernando Saunders,Jerome Brailey,吴蛮都是一等一的高人。让我感兴趣的是专辑风格上的亮点:
首先,琵琶的运用。刘索拉宣称“自己用琵琶来对抗主流”,这条路走得非常妙,后期的《中国拼贴》、《六月雪》都是大量运用琵琶来营造即兴效果。中国传统乐器中最能与现代即兴爵士共鸣的非琵琶莫属。拨弹乐器杀气腾腾、变幻莫测,渲染情绪的尖端武器。
中国民乐多数都野性不够,情绪控制得过于紧张。古琴虽然高端,并且演奏即兴要求非常高,但过于温软。只有琵琶嘈嘈切切错杂弹、肆意无妄、文曲武曲情绪转换及其具有戏剧色彩,与蓝调、爵士的自由即兴不谋而合,可谓东西合璧之典范。难怪闵小芬的“蓝调琵琶”在纽约下城引人注目。
其次,日本风的加入恰到好处,日本尺八、太鼓,甚至能剧元素在专辑中点缀得相当精妙。
最后,刘索拉采用的京剧加上河北梆子唱腔很好。梆子唱腔的抑扬顿挫、传统音乐中的节奏感与现代爵士融合得非常好。刘索拉的声音条件本身并非是一等一的人声实验艺术家,声音过于单薄,并且录音室的修饰过多。但是在Boya's adventures、the goose这些歌曲中戏剧表现力十足。
前面也说过,乐手的表现非常棒。萨克斯手Henry Threadgill的演奏较为克制。精妙的是在The discourse on the zither中,萨克斯演奏的竟然是中国传统五音,听起来实在是微妙优美。
总体来说,这张专辑真正做到了融合但不是被吸收,东方、西方面对面的交锋,实在是非常爽快的一件事。
推荐曲目:
Boya's Adventures
A discourse on the zither
首先,琵琶的运用。刘索拉宣称“自己用琵琶来对抗主流”,这条路走得非常妙,后期的《中国拼贴》、《六月雪》都是大量运用琵琶来营造即兴效果。中国传统乐器中最能与现代即兴爵士共鸣的非琵琶莫属。拨弹乐器杀气腾腾、变幻莫测,渲染情绪的尖端武器。
中国民乐多数都野性不够,情绪控制得过于紧张。古琴虽然高端,并且演奏即兴要求非常高,但过于温软。只有琵琶嘈嘈切切错杂弹、肆意无妄、文曲武曲情绪转换及其具有戏剧色彩,与蓝调、爵士的自由即兴不谋而合,可谓东西合璧之典范。难怪闵小芬的“蓝调琵琶”在纽约下城引人注目。
其次,日本风的加入恰到好处,日本尺八、太鼓,甚至能剧元素在专辑中点缀得相当精妙。
最后,刘索拉采用的京剧加上河北梆子唱腔很好。梆子唱腔的抑扬顿挫、传统音乐中的节奏感与现代爵士融合得非常好。刘索拉的声音条件本身并非是一等一的人声实验艺术家,声音过于单薄,并且录音室的修饰过多。但是在Boya's adventures、the goose这些歌曲中戏剧表现力十足。
前面也说过,乐手的表现非常棒。萨克斯手Henry Threadgill的演奏较为克制。精妙的是在The discourse on the zither中,萨克斯演奏的竟然是中国传统五音,听起来实在是微妙优美。
总体来说,这张专辑真正做到了融合但不是被吸收,东方、西方面对面的交锋,实在是非常爽快的一件事。
推荐曲目:
Boya's Adventures
A discourse on the zi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