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见信,这个大名鼎鼎的浪子
“我就是鼎鼎大名的浪子” 电台试听,前后都没听清,就听见这句歌词,乐到直接从椅子上滚下来。 第二天听到了完整的版本,于是觉得还真只有苏先生您配得上说这句话。 上学时候开始在酒吧驻唱打工,断断续续唱了那么多年,期间为了生计做过的工作更是五花八门。熬到30岁上才组团发了第一张唱片,然后是未婚生子风波、从乐团单飞;习惯了口无遮拦、在演唱会上抽烟大喊“你他妈的到底在想什么这是我家的事”…… 苏先生,听得出来您这句话多少有些不服气的意思,好像“谁说我是浪子”,或者,“浪子又怎么样”。哈哈,我被人叫“好孩子”叫多了的时候也会气急了白人一眼:“再说我乖我跟你急”…… 也是,其实舞台下的你多么内敛,你很顾家,很温暖,会有原则地妥协,活得简单又认真,你自己都说“有哪个浪子这样全心照顾家人,拼事业的"。 至于“鼎鼎大名”,嘿嘿,那首讨厌的死爱可是让你红透了,这辈子,恐怕你是摆脱不了它咯。 于是说到这里就又郁闷起来了,跟人说我喜欢信,哪个信?唱死爱那个。信乐团的阿信?他单飞了。他单飞了?我完全不知道哦。一如需要跟人解释我的专业一样,无聊而重复。 对啊,我自己尚且是因为很偶然的机会才开始关注他,自然知道他有多不红。 于是下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会喜欢上他啊?我抽风了呗。 懒得解释,他的实力,他的付出,他的坚持,他的坦白,他的善良,他的可爱,他的大男子主义和小孩子脾气。他说过“我写歌是我自我发掘内心的过程及对人性还存着的一丝希望,也许刚好你有共鸣”,这些,全都是我喜欢他的理由。 懒得解释,于是就说,你去听他的歌吧,我给你推荐几首。这时,才会庆幸他歌路够宽:有死了都要爱和离歌,男生们,去KTV吼去吧,顺便听听原唱;而女生们,对于那些我大多无甚偏好的抒情歌爱情歌,她们却会说,果然很好听呢。 然而除此之外的那些歌,纵情的嘶吼或是寥落的吟唱,才是我的最爱。 在这个小清新当道非主流成主流的年代,太摇滚的歌入不了大众的耳朵,而真正喜欢摇滚的人却又说,死了都要爱?飙高音罢了,连原创都不是。 那么,来听听吧,这是他的全创作,这是他给你们的答案。 中国(尤其是大陆这边)的乐迷们普遍认为地下乐队才是摇滚该走的路子,一旦加入了正规的唱片公司就会被指太流行太商业。好像评价一个歌手够不够摇滚不是看他的为人和曲风,而是外表和标签。其实像《黎明之前》的哥特风和《顽强》的黑嗓,在华语乐坛敢尝试和真正能驾驭的又有多少? 去听那种有他参加的大拼盘式的演唱会,总会听到人们议论,他真能唱,他是唱得最卖力的一个,他是真正的实力派。 舞台上的他是耀眼而自信的,他也曾在刚刚走下舞台时踌躇满志地说,流行与摇滚之间,我希望能当这座桥。他是个愤怒的rocker,骂政客,骂名人,骂贪心的商人,甚至杠上自己的日本老板……但他又偏偏太有自知之明,他说,我以为自己是阳光,想要照亮很多事情,可是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碰到风,碰到口水就熄灭的蜡烛…… 啧啧,这话说的,让所有安慰都显得苍白无力。40岁的老苏,其实是个明白人了,总是笑,说话平和,有分寸,工作努力,热心公益……然后用一年多的沉潜,换来这一张很信很摇滚的《黎明之前》。这样的人,你说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在这瞎担心什么……这么好听的专辑,就好好享受吧。 于是还能说什么呢?我们一起做蜡烛,照亮黎明前的黑夜?我果然是越认真的时候听起来越像调侃啊…… 那就这样结束吧,祝新专大卖,再火一把。愿认真做音乐的人得到更多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