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起迈克尔杰克逊时,我们能谈些什么
当我们说起迈克尔杰克逊时,我们能谈些什么
我认为他是地球上最完美的人之一,而且依我判断,他是真正的流行乐、摇滚乐、灵魂乐之王。——伊丽莎白•泰勒
1、
我们都不是独自长大的,等发现这个真理时可能我们已经老去。在老去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我们也不是独自老去的。这样无限循环的时间线性一寸一寸的植入岁月中,见证了一轮又一轮的春去冬来。
与我们一起老去的还有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曾被无数人记住的标签。王小波、老舍、冰心、季羡林、黄霑、邓丽君、张国荣、梅艳芳,以及已经离开世界两年的迈克尔杰克逊。在他离去之后,我们慷慨的赠予他“流行之王”的称号,仿佛他的降临就是为了留给这个世界一些音乐与舞蹈的符号。
声音玩具的《秘密的爱》中唱道:青春的人儿啊,想想一个人的十年会怎样,足够让许多选择发生,许多人事来来往往。
于是一个十年就这样沉寂了。十年前,他还站在舞台上意气风发的舞蹈与歌唱,这十年所经历的一切使而立之年的他显得力不从心,随处可见的质疑与辱骂脱掉了他那顶标志性的礼帽,一瞬间,他站在舞台的中央,头发显得格外凌乱。
2009年6月25日,网络上打出“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谢世”的标题。身边的朋友纷纷认为这不过是新闻时代的又一次谣传,直到晚上9点45分报道的真实性才得以明确:迈克尔杰克逊于美国时间2009年6月25日因被注射过量异丙酚等药物陷入深度昏迷送入医院,下午抢救无效,被宣告死亡,终年50岁。
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代歌王就此落幕的事实。世界并没有因此而缺少什么,于世界而言,不过缺少了一个面貌怪异,身材消瘦的舞者与歌王,他去了哪里无人知晓,正如他的出现曾经使人怀疑:这是一个上帝的化身。
2、
一袭黑装,一双白袜子,一双黑皮鞋,加一顶黑色礼帽,就构成了我们心目中的经典。他曾经跳着一个生命可能呈现出的最壮丽的舞蹈走到我们面前,他习惯性地把礼帽压低,使观众看不到他那双明澈的双眸——实际上那是一双温柔的眼睛,闪耀着一丝羞怯的光芒;而在他的访谈中,甚至会惊异于这个舞台之王的声线竟会如此温柔,甚至还带着青涩的味道;他的发型从小时候风靡的爆炸头到随后的卷长发,变化并不算大;他年少成名,与兄弟们成为“杰克逊五人组”中不甚打眼的一员,但在50岁筹备伦敦演唱会的彩排现场也未显丝毫老态。
这是一副迈克尔杰克逊的画像。50岁便离开了这世界,对他而言实在是太短暂了。
但在他人生40到50岁的十年中,他淡出人们的视线,只偶尔冒出一些风头麟角的新闻碎片,却成了媒体的饕餮大餐。他一度居住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耶内的,这是依据童话《小飞侠》中的神奇王国命名的,方圆2600英亩的梦幻庄园(Neverland Valley Ranch)里。他热爱爬树,并在梦幻庄园中他最爱的一棵大树上创造出多首乐曲,并温柔地将这棵大树称为“给予之树”。
杰克逊在梦幻庄园抚养了一只黑猩猩,名叫巴伯斯,他对其珍爱有佳,与其说是把它当成宠物不如说是作为一个朋友。巴伯斯发育成熟后被移居出庄园,理由是因为成年黑猩猩强壮而具有危险性。
他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甚至和很多孩子成了“忘年交”,他们在一起讨论的问题是超人能否打赢“蜘蛛侠”。
他于1992年成立了Heal the world(治愈世界)基金会,为7,000名孩子建立了3000个指导顾问免疫站,并为超过72000名青年提供了关于防止滥用药物/毒品的教育。
之后创作出那首享誉全球万人传唱的慈善歌曲《we are the world》。
3、
学龄前的小朋友和路口乘凉的大爷现在都知道迈克尔杰克逊走了,曾经风头无两武功高强的杰克逊,他的黄金时代不等抛物线回到最低点径直画上了句号。杰克逊是偶像是天王是传奇,有可能在更多的人心里他是英雄,他用一个英雄的方式壮烈的或者说至少是激烈并且突然在告别演出只差一步的时候就这么走了,一声叹息两袖清风。
但是偶尔也会突然觉得,他不用活着看到这一天,也未尝不是好事。就像迈克尔乔丹在盛极之时选择退役或者邓亚萍拿到世界冠军无人为敌时坚决离开,留给世人的是一幕无法想象的美感。
我们谁都没法想象,这个叱咤舞台的王者在七老八十的时候一脸颓相顶着乱糟糟的头发去超市买包烟,或者身患重病倒在床上靠护士给他吸痰导尿的画面。对于所有爱他的人而言,这些都太残忍。
所有关于他的影像都在提醒大家,每一个人都不会因为呼吸停止而变成另外一个人。他到底是死是活从某个方面来说难以界定,毕竟他所带来的感觉还是随着时间存留下来了。他的死忠之友——那些懂得迈克杰克逊并且一直支持着他的人,会懂得这种存在感的价值。
生前原定于同年7月13日开始的复出演唱会,最初预计的10场演唱会门票在数小时内销售一空,随后加演到50场,总共115万张票,其他四十场门票都在开放售票的四小时内全部售罄,但在这场被迈克尔杰克逊称为“我从伦敦演唱会开始,也要从伦敦演唱会结束”的演唱会
中,人们最终还是没能见到他的身影。
他离开后他的粉丝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纷纷纪念与追悼。生前曾唾弃他的人也许在一夜之间发现了生命的脆弱,抑或纪念与追忆就是这个时代的通病,总而言之,他不是死后才扬名立万的梵高,他始终都在那。
“杰克逊不是用死亡抹去了世间对他曾经有过的非议,而是死亡验证了他对世界音乐的重要性,用死亡换回了舆论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人看待的权利。”
希望是这样的。
4、
从最初的杰克逊五人组到单飞发展,他的路途坦荡的令人羡慕。然而他的父亲出了名的严厉,兼有急功近利的商人思想。他奉献出了全部的童年,在每个舞台歌唱,取悦别人,扮演别人,忘记自己。当然,他成功了,只是这个过程的惨烈使许多年后提起家庭时,他依旧会痛哭。
或者你问问身边的人对迈克杰克逊的看法,也许会有很多人告诉你,他是一个娈童癖,他是一个皮肤漂白、以自己身为黑人而耻的歌手,他是一个挥霍无度、债台高筑的人。
他是一个媒体时代的受害者。
那些丑闻在他故去之后一个个天下大白,抛去这些琐碎而无趣的丑闻争辩时,我们会发现唯有在舞台上,他才真正快乐而且幸福。
《Thriller》至今仍保持着单张唱片的世界销量记录,这张专辑也铸造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巅峰。他的拥戴者像阅读圣经一般将他的音乐珍藏;街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内心虔诚、忠于模仿他的舞蹈爱好者。这种类似于宗教信仰的狂热,使人总能想起在舞台之上,动作精准而迅捷的迈克尔杰克逊。
他的衣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朴素,态度反而更加谦逊,对待朋友与伴舞者和蔼有加。在他的访谈中,“love”成了出现次数最频繁的词语。
许多人眼中,他是一个恶魔,然而在他故去时,人们又忽而发现,其实他才是挥舞着翅膀的天使。
5、
还有很多人热盼着他的伦敦演唱会,甚至希望他的家人利用3D与现代科技虚拟出一场演唱会来作为迈克尔杰克逊最后的演出。
在纪念迈克尔杰克逊的电影《就是这样》中,收录了他彩排时的模样,也展现出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这部看似混乱的记录电影,是为所有歌迷所安排的盛宴。杰克逊穿着便装游走在舞台中央,50岁的步伐依然矫健,步点与节奏的完整使人叹为观止,但恐怕更令人难忘的是他对完美的追求与执着。
有很多细节令人难忘。
比如在《黑与白》的排练中,他和女吉他手同台而舞,在中间solo的间隙,他挥手示意让键盘贝斯们全部停下来,转身柔声对女吉他手说,结尾不要这样结束。女吉他手又试了两次仍然不得其法,他用自己的声音设了一个调“向最高处去”,之后镜头给到女吉他手的指间,她用左手中指食指无名指推了一个高音,妖异诡谲的一段solo,琴弦几乎要绷断,但有一股强大而振奋的力量。这时候杰克逊满意了,轻声说:“对,就是这样。”
他站在台上与琴师沟通,示意节奏感不太对。琴师也有些急躁,理解不了他的意图,他用嘴巴去讲,琴师依然不理解。他情急下用嘴巴打节奏,就像bbox式的节奏一样,台下工作人员响起了掌声,一切节奏都对了。
还有一个细节,他唱《best it》时,站在一个大的升降架徐徐上升,身着的服装衣摆被轻轻吹起,像漆黑夜里站在树梢上的一只乌鸦。导演用话筒安慰他:“我们爱你”。他升上空去,变得越来越小,然后柔声细气的说:“我也爱你们”。真的不像是合作伙伴。
他跳《billie jean》,依然是熟悉的充满韵律的摆动开场,几十年不变,动作精准到每一个部位,使你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已经五十岁的男人。排练从头到尾他毫不放松,虽然从未公开演奏过吉他、贝斯、架子鼓这些乐器,但仅仅是靠着一个耳朵,就把演唱会所有的音律、节奏、鼓点给纠正过来了。
每一次排练,都像是一生的最后一次一样用力用心,不放过演唱、不放过舞蹈、不放过舞台装置,不放过效果呈现、不放过烟花、火焰、升降机、LCD显示屏、不放过服装、不放过吉他手、贝司、鼓和音乐总监、不放过3D制作,不放过电影呈现、不放过道具、不放过片头、不放过观众是喜欢看背影还是正面、不放过音响、不放过和声、不放过说唱演员、不放过提示下一动作的暗号对接、不放过该在舞台上该更往右面一点还是左面一点、不放过点燃全身的准确时间、不放过任何与工作人员交流的机会、不放过一切对观众的考虑,即便帝国之外的人认为流行音乐只是一场商业的操纵,也不放过品质和涵养、即便帝国之外的人还在议论从来没有过的丑闻和诽谤,也不过不放过爱和幻想、与生俱来的单纯。
所以《就是这样》比我看过的许多正式演唱会还要精彩,虽然台下没有观众,舞台的布置不那么讲究,但真实、有灵魂。
6、
抛开细枝末节,谁都难以否定他的伟大。
有人说的他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的做着慈善事业。
有人说的他唱片销量世界第一。
有人说的他拥有十个世界吉尼斯世界记录。
有人说的他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唯一公认过的“流行之王”。
有人说的他风靡全球的时候,他还在幼儿园里背着手唱儿歌。
有人说的他是唯一能带墨镜进入白宫和被几届总统以高规格礼节接待的艺术家。
有人说的他的舞蹈全世界都在模仿和探讨。
有人说的他是某军队和某警局的永久荣誉长官。
有人说的他拥有着人们为他树立的巨大雕像。
有人说的他拥有着无数的歌迷,上至总统,天王巨星,下至大妈,黎民百姓。
有人说的他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坏事,从来没有对不起任何人,永远只有他在为别人付出,为歌迷而跳舞,为地球的和平,和慈善事业而歌唱。
在种族歧视依然普遍存在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个黑人男孩征服了世界,但如果仅仅靠着非凡的音乐,那他不会被称为天使。迈克尔杰克逊是哀伤的。他歌唱舞蹈,他用《Black Or White》去追问到底是什么使得肤色成为一种标签,他用《Heal The World》去唤醒那些背弃了大自然的孤寂的灵魂,他在《历史》中向人们发出哭泣一般的呼唤,教人们珍惜大地。他高亢的嗓音犹如天籁,一点点安抚着无数动荡的心。以他命名的30多个慈善基金会、吉尼斯纪录上累计捐款最多的艺人、两次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然而这些竟然还不能让所有人理解他的天真和善良。在他的全球巡回演唱会上,他唱着《there is a place》,曲终之时,泣不成声,舞台上一只洁白的大鸟缓缓降落,轻轻地用翅膀包裹住他孤独的身躯和微微耸动的肩膀。他用歌声安慰了世界,但当他遭遇白化病、整容失败、性丑闻官司、离婚、皮肤癌等种种伤痛的时候,却没有人给他如同白鸟的翅膀一般安静的呵护。
7、
2009年6月25日第二天,据说由于人们急于求证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是否真实,导致google搜索几乎停摆;麦当娜在听闻他的死讯时不禁失声痛哭,那是一种怎样的惺惺相惜之感;无数名流无论歌手、商人、导演都痛哭流涕,也许是因为他们告别了一个时代。
70年代的人或许怀念的是拿不多的钱去买他的磁带,窝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聆听他的场景;80年代的人或许怀念的是他那令人震惊的滑步以及华丽的舞台效应,这些拼凑起来的画面组成了迈克尔杰克逊的不朽,以及镌刻在每个人回忆中的青春。
在彩排的现场,他始终重复着一句话:“这只是彩排,我想保护嗓子,我没有尽全力”。但伴奏、伴舞以及导演都感叹着,他的每一次彩排都如神迹。
白袜配黑鞋、以及盖不住白袜的裤子,大概没有人能把它穿得如此性感妖娆,成为不朽的符号。吉隆坡的经典演唱会以及1995年MTV颁奖典礼那段精准到点的舞蹈,作为经典永久的保留了下来,一动一静之间,仿佛他从未离开过我们,只是悠闲地睡了一个懒觉。
梦幻庄园是他梦想中的国度,他热爱那儿。有关他的一切都成为了不朽的诗篇,他睡了个觉,醒过来,也许会发现置身之所正是这个永远不会被剥夺的庄园;而在另外一个世界,人们都不会忘记他,只因为他是迈克尔杰克逊。
我认为他是地球上最完美的人之一,而且依我判断,他是真正的流行乐、摇滚乐、灵魂乐之王。——伊丽莎白•泰勒
1、
我们都不是独自长大的,等发现这个真理时可能我们已经老去。在老去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我们也不是独自老去的。这样无限循环的时间线性一寸一寸的植入岁月中,见证了一轮又一轮的春去冬来。
与我们一起老去的还有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曾被无数人记住的标签。王小波、老舍、冰心、季羡林、黄霑、邓丽君、张国荣、梅艳芳,以及已经离开世界两年的迈克尔杰克逊。在他离去之后,我们慷慨的赠予他“流行之王”的称号,仿佛他的降临就是为了留给这个世界一些音乐与舞蹈的符号。
声音玩具的《秘密的爱》中唱道:青春的人儿啊,想想一个人的十年会怎样,足够让许多选择发生,许多人事来来往往。
于是一个十年就这样沉寂了。十年前,他还站在舞台上意气风发的舞蹈与歌唱,这十年所经历的一切使而立之年的他显得力不从心,随处可见的质疑与辱骂脱掉了他那顶标志性的礼帽,一瞬间,他站在舞台的中央,头发显得格外凌乱。
2009年6月25日,网络上打出“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谢世”的标题。身边的朋友纷纷认为这不过是新闻时代的又一次谣传,直到晚上9点45分报道的真实性才得以明确:迈克尔杰克逊于美国时间2009年6月25日因被注射过量异丙酚等药物陷入深度昏迷送入医院,下午抢救无效,被宣告死亡,终年50岁。
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代歌王就此落幕的事实。世界并没有因此而缺少什么,于世界而言,不过缺少了一个面貌怪异,身材消瘦的舞者与歌王,他去了哪里无人知晓,正如他的出现曾经使人怀疑:这是一个上帝的化身。
2、
一袭黑装,一双白袜子,一双黑皮鞋,加一顶黑色礼帽,就构成了我们心目中的经典。他曾经跳着一个生命可能呈现出的最壮丽的舞蹈走到我们面前,他习惯性地把礼帽压低,使观众看不到他那双明澈的双眸——实际上那是一双温柔的眼睛,闪耀着一丝羞怯的光芒;而在他的访谈中,甚至会惊异于这个舞台之王的声线竟会如此温柔,甚至还带着青涩的味道;他的发型从小时候风靡的爆炸头到随后的卷长发,变化并不算大;他年少成名,与兄弟们成为“杰克逊五人组”中不甚打眼的一员,但在50岁筹备伦敦演唱会的彩排现场也未显丝毫老态。
这是一副迈克尔杰克逊的画像。50岁便离开了这世界,对他而言实在是太短暂了。
但在他人生40到50岁的十年中,他淡出人们的视线,只偶尔冒出一些风头麟角的新闻碎片,却成了媒体的饕餮大餐。他一度居住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耶内的,这是依据童话《小飞侠》中的神奇王国命名的,方圆2600英亩的梦幻庄园(Neverland Valley Ranch)里。他热爱爬树,并在梦幻庄园中他最爱的一棵大树上创造出多首乐曲,并温柔地将这棵大树称为“给予之树”。
杰克逊在梦幻庄园抚养了一只黑猩猩,名叫巴伯斯,他对其珍爱有佳,与其说是把它当成宠物不如说是作为一个朋友。巴伯斯发育成熟后被移居出庄园,理由是因为成年黑猩猩强壮而具有危险性。
他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甚至和很多孩子成了“忘年交”,他们在一起讨论的问题是超人能否打赢“蜘蛛侠”。
他于1992年成立了Heal the world(治愈世界)基金会,为7,000名孩子建立了3000个指导顾问免疫站,并为超过72000名青年提供了关于防止滥用药物/毒品的教育。
之后创作出那首享誉全球万人传唱的慈善歌曲《we are the world》。
3、
学龄前的小朋友和路口乘凉的大爷现在都知道迈克尔杰克逊走了,曾经风头无两武功高强的杰克逊,他的黄金时代不等抛物线回到最低点径直画上了句号。杰克逊是偶像是天王是传奇,有可能在更多的人心里他是英雄,他用一个英雄的方式壮烈的或者说至少是激烈并且突然在告别演出只差一步的时候就这么走了,一声叹息两袖清风。
但是偶尔也会突然觉得,他不用活着看到这一天,也未尝不是好事。就像迈克尔乔丹在盛极之时选择退役或者邓亚萍拿到世界冠军无人为敌时坚决离开,留给世人的是一幕无法想象的美感。
我们谁都没法想象,这个叱咤舞台的王者在七老八十的时候一脸颓相顶着乱糟糟的头发去超市买包烟,或者身患重病倒在床上靠护士给他吸痰导尿的画面。对于所有爱他的人而言,这些都太残忍。
所有关于他的影像都在提醒大家,每一个人都不会因为呼吸停止而变成另外一个人。他到底是死是活从某个方面来说难以界定,毕竟他所带来的感觉还是随着时间存留下来了。他的死忠之友——那些懂得迈克杰克逊并且一直支持着他的人,会懂得这种存在感的价值。
生前原定于同年7月13日开始的复出演唱会,最初预计的10场演唱会门票在数小时内销售一空,随后加演到50场,总共115万张票,其他四十场门票都在开放售票的四小时内全部售罄,但在这场被迈克尔杰克逊称为“我从伦敦演唱会开始,也要从伦敦演唱会结束”的演唱会
中,人们最终还是没能见到他的身影。
他离开后他的粉丝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纷纷纪念与追悼。生前曾唾弃他的人也许在一夜之间发现了生命的脆弱,抑或纪念与追忆就是这个时代的通病,总而言之,他不是死后才扬名立万的梵高,他始终都在那。
“杰克逊不是用死亡抹去了世间对他曾经有过的非议,而是死亡验证了他对世界音乐的重要性,用死亡换回了舆论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人看待的权利。”
希望是这样的。
4、
从最初的杰克逊五人组到单飞发展,他的路途坦荡的令人羡慕。然而他的父亲出了名的严厉,兼有急功近利的商人思想。他奉献出了全部的童年,在每个舞台歌唱,取悦别人,扮演别人,忘记自己。当然,他成功了,只是这个过程的惨烈使许多年后提起家庭时,他依旧会痛哭。
或者你问问身边的人对迈克杰克逊的看法,也许会有很多人告诉你,他是一个娈童癖,他是一个皮肤漂白、以自己身为黑人而耻的歌手,他是一个挥霍无度、债台高筑的人。
他是一个媒体时代的受害者。
那些丑闻在他故去之后一个个天下大白,抛去这些琐碎而无趣的丑闻争辩时,我们会发现唯有在舞台上,他才真正快乐而且幸福。
《Thriller》至今仍保持着单张唱片的世界销量记录,这张专辑也铸造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巅峰。他的拥戴者像阅读圣经一般将他的音乐珍藏;街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内心虔诚、忠于模仿他的舞蹈爱好者。这种类似于宗教信仰的狂热,使人总能想起在舞台之上,动作精准而迅捷的迈克尔杰克逊。
他的衣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朴素,态度反而更加谦逊,对待朋友与伴舞者和蔼有加。在他的访谈中,“love”成了出现次数最频繁的词语。
许多人眼中,他是一个恶魔,然而在他故去时,人们又忽而发现,其实他才是挥舞着翅膀的天使。
5、
还有很多人热盼着他的伦敦演唱会,甚至希望他的家人利用3D与现代科技虚拟出一场演唱会来作为迈克尔杰克逊最后的演出。
在纪念迈克尔杰克逊的电影《就是这样》中,收录了他彩排时的模样,也展现出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这部看似混乱的记录电影,是为所有歌迷所安排的盛宴。杰克逊穿着便装游走在舞台中央,50岁的步伐依然矫健,步点与节奏的完整使人叹为观止,但恐怕更令人难忘的是他对完美的追求与执着。
有很多细节令人难忘。
比如在《黑与白》的排练中,他和女吉他手同台而舞,在中间solo的间隙,他挥手示意让键盘贝斯们全部停下来,转身柔声对女吉他手说,结尾不要这样结束。女吉他手又试了两次仍然不得其法,他用自己的声音设了一个调“向最高处去”,之后镜头给到女吉他手的指间,她用左手中指食指无名指推了一个高音,妖异诡谲的一段solo,琴弦几乎要绷断,但有一股强大而振奋的力量。这时候杰克逊满意了,轻声说:“对,就是这样。”
他站在台上与琴师沟通,示意节奏感不太对。琴师也有些急躁,理解不了他的意图,他用嘴巴去讲,琴师依然不理解。他情急下用嘴巴打节奏,就像bbox式的节奏一样,台下工作人员响起了掌声,一切节奏都对了。
还有一个细节,他唱《best it》时,站在一个大的升降架徐徐上升,身着的服装衣摆被轻轻吹起,像漆黑夜里站在树梢上的一只乌鸦。导演用话筒安慰他:“我们爱你”。他升上空去,变得越来越小,然后柔声细气的说:“我也爱你们”。真的不像是合作伙伴。
他跳《billie jean》,依然是熟悉的充满韵律的摆动开场,几十年不变,动作精准到每一个部位,使你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已经五十岁的男人。排练从头到尾他毫不放松,虽然从未公开演奏过吉他、贝斯、架子鼓这些乐器,但仅仅是靠着一个耳朵,就把演唱会所有的音律、节奏、鼓点给纠正过来了。
每一次排练,都像是一生的最后一次一样用力用心,不放过演唱、不放过舞蹈、不放过舞台装置,不放过效果呈现、不放过烟花、火焰、升降机、LCD显示屏、不放过服装、不放过吉他手、贝司、鼓和音乐总监、不放过3D制作,不放过电影呈现、不放过道具、不放过片头、不放过观众是喜欢看背影还是正面、不放过音响、不放过和声、不放过说唱演员、不放过提示下一动作的暗号对接、不放过该在舞台上该更往右面一点还是左面一点、不放过点燃全身的准确时间、不放过任何与工作人员交流的机会、不放过一切对观众的考虑,即便帝国之外的人认为流行音乐只是一场商业的操纵,也不放过品质和涵养、即便帝国之外的人还在议论从来没有过的丑闻和诽谤,也不过不放过爱和幻想、与生俱来的单纯。
所以《就是这样》比我看过的许多正式演唱会还要精彩,虽然台下没有观众,舞台的布置不那么讲究,但真实、有灵魂。
6、
抛开细枝末节,谁都难以否定他的伟大。
有人说的他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的做着慈善事业。
有人说的他唱片销量世界第一。
有人说的他拥有十个世界吉尼斯世界记录。
有人说的他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唯一公认过的“流行之王”。
有人说的他风靡全球的时候,他还在幼儿园里背着手唱儿歌。
有人说的他是唯一能带墨镜进入白宫和被几届总统以高规格礼节接待的艺术家。
有人说的他的舞蹈全世界都在模仿和探讨。
有人说的他是某军队和某警局的永久荣誉长官。
有人说的他拥有着人们为他树立的巨大雕像。
有人说的他拥有着无数的歌迷,上至总统,天王巨星,下至大妈,黎民百姓。
有人说的他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坏事,从来没有对不起任何人,永远只有他在为别人付出,为歌迷而跳舞,为地球的和平,和慈善事业而歌唱。
在种族歧视依然普遍存在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个黑人男孩征服了世界,但如果仅仅靠着非凡的音乐,那他不会被称为天使。迈克尔杰克逊是哀伤的。他歌唱舞蹈,他用《Black Or White》去追问到底是什么使得肤色成为一种标签,他用《Heal The World》去唤醒那些背弃了大自然的孤寂的灵魂,他在《历史》中向人们发出哭泣一般的呼唤,教人们珍惜大地。他高亢的嗓音犹如天籁,一点点安抚着无数动荡的心。以他命名的30多个慈善基金会、吉尼斯纪录上累计捐款最多的艺人、两次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然而这些竟然还不能让所有人理解他的天真和善良。在他的全球巡回演唱会上,他唱着《there is a place》,曲终之时,泣不成声,舞台上一只洁白的大鸟缓缓降落,轻轻地用翅膀包裹住他孤独的身躯和微微耸动的肩膀。他用歌声安慰了世界,但当他遭遇白化病、整容失败、性丑闻官司、离婚、皮肤癌等种种伤痛的时候,却没有人给他如同白鸟的翅膀一般安静的呵护。
7、
2009年6月25日第二天,据说由于人们急于求证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是否真实,导致google搜索几乎停摆;麦当娜在听闻他的死讯时不禁失声痛哭,那是一种怎样的惺惺相惜之感;无数名流无论歌手、商人、导演都痛哭流涕,也许是因为他们告别了一个时代。
70年代的人或许怀念的是拿不多的钱去买他的磁带,窝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聆听他的场景;80年代的人或许怀念的是他那令人震惊的滑步以及华丽的舞台效应,这些拼凑起来的画面组成了迈克尔杰克逊的不朽,以及镌刻在每个人回忆中的青春。
在彩排的现场,他始终重复着一句话:“这只是彩排,我想保护嗓子,我没有尽全力”。但伴奏、伴舞以及导演都感叹着,他的每一次彩排都如神迹。
白袜配黑鞋、以及盖不住白袜的裤子,大概没有人能把它穿得如此性感妖娆,成为不朽的符号。吉隆坡的经典演唱会以及1995年MTV颁奖典礼那段精准到点的舞蹈,作为经典永久的保留了下来,一动一静之间,仿佛他从未离开过我们,只是悠闲地睡了一个懒觉。
梦幻庄园是他梦想中的国度,他热爱那儿。有关他的一切都成为了不朽的诗篇,他睡了个觉,醒过来,也许会发现置身之所正是这个永远不会被剥夺的庄园;而在另外一个世界,人们都不会忘记他,只因为他是迈克尔杰克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