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an Micus
春柔,秋肃。婉丽,毫旷。或平林笼烟,寒山凝碧,或万籁俱寂,玉漏沉沉。1953年出生于德国的音乐家Stephan Micus能够用世界各地千差万别的民族乐器勾勒出了以上一幕幕素淡的音乐美景。Stephan Micus属于这个世界上一种特殊的人。这种人外表看似沉滞、木纳,然而在其平静的内心深处往往蕴涵了一种可以摧毁任何心灵防线的能量。
在16岁的时候,Micus就开始了他的东方之旅,先后在印度、日本、印尼学习过当地的民族乐器。而其游历的足迹更是遍布全球。他可以说是当今全球音乐圈中的游吟诗人。他对于世界各地极具浓郁民族味道的乐器充满了超出常人的新鲜感。我们可以在他从1977年至今的音乐专辑中感受到他这种近乎于疯狂的爱好。从日本的尺八(shakuhachi,一种竹笛)、日本笙(sho,日本的“口风琴”)到印度西塔琴(sitar,一种弦乐器)、印度萨朗吉(sarangi,一种弓弦乐器),再到印尼的苏林(suling,一种巴厘岛的笛子)、阿富汗的拉巴卜(Rabab,一种擦弦乐器)以及非洲冈比亚的辛丁(sinding,一种竖琴)等等。另外,Micus还制作一些特殊的乐器,象经常在专辑中运用到的10弦和14弦吉他,用花岗岩、大理石以及玄武岩做成的石鼓,甚至简单到几块石子,几盆装满了水的花盆都可以用来作为乐器。最后,连他那几乎不太演唱歌词,更多只是哼唱的嗓子也是一件奇特的乐器。
然后,Micus通过多轨录音把由以上多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通过他的编排非常好地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了一种既不是印度,也不是日本,更不是印尼的,不属于任何民族,但是却带着特有的Stephan Micus式烙印的世界音乐。一个作品之所以优秀在于它即使加入了各种性质不同的元素,经过各种修改,但是在它最后成为一个单独的作品后那些斧凿刀削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只成为一个拥有与众不同风格的作品。Stephan Micus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成为那个令人着迷的,独步世界的音乐全才。
Stephan Micus音乐的外在美在于其旋律的优美,几种乐器转换处的衔接平滑流畅,对多种乐器的巧妙运用以及那具有点睛之笔的几小段留白。他运用自己钟爱的尺八时,即能在象专辑《Ocean》中的第一首曲子中把尺八音色的圆润柔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在如《Amarchaj》、《Passing Cloud》等曲子中把尺八那种幽幽咽咽,如泣如诉的感觉渗透到整个音乐中,让听者莫能名其美,无以传其境。然而,却又实实在在地体会到音乐中的那份情感。换句话说,在Micus的音乐中拥有一种韵味。而优美的旋律仅仅是韵味的外在表现,推动这种韵味四溢的恰恰是那份感情和内心中寻找美好的力量。如果说这种外在美为Micus的音乐安上了灵魂的躯壳的话,那么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觉醒和力量使得整段音乐的灵魂飞扬。
一个作品的生命力都来源于某个中心,然后从中迸发出来,由内到外,生长发芽,灿烂开花。所以,Micus在创作一段乐曲时不仅仅注意它的旋律,更多地把自己的创作看作一种心灵的努力。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音乐展现在乐手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妙的世界。用其和谐的感性来持续呈现这种美景。所以,所有乐曲旋律的起伏都来源于乐手心中的某种情绪,而不是去刻意地制造那种抑扬顿挫。在Micus的创作中,他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精神力量输入到他那一首首精彩绝伦的曲子中。在旋律的承载下,通过一种生命的力量去感染聆听者。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没有捶胸顿足的痛哭,然而在一首首用最不华丽的乐器演绎出的作品后,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眼角已经湿润了。这就是内心的力量。它在Stephan Micus的心中,也在你我的心中。而Micus用自己的音乐力量唤醒了我们沉睡在心灵某个角落的感动。在他的音乐中,笛声,琴声,石头声都是用来敲开心灵之门的钥匙,而后你会豁然开朗,一种情绪油然而生,那种韵味徘徊在耳际,心际,久久不会离去。有时你甚至会有一种时间凝滞,空间错离的感觉,你将完全沉浸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纯音乐的世界中。这也许就是那些聆听过Stephan Micus音乐的人为什么那么迷恋他,追随他的原因。
几十年的音乐历练使得Stephan Micus越来越清淡,越来越无争。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会完全放下手中乐器,飘然离去。在恒河的某个无名村落,在非洲雨林的某个少数部落用树枝,用沙砾,用垂手可得的任何物件制造出一段段属于自己也只有自己聆听的音乐。
——http://www.verycd.com/topics/135874/来源
在16岁的时候,Micus就开始了他的东方之旅,先后在印度、日本、印尼学习过当地的民族乐器。而其游历的足迹更是遍布全球。他可以说是当今全球音乐圈中的游吟诗人。他对于世界各地极具浓郁民族味道的乐器充满了超出常人的新鲜感。我们可以在他从1977年至今的音乐专辑中感受到他这种近乎于疯狂的爱好。从日本的尺八(shakuhachi,一种竹笛)、日本笙(sho,日本的“口风琴”)到印度西塔琴(sitar,一种弦乐器)、印度萨朗吉(sarangi,一种弓弦乐器),再到印尼的苏林(suling,一种巴厘岛的笛子)、阿富汗的拉巴卜(Rabab,一种擦弦乐器)以及非洲冈比亚的辛丁(sinding,一种竖琴)等等。另外,Micus还制作一些特殊的乐器,象经常在专辑中运用到的10弦和14弦吉他,用花岗岩、大理石以及玄武岩做成的石鼓,甚至简单到几块石子,几盆装满了水的花盆都可以用来作为乐器。最后,连他那几乎不太演唱歌词,更多只是哼唱的嗓子也是一件奇特的乐器。
然后,Micus通过多轨录音把由以上多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通过他的编排非常好地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了一种既不是印度,也不是日本,更不是印尼的,不属于任何民族,但是却带着特有的Stephan Micus式烙印的世界音乐。一个作品之所以优秀在于它即使加入了各种性质不同的元素,经过各种修改,但是在它最后成为一个单独的作品后那些斧凿刀削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只成为一个拥有与众不同风格的作品。Stephan Micus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成为那个令人着迷的,独步世界的音乐全才。
Stephan Micus音乐的外在美在于其旋律的优美,几种乐器转换处的衔接平滑流畅,对多种乐器的巧妙运用以及那具有点睛之笔的几小段留白。他运用自己钟爱的尺八时,即能在象专辑《Ocean》中的第一首曲子中把尺八音色的圆润柔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在如《Amarchaj》、《Passing Cloud》等曲子中把尺八那种幽幽咽咽,如泣如诉的感觉渗透到整个音乐中,让听者莫能名其美,无以传其境。然而,却又实实在在地体会到音乐中的那份情感。换句话说,在Micus的音乐中拥有一种韵味。而优美的旋律仅仅是韵味的外在表现,推动这种韵味四溢的恰恰是那份感情和内心中寻找美好的力量。如果说这种外在美为Micus的音乐安上了灵魂的躯壳的话,那么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觉醒和力量使得整段音乐的灵魂飞扬。
一个作品的生命力都来源于某个中心,然后从中迸发出来,由内到外,生长发芽,灿烂开花。所以,Micus在创作一段乐曲时不仅仅注意它的旋律,更多地把自己的创作看作一种心灵的努力。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音乐展现在乐手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妙的世界。用其和谐的感性来持续呈现这种美景。所以,所有乐曲旋律的起伏都来源于乐手心中的某种情绪,而不是去刻意地制造那种抑扬顿挫。在Micus的创作中,他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精神力量输入到他那一首首精彩绝伦的曲子中。在旋律的承载下,通过一种生命的力量去感染聆听者。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没有捶胸顿足的痛哭,然而在一首首用最不华丽的乐器演绎出的作品后,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眼角已经湿润了。这就是内心的力量。它在Stephan Micus的心中,也在你我的心中。而Micus用自己的音乐力量唤醒了我们沉睡在心灵某个角落的感动。在他的音乐中,笛声,琴声,石头声都是用来敲开心灵之门的钥匙,而后你会豁然开朗,一种情绪油然而生,那种韵味徘徊在耳际,心际,久久不会离去。有时你甚至会有一种时间凝滞,空间错离的感觉,你将完全沉浸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纯音乐的世界中。这也许就是那些聆听过Stephan Micus音乐的人为什么那么迷恋他,追随他的原因。
几十年的音乐历练使得Stephan Micus越来越清淡,越来越无争。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会完全放下手中乐器,飘然离去。在恒河的某个无名村落,在非洲雨林的某个少数部落用树枝,用沙砾,用垂手可得的任何物件制造出一段段属于自己也只有自己聆听的音乐。
——http://www.verycd.com/topics/135874/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