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并未都是沉沦的
无意识的思考起了太多的问题。
白水先生的新民谣,就似一条沿山蜿蜒盘旋下来的溪流,清澈见底,不含一丝杂质。那对音乐的本质的解读以及对生命追根朔源的人生哲学是我所见过所有音乐人所嫉妒且无法到达的高度,那早已经被我们从小学课本里遗忘的忧扰洒脱,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活脱脱是一个诗人,让我们仰视那些唯利者,唯权贵者的嘴脸显得更加丑恶。先不把白水先生的专辑提高到怎样一个历史地位,鉴于没有听到专辑之前,我在随意试听歌曲时总是跳过这张封面“简单到不忍去听它”的专辑的视觉系动物表现,我羞愧自觉没有资格这样宏观的从人文的角度去解读白水先生的作品为中国民谣带来了什么。我只能说说音乐,说说古诗,说说简单的旋律带来的时多复杂的情绪。
白水先生的这一切如此自然,浑然天成,由人生的历练带来的回归本质的质朴情怀的音乐,一和一弦,扫弦之间,很容易让人留下感动的眼泪,眼泪也是不自觉的,因为我们太久,或者说是没有过,曾几何时去听到这样的音乐,曾几何时把心宁静下来,脑袋里面没有那些纠葛纷争,去品味这一诗一句,一山水。所以说,到头来,再炫美的霓虹,再华丽的外衣,让我们哭的始终是最简单最开始的那些东西。难道,我们已经如此了吗?我们的眼已经迷惘了吗?我们心智已经腐朽了吗?我们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摧毁的还是被物质本身的吸引力所摧毁的?
鲁迅先生用文章救国时,曾经感慨过,中国人太缺乏诗意。即便是在那样激昂愤慨的年代,毛主席也依然留下过诸如沁园春雪这样美的文字。而然随着时代飞速变迁的这几年,我们文化的发展速度显然跟不上物质的发展速度了,城市里的楼林渐立,豪车随处可见,我们吃,我们喝我们玩,我们乐,我们没在听到过有人用诗句感染着我们,我们没再看到人们的店门留下的是诗句而不是英文,我们没再看到人们安静的在某些地方听着吉他,我们或许早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国有些什么,我们祖先们留下的伟大遗产一次又一次的在中国被海外的文化所击败,一次又一次的被海外的人们拿来给我们上课。中国人怎么了?这个问号所有人都知道,其实所有人都不想知道。
回到白水先生的民谣这边来,这样的音乐形式,却见到部分人们接受不了。是的,太典型了,典型的我们被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熏陶了,典型的我们已经听不习惯曾经属于我们的音乐了,那些人听不懂了。那样的演奏方式,那样随性的,自然真实流露的唱法,你听不懂了,你却听不懂了。还记得小时候,我的诗句受到了老师的认同,让我在全校出去春游的时刻在全校面前念我的诗,当我站在那么多人的面前,念完我发自肺腑的诗时,抬起头来,却没有人认真听我再念些什么,诗句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书本里“李白”或者“柳宗元”这些考试必备的文字里需要那字句押韵的文字罢了,本身没任何意义,那一刻我的挫折感我始终还记得,我念完了诗,灰溜溜的下了台,奚落的掌声并没有能再挽救回什么。经历了那么久,也只是偶感大悲或大喜的时候,留下那么一两句诗,不求能得到欣赏,只是将情感转化为简练的文字,永远的记录下来罢了。
花十三楼的主人,是谁?不知道,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重要的是白水先生的佛学感悟,重要的民谣诗句里面带来的美,重要的是我以为中国不会出现这样高素质的音乐的时候,白水先生的夹杂着浓厚熟悉的方言的嗓子和“简单”里面蕴含的力量带给了我希望,至少是有的,就足够了,多少也欣慰了。
下一次我再写诗不知道是多久,无意识的思考起的问题太多了,总还会写下去,毕竟没那么多感悟的时候多,有感悟的时候少,至少是有的,就足够了,多少也欣慰了。
白水先生的新民谣,就似一条沿山蜿蜒盘旋下来的溪流,清澈见底,不含一丝杂质。那对音乐的本质的解读以及对生命追根朔源的人生哲学是我所见过所有音乐人所嫉妒且无法到达的高度,那早已经被我们从小学课本里遗忘的忧扰洒脱,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活脱脱是一个诗人,让我们仰视那些唯利者,唯权贵者的嘴脸显得更加丑恶。先不把白水先生的专辑提高到怎样一个历史地位,鉴于没有听到专辑之前,我在随意试听歌曲时总是跳过这张封面“简单到不忍去听它”的专辑的视觉系动物表现,我羞愧自觉没有资格这样宏观的从人文的角度去解读白水先生的作品为中国民谣带来了什么。我只能说说音乐,说说古诗,说说简单的旋律带来的时多复杂的情绪。
白水先生的这一切如此自然,浑然天成,由人生的历练带来的回归本质的质朴情怀的音乐,一和一弦,扫弦之间,很容易让人留下感动的眼泪,眼泪也是不自觉的,因为我们太久,或者说是没有过,曾几何时去听到这样的音乐,曾几何时把心宁静下来,脑袋里面没有那些纠葛纷争,去品味这一诗一句,一山水。所以说,到头来,再炫美的霓虹,再华丽的外衣,让我们哭的始终是最简单最开始的那些东西。难道,我们已经如此了吗?我们的眼已经迷惘了吗?我们心智已经腐朽了吗?我们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摧毁的还是被物质本身的吸引力所摧毁的?
鲁迅先生用文章救国时,曾经感慨过,中国人太缺乏诗意。即便是在那样激昂愤慨的年代,毛主席也依然留下过诸如沁园春雪这样美的文字。而然随着时代飞速变迁的这几年,我们文化的发展速度显然跟不上物质的发展速度了,城市里的楼林渐立,豪车随处可见,我们吃,我们喝我们玩,我们乐,我们没在听到过有人用诗句感染着我们,我们没再看到人们的店门留下的是诗句而不是英文,我们没再看到人们安静的在某些地方听着吉他,我们或许早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国有些什么,我们祖先们留下的伟大遗产一次又一次的在中国被海外的文化所击败,一次又一次的被海外的人们拿来给我们上课。中国人怎么了?这个问号所有人都知道,其实所有人都不想知道。
回到白水先生的民谣这边来,这样的音乐形式,却见到部分人们接受不了。是的,太典型了,典型的我们被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熏陶了,典型的我们已经听不习惯曾经属于我们的音乐了,那些人听不懂了。那样的演奏方式,那样随性的,自然真实流露的唱法,你听不懂了,你却听不懂了。还记得小时候,我的诗句受到了老师的认同,让我在全校出去春游的时刻在全校面前念我的诗,当我站在那么多人的面前,念完我发自肺腑的诗时,抬起头来,却没有人认真听我再念些什么,诗句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书本里“李白”或者“柳宗元”这些考试必备的文字里需要那字句押韵的文字罢了,本身没任何意义,那一刻我的挫折感我始终还记得,我念完了诗,灰溜溜的下了台,奚落的掌声并没有能再挽救回什么。经历了那么久,也只是偶感大悲或大喜的时候,留下那么一两句诗,不求能得到欣赏,只是将情感转化为简练的文字,永远的记录下来罢了。
花十三楼的主人,是谁?不知道,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重要的是白水先生的佛学感悟,重要的民谣诗句里面带来的美,重要的是我以为中国不会出现这样高素质的音乐的时候,白水先生的夹杂着浓厚熟悉的方言的嗓子和“简单”里面蕴含的力量带给了我希望,至少是有的,就足够了,多少也欣慰了。
下一次我再写诗不知道是多久,无意识的思考起的问题太多了,总还会写下去,毕竟没那么多感悟的时候多,有感悟的时候少,至少是有的,就足够了,多少也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