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弦:这一代"草莓族"的青春炸"蛋"
以此静待阿扣个人第二张大碟《於是长大了以后》
谢和弦:这一代"草莓族"的青春炸"蛋"
生逢乱世,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他起家于这个青春偶像横行的娱乐工场,自己却要做一枚投向娱乐工业体制的炸弹。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字时候,是诧异于他的自信,他第一张EP的名字——《我叫做谢和弦,谢和弦是我的本名》。但更多的人接触到他,其实是因为他演过的偶像剧,从2005年的《终极一班》,到《花样少男少女》、《终极一家》,在飞轮海身旁,甚至有人以为他是其中那个东城卫乐团一员。
然而他的音乐,却是完全独立于这条流行音乐流水线旧体制之外的,就如他自己在《谢和弦》里自白的“我沒有天王名師幫我寫歌編曲 沒有DJ幫我刷碟”,于是从他的音乐体现出来的,是完全天马行空的一场大杂脍。这边《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电子合成的苏格兰风笛背景声里,声线好似周杰伦撞倒谢霆锋,那边《谢和弦》里似RAP似ROCK的乱炖又好象吴克群扛上麻吉。在他身上处处可见模仿痕迹,但又说不出是哪国的风味。
谢和弦个人对于各种风格的贪多嚼不烂并不是我推荐他的理由,而是他稚嫩而冒险的勇气,诚实面对自己的青春,唱属于自己世代的歌——就如他的偶像张震岳,十多年前震撼了一代人青春的初体验。
好奇而冲动,敏感而迷惘,在谢和弦身上体现的,正是这个时代的“七年级生”“八零后一代”最真实的青春特质。他们有时可以无厘头地把“關羽劉備張飛 關羽騎赤兔馬”这么一句硬塞进《关于》那段真情表白里,嗣后又可以纯洁无邪地在《我們都成了大人》那些钢琴芭乐里感谢由于“爱情和面包”带来的残酷成长,甚至在《依赖》里哼着口哨作一个忧郁的少年维特。那种关于青春的淡淡忧伤,向来是流行情歌里最为打动同龄人的元素,因此他把自己的个人首张大碟命名为《虽然很芭乐》——只是,最令他于青少年群体走红的《你曾经让我心动》这种台剧芭乐(《恶作剧2吻》插曲),却并非他本性所在。
在谢已经创作的143首作品里,其实更多的是关于他对周边社会的意见表达,与青春的乐与怒。虽然痛斥时弊的《FUCK禁掰掰》《大什麼大 人什麼人!? 》,反映同龄困惑少年的《东区现实面》这些偏激作品无法收入本次大碟,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大時代的偶像劇》的RAP里嗅到他的火气——一种源自黄立行、MC HOT DOG甚至宋岳庭的批判色彩。只是谢和弦这一代人,无论再多么有个性,都不免被其上一代人视为作村上春树比喻中那颗“脆弱的蛋,面对着一堵叫作“体制”的坚硬的墙”。乐评人蒋明甚至不客气地讽刺这号称“草莓族”的一代“可怜的80年代,标榜个性与独立的人群,他们提供的只是自私与自爱,又那么不经世面没有沧桑”。然而,如今的INDIE与互联网浪潮下的这一代,正是同为摆脱了体制与工业化的枷锁下的一代。就像谢和弦这张专辑的全部歌曲,其实都交由北京摩天楼乐队主脑李燕飞来进行编曲及后期制作,正是得益于互联网,令身处两岸不同城市的独立音乐人得以碰撞交融。
大飞的BAND SOUND底子,固然帮助谢和弦本人生活化的词曲在流行芭乐的基础上糅合进R&B\HIP-HOP\BRIT ROCK\电子乃至北欧 WORLD MUSIC等多元佐料,但谢本身的音乐态度,也是他得以区别于其他台式小清新INDIE,更在毫无宣传之下单靠互联网与口碑杀进销量排行榜的利器。这一点,他很像最近同样出碟的去年新人萧闳仁,声音与创作里,有属于自己的率真,台语歌《請你不通嫌棄我》里淡淡的亲情,淡淡的励志,“鄉下人要有骨氣”正呼应了《雜草精神》的POP ROCK里那份“草根性的力量”。而那首以本名出现的主打歌《谢和弦》,原来却是要向林强当年那张《向前走》致敬的《2007向前走》。来自台中南投乡下的22岁少年谢和弦,他的摇滚梦想与草根情结,与同样来自南国的林强就这样隔着二十年的时空对话。
就正如张铁志在《声音与愤怒》里说的,“摇滚乐或许无法改变政治,但摇滚乐——一一首歌或一场表演,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从牯岭街、西门町走到忠孝东路,娱乐世界里变幻大王旗,“无法定义”的青春,不变的依旧是每一代青年的叛逆、迷惘、坚执、冲动、残酷与真实。
袒露而残酷的真实,比花俏的技巧,百变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因为真实与自我,永远是撞破"体制"那堵坚墙的最后希望。
这个世代的草莓一族,甭管他是八零后,还是九零后;甭管他是热爱自拍,还是热爱开博灌水,在崩溃的大时代面前,他们总会谱下,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谢和弦未能发表的作品《有没有那麼夸张!? 》,第一句就是这么唱的,“不要轻易的小看 新世代的脑袋瓜”。
邮差@TMCA (原发于《周末画报》http://www.modernweekly.com/content.aspx?artID=29383)
http://blog.163.com/postmca/blog/static/1679005982010622451365/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music/1/166470.shtml
夢想只是個名詞 你要想辦法 把它變成動詞
April 27, 2009
谢和弦:这一代"草莓族"的青春炸"蛋"
生逢乱世,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他起家于这个青春偶像横行的娱乐工场,自己却要做一枚投向娱乐工业体制的炸弹。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字时候,是诧异于他的自信,他第一张EP的名字——《我叫做谢和弦,谢和弦是我的本名》。但更多的人接触到他,其实是因为他演过的偶像剧,从2005年的《终极一班》,到《花样少男少女》、《终极一家》,在飞轮海身旁,甚至有人以为他是其中那个东城卫乐团一员。
然而他的音乐,却是完全独立于这条流行音乐流水线旧体制之外的,就如他自己在《谢和弦》里自白的“我沒有天王名師幫我寫歌編曲 沒有DJ幫我刷碟”,于是从他的音乐体现出来的,是完全天马行空的一场大杂脍。这边《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电子合成的苏格兰风笛背景声里,声线好似周杰伦撞倒谢霆锋,那边《谢和弦》里似RAP似ROCK的乱炖又好象吴克群扛上麻吉。在他身上处处可见模仿痕迹,但又说不出是哪国的风味。
谢和弦个人对于各种风格的贪多嚼不烂并不是我推荐他的理由,而是他稚嫩而冒险的勇气,诚实面对自己的青春,唱属于自己世代的歌——就如他的偶像张震岳,十多年前震撼了一代人青春的初体验。
好奇而冲动,敏感而迷惘,在谢和弦身上体现的,正是这个时代的“七年级生”“八零后一代”最真实的青春特质。他们有时可以无厘头地把“關羽劉備張飛 關羽騎赤兔馬”这么一句硬塞进《关于》那段真情表白里,嗣后又可以纯洁无邪地在《我們都成了大人》那些钢琴芭乐里感谢由于“爱情和面包”带来的残酷成长,甚至在《依赖》里哼着口哨作一个忧郁的少年维特。那种关于青春的淡淡忧伤,向来是流行情歌里最为打动同龄人的元素,因此他把自己的个人首张大碟命名为《虽然很芭乐》——只是,最令他于青少年群体走红的《你曾经让我心动》这种台剧芭乐(《恶作剧2吻》插曲),却并非他本性所在。
在谢已经创作的143首作品里,其实更多的是关于他对周边社会的意见表达,与青春的乐与怒。虽然痛斥时弊的《FUCK禁掰掰》《大什麼大 人什麼人!? 》,反映同龄困惑少年的《东区现实面》这些偏激作品无法收入本次大碟,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大時代的偶像劇》的RAP里嗅到他的火气——一种源自黄立行、MC HOT DOG甚至宋岳庭的批判色彩。只是谢和弦这一代人,无论再多么有个性,都不免被其上一代人视为作村上春树比喻中那颗“脆弱的蛋,面对着一堵叫作“体制”的坚硬的墙”。乐评人蒋明甚至不客气地讽刺这号称“草莓族”的一代“可怜的80年代,标榜个性与独立的人群,他们提供的只是自私与自爱,又那么不经世面没有沧桑”。然而,如今的INDIE与互联网浪潮下的这一代,正是同为摆脱了体制与工业化的枷锁下的一代。就像谢和弦这张专辑的全部歌曲,其实都交由北京摩天楼乐队主脑李燕飞来进行编曲及后期制作,正是得益于互联网,令身处两岸不同城市的独立音乐人得以碰撞交融。
大飞的BAND SOUND底子,固然帮助谢和弦本人生活化的词曲在流行芭乐的基础上糅合进R&B\HIP-HOP\BRIT ROCK\电子乃至北欧 WORLD MUSIC等多元佐料,但谢本身的音乐态度,也是他得以区别于其他台式小清新INDIE,更在毫无宣传之下单靠互联网与口碑杀进销量排行榜的利器。这一点,他很像最近同样出碟的去年新人萧闳仁,声音与创作里,有属于自己的率真,台语歌《請你不通嫌棄我》里淡淡的亲情,淡淡的励志,“鄉下人要有骨氣”正呼应了《雜草精神》的POP ROCK里那份“草根性的力量”。而那首以本名出现的主打歌《谢和弦》,原来却是要向林强当年那张《向前走》致敬的《2007向前走》。来自台中南投乡下的22岁少年谢和弦,他的摇滚梦想与草根情结,与同样来自南国的林强就这样隔着二十年的时空对话。
就正如张铁志在《声音与愤怒》里说的,“摇滚乐或许无法改变政治,但摇滚乐——一一首歌或一场表演,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从牯岭街、西门町走到忠孝东路,娱乐世界里变幻大王旗,“无法定义”的青春,不变的依旧是每一代青年的叛逆、迷惘、坚执、冲动、残酷与真实。
袒露而残酷的真实,比花俏的技巧,百变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因为真实与自我,永远是撞破"体制"那堵坚墙的最后希望。
这个世代的草莓一族,甭管他是八零后,还是九零后;甭管他是热爱自拍,还是热爱开博灌水,在崩溃的大时代面前,他们总会谱下,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谢和弦未能发表的作品《有没有那麼夸张!? 》,第一句就是这么唱的,“不要轻易的小看 新世代的脑袋瓜”。
邮差@TMCA (原发于《周末画报》http://www.modernweekly.com/content.aspx?artID=29383)
http://blog.163.com/postmca/blog/static/1679005982010622451365/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music/1/166470.shtml
夢想只是個名詞 你要想辦法 把它變成動詞
April 27,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