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花十三楼
白水君年初发表了最新歌曲专辑《花十三楼主人》和器乐专辑《游记》,可谓是他在个人音乐事业上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新进境和新成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好友,我既为他感到高兴;同时有幸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更别有一种欣慰。
这一系列新作品发刃于2010年初白水携孤岛等人开始的“清风沐雨”全国巡演,而此次巡演又源起于2009年11月白水作品辑《雨来》的发行。其时,白水供职于宜宾某校,巡演乃利用寒假之机得以施行,于这年春节前先行唱游了重庆、贵州、云南等西南诸省市。鸟痴先生又挥毫为此次巡演题写了主题条幅,与白水第一次全国巡演“白水鉴心”不同的是,鸟痴在“清风沐雨”四字之外,有感而发,又即兴创作了一首诗,一并书于条幅之上。整个条幅格局大开大阖,元气淋漓,情绪饱满酣畅,给人以意兴遄飞之感。
鸟痴先生是白水的父亲。与同时代的人一样,辗转于社会大环境和无常命运的搬弄之下,甘苦遍尝,历天命而近耳顺,对社会人生都有着丰厚的感悟与积淀。鸟痴先生又聪敏好学,多才多艺,青年时即喜写诗著文,年岁日高而兴趣不减;近年来余暇渐广,于养花植草之外,又有禽鸟之乐,自号“鸟痴”,常身着迷彩服潜入山中捉拿雉鸡,穿插过失足撞树之类有惊无险的花絮。但用情最专、持之以恒的嗜好当属书法,也是他最见功力的才艺。2008年初次到白水家,即在厅堂里瞻仰过鸟痴先生的两幅墨宝,神完气足,姿媚灵动,很是叹服。这两年来,鸟痴先生于书艺尤用功不辍,由“清风沐雨”条幅而至最新的“花十三楼主人”系列作品,可以看出其笔意气韵不断开阔的新气象。
鸟痴先生为白水“清风沐雨”巡演所创作的那首诗,颇值得关注与玩味。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态度。在平日闲聊里,从白水对他音乐道路和人生心路的回顾与感慨中,我能够捕捉和感受到鸟痴初期对白水音乐志业的消极抵制,到《时间》出版时的漠然旁观,以至在《冬》问世和“白水鉴心”载誉归来后的坦然欣赏。而随着父子间交流的深入、开放和顺畅,曾经潜藏的紧张与对立,已转化为通透的宽和与融洽。至《雨来》出版,“清风沐雨”启程,鸟痴先生对白水在音乐上的努力已全然是热情鼓励和全力支持了。细细品读那首诗,由中可以体味到父亲对远游爱子的关爱和祝福,以及其下那种深沉的理解与希冀。
当然白水对此的感触比我更加直接而深切。“清风沐雨”第一阶段西南巡演结束,一回到宜宾,白水就为那首诗谱了曲,配器录音,反复打磨成一首成熟作品。这首《清风沐雨》便是《花十三楼主人》的起源。
随后白水又创作出了《轻舟漫游》和《美人吟》,其中寄予了对友情的追念和聚散无凭的慨叹,以至更深层次的对人生“诸漏皆苦”和“诸法空相”的感悟与体认。《美人吟》曾几易其稿,直至引入袁田那旷寂清远的人声,于作品的主题意旨有了完美的贴合和有力的烘托,白水方才觉得满意。由此,可见他对自己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这几首作品上载到他的音乐人主页后,取得了不俗的反响。在他于2010年清明进京的两场演出中,演唱了《清风沐雨》和《美人吟》,也获得了现场热烈的回馈。
伴随着这些创作,白水与鸟痴间形成了日益良好的互动。白水因有所感而生发出的词作,都会先请鸟痴予目,而鸟痴也都欣然并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白水也发现了鸟痴由青年时陆续写就的诗歌和文章,定下心来一一详览,对自己父亲于苦乐年华中所历经的人生进退和心灵磨砺,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明晰的领悟,感同身受,深入骨髓。如他所言,“几欲流泪”。他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保留并展现父亲的风华,使它们不尽被岁月的风尘湮没。他考虑接下来将更多地采用鸟痴的诗作,未来的新专辑将以两人合作的面目出现。对白水的提议,鸟痴欣然接受,一方面出于对儿子事业的支持,另一方面这本身也是件有趣的事情,鸟痴的骨子里又何尝不是个顽人?白水还设想为父亲出一册书法作品集,而灵光一闪间,新专辑的出版岂不正催生了这样的契机?鸟痴将那些词作一幅幅写下,于是今日的我们得以在聆听妙音的同时,赏玩那些意气挥洒的笔墨,平添一份超逸的雅趣。
鸟痴的家居于宜宾翠屏区一幢住宅楼的顶层,那座楼高13层,不远处是唐时名刹花台寺的旧址,现在还能看到石刻佛像与殿宇石础的遗迹。鸟痴家拥有一片巨大的露台,多年的悉心经营,其上遍植花木,四时花卉缀满枝头,更兼那豢养的啾啁雀鸟,花香鸟语,交相辉映。屋内凭窗而望,即可看到西来的金沙江与南流的岷江相溶相合,浩浩汤汤,流于东方的天际。两江相合处的江岸上,辟有广场,称为合江门,历来即是宜宾胜景。屋里鸟痴或尔烹茶煮酒,或尔伏案挥毫。这里也是白水成长的地方。从他少年时第一次吹响竹笛,到留起长发弹起电吉他,再到剃成平头回归不插电和传统器乐。他曾在露台上搭建起一个小屋,作成简单的录音室,《时间》和“Bloody Woods”的早期作品就从这里诞生。
2010年5月初的一个周末,春风和畅,天蓝云白,空气中满是阳光和着绿叶、青草与槐花的味道。我在北京西郊的山中踏青,收到白水的短信,说他已经想好把接下来的新专辑定名为“花十三楼主人”。这名字既纨绔又风月,形神兼备,余味无穷,恰到好处地勾勒出鸟痴和白水这两位“花十三楼主人”那“我本顽痴” 的神情品貌。我当即说好,一来二去还凑出了一幅对儿“禅茶一味静语无边风月,把酒三江笑谈有情众生”,概括了“花十三楼主人”在我心目中应有的情态。后来,蒙鸟痴与白水不弃,命我为新专辑作文案,《花十三楼主人》这一篇是最顺畅的,也是我个人最满意的。因为,从我初见“花十三楼主人”这个文字组合起,那些图景就由之激发,相伴而生,那一篇文案只是水到渠成的转换而已。
此后,鸟痴和白水陆续创作出了《山行》、《人之初》、《白痴人》、《梧桐桑》等作品。大体都是先有词而后有曲。《花十三楼主人》这一首其实可以追溯的更早,它的词在2009年11月初冬已有雏形,到这时方有了这一恰如其分的好名字,并得以完善。时光匆匆,春去夏来,转眼就是暑假。白水再由川南启程,继续“清风沐雨”的全国巡演,经中南,到华南,走香港,转东南,又北上山东,过天津,由秦皇岛出关,历东三省,再入中原,一路西行,直至青海,历时三月余,行程两万多公里,除内&蒙、新&疆、西&藏、宁&夏、山西、海南外,“清风沐雨”几乎拂遍了整个广袤的国土。行中,那些羁旅情怀游子心声,都化作音符和旋律,流注在《游记》里。另有一首词作,名为《白鸟滩》,作于2010年10月中旬的长春,那里雪花纷飞,已迈入漫长的冬季,而遥远南方的家园还正是丹桂飘香的金秋,“绒絮飞,心已回,南国桂花月下醉”。11月中旬,白水迢递回乡后,即给这首词谱曲录音,以她为标志,既为“清风沐雨”的“游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塑造出“花十三楼主人”丰满的生命。顺便说一句,那幅见证白水唱游千山万水的卷轴“清风沐雨”,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由白水寄赠于我,现在安卧于我西北偏北的小屋里。
记得一位作家表达过大致如下的意思:一个作家的作品,一定程度上都看可作是他个人的自传。我想,推及音乐家和他们的音乐作品,这样的关系可能也大体成立。贯穿《花十三楼主人》创作的大约一年光景,是白水人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特别时期,这些影响也都反映并表现在其中的作品里。
从思想及审美取向来说,白水于2009年中宣称皈依三宝,其后并没有象我所想像的那样只是三分钟热度,而是大量、多方面地阅读佛家典籍,精诚修行,刻苦不懈。他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所见所闻,对那些经解加以认真的分析消化,点滴取得了自己的证悟。期间,我时常收到他的短信,寥寥警语,机锋隐现,吉光片羽般记录了他的参佛心得,电光石火地闪露了他的禅悟妙谛。虽然我对释家之说抱隔岸观火的心理,对白水修佛之念也持冷眼旁观的姿态,但仍每每被他表现出的清静智慧所震动,感佩于他不断超越的进境。《花十三楼主人》作为白水这一时期的作品集合,带有鲜明而浓郁的佛教色彩,是无需辩驳的客观实在,这对创作主体来说,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与结果。作为欣赏者,仔细揣摩这些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创作者在由初期对自己向佛之心的热切表白和对佛号简单直白的歌颂,渐渐转入宁静内敛的对佛法禅境的表述和描绘,这种转化正反映了他参悟菩提的精进过程。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这一过程也伴随着鸟痴与白水父子之间关系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鸟痴对白水音乐志业不断加深的认同与支持,白水对鸟痴精神情感不断细致的理解和心会,使父子之间形成了日益开放、坦诚、平等而深入的交流。这种交流于增进父子天伦之外,还使两者之间具有了心灵契友那样的情谊。这样双重而交织的关系强化了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花十三楼主人》里由鸟痴作词的几首歌中,《山行》是他于郊外山间捕捉野鸡路上的所见所感,是他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之初》是他历经几十年人世沧桑后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和态度,是他尘埃落定后价值观是非观的真实自白。鸟痴交游于禽鸟之中,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姿态,以及其下隐含的疏离于红尘、无为于世事的取向,这样的道家风范,无疑强化了白水本身既已具有的自然、乡土和随性、散淡的意念。白水的佛与鸟痴的道的交融,考之佛教中国化的流变,释道合流于“禅”的出现和演化,白水于《花十三楼主人》所表达的意象和旨趣,简直可称得上具体而微的例证了。对此可作注脚的是,鸟痴所作的《白痴人》和《梧桐桑》,是他对自己眼中白水生活形态的白描,视角平等而友好,其中的痴癫情形何为道何为禅呢?
再者,由于释道与中国古典文化的水乳交融无法割裂,浸淫或衷情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人难免于释道有所侵染,而反之亦然。白水于佛法的修持,和对鸟痴的研读吸纳,以及书法本身具有的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彰显作用,进一步激发了白水对古典的热爱和追慕,加重并廓清了他本已有之的古典精神和审美意向。《花十三楼主人》中器乐的选配、调式的抉择、合声的安排以及对传统戏曲的借用,都体现出着意为之的方向性,配合上那些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辉映着古意的歌词,便营造并通体洋溢出传统的氛围、古典的格调和浓厚的文人情怀。
从白水个人生活来说,这一时期他听从内心的指引,通过积极调整,把时间和精力更加专注于音乐。同时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也赋予白水的新作品以一种由内而外的浑厚、沉定、圆融的气韵。
白水在2008年9月搬入属于自己的新居。我应该是他新居接待的第一个外地友人,那也是我们首次见面。他的新居是复式结构,称得上豪宅。也是顶楼,也拥有一片巨大的天台。有了自己一方洞天的白水,更加得自在快活。除了赵先生、胡医生和阿明等几个本地死党天天来会以外,又吸引了青岛张亚林、昭通“腰”乐队刘弢等各路同好纷至沓来,白水都殷勤接待,陪吃陪喝陪玩。我曾建议他把客房的一面墙壁辟作留言板,凡在此住过的都留个记号,回头看应该蛮有意思。他终没有采纳,但鉴于谈笑皆风月、往来俱盲流的放浪情形,他把自己的家定名为“闲人居”。自己攒的那个小小音乐工作间也自然早早搬来,登堂入室,又陆续增添了些乐器,改进了录音设备和制作系统,条件大为改观。闲人们没来消闲的空当,他便猫在里面听音乐和创作。《冬》、《雨来》、BW的《color》和《花十三楼主人》、《游记》便都由此诞生。天台上白水养了鱼、栽了竹子、植了花木,婚后甚至还种了些菜,很有些蓊蓊郁郁的生机和采菊东篱的逸趣。大隐于市作了全职妇男模范丈夫,每天收拾屋子准备饭菜,厨艺日精,《凤凰山人》曲的背景就是他煎炒烹炸和大快朵颐的声音;忙完这些正事,他便煮茶参禅、打坐玄想,悟因果,证菩提。这些生活情形也都折现在《花十三楼主人》里。“闲人居”虽在六楼,但对白水来说,就是他的“花十三楼”。
从音乐创作来说,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显著的变化,表现为更宽广的探索和更积极的实践。一是境界更加阔大。或许是因为修佛,而使心境更加清明,胸怀、视野也随之宁静致远;再者婚后的幸福宽和的家庭生活,也使情感更加沉定,燥灼和无序在次第消褪。《花十三楼主人》中的每首作品(词)其实都可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基调,即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已不再是《时间》、《冬》和《雨来》中的对个体情调和地方风物的感时伤怀,与之相呼应的音乐(曲)格调也都雍荣大气,而整个专辑通体洋溢着安祥喜乐、淡泊超然的氛围,体现出某种可以意会的浓厚的宗教感。二是曲风更加多元。具体到每首曲子的创作,力求避免重复和单一,而是在对中与西、传统与现代音乐广泛借鉴、吸纳和融会的基础上,别出心裁,灵活化用。《花十三楼主人》中既有中国古曲音乐的韵致,又有传统戏曲的唱腔,还有西方爵士的律动和蓝调的节奏。如果之前的《时间》、《冬》和《雨来》都还可以概括地统称为“川南民谣”的话,那么《花十三楼主人》已完全在这一范畴之外了。这可能也正是白水在此期间把他的音乐风格改换为“世界音乐”的原因。三是编曲更加成熟。由白水已出版的音乐作品来看,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递进的过程,是他对音乐的理解不断深入、对音乐的把握愈加得心应手、对自己音乐能力的信心持续增强的过程。或许是这些积累的量变达到了质变,《花十三楼主人》的编曲即使与《雨来》相比,也表现出大幅的跨越。四是手段更加复杂。白水音乐创作的一个特点就是配器丰富,采用了种类繁多的弹拨器、吹奏器、打击器等,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另外,由于一直为没有稳定而高水平的乐手而困扰,白水在此期间借鉴他人的经验,也引入了效果器,并对自己的录混音系统作了相应地改造升级。繁复的配器,花样翻新的技术手段和它所产生的非人力所能为之的奇幻音效,使《花十三楼主人》和《游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绚丽斑斓。
或许正因为以上诸多因素(肯定未能穷举)的综合作用于一时,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从诤友知无不言的角度,《花十三楼主人》最突出的是一个“满”字。
一是意识之满。其中满盈的古典情怀和佛法禅意,无论形式还是内在。它们是白水与生俱来的古典文化精神的禀赋,与他这一个时期热切虔诚的向佛之心相结合相交融又相互烘托的产物,而《花十三楼主人》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自然而然的渲泻表达。这样的满盈一方面显得丰沛,但同时又对主体造成了局限,反而少了灵动的空间,以至又显得滞重。且不论个别词作中为了形式的统一而存在的字词的含混使用,究其意识本身,鉴于我们所生长的时代环境,传统在哪里?古典又是何物?追问之下,想要去表达和抒发“传统的、古典的情怀”,其实可能只是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而我们所认为的“传统的、古典的情怀”,实质上也恐怕只是我们对“传统”和“古典”的模糊而感性的凭吊与缅怀。这种凭吊与缅怀,也如同是梦,扑朔迷离,若有似无。
二是器物之满。繁多的配器、时新的技术手段所产生的绚烂音效,加上华丽的编曲,让《花十三楼主人》的音乐充满了一种意态雍荣的大气,漫漶铺排,听者神为之摇。然而,却少了锐感。似乎每个曲目都神情相似,一样的圆融也就一样的混沌,以至都难有清晰的印象,并达于心灵深刻的共鸣与交响。
孔子曰“君子不器”,庄子说“至人无己”,都有无所凭籍而能心无挂碍的指向。就我个人的喜好和理解而言,《时间》那样的清新、简约、自然、素朴而造就的轻灵飘逸和冲虚淡远,更合乎于“道”的意旨。
我措身于北京西北偏北的一套小公寓里,也是六楼,也是顶层。小屋比不上白水的豪宅,但我很眷念她,如同蜗牛眷念自己的壳。因为是顶层,所以很清静。清静得让我总生出些仿佛身在空中楼阁、远离红尘烟火的错觉,以至时常有点儿“陋室一间,半宜明月半宜风”的沾沾自喜。我尽量会让她保持整洁的状态,因为那样,身处其间,我会有通泰清明的感觉。所以,每到周末,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她整个打扫一遍,擦拭家具窗台,蹲在地上一下下地擦地板,大约用掉半天的时光。清洁过程中,音乐是不可少的,放得最多的要数《时间》。这样做着这些事,既没有觉得烦琐也没有觉得累,反而心情舒畅。打扫完卫生,在带着一点点消毒水香气的小空间里,陷进沙发,听着音乐,喝茶,看书,感觉仿佛浸润在清凉的水里,而时间如其中的潜流般从指尖轻轻地掠过,那是我最惬意的时光。
我的小屋,我称她为“西北偏北”,她是我的“花十三楼”。
这一系列新作品发刃于2010年初白水携孤岛等人开始的“清风沐雨”全国巡演,而此次巡演又源起于2009年11月白水作品辑《雨来》的发行。其时,白水供职于宜宾某校,巡演乃利用寒假之机得以施行,于这年春节前先行唱游了重庆、贵州、云南等西南诸省市。鸟痴先生又挥毫为此次巡演题写了主题条幅,与白水第一次全国巡演“白水鉴心”不同的是,鸟痴在“清风沐雨”四字之外,有感而发,又即兴创作了一首诗,一并书于条幅之上。整个条幅格局大开大阖,元气淋漓,情绪饱满酣畅,给人以意兴遄飞之感。
鸟痴先生是白水的父亲。与同时代的人一样,辗转于社会大环境和无常命运的搬弄之下,甘苦遍尝,历天命而近耳顺,对社会人生都有着丰厚的感悟与积淀。鸟痴先生又聪敏好学,多才多艺,青年时即喜写诗著文,年岁日高而兴趣不减;近年来余暇渐广,于养花植草之外,又有禽鸟之乐,自号“鸟痴”,常身着迷彩服潜入山中捉拿雉鸡,穿插过失足撞树之类有惊无险的花絮。但用情最专、持之以恒的嗜好当属书法,也是他最见功力的才艺。2008年初次到白水家,即在厅堂里瞻仰过鸟痴先生的两幅墨宝,神完气足,姿媚灵动,很是叹服。这两年来,鸟痴先生于书艺尤用功不辍,由“清风沐雨”条幅而至最新的“花十三楼主人”系列作品,可以看出其笔意气韵不断开阔的新气象。
鸟痴先生为白水“清风沐雨”巡演所创作的那首诗,颇值得关注与玩味。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态度。在平日闲聊里,从白水对他音乐道路和人生心路的回顾与感慨中,我能够捕捉和感受到鸟痴初期对白水音乐志业的消极抵制,到《时间》出版时的漠然旁观,以至在《冬》问世和“白水鉴心”载誉归来后的坦然欣赏。而随着父子间交流的深入、开放和顺畅,曾经潜藏的紧张与对立,已转化为通透的宽和与融洽。至《雨来》出版,“清风沐雨”启程,鸟痴先生对白水在音乐上的努力已全然是热情鼓励和全力支持了。细细品读那首诗,由中可以体味到父亲对远游爱子的关爱和祝福,以及其下那种深沉的理解与希冀。
当然白水对此的感触比我更加直接而深切。“清风沐雨”第一阶段西南巡演结束,一回到宜宾,白水就为那首诗谱了曲,配器录音,反复打磨成一首成熟作品。这首《清风沐雨》便是《花十三楼主人》的起源。
随后白水又创作出了《轻舟漫游》和《美人吟》,其中寄予了对友情的追念和聚散无凭的慨叹,以至更深层次的对人生“诸漏皆苦”和“诸法空相”的感悟与体认。《美人吟》曾几易其稿,直至引入袁田那旷寂清远的人声,于作品的主题意旨有了完美的贴合和有力的烘托,白水方才觉得满意。由此,可见他对自己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这几首作品上载到他的音乐人主页后,取得了不俗的反响。在他于2010年清明进京的两场演出中,演唱了《清风沐雨》和《美人吟》,也获得了现场热烈的回馈。
伴随着这些创作,白水与鸟痴间形成了日益良好的互动。白水因有所感而生发出的词作,都会先请鸟痴予目,而鸟痴也都欣然并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白水也发现了鸟痴由青年时陆续写就的诗歌和文章,定下心来一一详览,对自己父亲于苦乐年华中所历经的人生进退和心灵磨砺,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明晰的领悟,感同身受,深入骨髓。如他所言,“几欲流泪”。他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保留并展现父亲的风华,使它们不尽被岁月的风尘湮没。他考虑接下来将更多地采用鸟痴的诗作,未来的新专辑将以两人合作的面目出现。对白水的提议,鸟痴欣然接受,一方面出于对儿子事业的支持,另一方面这本身也是件有趣的事情,鸟痴的骨子里又何尝不是个顽人?白水还设想为父亲出一册书法作品集,而灵光一闪间,新专辑的出版岂不正催生了这样的契机?鸟痴将那些词作一幅幅写下,于是今日的我们得以在聆听妙音的同时,赏玩那些意气挥洒的笔墨,平添一份超逸的雅趣。
鸟痴的家居于宜宾翠屏区一幢住宅楼的顶层,那座楼高13层,不远处是唐时名刹花台寺的旧址,现在还能看到石刻佛像与殿宇石础的遗迹。鸟痴家拥有一片巨大的露台,多年的悉心经营,其上遍植花木,四时花卉缀满枝头,更兼那豢养的啾啁雀鸟,花香鸟语,交相辉映。屋内凭窗而望,即可看到西来的金沙江与南流的岷江相溶相合,浩浩汤汤,流于东方的天际。两江相合处的江岸上,辟有广场,称为合江门,历来即是宜宾胜景。屋里鸟痴或尔烹茶煮酒,或尔伏案挥毫。这里也是白水成长的地方。从他少年时第一次吹响竹笛,到留起长发弹起电吉他,再到剃成平头回归不插电和传统器乐。他曾在露台上搭建起一个小屋,作成简单的录音室,《时间》和“Bloody Woods”的早期作品就从这里诞生。
2010年5月初的一个周末,春风和畅,天蓝云白,空气中满是阳光和着绿叶、青草与槐花的味道。我在北京西郊的山中踏青,收到白水的短信,说他已经想好把接下来的新专辑定名为“花十三楼主人”。这名字既纨绔又风月,形神兼备,余味无穷,恰到好处地勾勒出鸟痴和白水这两位“花十三楼主人”那“我本顽痴” 的神情品貌。我当即说好,一来二去还凑出了一幅对儿“禅茶一味静语无边风月,把酒三江笑谈有情众生”,概括了“花十三楼主人”在我心目中应有的情态。后来,蒙鸟痴与白水不弃,命我为新专辑作文案,《花十三楼主人》这一篇是最顺畅的,也是我个人最满意的。因为,从我初见“花十三楼主人”这个文字组合起,那些图景就由之激发,相伴而生,那一篇文案只是水到渠成的转换而已。
此后,鸟痴和白水陆续创作出了《山行》、《人之初》、《白痴人》、《梧桐桑》等作品。大体都是先有词而后有曲。《花十三楼主人》这一首其实可以追溯的更早,它的词在2009年11月初冬已有雏形,到这时方有了这一恰如其分的好名字,并得以完善。时光匆匆,春去夏来,转眼就是暑假。白水再由川南启程,继续“清风沐雨”的全国巡演,经中南,到华南,走香港,转东南,又北上山东,过天津,由秦皇岛出关,历东三省,再入中原,一路西行,直至青海,历时三月余,行程两万多公里,除内&蒙、新&疆、西&藏、宁&夏、山西、海南外,“清风沐雨”几乎拂遍了整个广袤的国土。行中,那些羁旅情怀游子心声,都化作音符和旋律,流注在《游记》里。另有一首词作,名为《白鸟滩》,作于2010年10月中旬的长春,那里雪花纷飞,已迈入漫长的冬季,而遥远南方的家园还正是丹桂飘香的金秋,“绒絮飞,心已回,南国桂花月下醉”。11月中旬,白水迢递回乡后,即给这首词谱曲录音,以她为标志,既为“清风沐雨”的“游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塑造出“花十三楼主人”丰满的生命。顺便说一句,那幅见证白水唱游千山万水的卷轴“清风沐雨”,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由白水寄赠于我,现在安卧于我西北偏北的小屋里。
记得一位作家表达过大致如下的意思:一个作家的作品,一定程度上都看可作是他个人的自传。我想,推及音乐家和他们的音乐作品,这样的关系可能也大体成立。贯穿《花十三楼主人》创作的大约一年光景,是白水人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特别时期,这些影响也都反映并表现在其中的作品里。
从思想及审美取向来说,白水于2009年中宣称皈依三宝,其后并没有象我所想像的那样只是三分钟热度,而是大量、多方面地阅读佛家典籍,精诚修行,刻苦不懈。他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所见所闻,对那些经解加以认真的分析消化,点滴取得了自己的证悟。期间,我时常收到他的短信,寥寥警语,机锋隐现,吉光片羽般记录了他的参佛心得,电光石火地闪露了他的禅悟妙谛。虽然我对释家之说抱隔岸观火的心理,对白水修佛之念也持冷眼旁观的姿态,但仍每每被他表现出的清静智慧所震动,感佩于他不断超越的进境。《花十三楼主人》作为白水这一时期的作品集合,带有鲜明而浓郁的佛教色彩,是无需辩驳的客观实在,这对创作主体来说,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与结果。作为欣赏者,仔细揣摩这些作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创作者在由初期对自己向佛之心的热切表白和对佛号简单直白的歌颂,渐渐转入宁静内敛的对佛法禅境的表述和描绘,这种转化正反映了他参悟菩提的精进过程。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这一过程也伴随着鸟痴与白水父子之间关系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鸟痴对白水音乐志业不断加深的认同与支持,白水对鸟痴精神情感不断细致的理解和心会,使父子之间形成了日益开放、坦诚、平等而深入的交流。这种交流于增进父子天伦之外,还使两者之间具有了心灵契友那样的情谊。这样双重而交织的关系强化了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花十三楼主人》里由鸟痴作词的几首歌中,《山行》是他于郊外山间捕捉野鸡路上的所见所感,是他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之初》是他历经几十年人世沧桑后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和态度,是他尘埃落定后价值观是非观的真实自白。鸟痴交游于禽鸟之中,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姿态,以及其下隐含的疏离于红尘、无为于世事的取向,这样的道家风范,无疑强化了白水本身既已具有的自然、乡土和随性、散淡的意念。白水的佛与鸟痴的道的交融,考之佛教中国化的流变,释道合流于“禅”的出现和演化,白水于《花十三楼主人》所表达的意象和旨趣,简直可称得上具体而微的例证了。对此可作注脚的是,鸟痴所作的《白痴人》和《梧桐桑》,是他对自己眼中白水生活形态的白描,视角平等而友好,其中的痴癫情形何为道何为禅呢?
再者,由于释道与中国古典文化的水乳交融无法割裂,浸淫或衷情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人难免于释道有所侵染,而反之亦然。白水于佛法的修持,和对鸟痴的研读吸纳,以及书法本身具有的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彰显作用,进一步激发了白水对古典的热爱和追慕,加重并廓清了他本已有之的古典精神和审美意向。《花十三楼主人》中器乐的选配、调式的抉择、合声的安排以及对传统戏曲的借用,都体现出着意为之的方向性,配合上那些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辉映着古意的歌词,便营造并通体洋溢出传统的氛围、古典的格调和浓厚的文人情怀。
从白水个人生活来说,这一时期他听从内心的指引,通过积极调整,把时间和精力更加专注于音乐。同时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也赋予白水的新作品以一种由内而外的浑厚、沉定、圆融的气韵。
白水在2008年9月搬入属于自己的新居。我应该是他新居接待的第一个外地友人,那也是我们首次见面。他的新居是复式结构,称得上豪宅。也是顶楼,也拥有一片巨大的天台。有了自己一方洞天的白水,更加得自在快活。除了赵先生、胡医生和阿明等几个本地死党天天来会以外,又吸引了青岛张亚林、昭通“腰”乐队刘弢等各路同好纷至沓来,白水都殷勤接待,陪吃陪喝陪玩。我曾建议他把客房的一面墙壁辟作留言板,凡在此住过的都留个记号,回头看应该蛮有意思。他终没有采纳,但鉴于谈笑皆风月、往来俱盲流的放浪情形,他把自己的家定名为“闲人居”。自己攒的那个小小音乐工作间也自然早早搬来,登堂入室,又陆续增添了些乐器,改进了录音设备和制作系统,条件大为改观。闲人们没来消闲的空当,他便猫在里面听音乐和创作。《冬》、《雨来》、BW的《color》和《花十三楼主人》、《游记》便都由此诞生。天台上白水养了鱼、栽了竹子、植了花木,婚后甚至还种了些菜,很有些蓊蓊郁郁的生机和采菊东篱的逸趣。大隐于市作了全职妇男模范丈夫,每天收拾屋子准备饭菜,厨艺日精,《凤凰山人》曲的背景就是他煎炒烹炸和大快朵颐的声音;忙完这些正事,他便煮茶参禅、打坐玄想,悟因果,证菩提。这些生活情形也都折现在《花十三楼主人》里。“闲人居”虽在六楼,但对白水来说,就是他的“花十三楼”。
从音乐创作来说,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显著的变化,表现为更宽广的探索和更积极的实践。一是境界更加阔大。或许是因为修佛,而使心境更加清明,胸怀、视野也随之宁静致远;再者婚后的幸福宽和的家庭生活,也使情感更加沉定,燥灼和无序在次第消褪。《花十三楼主人》中的每首作品(词)其实都可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基调,即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已不再是《时间》、《冬》和《雨来》中的对个体情调和地方风物的感时伤怀,与之相呼应的音乐(曲)格调也都雍荣大气,而整个专辑通体洋溢着安祥喜乐、淡泊超然的氛围,体现出某种可以意会的浓厚的宗教感。二是曲风更加多元。具体到每首曲子的创作,力求避免重复和单一,而是在对中与西、传统与现代音乐广泛借鉴、吸纳和融会的基础上,别出心裁,灵活化用。《花十三楼主人》中既有中国古曲音乐的韵致,又有传统戏曲的唱腔,还有西方爵士的律动和蓝调的节奏。如果之前的《时间》、《冬》和《雨来》都还可以概括地统称为“川南民谣”的话,那么《花十三楼主人》已完全在这一范畴之外了。这可能也正是白水在此期间把他的音乐风格改换为“世界音乐”的原因。三是编曲更加成熟。由白水已出版的音乐作品来看,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递进的过程,是他对音乐的理解不断深入、对音乐的把握愈加得心应手、对自己音乐能力的信心持续增强的过程。或许是这些积累的量变达到了质变,《花十三楼主人》的编曲即使与《雨来》相比,也表现出大幅的跨越。四是手段更加复杂。白水音乐创作的一个特点就是配器丰富,采用了种类繁多的弹拨器、吹奏器、打击器等,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另外,由于一直为没有稳定而高水平的乐手而困扰,白水在此期间借鉴他人的经验,也引入了效果器,并对自己的录混音系统作了相应地改造升级。繁复的配器,花样翻新的技术手段和它所产生的非人力所能为之的奇幻音效,使《花十三楼主人》和《游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绚丽斑斓。
或许正因为以上诸多因素(肯定未能穷举)的综合作用于一时,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从诤友知无不言的角度,《花十三楼主人》最突出的是一个“满”字。
一是意识之满。其中满盈的古典情怀和佛法禅意,无论形式还是内在。它们是白水与生俱来的古典文化精神的禀赋,与他这一个时期热切虔诚的向佛之心相结合相交融又相互烘托的产物,而《花十三楼主人》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自然而然的渲泻表达。这样的满盈一方面显得丰沛,但同时又对主体造成了局限,反而少了灵动的空间,以至又显得滞重。且不论个别词作中为了形式的统一而存在的字词的含混使用,究其意识本身,鉴于我们所生长的时代环境,传统在哪里?古典又是何物?追问之下,想要去表达和抒发“传统的、古典的情怀”,其实可能只是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而我们所认为的“传统的、古典的情怀”,实质上也恐怕只是我们对“传统”和“古典”的模糊而感性的凭吊与缅怀。这种凭吊与缅怀,也如同是梦,扑朔迷离,若有似无。
二是器物之满。繁多的配器、时新的技术手段所产生的绚烂音效,加上华丽的编曲,让《花十三楼主人》的音乐充满了一种意态雍荣的大气,漫漶铺排,听者神为之摇。然而,却少了锐感。似乎每个曲目都神情相似,一样的圆融也就一样的混沌,以至都难有清晰的印象,并达于心灵深刻的共鸣与交响。
孔子曰“君子不器”,庄子说“至人无己”,都有无所凭籍而能心无挂碍的指向。就我个人的喜好和理解而言,《时间》那样的清新、简约、自然、素朴而造就的轻灵飘逸和冲虚淡远,更合乎于“道”的意旨。
我措身于北京西北偏北的一套小公寓里,也是六楼,也是顶层。小屋比不上白水的豪宅,但我很眷念她,如同蜗牛眷念自己的壳。因为是顶层,所以很清静。清静得让我总生出些仿佛身在空中楼阁、远离红尘烟火的错觉,以至时常有点儿“陋室一间,半宜明月半宜风”的沾沾自喜。我尽量会让她保持整洁的状态,因为那样,身处其间,我会有通泰清明的感觉。所以,每到周末,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她整个打扫一遍,擦拭家具窗台,蹲在地上一下下地擦地板,大约用掉半天的时光。清洁过程中,音乐是不可少的,放得最多的要数《时间》。这样做着这些事,既没有觉得烦琐也没有觉得累,反而心情舒畅。打扫完卫生,在带着一点点消毒水香气的小空间里,陷进沙发,听着音乐,喝茶,看书,感觉仿佛浸润在清凉的水里,而时间如其中的潜流般从指尖轻轻地掠过,那是我最惬意的时光。
我的小屋,我称她为“西北偏北”,她是我的“花十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