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僚机”
周六晚,林生祥“大地书房”2011内地演出广州站。现场一如既往地精彩,除了生祥在极具个人特色音乐道路上朝大众审美相反方向的一往无前,早川彻和大竹研的演出更是让人印象深刻。Toru以其浑厚的爵士功底、bass手中出众的旋律感增添了生祥歌曲的厚度和广度,而与生祥亦师亦友的ken更赋予了生祥音乐绚烂的肌理。在演出中,Ken还演奏了一首他的首张个人专辑中的一首曲子《Wave》——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正是这张《似曾至此 I Must Have Been There》。
日本新生代吉他手大竹研进入华语世界听众的视野,首先要感谢林生祥。从《种树》起,ken一直都是林生祥的最重要的合作者,参与了三张专辑的创作,同时亦在节奏、即兴方面给予生祥大量的指导。另一位则是万芳,通过“万芳的房间剧场”,大竹研充沛的即兴能力、内敛的讨好性格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去年便得知大竹研要发行自己的唱片,一直很期待。自己也喜欢摆弄吉他,因此从一个弹吉他唱歌的创作者角度出发,大竹研是一个很好“夹”的乐手。他总是很认真地去倾听创作者的歌曲旋律、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里,再从中阐发出自己的情感和领悟。换句话说,即使是与菜鸟如我者合作,大竹研秉承日本吉他手之专业态度也能呈现惯有的高水准。看他和生祥的现场真是一种享受,生祥在台前用力地歌唱,只需安心自己的节奏和框架部分,而歌曲的空白处、和声需要填充的部分,均可放心地交给ken。而ken总是注视着旁边的生祥,捕捉生祥每一刻的神态,而由此衍生出来的每一下泛音都是那样地动人。可以说,大竹研是我所见到的最强的“僚机”。于是,我对大竹研个人作品如此感兴趣,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善于倾听别人的人,当需要他来担当主角、表达自我的时候,会是怎么样。
《似曾至此 I Must Have Been There》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是一张世界音乐专辑,如果非要给它定个标签的话。在某些时候,你甚至能听出一点和平之月的风味来。如《Wave》中钟玉凤的琵琶。大竹研并没有把专辑当作是自己吉他技术的秀场,没有像不少的古典或指弹吉他大师那样,用一把吉他贯穿始终。反之,尽管是一张个人作品,但好客的ken请来了大大树旗下的众多好友、好手,他们在专辑中均占有极大的比重。如之前所提到的钟玉凤,其在生祥的《临暗》中已有精彩发挥,近年来多番前往德国、日本演出,和大竹研以两种拨弦乐器对话,探索彼此音乐世界,早已是默契的音乐伙伴;专辑中让人难忘的弦乐器音色则来自Pekko Kappi,一位出色的芬兰古琴Jouhikko演奏家——如果你有参观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芬兰馆,或是关注过李带果,或对北欧民谣、爵士等有一定关注的话,一定会对这个中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芬兰式弓型古希腊竖琴过目(或过耳)不忘;至于谢杰延的手风琴,喜欢万芳的乐迷再熟悉不过了,其音色本身就是“流浪者之歌”的最好代言;贝司手早川彻Turo更不用说,这位长着一副典型爵士乐手体态的胖子超强的即兴能力让人惊叹。因此这张专辑的表演者才会被称为“大竹研和朋友们”。
开篇曲《Looking Back, Looking Forward》是专辑中唯一的一首属于大竹研的独角戏,他似乎是在招呼着大伙儿来自家做客,没有半点炫技,演奏风格也游走在日式与台式间,让人难以捉摸。随后的《Wave》则是最new age的一首,而《In The Soundless Village》却又用吉他和芬兰古琴Jouhikko的对话勾勒出介乎于北欧和日本村庄的静谧和幽怨。在《Cold Cold, Mama》里面,在与谢杰延的风琴主导下,以及早川彻不动声色的节奏铺排,讲述了一个类似“流浪到台北”的哀伤故事;之后在《When I Was Darkness》里,大竹研又和谢杰延角色对调,同一个主题,但这次吉他成了主角。
如之前所说,我原本希望在这张作品中一睹大竹研作为男一号的风采,但他却依然选择了谦逊。有时候我甚至会为他暗暗着急,为什么不把你的个人特色再凸显出一点呢。但大竹研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或者说,大大树的音乐人们就是这样的一团和睦,生祥不断地提他身后的钟永丰、他身边的大竹研,而万芳也总是把谢杰延和ken挂在嘴边。如同在专辑最后一首《reunion》中,大竹研还要来一个名副其实的“团圆”,带着大家集体谢幕。整张专辑就像是一场音乐舞台剧,背景是美浓的稻田、谷场,还有村口的那棵“大大树”。如此的动人。
于是,我可以快意地失望了。
(注:所谓僚机,指的是编队飞行中跟随长机执行任务的飞机。僚机通常保持在编队中规定的位置,观察空中情况,执行长机的命令。僚机负责帮助长机完成各种任务,保护长机,让长机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攻击上去。)
(http://ent.qq.com/a/20110427/000381.htm)
日本新生代吉他手大竹研进入华语世界听众的视野,首先要感谢林生祥。从《种树》起,ken一直都是林生祥的最重要的合作者,参与了三张专辑的创作,同时亦在节奏、即兴方面给予生祥大量的指导。另一位则是万芳,通过“万芳的房间剧场”,大竹研充沛的即兴能力、内敛的讨好性格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去年便得知大竹研要发行自己的唱片,一直很期待。自己也喜欢摆弄吉他,因此从一个弹吉他唱歌的创作者角度出发,大竹研是一个很好“夹”的乐手。他总是很认真地去倾听创作者的歌曲旋律、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里,再从中阐发出自己的情感和领悟。换句话说,即使是与菜鸟如我者合作,大竹研秉承日本吉他手之专业态度也能呈现惯有的高水准。看他和生祥的现场真是一种享受,生祥在台前用力地歌唱,只需安心自己的节奏和框架部分,而歌曲的空白处、和声需要填充的部分,均可放心地交给ken。而ken总是注视着旁边的生祥,捕捉生祥每一刻的神态,而由此衍生出来的每一下泛音都是那样地动人。可以说,大竹研是我所见到的最强的“僚机”。于是,我对大竹研个人作品如此感兴趣,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善于倾听别人的人,当需要他来担当主角、表达自我的时候,会是怎么样。
《似曾至此 I Must Have Been There》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是一张世界音乐专辑,如果非要给它定个标签的话。在某些时候,你甚至能听出一点和平之月的风味来。如《Wave》中钟玉凤的琵琶。大竹研并没有把专辑当作是自己吉他技术的秀场,没有像不少的古典或指弹吉他大师那样,用一把吉他贯穿始终。反之,尽管是一张个人作品,但好客的ken请来了大大树旗下的众多好友、好手,他们在专辑中均占有极大的比重。如之前所提到的钟玉凤,其在生祥的《临暗》中已有精彩发挥,近年来多番前往德国、日本演出,和大竹研以两种拨弦乐器对话,探索彼此音乐世界,早已是默契的音乐伙伴;专辑中让人难忘的弦乐器音色则来自Pekko Kappi,一位出色的芬兰古琴Jouhikko演奏家——如果你有参观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芬兰馆,或是关注过李带果,或对北欧民谣、爵士等有一定关注的话,一定会对这个中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芬兰式弓型古希腊竖琴过目(或过耳)不忘;至于谢杰延的手风琴,喜欢万芳的乐迷再熟悉不过了,其音色本身就是“流浪者之歌”的最好代言;贝司手早川彻Turo更不用说,这位长着一副典型爵士乐手体态的胖子超强的即兴能力让人惊叹。因此这张专辑的表演者才会被称为“大竹研和朋友们”。
开篇曲《Looking Back, Looking Forward》是专辑中唯一的一首属于大竹研的独角戏,他似乎是在招呼着大伙儿来自家做客,没有半点炫技,演奏风格也游走在日式与台式间,让人难以捉摸。随后的《Wave》则是最new age的一首,而《In The Soundless Village》却又用吉他和芬兰古琴Jouhikko的对话勾勒出介乎于北欧和日本村庄的静谧和幽怨。在《Cold Cold, Mama》里面,在与谢杰延的风琴主导下,以及早川彻不动声色的节奏铺排,讲述了一个类似“流浪到台北”的哀伤故事;之后在《When I Was Darkness》里,大竹研又和谢杰延角色对调,同一个主题,但这次吉他成了主角。
如之前所说,我原本希望在这张作品中一睹大竹研作为男一号的风采,但他却依然选择了谦逊。有时候我甚至会为他暗暗着急,为什么不把你的个人特色再凸显出一点呢。但大竹研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或者说,大大树的音乐人们就是这样的一团和睦,生祥不断地提他身后的钟永丰、他身边的大竹研,而万芳也总是把谢杰延和ken挂在嘴边。如同在专辑最后一首《reunion》中,大竹研还要来一个名副其实的“团圆”,带着大家集体谢幕。整张专辑就像是一场音乐舞台剧,背景是美浓的稻田、谷场,还有村口的那棵“大大树”。如此的动人。
于是,我可以快意地失望了。
(注:所谓僚机,指的是编队飞行中跟随长机执行任务的飞机。僚机通常保持在编队中规定的位置,观察空中情况,执行长机的命令。僚机负责帮助长机完成各种任务,保护长机,让长机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攻击上去。)
(http://ent.qq.com/a/20110427/000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