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start a revolution from your soul, John Mayer's evil twin.
曾经方生翻唱了一首歌叫《复刻回忆》。这首披着小清新外衣的烂遍KTV的芭乐歌已经成为了奠定方生大受众面的标志。想来是很可怕的,当时连唱个《四人游》都要找半天还会被切歌因为没有人能对唱的日子一眨眼就不见了,而后来抢着唱的男男女女已经轮不到我了。
然后再后来,有了《三人游》。再后来,有了《二人游》。有人开玩笑说,下张会不会出一首歌叫《撸管子》,拜托,应该会出一首叫《凉白开》吧。
回到正题。虽然《二人游》很有槽点,但是终究是一首气氛很好的歌。虽然无时不刻让我感觉到John Mayer"Gravity"的影子,但这白烂到家的歌词再一次证明了Soulboy的魅力,那就是传说中的连唱电话本都很好听。
而整张《15》给人的氛围和基调,都如同二人游般给人一种复刻John Mayer的感觉,甚至早上已经有人贴出了每首歌相对应的梅哥的原曲,我想不久就有人要开始拿抄袭说事了。
开场的Gotta Make A Change,从歌名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梅哥在"Continuum"中的开场曲"Waiting on the World to Change".但其妙的是,这首歌的节奏更类似于Chritina Aguilera的Ain't no other man,但编曲更轻描淡写,听起来似乎Pixie Lott般灵动。中间插入的小间奏却完全重蹈《爱爱爱》《Sing along song》的覆辙用了方大同式纯爱情歌的套路,更像一种承上启下、对歌迷的一种回馈和感谢。这种在复古的基础上中式化创新和致敬的基调贯穿了整张专辑,也使得《15》成为《爱爱爱》之后音乐和概念最融洽结合、最高度统一的专辑。不,我不认为《未来》是巅峰之作,其中大部分的好歌在音符和文字的契合度上并不高,有生硬地把中文词套入英文歌的感觉,而且由于是台湾的首专,在概念上显得过分的爆炸性并不能很好地让人抓住重点。而至于《橙月》,这纯粹是为了卖纯爱而出的纯爱专辑市场化超过了其应有的音乐性。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年春晚之后的某一天,会突然间有一条以“处男”为话题的微博转发无数。这不是一个可以卖唱片的时代,卖唱片还要包邮送卖腐卖处男。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15》最适合不过,因着这样从概念到音乐的全体回归到最开始两张的姿态,正是方大同能在现在广泛的受众群上开始真正地表达自我、用音乐说话、奠定自己在华语乐坛的地位。
《昙花》《张永成》两首,是属于氛围比较Blues比较黑暗的歌,鼓点的密集和贝斯之重,也是在之前的专辑中少有的。而这两首歌又都穿插了长段的英文Rap,只是为了讲完整一个故事,这种态度正如《南音》再现般动人。而《张永成》的创意更是延续了《苏丽珍》,虽然已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展现,但将女人的形象影像化一直是方大同表达惯用的形式之一。(注:懒得百度的同学,张永成是叶问他老婆。)
《因为你》作为专辑的首播,确是这张专辑里最平淡的一首,想来只是为了承前启后,放在橙月里估计就好不出彩,而放在此张里无非起到剔牙线的作用,给某些热爱橙月的人怀旧一下,给热爱新专的人清淡一下口味罢了。
《情胜策略》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歌。奇怪的是,只要是农夫写给方生词的歌我都很喜欢。这首歌的节奏和配器都非常类似于梅哥的"Vultures",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听。而至于《无菇朋友》,节奏和配器就类似于梅哥的"Stop the Train"了,歌词白烂程度跟Friday有得拼,我暂且把它认为是他想要体现15岁的童真稚趣好了,这尼玛要听多少场Taylor Swift的live才写得出来啊。
跟徐佳莹合作的《自以为》,初听之下还算亮耳,虽然有"My Stupid Mouth""Clarify""Why Georgia"三首合体的影子(当然这也是梅哥的啊!),但是徐佳莹的风格太明显一下把整首歌拉“台”了。混响的时候两个人的声音大小不是太协调,但是“每个月的亲戚”太亮点了。毫无疑问,这首歌很快就又会被各大选秀拿来翻唱了。接下来的《Over》《Take me》相比之下显得比较简陋,但配器上丝毫不含糊。至于《好不容易》,也是首牙线歌,跟之前的情歌比起来并不算什么。所以台湾华纳为什么选了两首牙线歌先打而且还做MV,卖唱片的意图显而易见,好在《15》不是张EP。
梅哥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John Mayer毫无疑问是个诗人(尼玛不要在这鸡血回家去),歌词的氛围和哲理之美都不是《15》中所谓“被启发”的所能媲美。唯一能肯定的是,方大同终于在《15》中有了明确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通过音乐能感受得到的,而不是单纯似与《未来》中的口白歌词;同时,节奏较之前相比也更有了力量和冲劲,相比之下《Soulboy》《爱爱爱》两张同样是复古风的配器却不能出彩,就是因为老人家气太重,市场化无能。而方大同最终向梅哥学到的精髓,正是不理会市场和娱乐圈的流言,做最好的自己。绯闻不重要,芭乐歌偶尔也要写一首卖点钱买吉他,最终该干嘛还是干嘛的好。当然,剪完刘海买完房以后,还是早日成个亲吧。再卖腐卖处男下去,下一张专辑又只好重回老路啊。
然后再后来,有了《三人游》。再后来,有了《二人游》。有人开玩笑说,下张会不会出一首歌叫《撸管子》,拜托,应该会出一首叫《凉白开》吧。
回到正题。虽然《二人游》很有槽点,但是终究是一首气氛很好的歌。虽然无时不刻让我感觉到John Mayer"Gravity"的影子,但这白烂到家的歌词再一次证明了Soulboy的魅力,那就是传说中的连唱电话本都很好听。
而整张《15》给人的氛围和基调,都如同二人游般给人一种复刻John Mayer的感觉,甚至早上已经有人贴出了每首歌相对应的梅哥的原曲,我想不久就有人要开始拿抄袭说事了。
开场的Gotta Make A Change,从歌名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梅哥在"Continuum"中的开场曲"Waiting on the World to Change".但其妙的是,这首歌的节奏更类似于Chritina Aguilera的Ain't no other man,但编曲更轻描淡写,听起来似乎Pixie Lott般灵动。中间插入的小间奏却完全重蹈《爱爱爱》《Sing along song》的覆辙用了方大同式纯爱情歌的套路,更像一种承上启下、对歌迷的一种回馈和感谢。这种在复古的基础上中式化创新和致敬的基调贯穿了整张专辑,也使得《15》成为《爱爱爱》之后音乐和概念最融洽结合、最高度统一的专辑。不,我不认为《未来》是巅峰之作,其中大部分的好歌在音符和文字的契合度上并不高,有生硬地把中文词套入英文歌的感觉,而且由于是台湾的首专,在概念上显得过分的爆炸性并不能很好地让人抓住重点。而至于《橙月》,这纯粹是为了卖纯爱而出的纯爱专辑市场化超过了其应有的音乐性。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年春晚之后的某一天,会突然间有一条以“处男”为话题的微博转发无数。这不是一个可以卖唱片的时代,卖唱片还要包邮送卖腐卖处男。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15》最适合不过,因着这样从概念到音乐的全体回归到最开始两张的姿态,正是方大同能在现在广泛的受众群上开始真正地表达自我、用音乐说话、奠定自己在华语乐坛的地位。
《昙花》《张永成》两首,是属于氛围比较Blues比较黑暗的歌,鼓点的密集和贝斯之重,也是在之前的专辑中少有的。而这两首歌又都穿插了长段的英文Rap,只是为了讲完整一个故事,这种态度正如《南音》再现般动人。而《张永成》的创意更是延续了《苏丽珍》,虽然已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展现,但将女人的形象影像化一直是方大同表达惯用的形式之一。(注:懒得百度的同学,张永成是叶问他老婆。)
《因为你》作为专辑的首播,确是这张专辑里最平淡的一首,想来只是为了承前启后,放在橙月里估计就好不出彩,而放在此张里无非起到剔牙线的作用,给某些热爱橙月的人怀旧一下,给热爱新专的人清淡一下口味罢了。
《情胜策略》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歌。奇怪的是,只要是农夫写给方生词的歌我都很喜欢。这首歌的节奏和配器都非常类似于梅哥的"Vultures",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听。而至于《无菇朋友》,节奏和配器就类似于梅哥的"Stop the Train"了,歌词白烂程度跟Friday有得拼,我暂且把它认为是他想要体现15岁的童真稚趣好了,这尼玛要听多少场Taylor Swift的live才写得出来啊。
跟徐佳莹合作的《自以为》,初听之下还算亮耳,虽然有"My Stupid Mouth""Clarify""Why Georgia"三首合体的影子(当然这也是梅哥的啊!),但是徐佳莹的风格太明显一下把整首歌拉“台”了。混响的时候两个人的声音大小不是太协调,但是“每个月的亲戚”太亮点了。毫无疑问,这首歌很快就又会被各大选秀拿来翻唱了。接下来的《Over》《Take me》相比之下显得比较简陋,但配器上丝毫不含糊。至于《好不容易》,也是首牙线歌,跟之前的情歌比起来并不算什么。所以台湾华纳为什么选了两首牙线歌先打而且还做MV,卖唱片的意图显而易见,好在《15》不是张EP。
梅哥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John Mayer毫无疑问是个诗人(尼玛不要在这鸡血回家去),歌词的氛围和哲理之美都不是《15》中所谓“被启发”的所能媲美。唯一能肯定的是,方大同终于在《15》中有了明确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通过音乐能感受得到的,而不是单纯似与《未来》中的口白歌词;同时,节奏较之前相比也更有了力量和冲劲,相比之下《Soulboy》《爱爱爱》两张同样是复古风的配器却不能出彩,就是因为老人家气太重,市场化无能。而方大同最终向梅哥学到的精髓,正是不理会市场和娱乐圈的流言,做最好的自己。绯闻不重要,芭乐歌偶尔也要写一首卖点钱买吉他,最终该干嘛还是干嘛的好。当然,剪完刘海买完房以后,还是早日成个亲吧。再卖腐卖处男下去,下一张专辑又只好重回老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