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爬到脸上
其实不是写我。是写Adele的专辑。
貌似我逐渐脱离了文艺青年的皮囊和气质,在每个bullet point和数据中拼凑成了一个标准的白领小青年。就像我第一句就要把主旨说出来一样,而不是在第一句写,岁月像倾泻的月光一样爬在了我的脸上,并以此写一些多年之后自己都看不懂的文字和感悟。附上一句,好像现在已经很少有感悟了,是因为透了还是因为涸了,不得而知,也无从知晓。
从小到大都是那种最主流的小盆友,读该读的书,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偶尔叛逆的逃个学或者跟老师对骂,都能如数家珍的时不时拿出来回忆一下,觉得自己青春没有白过,然后自我小清新的感喟一下青葱岁月。恩,就像现在一样。
我不知道我那种少年即老气横秋的状态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在小学就被成功洗脑之后吧。但是这种老气横秋的状态因为没有完全进化为心智健全,EQ超群,而是半吊子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于是便衍生出了忧郁的气质。具体的表现是,喜欢默默的看着窗外,下雨更好,然后假装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了寂寥的自我(你看,我都不屑用寂寞的自己,而是寂寥和自我等高级词汇)。在环境的虚幻在脑中形成之后,内心便开始生发一种微幽的游丝,从心脏的某个地方开始幽然上升,最后弥漫整个胸腔。然后混合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世界似乎负了我的心情抑或是我能拿这个无奈的世界怎么办的抱负,开始悲天悯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被赋予的使命。还好我是个成都人,不然我肯定早就自x杀了。因为每当这个时候,我总能迅速的被周围人随时都能掏出来的美食所拉回,继续慵懒在现实生活中浑浑噩噩。如果不是丰满的世界,我估计早被自己扔进了limbo之中,自闭至终。
于是我培养了自己对音乐的品味,以及对嗓音的选择。当年在成天听boy band和girlband的日子里,Macy Gray以她无以伦比的(用词好贫乏)嗓音从我那对磁带里突围出来。如果说当年Alanis是以歌词博得我的喜爱的话,那么Macy则纯粹靠演绎那句“I try to say goodbye I choke”时撕裂出来的那种沧桑却又慵懒的声音征服了我。可惜这位女歌手在第二张专辑之后再也没有音讯。貌似2010年又出了新专辑。听Macy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
应该是2008年,在那个忙碌的毕业季节之后的忙碌工作中,第一次听到了Adele。电台中那个40岁黑人老女人的嗓音在某个加班之后深夜的出租车上传出来的。文艺青年的骚劲儿此刻非常满足地立即从现实中跳脱出来,回到那个曾经无聊到蛋疼的小清新小犹豫路线,霎时间无比疲惫地看着出租车外流泻的灯光,把自己陷进去,直到需要交出租车钱的那一刻。应该是Chasing Pavements. Should I give, or should I just keep chasing the pavements. 印象中,也许是半夜跳动的广播或者破烂的播放器的缘故,那种站在中央不知所措的感觉被演绎的恰到好处,迷惘却又没有过度放纵的程度,让我觉得这是生活阅历所赋予的。时至今日,我才明白过来,我对人生的态度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略带悲观的倾向,就像某位同事说如果你最喜欢的书是《活着》的话,那你的人生观多少是有点问题的。但是不自觉地把绝境和获得力量捆绑在一起对来我来更令人振奋的心态,那种更远看到洗尽铅华回归平淡的态度对我来说才是最原始的状态,等等种种的价值导向,让我忽然有了想去当新东方代言人的冲动。于是回家疯狂的搜索,才发现这是一个19岁的白人女孩,虽然臃肿的身体让我对她真实的年龄产生了怀疑。但是这种背景下的创作让人惊叹对Adele对周遭的敏锐和细腻。
我觉得一件幸运的事情是,我先听的chasing pavements,再接触的Hometown Glory。据说这首歌在她16岁地时候写成。我不知道她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一面有如Skin里英国布里斯托的早熟的却又幼稚无比的小孩,一面则是轻描淡写的漫游一个古旧城市的所见所闻。脑海中浮现的是工业城市的衰败,已经经过衰败之后的宁静。有生气也好,无聊也罢。作为一个曾经以“漫游癖”作为签名档的人来说,wanderlust被这首歌渗透的一塌糊涂。不仅如此,Adele声线里特有的低沉和浑厚,但是进入高声之后那种自由又把这种wander转成了一种观察者的角色。站在一个角落,把自己与周围隔绝,冷静旁观,然后轻声对走过的人们说Hello。大叔我是多么的寂寞啊!
成长是一件好事情,让女明星们都陆陆续续的生起了孩子。当然是指那些看着他们表演长大的女明星们,至于现在90后喜爱的是啥,我已经没法知道了。偶尔装嫩和小侄女交流说你们现在喜欢啥啊,最后还是被迅速的搪塞了回来。我在日复一日又每日不同地渡过了忙碌的两年之后,Adele又推出了新的专辑《21》。可惜这个年龄去诠释专辑那些主题似乎过于分量轻了一点,所以我只能自己寻找答案般的把21与灵魂连接在一起。当然,这是一个冷笑话。没有任何的意义。Someone Like You是听到第一首歌。Never mind I w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I wish nothing but best for you. 转到一个可买酒的年龄的歌手,视角变的更为自我,至少这是我的解读。后来翻墙看她的访谈,似乎这是对过去一段逝去的感情的抒发,抑或是某些经历的变异。那些曾经的悲伤全部写在了全英音乐大奖颁奖礼的现场演唱上。Adele的演唱总是静静的,和嘎嘎应该直接扯成平均数。背后打来一束灯光。旁边一架钢琴。声音会略微颤抖的唱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总是会回忆曾经站在那个舞台上,让气场充满整个剧场的日子。在日后那些脚步凌乱,拉着箱子四处奔波的日子里,我开始缩小了那个外溢的气场,紧紧的裹在自己身上,以免提前卸了真气,应付不了晚上的加班。于是乎,那些不请自来的忧伤变得幼稚可笑和虚幻,变成了负担。或者成了偶尔的奢侈。I hate to turn up out of blue uninvited.
写了这么多,我发现我还是没有写Adele,我还是在写我。我想说的是,我已经不是19了。甚至29了。岁月爬到了脸上,在每天早上剔除胡渣的时候,我脑海里跑的是今天要做的事情,早餐是面包还是包子,中午是不是又不能出去吃了。晚上几点能够下班。陷入周而复始是当年最怕的事情,那些觉得以后应该挥斥方遒的日子随着破碎的脚步散落在了身后。曾经脑海中的自己,像另外一个人一样,影影绰绰。似曾相似,却又模糊不已。只是,问题是,眼里的世界太小,只容下了自己,却遗漏了整个世界。
于是开始重新再次听起那首Hometown Glory。回想自己双手插兜在学校漫无目的转圈的日子,顿时觉得这样最好。做一个漫游癖,跟每一个路过的人和气的说你好。看似淡了情绪在多年的经历之后峰回路转,化成了脑海中的碎片,散落在每个地方告诉自己,其实就这样挺好,看看周围,除了你,还有他物。
即使岁月爬到了脸上,也不会去注意了。
在这个大家都在怀念如风的张国荣的时候,我在写Adele。过过愚人节,也挺好
貌似我逐渐脱离了文艺青年的皮囊和气质,在每个bullet point和数据中拼凑成了一个标准的白领小青年。就像我第一句就要把主旨说出来一样,而不是在第一句写,岁月像倾泻的月光一样爬在了我的脸上,并以此写一些多年之后自己都看不懂的文字和感悟。附上一句,好像现在已经很少有感悟了,是因为透了还是因为涸了,不得而知,也无从知晓。
从小到大都是那种最主流的小盆友,读该读的书,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偶尔叛逆的逃个学或者跟老师对骂,都能如数家珍的时不时拿出来回忆一下,觉得自己青春没有白过,然后自我小清新的感喟一下青葱岁月。恩,就像现在一样。
我不知道我那种少年即老气横秋的状态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在小学就被成功洗脑之后吧。但是这种老气横秋的状态因为没有完全进化为心智健全,EQ超群,而是半吊子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于是便衍生出了忧郁的气质。具体的表现是,喜欢默默的看着窗外,下雨更好,然后假装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了寂寥的自我(你看,我都不屑用寂寞的自己,而是寂寥和自我等高级词汇)。在环境的虚幻在脑中形成之后,内心便开始生发一种微幽的游丝,从心脏的某个地方开始幽然上升,最后弥漫整个胸腔。然后混合自己也搞不清楚的世界似乎负了我的心情抑或是我能拿这个无奈的世界怎么办的抱负,开始悲天悯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被赋予的使命。还好我是个成都人,不然我肯定早就自x杀了。因为每当这个时候,我总能迅速的被周围人随时都能掏出来的美食所拉回,继续慵懒在现实生活中浑浑噩噩。如果不是丰满的世界,我估计早被自己扔进了limbo之中,自闭至终。
于是我培养了自己对音乐的品味,以及对嗓音的选择。当年在成天听boy band和girlband的日子里,Macy Gray以她无以伦比的(用词好贫乏)嗓音从我那对磁带里突围出来。如果说当年Alanis是以歌词博得我的喜爱的话,那么Macy则纯粹靠演绎那句“I try to say goodbye I choke”时撕裂出来的那种沧桑却又慵懒的声音征服了我。可惜这位女歌手在第二张专辑之后再也没有音讯。貌似2010年又出了新专辑。听Macy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
应该是2008年,在那个忙碌的毕业季节之后的忙碌工作中,第一次听到了Adele。电台中那个40岁黑人老女人的嗓音在某个加班之后深夜的出租车上传出来的。文艺青年的骚劲儿此刻非常满足地立即从现实中跳脱出来,回到那个曾经无聊到蛋疼的小清新小犹豫路线,霎时间无比疲惫地看着出租车外流泻的灯光,把自己陷进去,直到需要交出租车钱的那一刻。应该是Chasing Pavements. Should I give, or should I just keep chasing the pavements. 印象中,也许是半夜跳动的广播或者破烂的播放器的缘故,那种站在中央不知所措的感觉被演绎的恰到好处,迷惘却又没有过度放纵的程度,让我觉得这是生活阅历所赋予的。时至今日,我才明白过来,我对人生的态度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略带悲观的倾向,就像某位同事说如果你最喜欢的书是《活着》的话,那你的人生观多少是有点问题的。但是不自觉地把绝境和获得力量捆绑在一起对来我来更令人振奋的心态,那种更远看到洗尽铅华回归平淡的态度对我来说才是最原始的状态,等等种种的价值导向,让我忽然有了想去当新东方代言人的冲动。于是回家疯狂的搜索,才发现这是一个19岁的白人女孩,虽然臃肿的身体让我对她真实的年龄产生了怀疑。但是这种背景下的创作让人惊叹对Adele对周遭的敏锐和细腻。
我觉得一件幸运的事情是,我先听的chasing pavements,再接触的Hometown Glory。据说这首歌在她16岁地时候写成。我不知道她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一面有如Skin里英国布里斯托的早熟的却又幼稚无比的小孩,一面则是轻描淡写的漫游一个古旧城市的所见所闻。脑海中浮现的是工业城市的衰败,已经经过衰败之后的宁静。有生气也好,无聊也罢。作为一个曾经以“漫游癖”作为签名档的人来说,wanderlust被这首歌渗透的一塌糊涂。不仅如此,Adele声线里特有的低沉和浑厚,但是进入高声之后那种自由又把这种wander转成了一种观察者的角色。站在一个角落,把自己与周围隔绝,冷静旁观,然后轻声对走过的人们说Hello。大叔我是多么的寂寞啊!
成长是一件好事情,让女明星们都陆陆续续的生起了孩子。当然是指那些看着他们表演长大的女明星们,至于现在90后喜爱的是啥,我已经没法知道了。偶尔装嫩和小侄女交流说你们现在喜欢啥啊,最后还是被迅速的搪塞了回来。我在日复一日又每日不同地渡过了忙碌的两年之后,Adele又推出了新的专辑《21》。可惜这个年龄去诠释专辑那些主题似乎过于分量轻了一点,所以我只能自己寻找答案般的把21与灵魂连接在一起。当然,这是一个冷笑话。没有任何的意义。Someone Like You是听到第一首歌。Never mind I w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I wish nothing but best for you. 转到一个可买酒的年龄的歌手,视角变的更为自我,至少这是我的解读。后来翻墙看她的访谈,似乎这是对过去一段逝去的感情的抒发,抑或是某些经历的变异。那些曾经的悲伤全部写在了全英音乐大奖颁奖礼的现场演唱上。Adele的演唱总是静静的,和嘎嘎应该直接扯成平均数。背后打来一束灯光。旁边一架钢琴。声音会略微颤抖的唱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总是会回忆曾经站在那个舞台上,让气场充满整个剧场的日子。在日后那些脚步凌乱,拉着箱子四处奔波的日子里,我开始缩小了那个外溢的气场,紧紧的裹在自己身上,以免提前卸了真气,应付不了晚上的加班。于是乎,那些不请自来的忧伤变得幼稚可笑和虚幻,变成了负担。或者成了偶尔的奢侈。I hate to turn up out of blue uninvited.
写了这么多,我发现我还是没有写Adele,我还是在写我。我想说的是,我已经不是19了。甚至29了。岁月爬到了脸上,在每天早上剔除胡渣的时候,我脑海里跑的是今天要做的事情,早餐是面包还是包子,中午是不是又不能出去吃了。晚上几点能够下班。陷入周而复始是当年最怕的事情,那些觉得以后应该挥斥方遒的日子随着破碎的脚步散落在了身后。曾经脑海中的自己,像另外一个人一样,影影绰绰。似曾相似,却又模糊不已。只是,问题是,眼里的世界太小,只容下了自己,却遗漏了整个世界。
于是开始重新再次听起那首Hometown Glory。回想自己双手插兜在学校漫无目的转圈的日子,顿时觉得这样最好。做一个漫游癖,跟每一个路过的人和气的说你好。看似淡了情绪在多年的经历之后峰回路转,化成了脑海中的碎片,散落在每个地方告诉自己,其实就这样挺好,看看周围,除了你,还有他物。
即使岁月爬到了脸上,也不会去注意了。
在这个大家都在怀念如风的张国荣的时候,我在写Adele。过过愚人节,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