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打捞星星的少年们,重听《沧浪星》

插播广告,巡演信息:http://www.douban.com/event/13433915/
前几天打给海亮,告知他未必能去看他们的巡演。海亮甚是遗憾,但谋生需要,只能如是。于是很想重写他们这张新唱片,只是这些天被工作烦扰,实在抽不出时间与心情,再次,谋生需要,也只能如是。
其实很羡慕沼泽,这么多年,磕磕碰碰也好,分分合合也好,多少乐队走红、解散、消失,而沼泽四子却始终不离不弃,音乐上几经蜕变,去浊存清。今天这一张《沧浪星》承载的除了愈发精睿的音乐,还有他们对生活、对音乐无比的热爱——这群打捞星星的少年们。
《沧浪星》这张专辑发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过了热度之后重听,正是可以作横向纵向比较的好时机。在无可否定的创新性,以及对古琴极高的融合度之外,专辑依然有值得欣赏和诟病的地方。
透过专辑不难发现,沼泽对音色的选择和调试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要求。这点有好也有不好,《飞天猪》是个极好的例子。这首跌宕起伏的作品中,沼泽对除古琴外的器乐音色选择了较为粗犷的处理,而古琴则刻意营造出一定的空间感。两者的差距加剧了作品的落差感。这种深入到音色结构上的处理,足见乐队对音乐理解之深入,声音敏锐度之强。我不敢说这在国内乐队中属于领先,但起码可说是国内摇滚乐圈中的中上之选。当然,限于设备或经验的限制,细听之下这首作品在声音底层依然有粗糙的地方,古琴的音色仍稍嫌浑浊,以至于在作品后段轻微影响了层次感。但起码这种对音色处理上的尝试是值得赞赏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专辑的发表形式是U盘形式。此形式的声音质量透过音响出来打了不少折扣,这点希望能在真正的CD发行后获得改善。
作为已被“后摇”标签化的沼泽,《沧浪星》之于乐队音乐风格的定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把古琴,化僵化的“后摇”为神奇。但其实抛开古琴,听听《打捞星星的少年》,这首没有太多古琴的作品中吉他的编排同样十分出彩。没有墨守“后摇”的陈规,轻微的电子声响衬底,跃动的节奏,清脆轻盈甚至带几分英伦味的吉他,令一首六分多钟的作品犹如小品一般轻快。
回到音乐立意的老主题上,敢于打破常规,其原本正是Post Rock产生的初衷。深究Post Rock的历史,这种由Krautrock隔代遗传而来的音乐形式,深受那群六、七十年代High药过头的老嬉皮的影响。天马行空、离经叛道是Krautrock的标准体现,于是有了Can的百般变化,有了Tangerine Dream的太空电子,有了Kraftwerk的电子起源;于是也有了Post Rock启元里Tortoise、Seefeel、Stereolab、Laika,乃至Rachel's、Mouses On Mars等一大串音乐风格风马牛不相及的乐队名单。(那些以为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Mogwai、Sigur Ros才是正宗后摇的人可以去屎了)沼泽的这张专辑,真正值得击节叫好的正是他们敢于把中国古乐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听专辑最后一首作品《沧浪谁与游》,不单音乐通篇由古琴挂帅,更让人惊异的是其中透出的传统中乐古韵。须知道中国传统乐理与西方现代音乐的乐理差异之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标准与西方摇滚乐标准之南辕北辙,需要多少的奇思妙想,多少的努力尝试才能成就这十分钟的作品啊??!!照搬业已成型的后摇形式,甚至直接请后摇大牌来助阵制作是极其容易的事情。然而真正敢于尝试,敢于打破常规,才是真正的Post Rock精神。沼泽用这一张《沧浪星》拭擦了这种创新精神,也反衬出周遭更多的浅薄。
沼泽巡演在即,一如过往的紧凑紧张紧缩。打捞星星的少年们,上路吧!
或许未必能这4月相见,希望此文能聊表寸心。
PS:《沧浪星》让他们有机会与国内许多甚受热捧的乐队站在同一颁奖台前;只是我相信这一次他们依然只是配角——就如每次XX音乐节上,他们都要面对很多不解的表情一般。因为常规代表安全、可被接受和理解;创新却意味着生疏和不友善。只是这种生猛,难道不正是年轻人所要追寻的血气和青春吗?(笑问,各位评委贵庚?)
前几天打给海亮,告知他未必能去看他们的巡演。海亮甚是遗憾,但谋生需要,只能如是。于是很想重写他们这张新唱片,只是这些天被工作烦扰,实在抽不出时间与心情,再次,谋生需要,也只能如是。
其实很羡慕沼泽,这么多年,磕磕碰碰也好,分分合合也好,多少乐队走红、解散、消失,而沼泽四子却始终不离不弃,音乐上几经蜕变,去浊存清。今天这一张《沧浪星》承载的除了愈发精睿的音乐,还有他们对生活、对音乐无比的热爱——这群打捞星星的少年们。
《沧浪星》这张专辑发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过了热度之后重听,正是可以作横向纵向比较的好时机。在无可否定的创新性,以及对古琴极高的融合度之外,专辑依然有值得欣赏和诟病的地方。
透过专辑不难发现,沼泽对音色的选择和调试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要求。这点有好也有不好,《飞天猪》是个极好的例子。这首跌宕起伏的作品中,沼泽对除古琴外的器乐音色选择了较为粗犷的处理,而古琴则刻意营造出一定的空间感。两者的差距加剧了作品的落差感。这种深入到音色结构上的处理,足见乐队对音乐理解之深入,声音敏锐度之强。我不敢说这在国内乐队中属于领先,但起码可说是国内摇滚乐圈中的中上之选。当然,限于设备或经验的限制,细听之下这首作品在声音底层依然有粗糙的地方,古琴的音色仍稍嫌浑浊,以至于在作品后段轻微影响了层次感。但起码这种对音色处理上的尝试是值得赞赏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专辑的发表形式是U盘形式。此形式的声音质量透过音响出来打了不少折扣,这点希望能在真正的CD发行后获得改善。
作为已被“后摇”标签化的沼泽,《沧浪星》之于乐队音乐风格的定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把古琴,化僵化的“后摇”为神奇。但其实抛开古琴,听听《打捞星星的少年》,这首没有太多古琴的作品中吉他的编排同样十分出彩。没有墨守“后摇”的陈规,轻微的电子声响衬底,跃动的节奏,清脆轻盈甚至带几分英伦味的吉他,令一首六分多钟的作品犹如小品一般轻快。
回到音乐立意的老主题上,敢于打破常规,其原本正是Post Rock产生的初衷。深究Post Rock的历史,这种由Krautrock隔代遗传而来的音乐形式,深受那群六、七十年代High药过头的老嬉皮的影响。天马行空、离经叛道是Krautrock的标准体现,于是有了Can的百般变化,有了Tangerine Dream的太空电子,有了Kraftwerk的电子起源;于是也有了Post Rock启元里Tortoise、Seefeel、Stereolab、Laika,乃至Rachel's、Mouses On Mars等一大串音乐风格风马牛不相及的乐队名单。(那些以为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Mogwai、Sigur Ros才是正宗后摇的人可以去屎了)沼泽的这张专辑,真正值得击节叫好的正是他们敢于把中国古乐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听专辑最后一首作品《沧浪谁与游》,不单音乐通篇由古琴挂帅,更让人惊异的是其中透出的传统中乐古韵。须知道中国传统乐理与西方现代音乐的乐理差异之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标准与西方摇滚乐标准之南辕北辙,需要多少的奇思妙想,多少的努力尝试才能成就这十分钟的作品啊??!!照搬业已成型的后摇形式,甚至直接请后摇大牌来助阵制作是极其容易的事情。然而真正敢于尝试,敢于打破常规,才是真正的Post Rock精神。沼泽用这一张《沧浪星》拭擦了这种创新精神,也反衬出周遭更多的浅薄。
沼泽巡演在即,一如过往的紧凑紧张紧缩。打捞星星的少年们,上路吧!
或许未必能这4月相见,希望此文能聊表寸心。
PS:《沧浪星》让他们有机会与国内许多甚受热捧的乐队站在同一颁奖台前;只是我相信这一次他们依然只是配角——就如每次XX音乐节上,他们都要面对很多不解的表情一般。因为常规代表安全、可被接受和理解;创新却意味着生疏和不友善。只是这种生猛,难道不正是年轻人所要追寻的血气和青春吗?(笑问,各位评委贵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