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中的自由

多年前,一位凶神恶煞的仁兄向我推荐姜昕的《别害怕》和《我不是随便的花朵》。当时我还对他百般不顺眼,存有偏见。但听完后马上肃然,
狠狠抽了自己两个嘴巴子,瞬间觉得那满脸横肉的哥们儿比起苍井空还可爱无比,是个善良的热爱生活的好Man。如今我们已是非常好的朋友,
皆因姜昕。这也让我颠覆了人不可只看其外表的观念,广结痞子流氓之类。
不久之前,我在桌前码字。那仁兄看我噼里啪啦敲了一下午,肚子都瘪进去了,正欲开金口。当事时,我自认大功告成,欣喜地点下提交键。
他嗤之以鼻,说:你又不是专业乐评,胡写有意思吗?我说: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管你屁事。于是紧接着我一下午的成果被豆瓣给和谐了。
舍友的幸灾乐祸洋溢于表,让我怒不可竭。他看了看那原稿说:第一,你写得东西和狗屎一样,没有美感。第二,你像在棉花地里跳舞似的,
没有方向,没有内核。第三:你总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建议震惊了,不由得重新打量起他加菲猫似的横肉。待我进一步
向他请教的时候,他伸出五个指头,我明白这意思:有理无钱不说嘛。于是我破费请他吃了顿鸡公煲。饭间,我心思并不在吃上,他说吃完再说。
吃完了抹抹嘴却对我说:诀窍就是随便发挥,怎么写都成。
我当时看他的眼神就像是看一只拔光毛的鸡,而我自己就是一只纠结的鸡。
他笑了笑,说:首先,你不聋,这是非常之好。感觉神经末梢虽有缺陷,却不不至于大碍。你喜欢意淫,那样更好。文字表达通常让人不知所云,
那是思维逻辑混乱酿的祸。你只须多背些理论和音乐学专业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素养即可。但最重要的还是你的人品。小巴赫曾经说:从事音乐评
论的人往往不具备“同情、智慧、诚实和勇气”。那时候,我呆若木鸡,是他把我引领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言归正传。
初次听到姜昕的音乐,嗓音富于磁性。当然,不是所有低沉沙哑的嗓音都那么吸引人。我好奇她的过去。当我看到她偶遇窦唯,张楚等人的经历时,她为摇滚辍学等一切叛逆的行为都变得合理起来。
我转而从头听起她的音乐。第一张专辑是《花开不败》。说实话,我不喜欢这块专辑。我不是一个专业的音乐人,对专辑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尤为在意。但歌曲并不会广泛流传。因为她更像是一个走在午夜十字街头的失意者,在诉说着自己的忧伤与感慨,个性太浓且不符合时代的主题。里面的忧郁太浓,会触发人的悲观程序,不免会让人揪心和落泪。从可听性上说,并不适合我们这群年轻的闲的蛋疼的人。
《欲望号街车》是我听的最多也是最悲的一首。如果说是张楚操刀而做,那完全可以说得过去。一群迷茫而忧郁的音乐人造出来的东西势必会影响姜昕。那时候她和窦唯的感情风波似乎比她的歌曲更有名气,所有对姜昕的印象来源于窦唯这个半仙(如今已成仙)。
《五月》我我听上去感觉很乱,节奏很不好把握,段落之间有时候承接起来有些突兀。唱法仿佛是窦唯《上帝保佑》放大后的梦呓。但更多的是少女的哀怨。电子音乐的掺杂是很大的亮点,十分明亮和动感的旋律和脱去稚气的更加沉着的嗓音达到了一个高度的统一,是有感而发很完美的结合。这让人不得不欣赏姜昕对音乐的感悟和驾驭才能。是一块过度的比较完美的专辑。
从第三块专辑《纯粹》的出世,已经彻底改变了我对姜昕的看法。这是我尤为喜欢的一块专辑。虽然是一贯沙哑的歌声,但思想已经清澈明净,鼓舞人心奋发向上。我想这多是因为打造专辑的人马的转换。风格个性又多样。许巍从忧郁症转好,正处于巅峰,心情肯定豁然开朗,蓬勃向上。VC主唱孙凌生的一曲《别害怕》带出了一股年轻无畏的英伦曲风,高晓松招牌式的青春民谣《野罂粟》在这里被演绎成了一首精致的小品,其中淡雅的吉他编配令人回味。陈劲的《明天的样子》和虞洋制作的《你笑了》都兼顾时髦的音乐元素和老道细腻的编曲。何勇制作的《剥皮树》更是游离出简洁的旋律,借助刘玥,夏佳两位爵士前辈营造出一种迷幻氛围。《尘》的简练纯净也许是姜昕最贴切的自我诠释,如同一缕光线,映照着那些为了纯粹而翩然歌唱的灵魂,他们一挥手追忆往昔,一转头又面对着生生不息的向往。这一切的大牌的一流的音乐人成就了本就极具天赋的姜昕。也让我越来越喜欢。以后的第四张专辑《我不是随便的花朵》承接了上专辑的明朗和激情。每一首歌曲我都很喜欢,但是感觉更趋向于流行,更加市场化。尽管比起前面的专辑更成熟,被人更广泛的传唱,但是缺少了自我的感情。一旦民谣和摇滚的歌曲与市场挂钩,多数都会失去原来的本意,身不由己。
我们永远都希望唱的比说的好听,是吧?
狠狠抽了自己两个嘴巴子,瞬间觉得那满脸横肉的哥们儿比起苍井空还可爱无比,是个善良的热爱生活的好Man。如今我们已是非常好的朋友,
皆因姜昕。这也让我颠覆了人不可只看其外表的观念,广结痞子流氓之类。
不久之前,我在桌前码字。那仁兄看我噼里啪啦敲了一下午,肚子都瘪进去了,正欲开金口。当事时,我自认大功告成,欣喜地点下提交键。
他嗤之以鼻,说:你又不是专业乐评,胡写有意思吗?我说: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管你屁事。于是紧接着我一下午的成果被豆瓣给和谐了。
舍友的幸灾乐祸洋溢于表,让我怒不可竭。他看了看那原稿说:第一,你写得东西和狗屎一样,没有美感。第二,你像在棉花地里跳舞似的,
没有方向,没有内核。第三:你总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建议震惊了,不由得重新打量起他加菲猫似的横肉。待我进一步
向他请教的时候,他伸出五个指头,我明白这意思:有理无钱不说嘛。于是我破费请他吃了顿鸡公煲。饭间,我心思并不在吃上,他说吃完再说。
吃完了抹抹嘴却对我说:诀窍就是随便发挥,怎么写都成。
我当时看他的眼神就像是看一只拔光毛的鸡,而我自己就是一只纠结的鸡。
他笑了笑,说:首先,你不聋,这是非常之好。感觉神经末梢虽有缺陷,却不不至于大碍。你喜欢意淫,那样更好。文字表达通常让人不知所云,
那是思维逻辑混乱酿的祸。你只须多背些理论和音乐学专业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素养即可。但最重要的还是你的人品。小巴赫曾经说:从事音乐评
论的人往往不具备“同情、智慧、诚实和勇气”。那时候,我呆若木鸡,是他把我引领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言归正传。
初次听到姜昕的音乐,嗓音富于磁性。当然,不是所有低沉沙哑的嗓音都那么吸引人。我好奇她的过去。当我看到她偶遇窦唯,张楚等人的经历时,她为摇滚辍学等一切叛逆的行为都变得合理起来。
我转而从头听起她的音乐。第一张专辑是《花开不败》。说实话,我不喜欢这块专辑。我不是一个专业的音乐人,对专辑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尤为在意。但歌曲并不会广泛流传。因为她更像是一个走在午夜十字街头的失意者,在诉说着自己的忧伤与感慨,个性太浓且不符合时代的主题。里面的忧郁太浓,会触发人的悲观程序,不免会让人揪心和落泪。从可听性上说,并不适合我们这群年轻的闲的蛋疼的人。
《欲望号街车》是我听的最多也是最悲的一首。如果说是张楚操刀而做,那完全可以说得过去。一群迷茫而忧郁的音乐人造出来的东西势必会影响姜昕。那时候她和窦唯的感情风波似乎比她的歌曲更有名气,所有对姜昕的印象来源于窦唯这个半仙(如今已成仙)。
《五月》我我听上去感觉很乱,节奏很不好把握,段落之间有时候承接起来有些突兀。唱法仿佛是窦唯《上帝保佑》放大后的梦呓。但更多的是少女的哀怨。电子音乐的掺杂是很大的亮点,十分明亮和动感的旋律和脱去稚气的更加沉着的嗓音达到了一个高度的统一,是有感而发很完美的结合。这让人不得不欣赏姜昕对音乐的感悟和驾驭才能。是一块过度的比较完美的专辑。
从第三块专辑《纯粹》的出世,已经彻底改变了我对姜昕的看法。这是我尤为喜欢的一块专辑。虽然是一贯沙哑的歌声,但思想已经清澈明净,鼓舞人心奋发向上。我想这多是因为打造专辑的人马的转换。风格个性又多样。许巍从忧郁症转好,正处于巅峰,心情肯定豁然开朗,蓬勃向上。VC主唱孙凌生的一曲《别害怕》带出了一股年轻无畏的英伦曲风,高晓松招牌式的青春民谣《野罂粟》在这里被演绎成了一首精致的小品,其中淡雅的吉他编配令人回味。陈劲的《明天的样子》和虞洋制作的《你笑了》都兼顾时髦的音乐元素和老道细腻的编曲。何勇制作的《剥皮树》更是游离出简洁的旋律,借助刘玥,夏佳两位爵士前辈营造出一种迷幻氛围。《尘》的简练纯净也许是姜昕最贴切的自我诠释,如同一缕光线,映照着那些为了纯粹而翩然歌唱的灵魂,他们一挥手追忆往昔,一转头又面对着生生不息的向往。这一切的大牌的一流的音乐人成就了本就极具天赋的姜昕。也让我越来越喜欢。以后的第四张专辑《我不是随便的花朵》承接了上专辑的明朗和激情。每一首歌曲我都很喜欢,但是感觉更趋向于流行,更加市场化。尽管比起前面的专辑更成熟,被人更广泛的传唱,但是缺少了自我的感情。一旦民谣和摇滚的歌曲与市场挂钩,多数都会失去原来的本意,身不由己。
我们永远都希望唱的比说的好听,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