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Simon Rattle《Mahler: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
Composed by Gustav Mahler
Performed by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with Arleen Auger, Dame Janet Baker
Conducted by Simon Halsey, Simon Rattle
Total time:86mins
Mahler: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Rattle, Auger, Baker
1.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Allegro maestoso
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响曲》的主角,我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个一生仿佛在洁净无瑕的镜面中反映出来。而时它又提出至关重要的问题: 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为了什么?这是否全都只是一个可怖而巨大的恶作剧呢?我们全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而我的答复就在最后乐章中。
2.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Andante Moderato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了一个你所亲近的人的葬礼,然后,也许在归途中,你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很久以前的欢乐时刻的画面,就像一线明媚的阳光,没有任何云遮雾障,于是你可能把刚才发生的事几乎忘掉,这就是第二乐章。
3.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In ruhig fliessender bewegung
当你从怀念的白日梦中醒来而必须回到浑浑噩噩的现实生活中时,那无穷无尽的运动,无休无止的日常活动,没有意义的喧嚣奔忙,可能会使你感到不寒而栗,仿佛你在注视着灯火通明的舞厅中旋风般起舞的人群——而且是在外面的黑暗中看着他们,离开那么远,因此听不到那里的音乐。这时,人生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个可怖的鬼域世界,对它,你将发出一声憎恶的喊声而退避三舍!
4.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Urlicht. Sehr feierlich, aber schlicht
传来了单纯信仰的歌,我变得像神一样,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
歌词大意——
女低音:啊,火红的玫瑰含苞待放
人类多么贫困更悲伤,
我多么希望走上天堂,
来到宽广洁净的大道上,
有个天使,他想把我前进的道路阻挡。
不,
我不听他的话,决不回头。
我从上帝那儿来,
我回上帝那儿去,
亲爱的主将赐我一丝微光,
将照亮我的路,
永恒的幸福日久恒长。
5.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Im Tempo des Scherzos. Wild herausfahrend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Wieder sehr breit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Ritardando...Maestoso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Wieder zuruckhaltend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Langsam. Misterioso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Etwas bewegter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Mit Aufschwung aber nicht eilen
在荒野中传来如下声音:人类的末日已经到来,最后的审判日已经临近。大地震动,巨石裂开,僵尸挺立,人世间伟大的与渺小的,帝王与乞丐,正直之士与不法之人都一齐走来。伟大的声音传来,启示的小号在呼唤。于是在可怕的静寂中,尘世生活显示出最后颤栗的姿态。夜莺之声远远传来,圣人与神合唱“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光,奇异而柔和的光慢慢渗透我们内心。所有的一切归于沉默而幸福。在那里没有任何审判,也没有罪人,没有正直的人;没有强权,也没有卑贱,没有惩罚也没有报应。爱的万能的感情,净化了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致。
歌词大意——
合唱:我这一把尘土,
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复活。
神召唤了你,
他将给你不朽的生命,
像种子一样
你将被播下又开花结果。
收获之神继续前进,
刈割亡人,如捆禾束。
女低音&女高音:请相信,我的心灵,
你的追求不会成为泡影。
凡是你所渴望的归你所有,
凡是你所爱和所奋斗的,
归你所有。请相信,
你的生命并非白白度过,
或生存或痛苦,无不有因。
凡已生者必死,凡已死者必将再生。
不要再颤抖,复活就在眼前。
痛苦无时不在,
但我能逃脱痛苦。
死亡能征服一切,
如今也被我所征服。
合唱:展开我已为自己展开的翅膀,
我去高高飞翔,心中感情激荡,
把世人难见的光明寻觅。
我将死去,为的是求得复括。
你将复苏,我的心灵
复活只在朝夕;
你的奋斗的英雄搏动,
将把你带到上帝身边!
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柏林爱乐乐团的第六任常任指挥,同时也是乐团的艺术总监.
1955年1月19日生于利物浦,7岁就看懂肖斯塔科维奇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管弦乐总谱。8岁加入青年乐队当敲击乐手。11岁那年,他随父去听马勒的《第二交响曲》,指挥的魅力和马勒的音乐使他感奋不已,起初想成个爵士乐鼓手的他,现在他立志要成个指挥家。1970年,年方15岁的
西蒙·拉特尔
拉特尔首次登台指挥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以“蓬头指挥神童”绰号闻名于英国乐坛。
次年,拉特尔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指挥,曾在母校指挥过马勒的第二、第六交响曲。他作为指挥系的学生参加了1974年在伯恩茅茨举行的约翰·普列尔(John Player)国际指挥比赛,脱颖而出,成为该项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立即被聘任为普利茅斯交响乐团助理指挥。音乐学院毕业那年(1975年)他曾指挥著名的新爱乐乐团演出,名噪一时,之后,他回到家乡出任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副指挥,同时还兼BBC苏格兰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在这5年的指挥实践中他吸取了不少现场演出经验,这对他日后的指挥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或许是一种巧合的机会,1979年,24岁的拉特尔告别故乡,来到伯明翰,出任伯明翰市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0年更被委任为音乐总监。
编辑本段指挥经历 80年代,拉特尔曾多次率领CBSO出外演出,1982年在欧洲、1987年在日本、1988年在美国、1989年在欧洲等,极为成功,蜚声国际乐坛。
除CBSO之外,拉特尔指挥过不少国际著名乐团,如鹿特丹爱乐乐团、伦敦小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三藩市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等。在歌剧方面,他曾指挥格兰特堡歌剧团演出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格什温《波吉与贝丝》;指挥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扬纳切克《狡猾的小狐狸》、莫扎特《女人心》;指挥英国国家歌剧院演出亚纳切克《扬奴花》;指挥洛杉矶歌剧团演出贝尔格《沃采克》等。
编辑本段职业生涯 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了17年钢琴、打击乐和乐团指挥,并于1974年毕业。同年他赢得了国际“约翰乐手”指挥大赛一等奖,并且被指派到英格兰南部城市伯恩茅斯当了三
西蒙·拉特尔
年助理指挥。在1980年被任命为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之前,拉特尔当过很多乐团的客席指挥。这对组合作过很多巡回演出,他们到过中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近东和北美洲。1999年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投票选举了拉特尔作为继阿巴多之后乐团的首席指挥和艺术指导。而阿巴多于2001/02乐季结束后宣布退任。拉特尔紧接着在当年上任。
拉特尔成绩骄人。1977年他作为最年轻的指挥家登上英国格林德堡歌剧节的舞台。1986年他又在那里上演了格什温的歌剧波吉与贝丝。很多同时代的作品,都是由拉特尔作的首演。1987年他在伦敦上演莫扎特的歌剧伊多梅纽,1989年则是费加罗的婚礼。拉特尔也经常作客萨尔斯堡音乐节。1989年他与巴托莉在那里同台献艺。他和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南美巡演归来。他与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的演出计划“走向千禧”,于2000年3月成功在伯明翰,伦敦,法兰克福,巴登-巴登和维也纳落下帷幕。2003年拉特尔实现了一个计划,就是和柏林的学校500名学生合作,柏林爱乐伴奏,在特雷托的体育场里上演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汤玛斯·格鲁贝和兰师将它拍摄为电影“这就是旋律”(RhythmIsIt),并获得了巴伐利亚电影奖和德国电影奖。类似的计划,拉威尔的达夫妮与克罗伊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在2005年上演。
编辑本段个人轶事 卡拉扬产生去意的时候,曾相中一个叫西蒙·拉特尔的英国指挥。眼看距乐坛的“世界屋脊”一步之遥,拉特尔竟婉拒“天下第一团”,给出的理由是要对音乐的研究再作提高,令世界乐坛为之哗然。英国《太阳报》以“拉特尔尔没有能力,给英国人民丢脸”为题,重炮轰击这个“捧不起”的家伙。但拉特尔不管什么“丢脸”,笃信“面包”会有的,继续他“十年磨一剑”。交响乐“皇冠的皇冠”再度眷顾他的头上,2002年阿巴多卸任艺术总监,“准备好了”的西蒙·拉特尔,接下“世界第一棒”,成为120年历史的柏林爱乐第六任常任指挥和艺术总监。在同年6月的一次演出结束后,英国首相布莱尔对拉特尔点头说:“你的两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你是英国人民的骄傲。”
卡特在30来岁时曾说:“只有到60岁,才能胜任这个指挥。
西蒙·拉特尔作品
”许多人认为他当年拒绝柏林爱乐是个“托词”,更多人后来明白那是拉特尔对“指挥”的认知。
拉特尔19岁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做学生时,获得约翰·普雷尔指挥大赛一等奖。拉特尔1977年首度参加世界著名的格林德伯恩歌剧节,指挥亚纳切克的歌剧《狡猾的小狐狸》,演出获得广泛好评。1980年,拉特尔接棒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这18年成为拉特尔值得骄傲的灿烂一页,他将一个无人问津的“老团”,调教成能吸引那些不进音乐厅的人“走进来,听进去”。
拉特尔1987年首度携手柏林爱乐,指挥马勒的《第六交响曲》。他将那次经历描绘成“来自地球深处的声音,仿佛你从树根下挖掘一样,而不只是折断的树枝。”拉特尔于1999年6月被指定为柏林爱乐音乐总监的候选人。在“考察期”结束时,柏林爱乐全体演奏员以无记名的方式,将拉特尔推上了“天下第一棒”交椅。
Performed by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with Arleen Auger, Dame Janet Baker
Conducted by Simon Halsey, Simon Rattle
Total time:86mins
Mahler: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Rattle, Auger, Baker
1.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Resurrection'): Allegro maestoso
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响曲》的主角,我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个一生仿佛在洁净无瑕的镜面中反映出来。而时它又提出至关重要的问题: 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为了什么?这是否全都只是一个可怖而巨大的恶作剧呢?我们全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而我的答复就在最后乐章中。
2.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Andante Moderato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了一个你所亲近的人的葬礼,然后,也许在归途中,你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很久以前的欢乐时刻的画面,就像一线明媚的阳光,没有任何云遮雾障,于是你可能把刚才发生的事几乎忘掉,这就是第二乐章。
3.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In ruhig fliessender bewegung
当你从怀念的白日梦中醒来而必须回到浑浑噩噩的现实生活中时,那无穷无尽的运动,无休无止的日常活动,没有意义的喧嚣奔忙,可能会使你感到不寒而栗,仿佛你在注视着灯火通明的舞厅中旋风般起舞的人群——而且是在外面的黑暗中看着他们,离开那么远,因此听不到那里的音乐。这时,人生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个可怖的鬼域世界,对它,你将发出一声憎恶的喊声而退避三舍!
4.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Urlicht. Sehr feierlich, aber schlicht
传来了单纯信仰的歌,我变得像神一样,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
歌词大意——
女低音:啊,火红的玫瑰含苞待放
人类多么贫困更悲伤,
我多么希望走上天堂,
来到宽广洁净的大道上,
有个天使,他想把我前进的道路阻挡。
不,
我不听他的话,决不回头。
我从上帝那儿来,
我回上帝那儿去,
亲爱的主将赐我一丝微光,
将照亮我的路,
永恒的幸福日久恒长。
5.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Im Tempo des Scherzos. Wild herausfahrend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Wieder sehr breit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Ritardando...Maestoso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Wieder zuruckhaltend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Langsam. Misterioso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Etwas bewegter
..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Mit Aufschwung aber nicht eilen
在荒野中传来如下声音:人类的末日已经到来,最后的审判日已经临近。大地震动,巨石裂开,僵尸挺立,人世间伟大的与渺小的,帝王与乞丐,正直之士与不法之人都一齐走来。伟大的声音传来,启示的小号在呼唤。于是在可怕的静寂中,尘世生活显示出最后颤栗的姿态。夜莺之声远远传来,圣人与神合唱“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光,奇异而柔和的光慢慢渗透我们内心。所有的一切归于沉默而幸福。在那里没有任何审判,也没有罪人,没有正直的人;没有强权,也没有卑贱,没有惩罚也没有报应。爱的万能的感情,净化了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致。
歌词大意——
合唱:我这一把尘土,
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复活。
神召唤了你,
他将给你不朽的生命,
像种子一样
你将被播下又开花结果。
收获之神继续前进,
刈割亡人,如捆禾束。
女低音&女高音:请相信,我的心灵,
你的追求不会成为泡影。
凡是你所渴望的归你所有,
凡是你所爱和所奋斗的,
归你所有。请相信,
你的生命并非白白度过,
或生存或痛苦,无不有因。
凡已生者必死,凡已死者必将再生。
不要再颤抖,复活就在眼前。
痛苦无时不在,
但我能逃脱痛苦。
死亡能征服一切,
如今也被我所征服。
合唱:展开我已为自己展开的翅膀,
我去高高飞翔,心中感情激荡,
把世人难见的光明寻觅。
我将死去,为的是求得复括。
你将复苏,我的心灵
复活只在朝夕;
你的奋斗的英雄搏动,
将把你带到上帝身边!
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柏林爱乐乐团的第六任常任指挥,同时也是乐团的艺术总监.
1955年1月19日生于利物浦,7岁就看懂肖斯塔科维奇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管弦乐总谱。8岁加入青年乐队当敲击乐手。11岁那年,他随父去听马勒的《第二交响曲》,指挥的魅力和马勒的音乐使他感奋不已,起初想成个爵士乐鼓手的他,现在他立志要成个指挥家。1970年,年方15岁的
西蒙·拉特尔
拉特尔首次登台指挥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以“蓬头指挥神童”绰号闻名于英国乐坛。
次年,拉特尔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指挥,曾在母校指挥过马勒的第二、第六交响曲。他作为指挥系的学生参加了1974年在伯恩茅茨举行的约翰·普列尔(John Player)国际指挥比赛,脱颖而出,成为该项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立即被聘任为普利茅斯交响乐团助理指挥。音乐学院毕业那年(1975年)他曾指挥著名的新爱乐乐团演出,名噪一时,之后,他回到家乡出任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副指挥,同时还兼BBC苏格兰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在这5年的指挥实践中他吸取了不少现场演出经验,这对他日后的指挥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或许是一种巧合的机会,1979年,24岁的拉特尔告别故乡,来到伯明翰,出任伯明翰市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0年更被委任为音乐总监。
编辑本段指挥经历 80年代,拉特尔曾多次率领CBSO出外演出,1982年在欧洲、1987年在日本、1988年在美国、1989年在欧洲等,极为成功,蜚声国际乐坛。
除CBSO之外,拉特尔指挥过不少国际著名乐团,如鹿特丹爱乐乐团、伦敦小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三藩市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等。在歌剧方面,他曾指挥格兰特堡歌剧团演出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格什温《波吉与贝丝》;指挥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扬纳切克《狡猾的小狐狸》、莫扎特《女人心》;指挥英国国家歌剧院演出亚纳切克《扬奴花》;指挥洛杉矶歌剧团演出贝尔格《沃采克》等。
编辑本段职业生涯 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了17年钢琴、打击乐和乐团指挥,并于1974年毕业。同年他赢得了国际“约翰乐手”指挥大赛一等奖,并且被指派到英格兰南部城市伯恩茅斯当了三
西蒙·拉特尔
年助理指挥。在1980年被任命为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之前,拉特尔当过很多乐团的客席指挥。这对组合作过很多巡回演出,他们到过中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近东和北美洲。1999年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投票选举了拉特尔作为继阿巴多之后乐团的首席指挥和艺术指导。而阿巴多于2001/02乐季结束后宣布退任。拉特尔紧接着在当年上任。
拉特尔成绩骄人。1977年他作为最年轻的指挥家登上英国格林德堡歌剧节的舞台。1986年他又在那里上演了格什温的歌剧波吉与贝丝。很多同时代的作品,都是由拉特尔作的首演。1987年他在伦敦上演莫扎特的歌剧伊多梅纽,1989年则是费加罗的婚礼。拉特尔也经常作客萨尔斯堡音乐节。1989年他与巴托莉在那里同台献艺。他和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南美巡演归来。他与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的演出计划“走向千禧”,于2000年3月成功在伯明翰,伦敦,法兰克福,巴登-巴登和维也纳落下帷幕。2003年拉特尔实现了一个计划,就是和柏林的学校500名学生合作,柏林爱乐伴奏,在特雷托的体育场里上演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汤玛斯·格鲁贝和兰师将它拍摄为电影“这就是旋律”(RhythmIsIt),并获得了巴伐利亚电影奖和德国电影奖。类似的计划,拉威尔的达夫妮与克罗伊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在2005年上演。
编辑本段个人轶事 卡拉扬产生去意的时候,曾相中一个叫西蒙·拉特尔的英国指挥。眼看距乐坛的“世界屋脊”一步之遥,拉特尔竟婉拒“天下第一团”,给出的理由是要对音乐的研究再作提高,令世界乐坛为之哗然。英国《太阳报》以“拉特尔尔没有能力,给英国人民丢脸”为题,重炮轰击这个“捧不起”的家伙。但拉特尔不管什么“丢脸”,笃信“面包”会有的,继续他“十年磨一剑”。交响乐“皇冠的皇冠”再度眷顾他的头上,2002年阿巴多卸任艺术总监,“准备好了”的西蒙·拉特尔,接下“世界第一棒”,成为120年历史的柏林爱乐第六任常任指挥和艺术总监。在同年6月的一次演出结束后,英国首相布莱尔对拉特尔点头说:“你的两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你是英国人民的骄傲。”
卡特在30来岁时曾说:“只有到60岁,才能胜任这个指挥。
西蒙·拉特尔作品
”许多人认为他当年拒绝柏林爱乐是个“托词”,更多人后来明白那是拉特尔对“指挥”的认知。
拉特尔19岁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做学生时,获得约翰·普雷尔指挥大赛一等奖。拉特尔1977年首度参加世界著名的格林德伯恩歌剧节,指挥亚纳切克的歌剧《狡猾的小狐狸》,演出获得广泛好评。1980年,拉特尔接棒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这18年成为拉特尔值得骄傲的灿烂一页,他将一个无人问津的“老团”,调教成能吸引那些不进音乐厅的人“走进来,听进去”。
拉特尔1987年首度携手柏林爱乐,指挥马勒的《第六交响曲》。他将那次经历描绘成“来自地球深处的声音,仿佛你从树根下挖掘一样,而不只是折断的树枝。”拉特尔于1999年6月被指定为柏林爱乐音乐总监的候选人。在“考察期”结束时,柏林爱乐全体演奏员以无记名的方式,将拉特尔推上了“天下第一棒”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