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勃拉姆斯“锋利”起来
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既是彼此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又是各具特色的四个篇章。第一号雄浑中蕴藏锐气,第二号圆融中饱含温暖,第三号清新中透出爽朗,第四号内省中涌动激情。要演释好勃拉姆斯这四部交响曲,除了需要把握住四部交响曲整体风格的连贯统一以外,还需针对每一首交响曲各自的鲜明性格,做出四种不同的味道,方是一桌上佳的勃拉姆斯交响全宴。加迪纳指挥革命与浪漫乐团新近完成的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录音,以其新锐的诠释理念和贴近本真的演奏方式,将一位锐意鲜明的勃拉姆斯呈现在世人面前,令听者为之耳畔一亮,堪称近年来勃拉姆斯交响曲录音的上佳选择之一。
作为一个整体,加迪纳将勃拉姆斯这四首曲子每一支都弄得富有活力,气息生动,意趣满满。乐队虽是仿古式的本真演绎,音响称不上绵密,但也决不似我听过的许多仿古乐团的声音出来让人觉得干瘪薄脆,相反,乐团在这里制造出了一种极具“锐度”的独特“美声”,听来只觉一派畅美亮爽,过耳难忘。这样的“美声”,绝除了一切沉闷与乏味的可能,让我的“听兴”一发而不可收。下面分别谈谈这四部交响曲的听感。
C小调第一号
加迪纳指挥“瘦身”编制的革命与浪漫乐团,张扬了作品中潜藏的锐气。开篇52声急速的定音鼓擂击一出,便呈现出一种锐意激进的姿态。与此形成呼应,末乐章(这是整首乐曲中奏得最精彩的乐章)结尾段冲刺般高蹈的全奏,更是将这种锐意精进推向高潮的极致。与大型乐团相比,加迪纳此版的弦乐音响少了几分绵密,却添了无比的锋利。所谓有得必有失。毋庸讳言,加迪纳这个版本听起来是有欠雄浑的,而雄浑恢宏恰是勃拉姆斯这部作品内在所规定的性格之一。这种雄浑之气,不仅是音乐意义上的,也是音响意义上的,前者可通过指挥家的意图指示达成(加迪纳此版的末乐章里,圆号的吹奏气度十足,可圈可点),后者则非有全编制乐团的支持不可。可以说,正是大型管弦乐团演奏时的那种余音回荡,残响氤氲,吞吐出了整部作品恢宏的气场,使整支乐曲听来雄浑、饱满。这一点,小型乐团无论如何卖力,都永远无法企及。当然,对加迪纳版来说,过于强调这一点,或许显得吹毛求疵,但对勃拉姆斯这部作品的内在性格而言,此点却至关重要。尽管亮点和不足兼具,但在笔者听来,加迪纳此版“勃一”,仍不失为个性鲜明、不落俗套的上佳诠释。
D大调第二号
以往听第二号,最深的印象是圆融暖润,除此以外,并无什么特别深挚的感触,总觉得它与其他三首相比,缺少某种个性之美。想来是在许多版本里,它都被笼罩在了一种雾霭般的朦胧之中,音乐的肌理和骨骼透不出来,所以我才会一直以“圆融温暖”一词来形容它。说老实话,我并不怎么喜欢这种“圆融”,因为那无非是个性贫乏的代名词而已,这也是我长久以来一直不太喜欢听这支曲子的原因之所在。可这一回,加迪纳以贴近本真的演奏为这部“第二”注入了清冽鲜爽的激情,也让我第一次爱上了这支勃拉姆斯版的 “田园交响曲”!首乐章开头的圆号温暖而明亮,在木管精致的点缀下,不加揉弦的弦乐开始迅疾的铺陈奔涌,听来倍觉敞亮清爽,仿佛是作曲家在面对波茨加赫夏日的乡间美景时,难以平静的激动心情在血脉里奔淌。慢乐章开始的弦乐平滑如镜,似一面清澈剔透的湖水,蔚蓝的湖面上泛起晶莹的光彩,惹人陶醉忘我。第三乐章开篇双簧管柔和的起奏于静雅中蕴含跃动,流露出一种衷心的愉悦与怡然。加迪纳此版“第二”,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使许多在别家录音里常常被那种朦胧式的“圆融”所遮蔽吞噬的音响“纤毛”重新裸露竖立了起来。我第一次听到了“勃二”中奔淌着如此丰沛且不可遏制的激情!
F大调第三号
这部被克拉拉•舒曼称作“森林田园诗”的杰作,气质本就是清新爽朗的。我一直觉得它有一种如水般透明的性格,仿若一汪清泉。因此,当加迪纳将其在第二号中注入的清冽移植到这部第三号中时,便产生了锦上添花的美妙效果。我仿佛看(听)到了这一汪清泉在光影荫翳下流动时的水纹!加迪纳让第三号的爽朗更清爽。
E小调第四号
窃以为,加迪纳这套勃拉姆斯系列中的翘楚,便是这张“勃四”。首乐章弦乐的多处弱奏具有远空中寒星闪烁式的玲珑之美,而演奏长线条的乐句时,又如光亮的绸缎一般柔滑亮爽。听那第三乐章末段,小提琴组的锐利直如白刃断发,寒光闪闪,间不容发!可以说,加迪纳这个“第四”,凝练紧凑胜过小克莱伯,滑爽光洁不输伯姆棒下的维也纳爱乐(当然不及其弦乐的绵密),细润之美较之阿巴多版(大师和柏林爱乐的“勃四”更富从容诗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小编制乐团音响织体所独有的透视一般的明晰和流畅的速度行进,极佳的呈现了勃拉姆斯心路历程的发展,毫无滞涩之感。
除了笔者一向关注的弦乐声部有出色表现外,这套录音中木管乐器的音色也是灵动中不乏优雅,带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惊喜。此外,值得称道的是,这个系列的每张唱片都搭配有加迪纳特别挑选的勃拉姆斯及其他几位作曲家(如许茨、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的合唱及管弦乐作品,它们在意趣上与这四部交响曲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难以分割的音乐“有机体”。笔者特别属意第三张中的那首Nanie,于娓娓道来之中透露出一种贴心的虔诚感。
勃拉姆斯的音乐以往多以温厚的一面示人,加迪纳这套“锐度”鲜明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录音却告诉我们,勃拉姆斯同样可以“锋利”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加迪纳将勃拉姆斯这四首曲子每一支都弄得富有活力,气息生动,意趣满满。乐队虽是仿古式的本真演绎,音响称不上绵密,但也决不似我听过的许多仿古乐团的声音出来让人觉得干瘪薄脆,相反,乐团在这里制造出了一种极具“锐度”的独特“美声”,听来只觉一派畅美亮爽,过耳难忘。这样的“美声”,绝除了一切沉闷与乏味的可能,让我的“听兴”一发而不可收。下面分别谈谈这四部交响曲的听感。
C小调第一号
加迪纳指挥“瘦身”编制的革命与浪漫乐团,张扬了作品中潜藏的锐气。开篇52声急速的定音鼓擂击一出,便呈现出一种锐意激进的姿态。与此形成呼应,末乐章(这是整首乐曲中奏得最精彩的乐章)结尾段冲刺般高蹈的全奏,更是将这种锐意精进推向高潮的极致。与大型乐团相比,加迪纳此版的弦乐音响少了几分绵密,却添了无比的锋利。所谓有得必有失。毋庸讳言,加迪纳这个版本听起来是有欠雄浑的,而雄浑恢宏恰是勃拉姆斯这部作品内在所规定的性格之一。这种雄浑之气,不仅是音乐意义上的,也是音响意义上的,前者可通过指挥家的意图指示达成(加迪纳此版的末乐章里,圆号的吹奏气度十足,可圈可点),后者则非有全编制乐团的支持不可。可以说,正是大型管弦乐团演奏时的那种余音回荡,残响氤氲,吞吐出了整部作品恢宏的气场,使整支乐曲听来雄浑、饱满。这一点,小型乐团无论如何卖力,都永远无法企及。当然,对加迪纳版来说,过于强调这一点,或许显得吹毛求疵,但对勃拉姆斯这部作品的内在性格而言,此点却至关重要。尽管亮点和不足兼具,但在笔者听来,加迪纳此版“勃一”,仍不失为个性鲜明、不落俗套的上佳诠释。
D大调第二号
以往听第二号,最深的印象是圆融暖润,除此以外,并无什么特别深挚的感触,总觉得它与其他三首相比,缺少某种个性之美。想来是在许多版本里,它都被笼罩在了一种雾霭般的朦胧之中,音乐的肌理和骨骼透不出来,所以我才会一直以“圆融温暖”一词来形容它。说老实话,我并不怎么喜欢这种“圆融”,因为那无非是个性贫乏的代名词而已,这也是我长久以来一直不太喜欢听这支曲子的原因之所在。可这一回,加迪纳以贴近本真的演奏为这部“第二”注入了清冽鲜爽的激情,也让我第一次爱上了这支勃拉姆斯版的 “田园交响曲”!首乐章开头的圆号温暖而明亮,在木管精致的点缀下,不加揉弦的弦乐开始迅疾的铺陈奔涌,听来倍觉敞亮清爽,仿佛是作曲家在面对波茨加赫夏日的乡间美景时,难以平静的激动心情在血脉里奔淌。慢乐章开始的弦乐平滑如镜,似一面清澈剔透的湖水,蔚蓝的湖面上泛起晶莹的光彩,惹人陶醉忘我。第三乐章开篇双簧管柔和的起奏于静雅中蕴含跃动,流露出一种衷心的愉悦与怡然。加迪纳此版“第二”,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使许多在别家录音里常常被那种朦胧式的“圆融”所遮蔽吞噬的音响“纤毛”重新裸露竖立了起来。我第一次听到了“勃二”中奔淌着如此丰沛且不可遏制的激情!
F大调第三号
这部被克拉拉•舒曼称作“森林田园诗”的杰作,气质本就是清新爽朗的。我一直觉得它有一种如水般透明的性格,仿若一汪清泉。因此,当加迪纳将其在第二号中注入的清冽移植到这部第三号中时,便产生了锦上添花的美妙效果。我仿佛看(听)到了这一汪清泉在光影荫翳下流动时的水纹!加迪纳让第三号的爽朗更清爽。
E小调第四号
窃以为,加迪纳这套勃拉姆斯系列中的翘楚,便是这张“勃四”。首乐章弦乐的多处弱奏具有远空中寒星闪烁式的玲珑之美,而演奏长线条的乐句时,又如光亮的绸缎一般柔滑亮爽。听那第三乐章末段,小提琴组的锐利直如白刃断发,寒光闪闪,间不容发!可以说,加迪纳这个“第四”,凝练紧凑胜过小克莱伯,滑爽光洁不输伯姆棒下的维也纳爱乐(当然不及其弦乐的绵密),细润之美较之阿巴多版(大师和柏林爱乐的“勃四”更富从容诗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小编制乐团音响织体所独有的透视一般的明晰和流畅的速度行进,极佳的呈现了勃拉姆斯心路历程的发展,毫无滞涩之感。
除了笔者一向关注的弦乐声部有出色表现外,这套录音中木管乐器的音色也是灵动中不乏优雅,带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惊喜。此外,值得称道的是,这个系列的每张唱片都搭配有加迪纳特别挑选的勃拉姆斯及其他几位作曲家(如许茨、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的合唱及管弦乐作品,它们在意趣上与这四部交响曲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难以分割的音乐“有机体”。笔者特别属意第三张中的那首Nanie,于娓娓道来之中透露出一种贴心的虔诚感。
勃拉姆斯的音乐以往多以温厚的一面示人,加迪纳这套“锐度”鲜明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录音却告诉我们,勃拉姆斯同样可以“锋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