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
李志真的火,一提南京,就绕不开他,无数拥护者为他振臂高呼,搅得当地乐手心烦。买了《这个世界会好吗》,音乐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套装也吸引了万众瞩目。他说为了生活要告别,但这个告别真够漫长的,近两年他的现场录音和影象频频出世,一出必火,显然宣布退出后的名望大大超乎他的预料,或许带动的经济效益能支援他做出更好的音乐。痴肥落魄年代的现场一直为世人称道,即兴,热闹,言语带劲,肢体动作丰富,后来西湖音乐节总算把他的复出给盼来了,他斯斯文文地坐着,清瘦,乖头乖脑,一副卸甲归田的无辜嘴脸,气场全然迥异于当年,想听愤世嫉俗的人失望了。
但无疑这张令他红透两河流域的专辑打得过时间,记录它,记录当初的心动。在深夜选择《凡高先生》循环播放,不开灯,眼里潮着。开头打火机“嚓嚓”的采样令我第一时间想起《小武》,病中的梅梅要小武唱歌,他唱了——将一个电子打火机举到她耳旁,开盖放出机械平板的《献给爱丽丝》,异常温暖,那是小人物独有的寂寞和尊严。《凡高先生》像小女孩手中火柴的光,弥散开来燃亮黑夜,驱散恐惧。它的力量来自单纯的反复,平静中的悲凉,旋律流畅而安详。曲子敬献给37岁就孤独离世的凡高,生前潦倒,画作原始如酒神,奔腾着野蛮的浑浊的激情,让人心醉迷狂。19世纪末命陨奥维尔的灵魂一而再地安抚在现实里左冲右突的年轻生命,他们抬头望天,望见翻滚的月夜,星星集体自杀坠向大地,长成灼热无比艳丽至死的向日葵。凡高作为图腾,煽动着更多后继者扑火,也预言了他们注定被现实绞杀的命运。李志直白地祭奠精神导师,更把美好的唱和献给凡高先生凡高姑娘们,这些大地上永远的异乡者。在现场,总能激起大合唱。
专辑开场曲由缓缓的钢琴独奏带动,凄然的中提琴中段加入再与末尾的小提琴交织缠绵,也许因为曲子过于柔媚恰似某国产连续剧接近高潮时的催情剂,而缺少过耳难忘的个性化标识,它远不如名字深得我心——《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第七首《想起了他》似乎是其主题的延续,吉他伴奏依旧俭省,李志平和的嗓音愈发低沉,试图辨认歌词,反反复复烙入耳膜的是“想起了他”,宁可认为其余的喃喃自语是为抒发情绪的叹词或自创的语言。可以听出安静背后的哀伤和无奈,想起陡然陨落的,想起几经变迁渐渐远离个人记忆的,隐隐地疼。
9首曲子在器乐编排上各有特色。从《董卓瑶》大段的手风琴里能轻易嗅到那些经久不衰的俄罗斯民谣的味道,《来了》悼念被遗弃的理想和爱情,莽撞的岁月。不管曾经或者以后拥有是什么/请你相信我/我还会唱歌/或许生死或许悲欢离别是什么/亲爱的兄弟/我还会唱歌/不管永远或是现在会有些什么/请你相信我/我还会唱歌
用平实嗓音哼唱民谣的男子早年多半是奋不顾身的孩子,而今他真的食言不唱了……整张最悲怆的作品当属《春末的南方城市》,人们重复着重复着重复着重复/这让人心慌/这让人心慌/我看见你靠在窗口沉默/路过了青春我们还拥有什么/这让人心慌/ 这让人心慌 步步紧逼的“这让人心慌” 一下下震慑心肺,孤身穿过城市的青年目睹着冷漠的人情,生存环境对意志的消耗和摧毁性压迫。同是民谣,同样拥有动听的曲调,李志绝不同于讴歌“白衣飘飘的年代”的高晓松,或者缅怀“那些花儿”的朴树。他是极具内敛之气根植民间的游吟诗人,半学院半草根的生活阅历造就了李志独特的倾诉方式,有时听上去像捂着被子唱的歌,像眼角偷偷抹去的泪,音乐气质接近来自“低调之都”长沙的元老级乐队“落”和“拆”,许久浸泡于细腻潮湿的南方,抽掉歌词主唱时常在低嚎,中国式的沉痛和隐忍直捣人心。他们背对我们歌唱,身后是被伤害的被侮辱的被弄残的,攥紧良心的人们。
感谢网络,我们听到了李志,如此爱戴,而他活着见证了自己的才华得到认可,为状如尘埃,“失语”的年轻人发声。他是否重出江湖其实无关紧要,毕竟已经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舞台,就放他啃烧饼油条挤公交,精神抖擞地上班领薪水吧
但无疑这张令他红透两河流域的专辑打得过时间,记录它,记录当初的心动。在深夜选择《凡高先生》循环播放,不开灯,眼里潮着。开头打火机“嚓嚓”的采样令我第一时间想起《小武》,病中的梅梅要小武唱歌,他唱了——将一个电子打火机举到她耳旁,开盖放出机械平板的《献给爱丽丝》,异常温暖,那是小人物独有的寂寞和尊严。《凡高先生》像小女孩手中火柴的光,弥散开来燃亮黑夜,驱散恐惧。它的力量来自单纯的反复,平静中的悲凉,旋律流畅而安详。曲子敬献给37岁就孤独离世的凡高,生前潦倒,画作原始如酒神,奔腾着野蛮的浑浊的激情,让人心醉迷狂。19世纪末命陨奥维尔的灵魂一而再地安抚在现实里左冲右突的年轻生命,他们抬头望天,望见翻滚的月夜,星星集体自杀坠向大地,长成灼热无比艳丽至死的向日葵。凡高作为图腾,煽动着更多后继者扑火,也预言了他们注定被现实绞杀的命运。李志直白地祭奠精神导师,更把美好的唱和献给凡高先生凡高姑娘们,这些大地上永远的异乡者。在现场,总能激起大合唱。
专辑开场曲由缓缓的钢琴独奏带动,凄然的中提琴中段加入再与末尾的小提琴交织缠绵,也许因为曲子过于柔媚恰似某国产连续剧接近高潮时的催情剂,而缺少过耳难忘的个性化标识,它远不如名字深得我心——《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第七首《想起了他》似乎是其主题的延续,吉他伴奏依旧俭省,李志平和的嗓音愈发低沉,试图辨认歌词,反反复复烙入耳膜的是“想起了他”,宁可认为其余的喃喃自语是为抒发情绪的叹词或自创的语言。可以听出安静背后的哀伤和无奈,想起陡然陨落的,想起几经变迁渐渐远离个人记忆的,隐隐地疼。
9首曲子在器乐编排上各有特色。从《董卓瑶》大段的手风琴里能轻易嗅到那些经久不衰的俄罗斯民谣的味道,《来了》悼念被遗弃的理想和爱情,莽撞的岁月。不管曾经或者以后拥有是什么/请你相信我/我还会唱歌/或许生死或许悲欢离别是什么/亲爱的兄弟/我还会唱歌/不管永远或是现在会有些什么/请你相信我/我还会唱歌
用平实嗓音哼唱民谣的男子早年多半是奋不顾身的孩子,而今他真的食言不唱了……整张最悲怆的作品当属《春末的南方城市》,人们重复着重复着重复着重复/这让人心慌/这让人心慌/我看见你靠在窗口沉默/路过了青春我们还拥有什么/这让人心慌/ 这让人心慌 步步紧逼的“这让人心慌” 一下下震慑心肺,孤身穿过城市的青年目睹着冷漠的人情,生存环境对意志的消耗和摧毁性压迫。同是民谣,同样拥有动听的曲调,李志绝不同于讴歌“白衣飘飘的年代”的高晓松,或者缅怀“那些花儿”的朴树。他是极具内敛之气根植民间的游吟诗人,半学院半草根的生活阅历造就了李志独特的倾诉方式,有时听上去像捂着被子唱的歌,像眼角偷偷抹去的泪,音乐气质接近来自“低调之都”长沙的元老级乐队“落”和“拆”,许久浸泡于细腻潮湿的南方,抽掉歌词主唱时常在低嚎,中国式的沉痛和隐忍直捣人心。他们背对我们歌唱,身后是被伤害的被侮辱的被弄残的,攥紧良心的人们。
感谢网络,我们听到了李志,如此爱戴,而他活着见证了自己的才华得到认可,为状如尘埃,“失语”的年轻人发声。他是否重出江湖其实无关紧要,毕竟已经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舞台,就放他啃烧饼油条挤公交,精神抖擞地上班领薪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