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 —— 林夕又一個《寓言》
很久沒有為一張專輯如此癡迷過。
繼《天生地夢》後,麥浚龍繼續堅持自己的音樂製作理念,找來林夕和周耀輝兩位詞人,包辦新EP《無念》裡面所有曲目的填詞。與《天生地夢》中兩人各分擔三首曲目的填詞不同,在這張EP裡面,林夕包辦了六首歌中五首的填詞,而這五首詞雖風格各異,但卻一脈相承,道盡愛情中的輾轉反側,繼續為犯盡貪嗔癡三毒的人解咒。
《無念》這張EP的曲目編排別出心裁,從最初的《驚蟄》,然後《秋分》、《金剛圈》、《櫻吹雪》,一直到最後的《無念》,這五首均由林夕填詞的歌猶如一部連續劇般環環緊扣,沿著播放順序一直聽下來,當中那條故事伏線,既像自身經歷,亦如指路明燈。這種製作方式,不禁讓人想起王菲當年那張被林夕包辦所有填詞的專輯《寓言》中的前五首詞(《寒武紀》、《新房客》、《香奈兒》、《阿修羅》及《彼岸花》)。
《驚蟄》。這樣的歌名讓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王家衛的電影《東邪西毒》。當然,哪怕我一直覺得王家衛和林夕看待愛情的態度上甚為相似,這首歌與《東邪西毒》并無任何關係。“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預示春雷動,萬物蘇醒,此歌與《一絲不掛》頗為相似,本以為自己已經看透一切放下往事,但那些妄念卻又如蛇蟲般被春雷驚醒,突然騷擾,“妄說忘我卻未忘掉”,過往那些悲劇,再次重演。
《秋分》。還是二十四節氣,但除了其本意秋之一半、冬之將來之外,這首詞更強調了當中的“分”字。“那段日月轉動過,荷塘哪可不乾涸,情人也只好收割,別在等到冬至才分開”,變幻無常,緣起性空,看破放下,已是林夕歌詞最常見的主題,此首詞繼續把它放在“秋分”這個話題上,作漂亮的文字遊戲。雖然整首詞用字及意境營造都十分到位,但我最喜歡的,卻是當中最平淡但最富哲理的一句:“繼續感慨,未能順變,如何能節哀”。
但要做到“順變”,又談何容易,到頭來可能也只是“情愿金剛圈套緊,能箍碎我知覺,愿意忍”。我第一次聽《金剛圈》的時候,總覺得這樣自虐的歌詞,不像出自林夕之手,但當我得知全碟的曲目及編排後,便可以理解林夕的用意了,因為他是用五首歌來說故事和道理,而非單單這一首。事實上,這樣執著自虐的態度,不也是很多失戀人心情的真實寫照嗎?但如果認真去品讀歌詞,我們還是能看到林夕偷偷施放的一枚暗器:“曾想過要開竅,若我肯,但想到這裡還未捨得轉過身,太早的開了燈,望透愛終於輕似風箏。”林夕還在教我們看透,但有些東西知易行難,哪怕我們懂得,也未必能做到。無論如何,仍要感謝這些伏筆,有朝一日,我們終會開竅。
也許到了“我看我如無物這個境界”,便是開竅之時吧?《櫻吹雪》是這五首詞裡面文字最漂亮的一首,因為過於漂亮,令我在初看這首詞的時候,總覺得副歌部分太過流於表面而導致內容顯得空洞。但在細讀多次後,我才發現這是林夕一個極漂亮的鋪墊,正是因為這些流於表面的美麗,才讓我們知道,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這些所謂美麗,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幕幕秘史,茫茫日子,何曾入過詩”。雪花本非花,櫻花亦非雪,我們又何必賦予世間一些短暫美麗特別的傷感意義?看破後,便能真正懂得一切皆是緣起性空。
到了最後一首歌,《無念》,林夕終於開始打正牌說佛偈。“開燈”是一行禪師的修習正念偈:失念是黑暗,正念是光明,以覺照之光,照亮我生命。執著過去那些電光幻影,正是“一熄燈一切被紀念”,“一開燈”才發現“一切是妄念”。過去心不可得,“不可念”。明明“無塵”,但卻又“不斷打掃”,這種頑空,同樣也是妄念。未能看清自己,未能專注於當下,胡思亂想,仍是妄念。在這首歌、這五首歌、這張專輯結束的時候,林夕終於用一句“釋放了殘念,還可以有何念,可不念”來道明:只有無念,才是正念。
最後,再順帶提一下放在《金剛圈》和《櫻吹雪》之間的《彳亍》。雖然我希望林夕可以包辦全碟的所有填詞,讓專輯主題更加統一,但周耀輝的這首詞放在其中,并沒有顯得格格不入。“彳亍”即“踟躕”,生命本就是行行走走,發現自己,改變自己的一個過程,放在這里,倒也合適。
繼《天生地夢》後,麥浚龍繼續堅持自己的音樂製作理念,找來林夕和周耀輝兩位詞人,包辦新EP《無念》裡面所有曲目的填詞。與《天生地夢》中兩人各分擔三首曲目的填詞不同,在這張EP裡面,林夕包辦了六首歌中五首的填詞,而這五首詞雖風格各異,但卻一脈相承,道盡愛情中的輾轉反側,繼續為犯盡貪嗔癡三毒的人解咒。
《無念》這張EP的曲目編排別出心裁,從最初的《驚蟄》,然後《秋分》、《金剛圈》、《櫻吹雪》,一直到最後的《無念》,這五首均由林夕填詞的歌猶如一部連續劇般環環緊扣,沿著播放順序一直聽下來,當中那條故事伏線,既像自身經歷,亦如指路明燈。這種製作方式,不禁讓人想起王菲當年那張被林夕包辦所有填詞的專輯《寓言》中的前五首詞(《寒武紀》、《新房客》、《香奈兒》、《阿修羅》及《彼岸花》)。
《驚蟄》。這樣的歌名讓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王家衛的電影《東邪西毒》。當然,哪怕我一直覺得王家衛和林夕看待愛情的態度上甚為相似,這首歌與《東邪西毒》并無任何關係。“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預示春雷動,萬物蘇醒,此歌與《一絲不掛》頗為相似,本以為自己已經看透一切放下往事,但那些妄念卻又如蛇蟲般被春雷驚醒,突然騷擾,“妄說忘我卻未忘掉”,過往那些悲劇,再次重演。
《秋分》。還是二十四節氣,但除了其本意秋之一半、冬之將來之外,這首詞更強調了當中的“分”字。“那段日月轉動過,荷塘哪可不乾涸,情人也只好收割,別在等到冬至才分開”,變幻無常,緣起性空,看破放下,已是林夕歌詞最常見的主題,此首詞繼續把它放在“秋分”這個話題上,作漂亮的文字遊戲。雖然整首詞用字及意境營造都十分到位,但我最喜歡的,卻是當中最平淡但最富哲理的一句:“繼續感慨,未能順變,如何能節哀”。
但要做到“順變”,又談何容易,到頭來可能也只是“情愿金剛圈套緊,能箍碎我知覺,愿意忍”。我第一次聽《金剛圈》的時候,總覺得這樣自虐的歌詞,不像出自林夕之手,但當我得知全碟的曲目及編排後,便可以理解林夕的用意了,因為他是用五首歌來說故事和道理,而非單單這一首。事實上,這樣執著自虐的態度,不也是很多失戀人心情的真實寫照嗎?但如果認真去品讀歌詞,我們還是能看到林夕偷偷施放的一枚暗器:“曾想過要開竅,若我肯,但想到這裡還未捨得轉過身,太早的開了燈,望透愛終於輕似風箏。”林夕還在教我們看透,但有些東西知易行難,哪怕我們懂得,也未必能做到。無論如何,仍要感謝這些伏筆,有朝一日,我們終會開竅。
也許到了“我看我如無物這個境界”,便是開竅之時吧?《櫻吹雪》是這五首詞裡面文字最漂亮的一首,因為過於漂亮,令我在初看這首詞的時候,總覺得副歌部分太過流於表面而導致內容顯得空洞。但在細讀多次後,我才發現這是林夕一個極漂亮的鋪墊,正是因為這些流於表面的美麗,才讓我們知道,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這些所謂美麗,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幕幕秘史,茫茫日子,何曾入過詩”。雪花本非花,櫻花亦非雪,我們又何必賦予世間一些短暫美麗特別的傷感意義?看破後,便能真正懂得一切皆是緣起性空。
到了最後一首歌,《無念》,林夕終於開始打正牌說佛偈。“開燈”是一行禪師的修習正念偈:失念是黑暗,正念是光明,以覺照之光,照亮我生命。執著過去那些電光幻影,正是“一熄燈一切被紀念”,“一開燈”才發現“一切是妄念”。過去心不可得,“不可念”。明明“無塵”,但卻又“不斷打掃”,這種頑空,同樣也是妄念。未能看清自己,未能專注於當下,胡思亂想,仍是妄念。在這首歌、這五首歌、這張專輯結束的時候,林夕終於用一句“釋放了殘念,還可以有何念,可不念”來道明:只有無念,才是正念。
最後,再順帶提一下放在《金剛圈》和《櫻吹雪》之間的《彳亍》。雖然我希望林夕可以包辦全碟的所有填詞,讓專輯主題更加統一,但周耀輝的這首詞放在其中,并沒有顯得格格不入。“彳亍”即“踟躕”,生命本就是行行走走,發現自己,改變自己的一個過程,放在這里,倒也合適。
© 本文版权归作者 l.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