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不经意的洒脱。
199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林海,作品当中在包含的绝对扎实的音乐知识与基础的同时,更多的是一份情感的述说和不同于学院派的严谨的洒脱。所有的荣誉和成绩对于林海来说不过是云烟过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音乐、朋友、酒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最为动人的是那掩不住的真性情。林海的音乐,动人亦然。
正文:
最早出现在脑袋里的是不知几时被铭记的旋律,幽怨的琵琶,配着淡淡的女声总是能够在瞬间勾起心底往往不为人道的忧伤。像是打开情感闸门的咒语,整个人瞬间被音乐感染。有趣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讲不清楚究竟这音乐从何而来,又是出自谁手。
只是在那里。停留在我的心里。偶尔记起,几声叹息。
直到有天。意外地看到一篇文章,字间提到一曲动人的《琵琶语》,那一刻仿佛心底藏匿已久的旋律被唤醒,潜意识地知道这便是它的名字。找来一听,果不其然。于是从那天起我就知道,有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叫做林海。
林海1965年生于晋江,4岁开始学钢琴,作曲家父亲发现,他天生一对拥有绝对音准的耳朵,从此,钢琴成为伴其一生的朋友与职业。6岁创作钢琴曲,7岁登台演出,9岁同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并童年离开老家,自己一个在北京念书,“最有天分却最不用功”。1988年林海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就读,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1989年经国际选拔获准参加第八届范.克莱本(VAN CLIBURN)国际钢琴大赛(国际五大钢琴赛事之一)成为代表中国的唯一选手并进入该赛前十名。1992年本科毕业后即与台湾著名音乐人范宗沛先生成立MUSIC GATE 音乐工作室。同年开始与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合作出版个人专辑及各类型音乐专辑数十张,获台湾金曲奖及各类提名无数。
在台湾,乐评人说他是两岸最受瞩目钢琴才子,是右手东方、左手西方的天才音乐家;“有着萧邦的气质,以及德彪西的慵懒与优雅”;“具有George Winston亲和而强烈的旋律性,及Keith Jarrett丰富而充满想像的思考性”。听罢这些溢美之词,不难想到林海在品味挑剔的台湾获得了怎样的认可和赞许。
林海十二岁开始接触爵士乐,加上扎实的古典音乐训练,让他的音乐有着绝对的独特气质与个人特色。无论是古典、New Age还是现代、爵士,各种风格在他的指尖肆意游走,不管用哪一种味道,林海总能最为准确地抓住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在表达出他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聆听他的音乐,永远不见多么复杂多么花哨的技法,有的只是一丝简单,一丝俏皮,一丝独特,一丝感人至深。但表面看来的简单,并不是谁都可以信手拈来。借用美术界曾有过的一句话来形容林海的音乐就是:Less is More.
赏析1:《长相守》(人声版)
其实最早接触到林海的音乐,是《大明宫詞》的原声中的那一首《长相守》。作为李少红的代表作,《大明宫词》为许多人所熟知,却很少有人知道那贯穿始末仿佛真的从大明宫深处幽幽响起的原声音乐作者是谁。那时候我也不曾想会这个每日每日用他的音乐打动我的制作人叫做林海,不曾想在几年之后我对他的作品如数家珍。只是念及《大明宫詞》最初几集片头那衬着水面桃花的一首《长相守》,念及那亦古亦今的旋律,念及每每电视剧开演前那简单的5个音符之后淡淡的一句“长安月下……”。男人淡淡的笑声。父亲般的浑厚。然后拨筝。琵琶声起
长安月下
一壶清酒一束桃花
心似烛光
渴望在幻想中点亮
一想起你
我已经开始疯狂
长相守它是面具下的明媚
明媚后隐蔽的诗
无缘感悟
你像迎送花香的風
无辜而自由
我像聞到迷香的蜂
爱上你
音乐戛止,恰到好处的简短。故事开篇,人却還留在刚才桃花树下长相守的盟约里……
曲目长度不过1分19秒,称得上是真正的“短小精悍”。全曲采用4/4拍,多种电子乐器穿插其中,歌词句句始于弱拍,中段音色明亮温婉,坚守盟约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琵琶的音色有意仿古但并不突兀,电音的出现使音乐具有现代感,易于被大多数观众的音乐欣赏口味所接受。古今乐器的完美结合使音乐既符合《大明宫词》的总体历史基调,又能够单独成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歌曲的演唱者王兰是林海众多音乐合作者之一,除了在《长相守》之中出任歌者之外,王兰还担任了林海另外一张钢琴专辑《猫》的策划及和声等。清亮随意的女声,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歌曲所需要的音乐形象。
此外,《大明宫词》原声音乐中收录的其他音乐也是上乘佳作。《序曲》中定音鼓与钟、锣营造出来的磅礴大气,《太平》中起伏跌宕的旋律所带来的不安与挣扎,《死亡》中编钟的声音暗示了命运的种种安排,《母亲》中笛箫的深沉哀怨刻画了一个背负家国野心的武皇在女儿面前恢复母亲身份时的温柔与无奈。《长相守》(乐器版)中,相差一个八度的笛声演绎同样的旋律,幽幽的女声伴唱,让人仿佛看到这命定的姻缘里天真的公主,左右为难的薛少和死于非命的薛少之妻。原本是少女路遇的一厢情愿,只因身为大唐公主,有着权倾天下的双亲,言语道不尽的那些,凭着林海的音乐天才,娓娓道来。
至此不难看出,林海擅长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寻最佳的契合点,使得古典不失韵味,现代不至流俗。在这方面林海最为大众所肯定的便是一曲《琵琶语》——即最初萦绕于我脑海中,久久不散的永恒旋律。
赏析2:《琵琶语》
《琵琶语》原本出自林海的音乐专辑《琵琶相》,但广为大家所知却是因为出任各大电影的背景音乐。从李欣的《自娱自乐》到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论是夹杂着恶搞的现代爱情,还是耗尽一个女孩一生的痴情,《琵琶语》总能在那一瞬间抓住荧屏前观众的心,使其为之叹息。
全曲使用固定的电音和弦为之伴奏,使用2/2拍子,舒缓而稳重。乐器主要使用了琵琶,笛子,萧,撞铃,钢琴,各种弦乐以及电子音乐,伴有女孩清澈的声音,终成佳品。
你无法想象这样细腻的情感居然出自一个男作曲家之手,林海的天马星空也在于他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不管是古代现代,从戒备森严的大明宫到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从江南的水乡小镇到军阀四起的乱世,林海的音乐总能穿梭自如。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当中,每每响起徐静蕾的旁白,响起作为一个守候一辈子的女子,她的那份深情与无所求,在音乐的映衬下,感动了姜文扮演的记者,也感动了所有人。之后电影载誉无数,我们无法否认贯穿始终的《琵琶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琵琶相》中,我较为喜欢的还有一首《欢沁》。这些年迷上了大小提琴的拨弦,若与马林巴或者钢片琴的跳跃凑到一起,才真的是可爱到无以附加。林海把那拨动与琵琶的拨动用在了一起,外加些许的大小镲和竹笛的打舌,又有了谐谑的味道。偏偏那谐谑里,又渗着忧伤。忧伤未尽,一个转调,又少年一般地开始了下一个笑话。乐曲一路下行,俏皮天真,到高潮部分的钢琴solo进入高声区,琵琶仍有小小的一声在低声去徘徊,然后钢琴如水,故事继续。
能够在各个调式当中穿行自如,也是拜那少年时系统而正宗的音乐学习所赐。林海的转调仿佛顽童,随便他一个抬手音乐已经拐到了另外的岔路上去了。其实林海最为擅长的还是要数钢琴为先。无论他在原声配乐上走多远,无论他在民族乐器演奏专辑的制作上走多远,归根结底他还是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家,然后才是作曲家,是音乐制作人。所以最能够表达林海内心的感情的,还是他的钢琴曲。
赏析3:《城南旧事》(组曲)
说到《城南旧事》,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林海音的文学作品。我不知道林海制作这张专辑究竟是以哪里为出发点,或许是想将那电影原声的经典重新演绎。其实对于童年即离家进京的林海来说,《城南旧事》并不仅仅属于林海音,那皇城根儿下同样有他儿时的记忆。
组曲第一部分(1’24’’前)使用6/8牌子,整个气氛沉稳,高音部的旋律让人想起北京城里一漾一漾的永定河水。想起肃穆的紫禁城。想起无数冬日里,无论是林海音还是林海的每一份欢乐与忧伤。
组曲第二部分(1’24’’-1‘57”)换为三拍子,旋律速度明显加快,略带圆舞曲的味道。不断重复出现的高音勾勒了一个顽皮的少年,儿时总有值得欢欣值得飞奔的乐事。只是这快乐太短暂,20余秒即宣告终结。
组曲第三部分(1’57”-2’18”)使用了低音区的复调,偶尔出现几个高音也无法改变整体低沉郁闷的调调。或许可以称之为“少年林海的烦恼”。
组曲第四部分(2’18”-2’47”)是组曲第一部分旋律的变奏,拍号换为四拍子,加入大量的波音,充满淘气顽皮的味道。旋律音区大多较高,仍旧是活泼的少年形象。
组曲第五部分(2’47”-3‘27”)是自低音区开始的右手快速跑动,左手大多给一个低音单音或者和弦。后面有演变为复调的趋势,但在趋势尚未明朗化之前以绝对强烈的双手和弦结束这一乐段的讲述。色彩明亮激烈。
组曲第六部分(3‘27”-结束)速度和缓,仍旧脱不开复调的色彩,仿佛回忆往事的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争先述说。中间自小调转至大调若干小节,加入李叔同《送别》的旋律,随后仍是几个小节的转调。直至高音区和低音区在几小节重复之后统一起来,进入低音区结束复调的形式,并逐渐以琶音形式进入高音区,回到《送别》的旋律上。《送别》是几代人的回忆,是老电影版《城南旧事》的插曲,旋律清新而委婉。知交半零落,拂柳笛声残。一袭忧伤,涌上心头。旋律减缓,曲终人散。
整张专辑里用钢琴分别演绎了《永定河》、《莲花灯笼》、《天桥》、《麻雀与小孩》等主题。我最喜欢活泼欢快的《麻雀与小孩》,喜欢那从浓转淡的色调,从活泼热情到温柔似水,再到新一轮的雀跃。仿佛整个人也在音乐中飞回北京城南,乐中人的往事似乎也与我有了某种牵连。
莫怪我多情,赏乐,本来不就是要个投入么?
这三首乐曲赏析对于林海的作品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我至今无法数清林海究竟有多少作品。但是他的个人专辑就出版了7-8张,另外还有他与台湾风潮音乐馆合作以及类似为扬琴演奏家黄雅诗制作的《蝶舞》等难以计数。由林海担纲原声制作的电影不下几十部,最新的奥运歌曲中也有林海的参与。林海低调,但是高产。他与台湾音乐制作人范宗沛的合作也是屡出佳作,他们合作的白先勇的《孽子》原声碟是原声音乐中绝对的上品,由范宗沛出任大提琴演奏者。早些知道与范宗沛有关的作品是徐仁修等人与范合作的《森林狂想曲》,收录在风潮唱片的《听见大自然》系列当中。范宗沛在1992年选择与林海成为音乐上的朋友与搭档,不知道应当称作慧眼识珠,还是英雄惜英雄。但无论怎样,林范二人终究是为我们献上了如此多的好音乐,让我们的内心感受,多了一份共鸣与表达。
我不知道在那样的年代优秀的林海除了做自由音乐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与出路。但老师的一句“最有天分却最不用功”与他自己的“音乐、朋友、酒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似乎也给了我们答案:林海最本质的东西便是不羁与自由,一如他的音乐,洋溢着才华与他的独特气质,洒脱得一塌糊涂。
这份洒脱天成而不做作。不信?你去听听看。
=================================
大二还不是大三音乐欣赏的期中还不是期末“论文”,其实就是个“X后感”,太随意了。
我的欣赏课老师居然还给了我高分。。
找到《城南旧事》的谱子发给学姐,想起来自己写过这段。贴上来冒充这个ID的评论好了。呕耶。
说实话我现在都没耐心从头到尾再读一遍了。谢过每位看官,见笑了!
正文:
最早出现在脑袋里的是不知几时被铭记的旋律,幽怨的琵琶,配着淡淡的女声总是能够在瞬间勾起心底往往不为人道的忧伤。像是打开情感闸门的咒语,整个人瞬间被音乐感染。有趣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讲不清楚究竟这音乐从何而来,又是出自谁手。
只是在那里。停留在我的心里。偶尔记起,几声叹息。
直到有天。意外地看到一篇文章,字间提到一曲动人的《琵琶语》,那一刻仿佛心底藏匿已久的旋律被唤醒,潜意识地知道这便是它的名字。找来一听,果不其然。于是从那天起我就知道,有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叫做林海。
林海1965年生于晋江,4岁开始学钢琴,作曲家父亲发现,他天生一对拥有绝对音准的耳朵,从此,钢琴成为伴其一生的朋友与职业。6岁创作钢琴曲,7岁登台演出,9岁同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并童年离开老家,自己一个在北京念书,“最有天分却最不用功”。1988年林海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就读,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1989年经国际选拔获准参加第八届范.克莱本(VAN CLIBURN)国际钢琴大赛(国际五大钢琴赛事之一)成为代表中国的唯一选手并进入该赛前十名。1992年本科毕业后即与台湾著名音乐人范宗沛先生成立MUSIC GATE 音乐工作室。同年开始与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合作出版个人专辑及各类型音乐专辑数十张,获台湾金曲奖及各类提名无数。
在台湾,乐评人说他是两岸最受瞩目钢琴才子,是右手东方、左手西方的天才音乐家;“有着萧邦的气质,以及德彪西的慵懒与优雅”;“具有George Winston亲和而强烈的旋律性,及Keith Jarrett丰富而充满想像的思考性”。听罢这些溢美之词,不难想到林海在品味挑剔的台湾获得了怎样的认可和赞许。
林海十二岁开始接触爵士乐,加上扎实的古典音乐训练,让他的音乐有着绝对的独特气质与个人特色。无论是古典、New Age还是现代、爵士,各种风格在他的指尖肆意游走,不管用哪一种味道,林海总能最为准确地抓住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在表达出他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聆听他的音乐,永远不见多么复杂多么花哨的技法,有的只是一丝简单,一丝俏皮,一丝独特,一丝感人至深。但表面看来的简单,并不是谁都可以信手拈来。借用美术界曾有过的一句话来形容林海的音乐就是:Less is More.
赏析1:《长相守》(人声版)
其实最早接触到林海的音乐,是《大明宫詞》的原声中的那一首《长相守》。作为李少红的代表作,《大明宫词》为许多人所熟知,却很少有人知道那贯穿始末仿佛真的从大明宫深处幽幽响起的原声音乐作者是谁。那时候我也不曾想会这个每日每日用他的音乐打动我的制作人叫做林海,不曾想在几年之后我对他的作品如数家珍。只是念及《大明宫詞》最初几集片头那衬着水面桃花的一首《长相守》,念及那亦古亦今的旋律,念及每每电视剧开演前那简单的5个音符之后淡淡的一句“长安月下……”。男人淡淡的笑声。父亲般的浑厚。然后拨筝。琵琶声起
长安月下
一壶清酒一束桃花
心似烛光
渴望在幻想中点亮
一想起你
我已经开始疯狂
长相守它是面具下的明媚
明媚后隐蔽的诗
无缘感悟
你像迎送花香的風
无辜而自由
我像聞到迷香的蜂
爱上你
音乐戛止,恰到好处的简短。故事开篇,人却還留在刚才桃花树下长相守的盟约里……
曲目长度不过1分19秒,称得上是真正的“短小精悍”。全曲采用4/4拍,多种电子乐器穿插其中,歌词句句始于弱拍,中段音色明亮温婉,坚守盟约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琵琶的音色有意仿古但并不突兀,电音的出现使音乐具有现代感,易于被大多数观众的音乐欣赏口味所接受。古今乐器的完美结合使音乐既符合《大明宫词》的总体历史基调,又能够单独成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歌曲的演唱者王兰是林海众多音乐合作者之一,除了在《长相守》之中出任歌者之外,王兰还担任了林海另外一张钢琴专辑《猫》的策划及和声等。清亮随意的女声,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歌曲所需要的音乐形象。
此外,《大明宫词》原声音乐中收录的其他音乐也是上乘佳作。《序曲》中定音鼓与钟、锣营造出来的磅礴大气,《太平》中起伏跌宕的旋律所带来的不安与挣扎,《死亡》中编钟的声音暗示了命运的种种安排,《母亲》中笛箫的深沉哀怨刻画了一个背负家国野心的武皇在女儿面前恢复母亲身份时的温柔与无奈。《长相守》(乐器版)中,相差一个八度的笛声演绎同样的旋律,幽幽的女声伴唱,让人仿佛看到这命定的姻缘里天真的公主,左右为难的薛少和死于非命的薛少之妻。原本是少女路遇的一厢情愿,只因身为大唐公主,有着权倾天下的双亲,言语道不尽的那些,凭着林海的音乐天才,娓娓道来。
至此不难看出,林海擅长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寻最佳的契合点,使得古典不失韵味,现代不至流俗。在这方面林海最为大众所肯定的便是一曲《琵琶语》——即最初萦绕于我脑海中,久久不散的永恒旋律。
赏析2:《琵琶语》
《琵琶语》原本出自林海的音乐专辑《琵琶相》,但广为大家所知却是因为出任各大电影的背景音乐。从李欣的《自娱自乐》到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论是夹杂着恶搞的现代爱情,还是耗尽一个女孩一生的痴情,《琵琶语》总能在那一瞬间抓住荧屏前观众的心,使其为之叹息。
全曲使用固定的电音和弦为之伴奏,使用2/2拍子,舒缓而稳重。乐器主要使用了琵琶,笛子,萧,撞铃,钢琴,各种弦乐以及电子音乐,伴有女孩清澈的声音,终成佳品。
你无法想象这样细腻的情感居然出自一个男作曲家之手,林海的天马星空也在于他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不管是古代现代,从戒备森严的大明宫到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从江南的水乡小镇到军阀四起的乱世,林海的音乐总能穿梭自如。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当中,每每响起徐静蕾的旁白,响起作为一个守候一辈子的女子,她的那份深情与无所求,在音乐的映衬下,感动了姜文扮演的记者,也感动了所有人。之后电影载誉无数,我们无法否认贯穿始终的《琵琶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琵琶相》中,我较为喜欢的还有一首《欢沁》。这些年迷上了大小提琴的拨弦,若与马林巴或者钢片琴的跳跃凑到一起,才真的是可爱到无以附加。林海把那拨动与琵琶的拨动用在了一起,外加些许的大小镲和竹笛的打舌,又有了谐谑的味道。偏偏那谐谑里,又渗着忧伤。忧伤未尽,一个转调,又少年一般地开始了下一个笑话。乐曲一路下行,俏皮天真,到高潮部分的钢琴solo进入高声区,琵琶仍有小小的一声在低声去徘徊,然后钢琴如水,故事继续。
能够在各个调式当中穿行自如,也是拜那少年时系统而正宗的音乐学习所赐。林海的转调仿佛顽童,随便他一个抬手音乐已经拐到了另外的岔路上去了。其实林海最为擅长的还是要数钢琴为先。无论他在原声配乐上走多远,无论他在民族乐器演奏专辑的制作上走多远,归根结底他还是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家,然后才是作曲家,是音乐制作人。所以最能够表达林海内心的感情的,还是他的钢琴曲。
赏析3:《城南旧事》(组曲)
说到《城南旧事》,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林海音的文学作品。我不知道林海制作这张专辑究竟是以哪里为出发点,或许是想将那电影原声的经典重新演绎。其实对于童年即离家进京的林海来说,《城南旧事》并不仅仅属于林海音,那皇城根儿下同样有他儿时的记忆。
组曲第一部分(1’24’’前)使用6/8牌子,整个气氛沉稳,高音部的旋律让人想起北京城里一漾一漾的永定河水。想起肃穆的紫禁城。想起无数冬日里,无论是林海音还是林海的每一份欢乐与忧伤。
组曲第二部分(1’24’’-1‘57”)换为三拍子,旋律速度明显加快,略带圆舞曲的味道。不断重复出现的高音勾勒了一个顽皮的少年,儿时总有值得欢欣值得飞奔的乐事。只是这快乐太短暂,20余秒即宣告终结。
组曲第三部分(1’57”-2’18”)使用了低音区的复调,偶尔出现几个高音也无法改变整体低沉郁闷的调调。或许可以称之为“少年林海的烦恼”。
组曲第四部分(2’18”-2’47”)是组曲第一部分旋律的变奏,拍号换为四拍子,加入大量的波音,充满淘气顽皮的味道。旋律音区大多较高,仍旧是活泼的少年形象。
组曲第五部分(2’47”-3‘27”)是自低音区开始的右手快速跑动,左手大多给一个低音单音或者和弦。后面有演变为复调的趋势,但在趋势尚未明朗化之前以绝对强烈的双手和弦结束这一乐段的讲述。色彩明亮激烈。
组曲第六部分(3‘27”-结束)速度和缓,仍旧脱不开复调的色彩,仿佛回忆往事的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争先述说。中间自小调转至大调若干小节,加入李叔同《送别》的旋律,随后仍是几个小节的转调。直至高音区和低音区在几小节重复之后统一起来,进入低音区结束复调的形式,并逐渐以琶音形式进入高音区,回到《送别》的旋律上。《送别》是几代人的回忆,是老电影版《城南旧事》的插曲,旋律清新而委婉。知交半零落,拂柳笛声残。一袭忧伤,涌上心头。旋律减缓,曲终人散。
整张专辑里用钢琴分别演绎了《永定河》、《莲花灯笼》、《天桥》、《麻雀与小孩》等主题。我最喜欢活泼欢快的《麻雀与小孩》,喜欢那从浓转淡的色调,从活泼热情到温柔似水,再到新一轮的雀跃。仿佛整个人也在音乐中飞回北京城南,乐中人的往事似乎也与我有了某种牵连。
莫怪我多情,赏乐,本来不就是要个投入么?
这三首乐曲赏析对于林海的作品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我至今无法数清林海究竟有多少作品。但是他的个人专辑就出版了7-8张,另外还有他与台湾风潮音乐馆合作以及类似为扬琴演奏家黄雅诗制作的《蝶舞》等难以计数。由林海担纲原声制作的电影不下几十部,最新的奥运歌曲中也有林海的参与。林海低调,但是高产。他与台湾音乐制作人范宗沛的合作也是屡出佳作,他们合作的白先勇的《孽子》原声碟是原声音乐中绝对的上品,由范宗沛出任大提琴演奏者。早些知道与范宗沛有关的作品是徐仁修等人与范合作的《森林狂想曲》,收录在风潮唱片的《听见大自然》系列当中。范宗沛在1992年选择与林海成为音乐上的朋友与搭档,不知道应当称作慧眼识珠,还是英雄惜英雄。但无论怎样,林范二人终究是为我们献上了如此多的好音乐,让我们的内心感受,多了一份共鸣与表达。
我不知道在那样的年代优秀的林海除了做自由音乐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与出路。但老师的一句“最有天分却最不用功”与他自己的“音乐、朋友、酒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似乎也给了我们答案:林海最本质的东西便是不羁与自由,一如他的音乐,洋溢着才华与他的独特气质,洒脱得一塌糊涂。
这份洒脱天成而不做作。不信?你去听听看。
=================================
大二还不是大三音乐欣赏的期中还不是期末“论文”,其实就是个“X后感”,太随意了。
我的欣赏课老师居然还给了我高分。。
找到《城南旧事》的谱子发给学姐,想起来自己写过这段。贴上来冒充这个ID的评论好了。呕耶。
说实话我现在都没耐心从头到尾再读一遍了。谢过每位看官,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