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不得的降火良药

这张专辑听得晚了些。看到它不断登上各大网站首页、被不断转载倍受关注,甚至胡夏都已经造访康熙以后,我还是没有想试听的欲望。第一眼看到他我联想到很多不必在此列出,你也联想得到的艺人。一切给我的感官过于平淡——随处可见的学生气质眼镜男、台湾一向意识内涵的简单封面、没有任何话题性的专辑名称等等,这些就像吃惯的菜,也许我终究会因为饥饿而需要,却无法引出我贪婪的食欲。
但我终究还是饿了。这个过于乏味的年末,找来找去还是把这张专辑打开。忽然意识到它出现的实在很是时机。台湾乐坛一整年都被女歌手占榜,乐迷已经麻口僵舌,酸甜苦辣诉诸难清。胡夏就像解酒的清茶,随着《爱.都是对的》缓缓浸透,驱散了郁闷难当的心头懑热。其实本也清楚它不会难听,虽然我并没有他在星光大道的表演——袁惟仁的助力,冠军的好成绩,唱片公司又不是傻瓜,不会真的去包装一个仅仅是KTV水准的学生。听着他一首首淡雅的歌曲,似乎是饱足感一类的概念渐渐充实了情绪,香醇而满足。而那些每天浮游在眼前耳边的花哨电子与3D噱头的流俗玩味,顿时显得像化工调制过度的膨化零食。
尽管如此欣喜,在聆听时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张信哲。而再看胡夏,又联想到品冠。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联想——唱片文案并没有标榜他是哪类造诣,也没有借攀任何前人的肩膀来宣传他的特点。可这又不能怪我,我想。在《幻听》与《逆向》中,我无法不看到某些成功歌手的影子。袁惟仁一向把辨识度挂在嘴边,但胡夏并不是那么辨识强烈的人。尽管他确实纯粹得彻底,但那是他的“优点”,而不是“特点”。想得多了点儿。以优点为卖点当然也是成功之道,内行人在想什么,想引起怎样的音乐潮流,我们只会竖起耳朵听、听完了发发牢骚写写感慨的外行人,永远落后在跳房格子的起点。
也许,错就错在我们生在一个资源发达的年代,似乎对一切都掌握得太多,什么都太容易得到了。我们每天打开各种门户搜索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对于曾经一张唱片花去几天伙食费的时日,像穿过的旧衣服一样堆在搬家也懒得理的库房里。一年下来各路大牌的刀枪棍戟,我们只是在等红灯的时候顺便关注而已。年关已至,奉劝伤身的辛辣能避就避。宁可冲杯像《胡爱夏》一般的清茶,不求爽口,却保脾养胃。
但我终究还是饿了。这个过于乏味的年末,找来找去还是把这张专辑打开。忽然意识到它出现的实在很是时机。台湾乐坛一整年都被女歌手占榜,乐迷已经麻口僵舌,酸甜苦辣诉诸难清。胡夏就像解酒的清茶,随着《爱.都是对的》缓缓浸透,驱散了郁闷难当的心头懑热。其实本也清楚它不会难听,虽然我并没有他在星光大道的表演——袁惟仁的助力,冠军的好成绩,唱片公司又不是傻瓜,不会真的去包装一个仅仅是KTV水准的学生。听着他一首首淡雅的歌曲,似乎是饱足感一类的概念渐渐充实了情绪,香醇而满足。而那些每天浮游在眼前耳边的花哨电子与3D噱头的流俗玩味,顿时显得像化工调制过度的膨化零食。
尽管如此欣喜,在聆听时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张信哲。而再看胡夏,又联想到品冠。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联想——唱片文案并没有标榜他是哪类造诣,也没有借攀任何前人的肩膀来宣传他的特点。可这又不能怪我,我想。在《幻听》与《逆向》中,我无法不看到某些成功歌手的影子。袁惟仁一向把辨识度挂在嘴边,但胡夏并不是那么辨识强烈的人。尽管他确实纯粹得彻底,但那是他的“优点”,而不是“特点”。想得多了点儿。以优点为卖点当然也是成功之道,内行人在想什么,想引起怎样的音乐潮流,我们只会竖起耳朵听、听完了发发牢骚写写感慨的外行人,永远落后在跳房格子的起点。
也许,错就错在我们生在一个资源发达的年代,似乎对一切都掌握得太多,什么都太容易得到了。我们每天打开各种门户搜索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对于曾经一张唱片花去几天伙食费的时日,像穿过的旧衣服一样堆在搬家也懒得理的库房里。一年下来各路大牌的刀枪棍戟,我们只是在等红灯的时候顺便关注而已。年关已至,奉劝伤身的辛辣能避就避。宁可冲杯像《胡爱夏》一般的清茶,不求爽口,却保脾养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