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教父中的教父
闭目“塞”听•塞林格格听音乐札记之三十一
罗大佑:教父中的教父
塞林格格
其实,很“从俗”地说,罗大佑曾经是我最喜欢的歌手。
这一点也不“特立”,喜欢他的人多了去了,按“玉米”、“粉丝”什么的来说,也许他的粉丝可以叫做“萝卜丝”吧。从前喜欢梅兰芳有“梅党”,喜欢罗大佑的人大概也有一个“罗党”——老罗的歌从来与政治有着紧密的粘连,叫“党”还真是实至名归呢。
据说罗大佑来内地开演唱会,有无数的中年人专程飞过去听,台上唱得气喘吁吁,台下热泪盈眶,熟悉的旋律响起来,一首接一首,都会唱。
台上台下一起唱起来,像是回到了一个时代。
这是怀旧的力量,这是吟唱的力量。
老罗的歌耳熟能详,被一遍一遍、一年一年地吟唱,却永远都不会被唱成“心太软”,不会让你起腻,让你耳朵起老茧。
反而是一遍一遍令你亲切,温暖,柔软。
这是经典的力量,这是人文的力量。这是罗大佑的力量。
说起来,罗大佑最初在大陆被传唱的那个年代我并没有赶上,喜欢老罗是因为一位兄长的指引。那个时候,我甚至不知道从前那些熟悉的《童年》、《光阴的故事》、《你的样子》、《野百合也有春天》是出自同一位歌手,我一直以为小时候听过的成方圆版本的《童年》是出自谷建芬她们之手。而《你的样子》我以为是林志炫的首唱。
那个时候的我多么的孤陋寡闻。
直到某一天,我买到一张几乎网罗了罗大佑2000前所有歌曲的MP3,听到了罗大佑版本的《你的样子》,当那种质朴喑哑到近乎痛哭咆哮的声音响起来,我知道这是《你的样子》这首歌最好的诠释,尽管其中没有华丽的高音。
老实说,这些嗓子不很好的创作人是非常可怕的。
那张MP3为我打开了罗大佑音乐的大门,有一年的时光我都是沉浸在罗大佑的歌声和旋律中。
罗大佑的歌能够令你感受到某种诗性的美,毫无疑问,他是一个诗人。
在他的歌声中,总是能够听到光阴的缓缓流逝,你听着,想伸出手去握住它,而这一伸手之际,光阴自你指间流逝,你成长了……
罗大佑对于时间总有着敏锐的感悟和把握,所以才会有恋曲1980-2000……
一个歌手一生能够创作出《光阴的故事》或者《童年》、或者《你的样子》、或者《是否》、或者《野百合也有春天》、或者《爱的箴言》等等的任意一首,都足以笑慰,何况这所有的所有,都出自一个人;更何况他还有《爱人同志》、《之乎者也》、《鹿港小镇》、《恋曲1980-2000》……
造化如此钟情于罗大佑。他的音乐人生何其辉煌!
我总是很遗憾地觉得,为什么山水毓秀,竟是在台湾这样的地方出现了罗大佑?大陆很少这种人文气质、诗人气质的歌手。也许,只有崔健可以和他一较高低,又也许,盲人歌手周云蓬和早期的高晓松勉可称得上吧。
这是一个“教父”级的音乐人。在台湾,被大多数人认可为“音乐教父”的有三位:罗大佑、李宗盛、小虫。可是,罗大佑是教父中的教父。
去年,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四位“滚石”旧将刚刚组建“纵贯线”乐队,造势的时候,周华健出来说,现在我介绍我音乐历程的大哥出场——
这个自不必问。华健的大哥是李宗盛。待得李宗盛出场后,华健介绍说,现在介绍的是大哥的大哥。
以李宗盛在华语乐坛的地位,能当得起他大哥的,还真没有几个,还可以活跃在歌坛上的,只有罗大佑了。
不要看宗盛现在头发花白,荣誉等身,罗大佑出道和曝得大名可比他早得多。当年大佑哥长发墨镜黑衣袭地,挟一张《之乎者也》的唱片在台湾刮起过怎样的风暴啊!影响了多少人啊!(罗大佑与李宗盛的音乐较量孰优孰劣不是本文主旨,略过。)
好吧,这么一位教父级的音乐大佬,教父中的教父,人们会以为他风光一时无两,顺风顺水,其实远没有那么容易,这其中一样地颇多挫折。
看了罗大佑的散文集《昨日遗书》,觉得他的音乐历程一生都在选择与挣扎,他出生行医世家,父亲、大哥、大姐都是学医的,罗大佑也不例外,学了很多年的医,后来他长时间地陷入到行医还是从事音乐的选择之中,家人自然是反对,严父严母严兄严姐,大概都不支持他做一个艺人。罗大佑在痛苦的选择中坚持了从艺之路。
音乐赢了。
然后,在从艺之路中,老罗坚持了艺术,同时兼顾了商业。
他在《昨日遗书》说:说实在话,“艺术”这种东西其实是非常脆弱的,脆弱到比计程车费涨价这样的东西还不值一顾。因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会因为没有“艺术”而死掉(除了可怜而执著的艺术家会饿死以外)。我这样说也许无情而残酷,但艺术家假如不能提供别人能感觉得到,我说,感觉得到的作品的话,一个执著但无能的艺术家饿死其实也只是一个活该的事实。因为这样一个自私的人其实不应该管比他自己肚皮更多的事情。
很多人质疑过罗大佑从台湾去到香港后的音乐,认为他屈从于“商业”,失去了“《之乎者也》时代”的音乐精神,在罗大佑“围炉”演唱会中,我记得他这样说:
“首先要填饱肚子,我罗大佑也要吃饭……”
其实,平心而论,既便是写带商业性质的歌曲,罗大佑的旋律中还是有他强烈的人文和诗性,罗大佑就是罗大佑。
首先是选择,择业;后来还是选择,在商业与艺术之中的选择;最终是坚持,为选择而进行的挣扎、努力与坚持!
就这样,在艰难的不死不休的选择与挣扎中,成就了这样的罗大佑。
记得某一天去看一部叫做《龙城岁月》的电影,这是一部反映黑帮社会的杜琪峰电影,音乐十分阴邃深密,后来才知道配乐者是罗大佑,猛地想起来他黑衣墨镜的样子,突然觉得那部电影中的所有表演大佬的那种气势,都不过是在演绎罗大佑这个音乐教父的音乐历程罢了。
有一天,翻看一本黑漆漆的书,那是罗大佑的《昨日遗书》。
昨日,已如黄花。那些歌,已成为一道风景,一个时代……
而那些歌,罗大佑已唱给昨日。
2009-3-16
更多请至塞林格格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10563/room/78637/
罗大佑:教父中的教父
塞林格格
其实,很“从俗”地说,罗大佑曾经是我最喜欢的歌手。
这一点也不“特立”,喜欢他的人多了去了,按“玉米”、“粉丝”什么的来说,也许他的粉丝可以叫做“萝卜丝”吧。从前喜欢梅兰芳有“梅党”,喜欢罗大佑的人大概也有一个“罗党”——老罗的歌从来与政治有着紧密的粘连,叫“党”还真是实至名归呢。
据说罗大佑来内地开演唱会,有无数的中年人专程飞过去听,台上唱得气喘吁吁,台下热泪盈眶,熟悉的旋律响起来,一首接一首,都会唱。
台上台下一起唱起来,像是回到了一个时代。
这是怀旧的力量,这是吟唱的力量。
老罗的歌耳熟能详,被一遍一遍、一年一年地吟唱,却永远都不会被唱成“心太软”,不会让你起腻,让你耳朵起老茧。
反而是一遍一遍令你亲切,温暖,柔软。
这是经典的力量,这是人文的力量。这是罗大佑的力量。
说起来,罗大佑最初在大陆被传唱的那个年代我并没有赶上,喜欢老罗是因为一位兄长的指引。那个时候,我甚至不知道从前那些熟悉的《童年》、《光阴的故事》、《你的样子》、《野百合也有春天》是出自同一位歌手,我一直以为小时候听过的成方圆版本的《童年》是出自谷建芬她们之手。而《你的样子》我以为是林志炫的首唱。
那个时候的我多么的孤陋寡闻。
直到某一天,我买到一张几乎网罗了罗大佑2000前所有歌曲的MP3,听到了罗大佑版本的《你的样子》,当那种质朴喑哑到近乎痛哭咆哮的声音响起来,我知道这是《你的样子》这首歌最好的诠释,尽管其中没有华丽的高音。
老实说,这些嗓子不很好的创作人是非常可怕的。
那张MP3为我打开了罗大佑音乐的大门,有一年的时光我都是沉浸在罗大佑的歌声和旋律中。
罗大佑的歌能够令你感受到某种诗性的美,毫无疑问,他是一个诗人。
在他的歌声中,总是能够听到光阴的缓缓流逝,你听着,想伸出手去握住它,而这一伸手之际,光阴自你指间流逝,你成长了……
罗大佑对于时间总有着敏锐的感悟和把握,所以才会有恋曲1980-2000……
一个歌手一生能够创作出《光阴的故事》或者《童年》、或者《你的样子》、或者《是否》、或者《野百合也有春天》、或者《爱的箴言》等等的任意一首,都足以笑慰,何况这所有的所有,都出自一个人;更何况他还有《爱人同志》、《之乎者也》、《鹿港小镇》、《恋曲1980-2000》……
造化如此钟情于罗大佑。他的音乐人生何其辉煌!
我总是很遗憾地觉得,为什么山水毓秀,竟是在台湾这样的地方出现了罗大佑?大陆很少这种人文气质、诗人气质的歌手。也许,只有崔健可以和他一较高低,又也许,盲人歌手周云蓬和早期的高晓松勉可称得上吧。
这是一个“教父”级的音乐人。在台湾,被大多数人认可为“音乐教父”的有三位:罗大佑、李宗盛、小虫。可是,罗大佑是教父中的教父。
去年,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四位“滚石”旧将刚刚组建“纵贯线”乐队,造势的时候,周华健出来说,现在我介绍我音乐历程的大哥出场——
这个自不必问。华健的大哥是李宗盛。待得李宗盛出场后,华健介绍说,现在介绍的是大哥的大哥。
以李宗盛在华语乐坛的地位,能当得起他大哥的,还真没有几个,还可以活跃在歌坛上的,只有罗大佑了。
不要看宗盛现在头发花白,荣誉等身,罗大佑出道和曝得大名可比他早得多。当年大佑哥长发墨镜黑衣袭地,挟一张《之乎者也》的唱片在台湾刮起过怎样的风暴啊!影响了多少人啊!(罗大佑与李宗盛的音乐较量孰优孰劣不是本文主旨,略过。)
好吧,这么一位教父级的音乐大佬,教父中的教父,人们会以为他风光一时无两,顺风顺水,其实远没有那么容易,这其中一样地颇多挫折。
看了罗大佑的散文集《昨日遗书》,觉得他的音乐历程一生都在选择与挣扎,他出生行医世家,父亲、大哥、大姐都是学医的,罗大佑也不例外,学了很多年的医,后来他长时间地陷入到行医还是从事音乐的选择之中,家人自然是反对,严父严母严兄严姐,大概都不支持他做一个艺人。罗大佑在痛苦的选择中坚持了从艺之路。
音乐赢了。
然后,在从艺之路中,老罗坚持了艺术,同时兼顾了商业。
他在《昨日遗书》说:说实在话,“艺术”这种东西其实是非常脆弱的,脆弱到比计程车费涨价这样的东西还不值一顾。因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会因为没有“艺术”而死掉(除了可怜而执著的艺术家会饿死以外)。我这样说也许无情而残酷,但艺术家假如不能提供别人能感觉得到,我说,感觉得到的作品的话,一个执著但无能的艺术家饿死其实也只是一个活该的事实。因为这样一个自私的人其实不应该管比他自己肚皮更多的事情。
很多人质疑过罗大佑从台湾去到香港后的音乐,认为他屈从于“商业”,失去了“《之乎者也》时代”的音乐精神,在罗大佑“围炉”演唱会中,我记得他这样说:
“首先要填饱肚子,我罗大佑也要吃饭……”
其实,平心而论,既便是写带商业性质的歌曲,罗大佑的旋律中还是有他强烈的人文和诗性,罗大佑就是罗大佑。
首先是选择,择业;后来还是选择,在商业与艺术之中的选择;最终是坚持,为选择而进行的挣扎、努力与坚持!
就这样,在艰难的不死不休的选择与挣扎中,成就了这样的罗大佑。
记得某一天去看一部叫做《龙城岁月》的电影,这是一部反映黑帮社会的杜琪峰电影,音乐十分阴邃深密,后来才知道配乐者是罗大佑,猛地想起来他黑衣墨镜的样子,突然觉得那部电影中的所有表演大佬的那种气势,都不过是在演绎罗大佑这个音乐教父的音乐历程罢了。
有一天,翻看一本黑漆漆的书,那是罗大佑的《昨日遗书》。
昨日,已如黄花。那些歌,已成为一道风景,一个时代……
而那些歌,罗大佑已唱给昨日。
2009-3-16
更多请至塞林格格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10563/room/78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