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 We Shall Overcome!

老早就知道Bruce Springsteen去年发行的唱片,下了就下了吧也没太留心它。前段时间听完后却有些不知所措,这不是贬义,诧异主要来源于工人皇帝Bruce Springsteen这次却摇身成了农民皇帝,只因为这张We Shall Overcome: The Seeger Sessions,工人皇帝三十多年第一次发行的全翻唱专辑。
只还不只是一张傻里傻气的民谣专辑,它的编配与风格让它在民谣前头还得附带上“Traditional”这个单词。何谓传统?让人望而却步的就叫传统,与复古无关。Pete Seeger,说是美国60年代著名的民谣歌手,估计在那个年代民谣的处境与今天相比是大大的不同,别说Pete Seeger了,单是一个Bob Dylan再加一个加拿大的Neil Young,这两化石就已经足以让民谣的东西占据相当扎实与崇高的位置了。Pete Seeger的东西之前对我几乎就是一片空白,唯一接触过的就只有那首反冷战的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尽管听完这张专辑之后我依然距离这个歌手太远却也能深刻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可以叫嚣出我们战无不胜这样无限光荣的口号,装模做样的事情天天都有,口号与行为完全就是两码事。
但是Bruce Springsteen不同,他有本事让你觉得那些口号本身就值得去尊敬,而且也能让你强烈的意识到他一直从事着的,就是那些口号下面标榜的伟大行为。
翻开Springsteen厚重的履历粗略看来,以民谣作为基调的专辑早已不是头一回做,比如1982年的Nebraska、1995年的The Ghost of Tom Joad和2005年的Devil & Dust,这种硬摇滚与民谣的交替出击马上就能让人联想到Neil Young的一贯做法,老杨那把细嗓既可以轻易轰出Zuma、Mirrorball这样的硬式摇滚,也从没让民谣这头闲过,Harvest(1972)、Comes a Time(1978)、Silver & Gold(2000)都堪称Neil Young唱片生涯颇具代表性的精彩民谣力作。相比之下,Springsteen虽然摇滚与民谣的频率更替没有如此明显,二者的比例也远远称不上是势均力敌,即使最能被记住的总是Born In the USA或The Rising,可每每出手的民谣专辑却总能成为他音乐生涯中无可替代的坐标,这不是说它的影响力与销售业绩能与其他的摇滚唱片相提并论,而是说即使没有花哨的Solo它们依然能保持住某种咄咄逼人的能量,它更多来源于音乐的核心。毫无疑问,这些被放弃了曾为他赢得大众膜拜的摇滚烙印的民谣作品,它们同样是Bruce Springsteen众多优秀唱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之前专门去Amazon查阅了一番,原来在1997的时候Bruce Springsteen已经伙同Bonnie Raitt、Tim Robbins和Judy Collins这些大牌一起为Pete Seeger他老人家出版过一张双CD的翻唱专辑,而且其中Springsteen就翻了这次的标题作品We Shall Overcome,估计从那个时候他就已经萌生了要自己再单干一张Pete Seeger的想法,但没想到距离工人皇帝自己的上一张正式专辑才一年的时间就转手出完整的成品,这个永远的美利坚蓝领这次却载着收割机信步在了奥克拉荷马的的广袤农场。
在Springsteen位于新泽西的家中他和他忠诚的乐手们以Live的形式一气呵成就完成这张唱片的前期录音,这些老掉门牙的东西在如今听起来依然是足以让某些家伙毙命的,它的品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压根就不是一张能够让这个崇尚效率的时代舍得花时间去注意到的唱片,但是不要因为任何偏见就忽视了We Shall Overcome所蕴涵的生机,不同于在The Ghost of Tom Joad中甚至有些让人有些昏昏欲睡的低调浅吟,We Shall Overcome的色彩要论起来其实是相当丰富与灵动的。从酣畅淋漓的开场曲目Old Dan Tucker开始,无拘无束的自由就在这张唱片的音轨中投递开来。简单、真挚、醇厚,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与紧促,歌词也绝不空洞,连同Springsteen那一向坚韧不拔的饱满演唱也来自于那个黄金年代,蓝草乐器班卓琴与十二弦琴的屡屡出现给整张唱片凭添了浓郁的西部乡村味道,再加上摇曳着的口琴连同这张唱片中偏冷色调的提琴,传统匠意即使到了如今这也能牢固的树立和维系出浓郁的旧式痕迹。苍寂的叙事诗篇Mrs. McGrath,Honkytonk走向的Jacob's Ladder,质朴的My Oklahoma Home,清新的山地小品Froggie Went A Courtin',无一不显现完整而和谐的经久活力。这样说,We Shall Overcome所记录下来的,都是来自于那个六十年代里美国的草根阶级们忠实而值得信赖的细微体验,它似乎在努力说明,即使失去了一些你想要的,却总还有一些简单的希望与信念,它们的存在最终将证明那不是一个沉默年代,我们战无不胜,到头来我们依然找得到关于一些什么的答案。
不,也许事实没这么严肃,歌唱生活回归经典然后向过去致意? 但即使到头来这张唱片的初衷只是Springsteen在玩腻了爱国主义之后递交的一份课间作业,却无法阻止我一味的拼着老命提升它的主旨。说穿了,它不是在吹捧勤劳万岁劳动无敌不是在构想美国社会主义的抬头也不是描述冷战前后的社会效应,它就是他妈的一张让我听着爽的唱片,行了吗?
你说一个生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人老是爱整一堆传统的东西究竟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民谣和乡村在现在大多数看来本就就已经够老落伍的了,何况还非得是什么传统民谣和传统乡村,那就估计是土到病入膏肓了。只是你知道,聆听它们的过程却是让我真正感觉到自由与兴奋的宝贵经历。在你习惯于热衷的很多方面,我完全是落后而自闭的。靠,这并不值得去赞扬,也不会让我沮丧。我不知道到底在这个世界还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曾经为不能活在「过去」而有过抱怨,或许我只是对做一些固执的事情更有兴趣而已,但就像我始终相信民谣就是生活一样,生活就是一辈子的目标,而流连于吃喝玩乐不能自拔就是这个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说实话任何被称为“表现”的东西还基本上可有可无,最后我们都得回到那个原点上去,一切都是由开始决定的。嘿嘿,扯了这么久, 其实有老Pete的一句“Darlin' here in my heart, yeah I do believe, We shall overcome someday”,就够我乐好一阵子的了。
最后还有一句我曾经写过的话,事实一再证明,"America"始终是Bruce Springsteen唱片中永恒的主题。所以说你不难想象为什么这位皇帝这次的旧瓶新酿依然能向它的过去时一样醇香。
We Shall Overcome: The Seeger Sessions荣获第四十九届格莱美最佳传统民谣专辑奖。
只还不只是一张傻里傻气的民谣专辑,它的编配与风格让它在民谣前头还得附带上“Traditional”这个单词。何谓传统?让人望而却步的就叫传统,与复古无关。Pete Seeger,说是美国60年代著名的民谣歌手,估计在那个年代民谣的处境与今天相比是大大的不同,别说Pete Seeger了,单是一个Bob Dylan再加一个加拿大的Neil Young,这两化石就已经足以让民谣的东西占据相当扎实与崇高的位置了。Pete Seeger的东西之前对我几乎就是一片空白,唯一接触过的就只有那首反冷战的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尽管听完这张专辑之后我依然距离这个歌手太远却也能深刻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可以叫嚣出我们战无不胜这样无限光荣的口号,装模做样的事情天天都有,口号与行为完全就是两码事。
但是Bruce Springsteen不同,他有本事让你觉得那些口号本身就值得去尊敬,而且也能让你强烈的意识到他一直从事着的,就是那些口号下面标榜的伟大行为。
翻开Springsteen厚重的履历粗略看来,以民谣作为基调的专辑早已不是头一回做,比如1982年的Nebraska、1995年的The Ghost of Tom Joad和2005年的Devil & Dust,这种硬摇滚与民谣的交替出击马上就能让人联想到Neil Young的一贯做法,老杨那把细嗓既可以轻易轰出Zuma、Mirrorball这样的硬式摇滚,也从没让民谣这头闲过,Harvest(1972)、Comes a Time(1978)、Silver & Gold(2000)都堪称Neil Young唱片生涯颇具代表性的精彩民谣力作。相比之下,Springsteen虽然摇滚与民谣的频率更替没有如此明显,二者的比例也远远称不上是势均力敌,即使最能被记住的总是Born In the USA或The Rising,可每每出手的民谣专辑却总能成为他音乐生涯中无可替代的坐标,这不是说它的影响力与销售业绩能与其他的摇滚唱片相提并论,而是说即使没有花哨的Solo它们依然能保持住某种咄咄逼人的能量,它更多来源于音乐的核心。毫无疑问,这些被放弃了曾为他赢得大众膜拜的摇滚烙印的民谣作品,它们同样是Bruce Springsteen众多优秀唱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之前专门去Amazon查阅了一番,原来在1997的时候Bruce Springsteen已经伙同Bonnie Raitt、Tim Robbins和Judy Collins这些大牌一起为Pete Seeger他老人家出版过一张双CD的翻唱专辑,而且其中Springsteen就翻了这次的标题作品We Shall Overcome,估计从那个时候他就已经萌生了要自己再单干一张Pete Seeger的想法,但没想到距离工人皇帝自己的上一张正式专辑才一年的时间就转手出完整的成品,这个永远的美利坚蓝领这次却载着收割机信步在了奥克拉荷马的的广袤农场。
在Springsteen位于新泽西的家中他和他忠诚的乐手们以Live的形式一气呵成就完成这张唱片的前期录音,这些老掉门牙的东西在如今听起来依然是足以让某些家伙毙命的,它的品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压根就不是一张能够让这个崇尚效率的时代舍得花时间去注意到的唱片,但是不要因为任何偏见就忽视了We Shall Overcome所蕴涵的生机,不同于在The Ghost of Tom Joad中甚至有些让人有些昏昏欲睡的低调浅吟,We Shall Overcome的色彩要论起来其实是相当丰富与灵动的。从酣畅淋漓的开场曲目Old Dan Tucker开始,无拘无束的自由就在这张唱片的音轨中投递开来。简单、真挚、醇厚,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与紧促,歌词也绝不空洞,连同Springsteen那一向坚韧不拔的饱满演唱也来自于那个黄金年代,蓝草乐器班卓琴与十二弦琴的屡屡出现给整张唱片凭添了浓郁的西部乡村味道,再加上摇曳着的口琴连同这张唱片中偏冷色调的提琴,传统匠意即使到了如今这也能牢固的树立和维系出浓郁的旧式痕迹。苍寂的叙事诗篇Mrs. McGrath,Honkytonk走向的Jacob's Ladder,质朴的My Oklahoma Home,清新的山地小品Froggie Went A Courtin',无一不显现完整而和谐的经久活力。这样说,We Shall Overcome所记录下来的,都是来自于那个六十年代里美国的草根阶级们忠实而值得信赖的细微体验,它似乎在努力说明,即使失去了一些你想要的,却总还有一些简单的希望与信念,它们的存在最终将证明那不是一个沉默年代,我们战无不胜,到头来我们依然找得到关于一些什么的答案。
不,也许事实没这么严肃,歌唱生活回归经典然后向过去致意? 但即使到头来这张唱片的初衷只是Springsteen在玩腻了爱国主义之后递交的一份课间作业,却无法阻止我一味的拼着老命提升它的主旨。说穿了,它不是在吹捧勤劳万岁劳动无敌不是在构想美国社会主义的抬头也不是描述冷战前后的社会效应,它就是他妈的一张让我听着爽的唱片,行了吗?
你说一个生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人老是爱整一堆传统的东西究竟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民谣和乡村在现在大多数看来本就就已经够老落伍的了,何况还非得是什么传统民谣和传统乡村,那就估计是土到病入膏肓了。只是你知道,聆听它们的过程却是让我真正感觉到自由与兴奋的宝贵经历。在你习惯于热衷的很多方面,我完全是落后而自闭的。靠,这并不值得去赞扬,也不会让我沮丧。我不知道到底在这个世界还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样曾经为不能活在「过去」而有过抱怨,或许我只是对做一些固执的事情更有兴趣而已,但就像我始终相信民谣就是生活一样,生活就是一辈子的目标,而流连于吃喝玩乐不能自拔就是这个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说实话任何被称为“表现”的东西还基本上可有可无,最后我们都得回到那个原点上去,一切都是由开始决定的。嘿嘿,扯了这么久, 其实有老Pete的一句“Darlin' here in my heart, yeah I do believe, We shall overcome someday”,就够我乐好一阵子的了。
最后还有一句我曾经写过的话,事实一再证明,"America"始终是Bruce Springsteen唱片中永恒的主题。所以说你不难想象为什么这位皇帝这次的旧瓶新酿依然能向它的过去时一样醇香。
We Shall Overcome: The Seeger Sessions荣获第四十九届格莱美最佳传统民谣专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