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珍藏的青春礼赞
这张唱片真是一份青春的礼赞,虽然演奏的曲目并非完全是青春洋溢、无忧无虑的“欢快型”作品,也有一些深沉乃至悲伤的曲目,但无论是内弗,还是哈西德的演奏,都有一种不经雕琢的、纯真、自然且自信的气质,一气呵成,从头到尾。毕竟,当年他们都还不到20岁。
有人说海菲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小提琴家的发展轨迹。以前他们注重的是个性,技术是为感情服务的,而海菲兹出现后,所有人明白了小提琴在技术上是可以做到无懈可击的,所以后来的小提琴家开始苦练技术,而失去了最根本的——个性,还有感情。
这话说得可能有些过分。比如有人反驳帕尔曼和格鲁米欧的风格就截然不同。穆特的演奏也有很强烈的个人印记,比如她那标志性的G弦发音。但我相信你听过了这张唱片,你会同意这样的观点。30年代的小提琴家留下来的录音,是如此迷人。包括梅纽因当年和埃尔加合作的埃尔加小协,也是如此,那是最真挚的直抒胸臆。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这张唱片的录音真是出奇的好,我甚至觉得,那些炒豆声,听上去都充满了鲜活的历史感。即便是用电脑音箱听起来,那些个性鲜明的发音,还有节奏,都是那样的活生生。
现在的小提琴家,多数是从小把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拉得溜溜转,但是演奏起来,都像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或者是为了拉得小心翼翼,生怕错过了乐谱上的任何一个表情,结果,听起来总觉得是刻意,或许很精致,或许技术上无懈可击,但就是没那么有味道。
以我的观点,这张唱片跟我强力推荐的《李帕蒂最后的录音》那张唱片一样,属于对历史录音不感冒的人,一定要听的唱片。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些模糊的记忆,那份卓绝的风姿,那种甘醇的味道。
有人说海菲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小提琴家的发展轨迹。以前他们注重的是个性,技术是为感情服务的,而海菲兹出现后,所有人明白了小提琴在技术上是可以做到无懈可击的,所以后来的小提琴家开始苦练技术,而失去了最根本的——个性,还有感情。
这话说得可能有些过分。比如有人反驳帕尔曼和格鲁米欧的风格就截然不同。穆特的演奏也有很强烈的个人印记,比如她那标志性的G弦发音。但我相信你听过了这张唱片,你会同意这样的观点。30年代的小提琴家留下来的录音,是如此迷人。包括梅纽因当年和埃尔加合作的埃尔加小协,也是如此,那是最真挚的直抒胸臆。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这张唱片的录音真是出奇的好,我甚至觉得,那些炒豆声,听上去都充满了鲜活的历史感。即便是用电脑音箱听起来,那些个性鲜明的发音,还有节奏,都是那样的活生生。
现在的小提琴家,多数是从小把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拉得溜溜转,但是演奏起来,都像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或者是为了拉得小心翼翼,生怕错过了乐谱上的任何一个表情,结果,听起来总觉得是刻意,或许很精致,或许技术上无懈可击,但就是没那么有味道。
以我的观点,这张唱片跟我强力推荐的《李帕蒂最后的录音》那张唱片一样,属于对历史录音不感冒的人,一定要听的唱片。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些模糊的记忆,那份卓绝的风姿,那种甘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