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散的为专辑《这,就是爱》码一些字

- 关于完美
前些日听一个广播节目, 主持人是两个来自磁带时代的老家伙,谈起现代人听音乐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慨说在那个大家都听磁带的时代, 常常要精确记住倒带和进带的秒数, 以便准确的跳到自己要听的歌, 或跳过不想听的歌。 听后不禁莞尔,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听众, 一定都有非常类似的经历, 特别是对于那种整张专辑里只有一两首歌想听的带子。
于是就想到张杰, 如果他出道在那个时代, 绝对是听众的福音, 因为听他的专辑, 绝对不会有需要倒带,进带的烦恼。因为在他的专辑里, 每一首歌都好听,每一首都是精品。 抛开青涩的《第一张》(2005年), 从他的第二张唱片开始,2006年的《再爱我一回》, 2007年的EP《最美的太阳》, 2008年的《明天过后》, 2009年的《穿越三部曲》到2010年的《这,就是爱》, 毫不夸张的说, 除去个别一两首质量稍逊的之外, 每一首歌都有精品的质量。 他的专辑, 你可以从任何一首歌开始听,以任意顺序听, 都不会觉得乏味, 而是在每一首歌里都有能俘获耳朵的元素。
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张杰自己对高品质的追求。他曾说, 能收录入专辑的歌,必须是自己唱着觉得非常舒服的歌儿。 曾经有个传闻说, 早年的某张专辑里, 迫于公司的压力收录了一首他不喜欢的歌, 他说, 每次唱那首歌时, 心理都会特别抗拒。最近的几张专辑, 他几乎在现场演唱过专辑里的每一首歌, 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才有可能征服听众。 正因为此, 选歌的环节几乎是张杰的专辑制作中耗时最长, 最费心思的部分,张杰对选歌的挑剔到近乎苛刻的程度。 2009年的《穿越三部曲》, 出乎意料的只收了七首歌(包括两首主题曲《龙鳞》《勿忘心安》),也正是出于宁缺毋滥的精品思路。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 使得张杰出品的专辑成为质量的保证,也越来越得到各路音乐人, 媒体, 乐评人的认可,对于一个草根出身的歌手, 实属不易。这几年张杰几乎包揽了各大知名音乐颁奖礼的内地最受欢迎男歌手奖项(包括去年的中国歌曲排行榜和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的双料最受欢迎男歌手),绝对是实至名归。
2010年的张杰, 一直不乏新歌, 从翻唱的云淡风轻却感人至深的《哭砂》, 到令人惊艳的电影《枪王之王》主题曲《徒手》, 让人耳目一新的舞曲版《穿越人海》,霸气十足的网游恶魔法则主题曲《着魔》,2010快男主题曲《我的舞台》, 到青春阳光的《8090的歌》, 充满颠覆意味的电影《嘻游记》主题曲《心中一把火》。 张杰游走在各种风格中游刃有余。所以, 当新专辑推出时, 看到专辑中整整十首歌都是新歌时, 真是大喜过望!比之时下歌坛某些靠几首宣传曲主题曲东拼西凑的专辑而言,这份礼物是何等有诚意!
- 关于爱
正如诸多专业乐评人所言,《这,就是爱》是张杰迄今为止分量最重, 用情最深,概念最完整的专辑。它的以爱之名, 贯穿整体的主旨已经从某种意义上使它有了概念专辑的意味。 它是各式各样的小爱, 汇聚成的大爱。张杰的歌声中从来没有自怨自艾的懦弱的爱, 无病呻吟的颓废的爱,甚至是小格局的悲悲切切的小情小爱都很难见到踪影。 因为他就是那么一个简单大气的歌手, 他歌声里的爱, 也必然是简单大气的。所以才会有了, 《一切都值得》那温暖默契的爱,《青梅竹马》纯真美好的爱, 《手中沙》哀而不伤充满哲理智慧的爱, 《云中的Angel》孩子般单纯洁白的爱, 《今生今世》宽容随缘的爱, 《女人到底想什么》从牢骚不解开始, 以包容谅解收尾的理解之爱, 《最悲歌》坚强隐忍的爱,《习惯了》明媚而得瑟的爱,《包围》的热恋中头脑发热的痴爱,以及总领全局的《这,就是爱》那看似平淡却如河流般恒久不息的大爱。
不难发现《这,就是爱》专辑所有歌的词作上,都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词作者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词人, 包括易家扬, 李焯雄, 常石磊,小寒,吴向飞等。 其中, 李焯雄更是包揽了《女人到底想什么》《青梅竹马》《最悲歌》《今生今世》等四首歌的歌词。据说在专辑制作中, 《这,就是爱》《习惯了》都经历了两版歌词的反复推敲。可见用心之良苦。
这张专辑的每首歌里都能找到值得一再回味的经典句子,比如《一切都值得》中的“不敢想象 没有见过你的生活 哪怕是擦肩而过 也记得那般温热”“渐渐领悟 想要的不再是结果”“也伤心过 折磨过 绝望过 恨过 就(却)从没想要放弃过”“遇见过你 一切都值得”,《手中沙》中的“紧握不是挽留办法 是更快驱走 手中沙”“太坦白的嘴 只会让误会 收也收不回”, 《云中的Angel》中的“我不是王子 也会拥有我的angel”, 《今生今世》中的“慢动作将伤口愈合”“能遇见 就是缘 哪怕 就匆匆一眼”, 《青梅竹马》中的“有一种爱 并不必当情人 非常单纯 互相绝对信任 彼此面前 做最自然的人”“细雨纷纷 模糊树上刻痕 出了远门 有自己的人生”, 《女人到底想什么》中的“男生都看重结果 忽略了经过”“当男人为生活拼命的往前冲 别忘了爱她别将她冷落”, 《习惯了》中的 “习惯了说一半 就算只说一半 你会说出另一半 ”, 《这,就是爱》中的“我们都有类似的遗憾所以 一起 漂流在 人海”“以为得到时间的青睐 以为旅途没有意外”等等。 《一切都值得》《手中沙》《青梅竹马》更是可以把整首歌词拿出来细细品味。
对于一个有着完美音色和唱功的歌手而言, 把注意力更多转向歌词的深度内涵上来, 无疑是对自我完善的更高要求, 和更加追求音乐内在, 如何让音乐更加贴近心灵的诚挚努力。 这样的努力, 显而易见, 比追求眼花缭乱的炫目音乐风格更显得有诚意。
- 关于风格
说到音乐风格方面的新尝试,最引人注目的是摇滚风格的《女人到底想什么》,和带有轻快的R&B风格的《青梅竹马》,《包围》和《习惯了》。 自出道一来, 张杰的标志就是他干净的声音,温暖的音色。 专辑中的《一切都值得》,《云中的Angel》,《手中沙》都是延续了这种简单悦耳风格的天籁之作,也是他声音中最美妙,吸引人的音域。张杰的清唱常常比带伴奏的演唱更动人, 喧嚣的配乐往往会掩盖他音质中纯净的美。 以上这三首歌, 编曲都相当简单, 轻柔的钢琴, 简单的吉他,自然的海浪声,悠扬的提琴, 都与张杰的天籁音色相得益彰。 但是, 仅仅是满足于这类安静的歌, 对于一张专辑, 显然是不够的。 于是这次有了摇滚风格和R&B风格的尝试。
一直觉得, 张杰和摇滚不太搭。也许是他给人的感觉太安静, 太美好,绝没有摇滚乐常有的愤怒。他经历了很多, 但是无论是他的眼神还是气质, 都没有半分沧桑, 他的隐忍沉默早把他的沧桑内化为成熟内敛。 但是他的经历却不比任何摇滚巨星少一点叛逆精神,甚至可以说, 虽然缺少摇滚的外在, 他的精神完全是自由不受束缚的, 内心完全是不羁的。 只是他的温文尔雅,一股正气, 让他有限的几次摇滚尝试, 都没有一丝宣泄批判的意味, 而是带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比如《远走高飞》, 比如《最美的太阳》。 那种年轻人的积极进取和张扬, 在传统的摇滚乐眼里, 未免显得稚嫩和太过阳光。他玩的摇滚正是个人气质和音乐风格结合后的奇妙产物。 这张专辑里的《女人到底想什么》更是这种奇妙结合的延续。
《女人到底想什么》粗粗听来, 是絮絮叨叨令人忍俊不禁的发牢骚。 仔细听, 却处处反映着妙趣横生的生活的真实状态。听着青年小张的满腹牢骚, 和中年老张的中肯劝慰,一问一答,两性关系中的误解, 无奈, 磨合,宽容,都真真切切,一览无余。 看似是宣泄, 实则是反思。 “但爱不就是结合 将两个 融为一个 把不同 用体谅慢慢磨合”, 也即是说, 这首歌的意义, 并不在于搞清楚女人到底想什么, 而是告诉女人们, 男人们到底在想什么, 甚至于, 想什么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 认可不同的存在, 在体谅中磨合而达到相互理解信任。于是, 这首歌, 跟张杰之前的摇滚尝试一样, 都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R&B更是张杰很少尝试的风格。《看月亮爬上来》最初就是R&B风格的,但是最后专辑的风格是中国风加A Cappella,可见张杰自己对采用R&B风格相当谨慎。 那么, 这张专辑里, 有三首R&B风格的歌曲, 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让整张专辑听上去更加“洋气”。张杰的R&B运用的节制, 很有分寸, 轻松惬意,丝毫没有技巧的痕迹, 不同于以往令我成见很深的令人眼花缭乱,九曲十八弯的R&B。
这三首歌中, 个人认为,《青梅竹马》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首。 年轻的曲作家丁世光颇为惊艳,李焯雄的词更是读来令人口齿生香。 这首歌含义隽永, 清新曼妙, 诉说着从两小无猜, 到一生知己的美好感情, 它让人不由自主想起青春里那些美好的回忆, 那些骚动,激情和历经岁月后的平静自然。 听《青梅竹马》总会让我的心情变得无比畅快轻松。 这首歌的结构复杂, 张杰的音色纷繁变化,非常有感染力,中间的老老实实的张氏独白更是绝妙可爱。 相对于《青梅竹马》的轻松自然写意, 《习惯了》表现的就稍微有点紧, 没有放开,更期待一些肆意得瑟的感觉。
不拘泥于风格, 而是各采所长,为我所用,使得张杰没有被早早贴上“摇滚”“R&B”“抒情”“民谣”“HipHop”的标签。 这很幸运。 也给他今后的作品无限的空间, 他不需要为了风格而风格。他有驾驭各种风格的潜力和可能。
- 关于《一切都值得》
在张杰最能轻松驾驭的天籁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切都值得》。 我跟常石磊的音乐有缘吧。 喜欢他最早为《北斗星的爱》做的编曲。 《再爱我一回》专辑中, 常石磊词曲的《真的不能离开你》是我的最爱之一。 《这,就是爱》的专辑发布会上, 知道有常石磊写的《一切都值得》, 更是欣喜如狂。 演唱会彩排的时候, 第一次只听张杰唱了开头的几句, 我便非常肯定, 就是这首歌了。 然后很不争气的被唱哭了。 听到专辑版的《一切都值得》,再一次惊艳, 这是第一次感到张杰的歌的CD版比现场版好。
石头文艺唯美的气质, 很适合表现张杰完美的音色。CD版《一切都值得》的演绎方式很特别, 它有种教堂里唱诗班的神圣感, 我甚至可以想象, 张杰录这首歌的时候, 可能是站得笔直, 一动不动, 充满敬意的去演唱, 很象他在某次娃哈哈的歌友会上向Michael Jackson致敬时演唱《You're not alone》的那种状态。 他的演绎含蓄神圣,蕴含的感情却是异常浓烈。《一切都值得》让人平静的去享受温暖的喜悦。 歌者听者都带着感恩的心去默默感应。 虽有千言万语需要迫切诉说,历尽千帆后却只想 宁静着微笑着, 娓娓道来。尤爱最后一段副歌“我们都是幸运的”, 那渐渐无声,几乎是耳语一般的尾音。怎一个销魂了得。 另外, 《一切都值得》的主歌部分开始几句, 更是满足了我的耳朵对张杰的性感的低音域的渴求。特别是“温热”二字, 让耳朵无比享受。
喜欢这首歌的每一句词, 特别是“不敢想象 没有见过你的生活 哪怕是擦肩而过 也记得那般温热”。 张杰的专辑签售 , 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 他会眼睛定定的看着每一个来签售的歌迷,仿佛要记住他们的样子, 然后由衷的点头微笑。一天见几千个人, 都是这样笃定温暖。 签字的时间只有几秒钟, 真是擦肩而过却如沐春风, 怎能不记取那般温热呢? 另外, 这首歌是张杰第一次担任监制,可见他的诚意。
- 关于不足
如果说这张专辑还有哪些不足的话,我认为, 编曲上还可以再考究一些。上一张专辑中,《穿越人海》的编曲充满灵性, 《看月亮爬上来》的中国风和A cappella新颖别致, 《何必在一起》静谧有情调, 《勿忘心安》大气悠远, 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相比而言, 这张专辑的编曲就略显平淡。 《一切都值得》《云中的angel》《手中沙》延续了淡雅宁静的风格。 但是《这,就是爱》的编曲在强调大气, 亮色调的同时, 却过于主流。 《今生今世》的美声非常有特色, 但是个人认为, 副歌部分有些嘈杂, 美声, 器乐和张杰的声音, 凑在一起有你争我抢的感觉, 不够融洽, 反倒是演唱会上的版本, 由于现场更专注于张杰的演唱, 感觉好很多。
另外, 这张专辑还缺少象《穿越人海》《勿忘心安》这样荡气回肠的大作品。 当然, 这样的佳作可遇不可求, 更显出它们的珍贵!
前些日听一个广播节目, 主持人是两个来自磁带时代的老家伙,谈起现代人听音乐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慨说在那个大家都听磁带的时代, 常常要精确记住倒带和进带的秒数, 以便准确的跳到自己要听的歌, 或跳过不想听的歌。 听后不禁莞尔,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听众, 一定都有非常类似的经历, 特别是对于那种整张专辑里只有一两首歌想听的带子。
于是就想到张杰, 如果他出道在那个时代, 绝对是听众的福音, 因为听他的专辑, 绝对不会有需要倒带,进带的烦恼。因为在他的专辑里, 每一首歌都好听,每一首都是精品。 抛开青涩的《第一张》(2005年), 从他的第二张唱片开始,2006年的《再爱我一回》, 2007年的EP《最美的太阳》, 2008年的《明天过后》, 2009年的《穿越三部曲》到2010年的《这,就是爱》, 毫不夸张的说, 除去个别一两首质量稍逊的之外, 每一首歌都有精品的质量。 他的专辑, 你可以从任何一首歌开始听,以任意顺序听, 都不会觉得乏味, 而是在每一首歌里都有能俘获耳朵的元素。
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张杰自己对高品质的追求。他曾说, 能收录入专辑的歌,必须是自己唱着觉得非常舒服的歌儿。 曾经有个传闻说, 早年的某张专辑里, 迫于公司的压力收录了一首他不喜欢的歌, 他说, 每次唱那首歌时, 心理都会特别抗拒。最近的几张专辑, 他几乎在现场演唱过专辑里的每一首歌, 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才有可能征服听众。 正因为此, 选歌的环节几乎是张杰的专辑制作中耗时最长, 最费心思的部分,张杰对选歌的挑剔到近乎苛刻的程度。 2009年的《穿越三部曲》, 出乎意料的只收了七首歌(包括两首主题曲《龙鳞》《勿忘心安》),也正是出于宁缺毋滥的精品思路。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 使得张杰出品的专辑成为质量的保证,也越来越得到各路音乐人, 媒体, 乐评人的认可,对于一个草根出身的歌手, 实属不易。这几年张杰几乎包揽了各大知名音乐颁奖礼的内地最受欢迎男歌手奖项(包括去年的中国歌曲排行榜和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的双料最受欢迎男歌手),绝对是实至名归。
2010年的张杰, 一直不乏新歌, 从翻唱的云淡风轻却感人至深的《哭砂》, 到令人惊艳的电影《枪王之王》主题曲《徒手》, 让人耳目一新的舞曲版《穿越人海》,霸气十足的网游恶魔法则主题曲《着魔》,2010快男主题曲《我的舞台》, 到青春阳光的《8090的歌》, 充满颠覆意味的电影《嘻游记》主题曲《心中一把火》。 张杰游走在各种风格中游刃有余。所以, 当新专辑推出时, 看到专辑中整整十首歌都是新歌时, 真是大喜过望!比之时下歌坛某些靠几首宣传曲主题曲东拼西凑的专辑而言,这份礼物是何等有诚意!
- 关于爱
正如诸多专业乐评人所言,《这,就是爱》是张杰迄今为止分量最重, 用情最深,概念最完整的专辑。它的以爱之名, 贯穿整体的主旨已经从某种意义上使它有了概念专辑的意味。 它是各式各样的小爱, 汇聚成的大爱。张杰的歌声中从来没有自怨自艾的懦弱的爱, 无病呻吟的颓废的爱,甚至是小格局的悲悲切切的小情小爱都很难见到踪影。 因为他就是那么一个简单大气的歌手, 他歌声里的爱, 也必然是简单大气的。所以才会有了, 《一切都值得》那温暖默契的爱,《青梅竹马》纯真美好的爱, 《手中沙》哀而不伤充满哲理智慧的爱, 《云中的Angel》孩子般单纯洁白的爱, 《今生今世》宽容随缘的爱, 《女人到底想什么》从牢骚不解开始, 以包容谅解收尾的理解之爱, 《最悲歌》坚强隐忍的爱,《习惯了》明媚而得瑟的爱,《包围》的热恋中头脑发热的痴爱,以及总领全局的《这,就是爱》那看似平淡却如河流般恒久不息的大爱。
不难发现《这,就是爱》专辑所有歌的词作上,都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词作者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词人, 包括易家扬, 李焯雄, 常石磊,小寒,吴向飞等。 其中, 李焯雄更是包揽了《女人到底想什么》《青梅竹马》《最悲歌》《今生今世》等四首歌的歌词。据说在专辑制作中, 《这,就是爱》《习惯了》都经历了两版歌词的反复推敲。可见用心之良苦。
这张专辑的每首歌里都能找到值得一再回味的经典句子,比如《一切都值得》中的“不敢想象 没有见过你的生活 哪怕是擦肩而过 也记得那般温热”“渐渐领悟 想要的不再是结果”“也伤心过 折磨过 绝望过 恨过 就(却)从没想要放弃过”“遇见过你 一切都值得”,《手中沙》中的“紧握不是挽留办法 是更快驱走 手中沙”“太坦白的嘴 只会让误会 收也收不回”, 《云中的Angel》中的“我不是王子 也会拥有我的angel”, 《今生今世》中的“慢动作将伤口愈合”“能遇见 就是缘 哪怕 就匆匆一眼”, 《青梅竹马》中的“有一种爱 并不必当情人 非常单纯 互相绝对信任 彼此面前 做最自然的人”“细雨纷纷 模糊树上刻痕 出了远门 有自己的人生”, 《女人到底想什么》中的“男生都看重结果 忽略了经过”“当男人为生活拼命的往前冲 别忘了爱她别将她冷落”, 《习惯了》中的 “习惯了说一半 就算只说一半 你会说出另一半 ”, 《这,就是爱》中的“我们都有类似的遗憾所以 一起 漂流在 人海”“以为得到时间的青睐 以为旅途没有意外”等等。 《一切都值得》《手中沙》《青梅竹马》更是可以把整首歌词拿出来细细品味。
对于一个有着完美音色和唱功的歌手而言, 把注意力更多转向歌词的深度内涵上来, 无疑是对自我完善的更高要求, 和更加追求音乐内在, 如何让音乐更加贴近心灵的诚挚努力。 这样的努力, 显而易见, 比追求眼花缭乱的炫目音乐风格更显得有诚意。
- 关于风格
说到音乐风格方面的新尝试,最引人注目的是摇滚风格的《女人到底想什么》,和带有轻快的R&B风格的《青梅竹马》,《包围》和《习惯了》。 自出道一来, 张杰的标志就是他干净的声音,温暖的音色。 专辑中的《一切都值得》,《云中的Angel》,《手中沙》都是延续了这种简单悦耳风格的天籁之作,也是他声音中最美妙,吸引人的音域。张杰的清唱常常比带伴奏的演唱更动人, 喧嚣的配乐往往会掩盖他音质中纯净的美。 以上这三首歌, 编曲都相当简单, 轻柔的钢琴, 简单的吉他,自然的海浪声,悠扬的提琴, 都与张杰的天籁音色相得益彰。 但是, 仅仅是满足于这类安静的歌, 对于一张专辑, 显然是不够的。 于是这次有了摇滚风格和R&B风格的尝试。
一直觉得, 张杰和摇滚不太搭。也许是他给人的感觉太安静, 太美好,绝没有摇滚乐常有的愤怒。他经历了很多, 但是无论是他的眼神还是气质, 都没有半分沧桑, 他的隐忍沉默早把他的沧桑内化为成熟内敛。 但是他的经历却不比任何摇滚巨星少一点叛逆精神,甚至可以说, 虽然缺少摇滚的外在, 他的精神完全是自由不受束缚的, 内心完全是不羁的。 只是他的温文尔雅,一股正气, 让他有限的几次摇滚尝试, 都没有一丝宣泄批判的意味, 而是带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比如《远走高飞》, 比如《最美的太阳》。 那种年轻人的积极进取和张扬, 在传统的摇滚乐眼里, 未免显得稚嫩和太过阳光。他玩的摇滚正是个人气质和音乐风格结合后的奇妙产物。 这张专辑里的《女人到底想什么》更是这种奇妙结合的延续。
《女人到底想什么》粗粗听来, 是絮絮叨叨令人忍俊不禁的发牢骚。 仔细听, 却处处反映着妙趣横生的生活的真实状态。听着青年小张的满腹牢骚, 和中年老张的中肯劝慰,一问一答,两性关系中的误解, 无奈, 磨合,宽容,都真真切切,一览无余。 看似是宣泄, 实则是反思。 “但爱不就是结合 将两个 融为一个 把不同 用体谅慢慢磨合”, 也即是说, 这首歌的意义, 并不在于搞清楚女人到底想什么, 而是告诉女人们, 男人们到底在想什么, 甚至于, 想什么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 认可不同的存在, 在体谅中磨合而达到相互理解信任。于是, 这首歌, 跟张杰之前的摇滚尝试一样, 都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R&B更是张杰很少尝试的风格。《看月亮爬上来》最初就是R&B风格的,但是最后专辑的风格是中国风加A Cappella,可见张杰自己对采用R&B风格相当谨慎。 那么, 这张专辑里, 有三首R&B风格的歌曲, 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让整张专辑听上去更加“洋气”。张杰的R&B运用的节制, 很有分寸, 轻松惬意,丝毫没有技巧的痕迹, 不同于以往令我成见很深的令人眼花缭乱,九曲十八弯的R&B。
这三首歌中, 个人认为,《青梅竹马》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首。 年轻的曲作家丁世光颇为惊艳,李焯雄的词更是读来令人口齿生香。 这首歌含义隽永, 清新曼妙, 诉说着从两小无猜, 到一生知己的美好感情, 它让人不由自主想起青春里那些美好的回忆, 那些骚动,激情和历经岁月后的平静自然。 听《青梅竹马》总会让我的心情变得无比畅快轻松。 这首歌的结构复杂, 张杰的音色纷繁变化,非常有感染力,中间的老老实实的张氏独白更是绝妙可爱。 相对于《青梅竹马》的轻松自然写意, 《习惯了》表现的就稍微有点紧, 没有放开,更期待一些肆意得瑟的感觉。
不拘泥于风格, 而是各采所长,为我所用,使得张杰没有被早早贴上“摇滚”“R&B”“抒情”“民谣”“HipHop”的标签。 这很幸运。 也给他今后的作品无限的空间, 他不需要为了风格而风格。他有驾驭各种风格的潜力和可能。
- 关于《一切都值得》
在张杰最能轻松驾驭的天籁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切都值得》。 我跟常石磊的音乐有缘吧。 喜欢他最早为《北斗星的爱》做的编曲。 《再爱我一回》专辑中, 常石磊词曲的《真的不能离开你》是我的最爱之一。 《这,就是爱》的专辑发布会上, 知道有常石磊写的《一切都值得》, 更是欣喜如狂。 演唱会彩排的时候, 第一次只听张杰唱了开头的几句, 我便非常肯定, 就是这首歌了。 然后很不争气的被唱哭了。 听到专辑版的《一切都值得》,再一次惊艳, 这是第一次感到张杰的歌的CD版比现场版好。
石头文艺唯美的气质, 很适合表现张杰完美的音色。CD版《一切都值得》的演绎方式很特别, 它有种教堂里唱诗班的神圣感, 我甚至可以想象, 张杰录这首歌的时候, 可能是站得笔直, 一动不动, 充满敬意的去演唱, 很象他在某次娃哈哈的歌友会上向Michael Jackson致敬时演唱《You're not alone》的那种状态。 他的演绎含蓄神圣,蕴含的感情却是异常浓烈。《一切都值得》让人平静的去享受温暖的喜悦。 歌者听者都带着感恩的心去默默感应。 虽有千言万语需要迫切诉说,历尽千帆后却只想 宁静着微笑着, 娓娓道来。尤爱最后一段副歌“我们都是幸运的”, 那渐渐无声,几乎是耳语一般的尾音。怎一个销魂了得。 另外, 《一切都值得》的主歌部分开始几句, 更是满足了我的耳朵对张杰的性感的低音域的渴求。特别是“温热”二字, 让耳朵无比享受。
喜欢这首歌的每一句词, 特别是“不敢想象 没有见过你的生活 哪怕是擦肩而过 也记得那般温热”。 张杰的专辑签售 , 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 他会眼睛定定的看着每一个来签售的歌迷,仿佛要记住他们的样子, 然后由衷的点头微笑。一天见几千个人, 都是这样笃定温暖。 签字的时间只有几秒钟, 真是擦肩而过却如沐春风, 怎能不记取那般温热呢? 另外, 这首歌是张杰第一次担任监制,可见他的诚意。
- 关于不足
如果说这张专辑还有哪些不足的话,我认为, 编曲上还可以再考究一些。上一张专辑中,《穿越人海》的编曲充满灵性, 《看月亮爬上来》的中国风和A cappella新颖别致, 《何必在一起》静谧有情调, 《勿忘心安》大气悠远, 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相比而言, 这张专辑的编曲就略显平淡。 《一切都值得》《云中的angel》《手中沙》延续了淡雅宁静的风格。 但是《这,就是爱》的编曲在强调大气, 亮色调的同时, 却过于主流。 《今生今世》的美声非常有特色, 但是个人认为, 副歌部分有些嘈杂, 美声, 器乐和张杰的声音, 凑在一起有你争我抢的感觉, 不够融洽, 反倒是演唱会上的版本, 由于现场更专注于张杰的演唱, 感觉好很多。
另外, 这张专辑还缺少象《穿越人海》《勿忘心安》这样荡气回肠的大作品。 当然, 这样的佳作可遇不可求, 更显出它们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