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用简单拥抱久违的暖——聆听胡夏的《胡 爱夏》

============本文原作者系:SUPERRADIO_AZ =============
纵观2010年的华语乐坛,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甚景气,除了唱跳歌手和混搭风依旧盛行,选秀节目日渐没落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和亮点。而接近年底吴克群一张《爱我恨我》专辑的大卖似乎意味着,华语乐坛也可能要进入一个“颜控”+“野兽”的时代。一方面四处叫嚣着创作人不应该太过商业,要多一些传世的好歌精品;另一方面受到盗版和网络下载影响的唱片工业萎靡,而新时代的人本也因为瞬息万变的时代而变得聒噪,注重包装和光怪陆离的观感,被如同吸食毒品一般的快感所吸引,而很多能够动人的音乐被商业无情抛弃而湮灭也是不争的事实。滚石30周年的纪念演唱会的大获成功似乎也提醒了这个有一些畸形的唱片市场,当初8,90年的的黄金时期,人们本来怀抱最原始听歌的热情,那些对于声音,对于真实情感传递的向往是不是应该重新被唤醒呢?
岁末年初,一直都是唱片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一来圣诞新年的假期刺激消费,二来也到了金曲奖报名截止的时限,所以无论是大牌还是新人都会纷至沓来分一杯羹。在这个时候听到了星光6班的总冠军胡夏的专辑《胡 爱夏》。按照胡夏夺冠的时间来算,差不多半年时间发片,应该不算等待的时间太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有记忆点,而且也应该不会流失比赛时期的粉丝。专辑由sony的音乐总监薛忠铭全程制作,中国区的音乐总监陈美威担任配唱制作人,并且也邀请到诸如何厚华,易家扬,姚若龙,葛大为,胡如虹,梁锦兴等知名的填词人,作曲人方面也有新生代的卫斯理,马奕强,苏亦承,小王子,黄晟峰等等。从制作班底来看,Sony唱片看来也是花了大力气去打造,相当的重视。加上胡夏本身有着相当出色的音色条件,应该是在年末新人唱片里面值得期待的一件作品。
主打歌“爱夏”发表的时候,四方的反应其实很极端,有人大呼唱片公司不给力,主打歌的选择太过于平淡,没有攻击性和杀伤力,甚至没有记忆点。然而另一方却交口称赞,说很具代表性,而且朗朗上口,势必成为K房大热。个人认为听完整张唱片后,“爱夏”的确是其中比较另类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不是说作品本身旋律或是词意有什么另类之处,而是“爱夏”在风格上和音乐品行上与整张专辑其他曲目之间的不同。尽管前奏的吉他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林宥嘉的“说谎”,但后面的编曲其实是比较old school的,可以说是很传统的情歌模式,胡夏自身的声音在唱片里也修正了发音和共鸣位置,甚至基本没有使用任何的演唱技巧,“爱夏”与其说平淡,到不如说简单,连大导演黄中平的MV拍的也很清纯,似乎唱片公司有意传递出返璞归真的讯息,而且相较之下,很短的主歌,反复吟唱的副歌,的确有着网上盛传的“洗脑”功能,很容易让人记住旋律而留下印象。最重要的是作为主打歌,它似乎奠定了胡夏专辑的基调就是简单而又原始的音乐传递,这样也足以使他和同期其他追逐所谓潮流的音乐类型有所区分,加上是以胡夏父母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名字的由来作为卖点,更容易出挑。个人虽然并不认为“爱夏”是专辑中最出色的作品,但作为主打歌来引领专辑的理念,“爱夏”的功能还是适当的,到位的。
专辑的大部分曲目还是胡夏比较擅长的抒情慢板情歌。像“爱,都是对的”,作为专辑的第一首歌,而且也是第二主打,表现很是出色。词曲的搭配是非常的有企图心,胡夏声音里传递的,不仅年少情伤的哀婉,还有着都市情场游戏的无奈。胡夏在星光比赛时候的一些青涩解读的假借与模糊,这首歌里被一扫而空,听得到自我的诠释与宣泄。当一个歌手把所有汲取的感情经历变成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唱者和听者之间会有更加感同身受的交流与共鸣。还有“数到三不哭”,非常出色的情歌作品,尤其是歌词意境的层次与对爱情纯洁的描述,对于没有太对恋爱经验的胡夏来说,更有利于情感的开掘与抒发。还有个人比较偏爱的“沉淀”,应该是既“爱都是对的”之后比较有杀伤力的情歌作品,而其中无论是曲式还是情绪的铺陈的连贯与推进都相当的出彩,胡夏三次副歌高音的真假音转换,16音阶跨度的实力展现,极具催泪效果。
专辑中也加入了一些改良式的抒情摇滚的曲目。比如“幻听”,听到前奏,我竟然有了一些听见Pink Floyd的迷思,从编曲而言是想加入一些电子和迷幻摇滚(acid rock)的元素在里面,让曲式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从胡夏唱歌里力度里面也透露出这样的倾向。总体表现不错,编曲和声音词意的契合度很完整,而且旋律与曲式上具备一定的新鲜度,足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但由于胡夏的声音是比较清亮感觉,人也很年轻,还是比较情歌式的演绎,于是之于摇滚的狂野与沧桑感稍显不足,有一些咬字的轻重与技巧与传统摇滚乐的表现不很一致,所以会让人似乎有些不那么适应,抒情成分居多,摇滚成分偏少,也许是因为专辑整体风格的关系,在声音上不太会有太过于剧烈的变化。当然也可能鉴于个人听歌习惯的问题。而像“逆向”,其实听编曲还是比较抒情摇滚的感觉,声音的表现力比上一首其实要来的自然,各方面的衔接与搭配也更加紧密,其间有很多半音的转音有一定的难度,歌词的情境相对比较成熟,胡夏虽然年轻,但解读的倒也贴切,有着和年龄相符的情绪。而“等待完整”的编曲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之前比较主流的日系摇滚,尤其是动漫摇滚的编曲和表达方式(比如《犬夜叉》),这样的编曲方式出现由于在感觉上的契合,胡夏的发挥就更加游刃有余,传达出的力量和整首歌气氛的呈现会更加有冲击力。
专辑中还有一些比较清新,校园,青春的一点点小品式的情歌个人觉得对于胡夏来说不仅是适合的,而且可能在情绪和演唱上是更容易驾驭的,更贴合他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气质。像“弹弹琴恋恋爱”,很是轻松自在,透露出年轻的悸动,与胡夏年纪相符的口吻与情丝会显得特别的动人,因此胡夏的声音的律动会尤其的圆润。而“OH 爱”出自同样年轻的卫斯理以及王力宏的御用作词人崔惟楷,青春活泼的气氛更加充分,让我联想到了蔡旻佑的“Hey”,同样的青春,蔡旻佑的直白,胡夏的含蓄,都表达的很到位。歌词中采用了时下很流行的歌名串词的方式,使用了诸如“爱很简单”,“1+1”“终结孤单”“制造浪漫”“一只小雨伞”“月半弯”等名曲的歌名,既顺应了潮流,也凸显了的它的特别。而在这样比较轻快的曲风里,胡夏声音的弹性有了更为突出的展现。其实之前由于“爱夏”唱法的改变,会有些担心胡夏专辑中声音魅力的缺失,而就以上诸多的曲目来看,还是很好的发挥的胡夏声音的纯净与厚实的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专辑中唯一相对比较中快板的“拍拖”,在8,90年代复古funky曲风上,加入电音,house舞曲,pop rock以及一些broadway的元素,让整首歌呈现出非常酷炫的感觉,胡夏声音的可塑性,创造性和弹性可谓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副歌前Bridge部分的电音处理尤为出色,既不会让人觉得老牌而矫情,反而会耳朵为之一亮,也会对今后胡夏的表现有所期待。
总体而言,专辑的选曲和制作其实是具有相当水准的,并不像有一些所认为的太过平淡,或者编曲风格太过陈旧,十首歌可以说都在现今华语乐坛大部分作品的水准之上,而且专辑的曲目并不会像很多专辑那样除了主打歌之外,其他的作品水准平平。当然十首作品都具有一定水准就不免会让胡夏单曲的杀伤力稍显薄弱,都很动听似乎就没有一首具有绝对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让多数不熟悉的人产生最深刻的记忆点。听完全部的专辑,虽然可以说百听不腻,但却似乎找不出可以属于胡夏的代表作。不过第一张专辑也不必要求这么高,毕竟胡夏的声音是这个乐坛需要的,而且胡夏是如此年轻,今后的表现力不可预期,可以在专辑中听得出他相较星光时期的进步和企图心,加上第一张专辑的整体设计的限制,声音和意识的很多地方还有着很多空间可以开发,未来应该还有非常多的惊喜可以期待。
尽管我可以认同这是Sony唱片试水之作,但这并不是说用来试探胡夏的市场魅力,而是借用胡夏具有魅力的声音和适合的音乐作品来考察现今的音乐听众的听歌习惯。在生活节奏太过紧凑,行色匆匆的都市人群,面对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音乐市场,人们先进的追求能否还能如同一二十年前这般回归到声音和音乐的本质上。其实在华语音乐的黄金时代,大部分的人们所被吸引的还是源于歌手的本身魅力,比如邓丽君费玉清蔡琴,比如齐秦齐豫李宗盛,比如张学友林忆莲王菲等等等等,当然也由此因为歌手声音的特质和美丽衍生出非常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而今的音乐群体无疑是有些浮躁甚至有些浅薄的,无论你是怎样的天王天后,很少有能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甚至很多一线的歌手,在发片后专辑里很少有能历经一两年还在传唱的作品,没有记忆点很容易就被取代。胡夏声音的动人特质应该是备受肯定的,那么是不是会由此开始一个新的关注歌手魅力,关注音乐本身的时期呢?当然,因为胡夏一个人一张专辑的作品的力量想要改变现今这么多受众群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固有听歌习惯,应该是不大现实的,但从胡夏的专辑里,其实可以看出Sony唱片希望可以引领一个新的听歌趋势和创作音乐的方向。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个所谓“千年极寒”的冬天里,胡夏的唱片所带来的是一股不同以往的清流,在胡夏的专辑里听到了久违的温暖,那一种十几年前简简单单听歌的感动,那并不意味着胡夏的专辑做的很保守,很老派,只是那一种他声音里,他的情绪里那一种直接而淳朴的东西是非常动人的,可以勾起人心中埋藏很久的触动。当一颗心被这个忙碌的世界磨灭掉天真的时候,除了圆滑只剩聒噪。听见胡夏的声音,那一种原始的情怀又被重新唤醒了,其实听歌可以很简单,温暖也可以很简单。这一个冬天,回到最初,用简单拥抱久违的暖。
纵观2010年的华语乐坛,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甚景气,除了唱跳歌手和混搭风依旧盛行,选秀节目日渐没落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和亮点。而接近年底吴克群一张《爱我恨我》专辑的大卖似乎意味着,华语乐坛也可能要进入一个“颜控”+“野兽”的时代。一方面四处叫嚣着创作人不应该太过商业,要多一些传世的好歌精品;另一方面受到盗版和网络下载影响的唱片工业萎靡,而新时代的人本也因为瞬息万变的时代而变得聒噪,注重包装和光怪陆离的观感,被如同吸食毒品一般的快感所吸引,而很多能够动人的音乐被商业无情抛弃而湮灭也是不争的事实。滚石30周年的纪念演唱会的大获成功似乎也提醒了这个有一些畸形的唱片市场,当初8,90年的的黄金时期,人们本来怀抱最原始听歌的热情,那些对于声音,对于真实情感传递的向往是不是应该重新被唤醒呢?
岁末年初,一直都是唱片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一来圣诞新年的假期刺激消费,二来也到了金曲奖报名截止的时限,所以无论是大牌还是新人都会纷至沓来分一杯羹。在这个时候听到了星光6班的总冠军胡夏的专辑《胡 爱夏》。按照胡夏夺冠的时间来算,差不多半年时间发片,应该不算等待的时间太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有记忆点,而且也应该不会流失比赛时期的粉丝。专辑由sony的音乐总监薛忠铭全程制作,中国区的音乐总监陈美威担任配唱制作人,并且也邀请到诸如何厚华,易家扬,姚若龙,葛大为,胡如虹,梁锦兴等知名的填词人,作曲人方面也有新生代的卫斯理,马奕强,苏亦承,小王子,黄晟峰等等。从制作班底来看,Sony唱片看来也是花了大力气去打造,相当的重视。加上胡夏本身有着相当出色的音色条件,应该是在年末新人唱片里面值得期待的一件作品。
主打歌“爱夏”发表的时候,四方的反应其实很极端,有人大呼唱片公司不给力,主打歌的选择太过于平淡,没有攻击性和杀伤力,甚至没有记忆点。然而另一方却交口称赞,说很具代表性,而且朗朗上口,势必成为K房大热。个人认为听完整张唱片后,“爱夏”的确是其中比较另类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不是说作品本身旋律或是词意有什么另类之处,而是“爱夏”在风格上和音乐品行上与整张专辑其他曲目之间的不同。尽管前奏的吉他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林宥嘉的“说谎”,但后面的编曲其实是比较old school的,可以说是很传统的情歌模式,胡夏自身的声音在唱片里也修正了发音和共鸣位置,甚至基本没有使用任何的演唱技巧,“爱夏”与其说平淡,到不如说简单,连大导演黄中平的MV拍的也很清纯,似乎唱片公司有意传递出返璞归真的讯息,而且相较之下,很短的主歌,反复吟唱的副歌,的确有着网上盛传的“洗脑”功能,很容易让人记住旋律而留下印象。最重要的是作为主打歌,它似乎奠定了胡夏专辑的基调就是简单而又原始的音乐传递,这样也足以使他和同期其他追逐所谓潮流的音乐类型有所区分,加上是以胡夏父母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名字的由来作为卖点,更容易出挑。个人虽然并不认为“爱夏”是专辑中最出色的作品,但作为主打歌来引领专辑的理念,“爱夏”的功能还是适当的,到位的。
专辑的大部分曲目还是胡夏比较擅长的抒情慢板情歌。像“爱,都是对的”,作为专辑的第一首歌,而且也是第二主打,表现很是出色。词曲的搭配是非常的有企图心,胡夏声音里传递的,不仅年少情伤的哀婉,还有着都市情场游戏的无奈。胡夏在星光比赛时候的一些青涩解读的假借与模糊,这首歌里被一扫而空,听得到自我的诠释与宣泄。当一个歌手把所有汲取的感情经历变成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唱者和听者之间会有更加感同身受的交流与共鸣。还有“数到三不哭”,非常出色的情歌作品,尤其是歌词意境的层次与对爱情纯洁的描述,对于没有太对恋爱经验的胡夏来说,更有利于情感的开掘与抒发。还有个人比较偏爱的“沉淀”,应该是既“爱都是对的”之后比较有杀伤力的情歌作品,而其中无论是曲式还是情绪的铺陈的连贯与推进都相当的出彩,胡夏三次副歌高音的真假音转换,16音阶跨度的实力展现,极具催泪效果。
专辑中也加入了一些改良式的抒情摇滚的曲目。比如“幻听”,听到前奏,我竟然有了一些听见Pink Floyd的迷思,从编曲而言是想加入一些电子和迷幻摇滚(acid rock)的元素在里面,让曲式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从胡夏唱歌里力度里面也透露出这样的倾向。总体表现不错,编曲和声音词意的契合度很完整,而且旋律与曲式上具备一定的新鲜度,足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但由于胡夏的声音是比较清亮感觉,人也很年轻,还是比较情歌式的演绎,于是之于摇滚的狂野与沧桑感稍显不足,有一些咬字的轻重与技巧与传统摇滚乐的表现不很一致,所以会让人似乎有些不那么适应,抒情成分居多,摇滚成分偏少,也许是因为专辑整体风格的关系,在声音上不太会有太过于剧烈的变化。当然也可能鉴于个人听歌习惯的问题。而像“逆向”,其实听编曲还是比较抒情摇滚的感觉,声音的表现力比上一首其实要来的自然,各方面的衔接与搭配也更加紧密,其间有很多半音的转音有一定的难度,歌词的情境相对比较成熟,胡夏虽然年轻,但解读的倒也贴切,有着和年龄相符的情绪。而“等待完整”的编曲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之前比较主流的日系摇滚,尤其是动漫摇滚的编曲和表达方式(比如《犬夜叉》),这样的编曲方式出现由于在感觉上的契合,胡夏的发挥就更加游刃有余,传达出的力量和整首歌气氛的呈现会更加有冲击力。
专辑中还有一些比较清新,校园,青春的一点点小品式的情歌个人觉得对于胡夏来说不仅是适合的,而且可能在情绪和演唱上是更容易驾驭的,更贴合他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气质。像“弹弹琴恋恋爱”,很是轻松自在,透露出年轻的悸动,与胡夏年纪相符的口吻与情丝会显得特别的动人,因此胡夏的声音的律动会尤其的圆润。而“OH 爱”出自同样年轻的卫斯理以及王力宏的御用作词人崔惟楷,青春活泼的气氛更加充分,让我联想到了蔡旻佑的“Hey”,同样的青春,蔡旻佑的直白,胡夏的含蓄,都表达的很到位。歌词中采用了时下很流行的歌名串词的方式,使用了诸如“爱很简单”,“1+1”“终结孤单”“制造浪漫”“一只小雨伞”“月半弯”等名曲的歌名,既顺应了潮流,也凸显了的它的特别。而在这样比较轻快的曲风里,胡夏声音的弹性有了更为突出的展现。其实之前由于“爱夏”唱法的改变,会有些担心胡夏专辑中声音魅力的缺失,而就以上诸多的曲目来看,还是很好的发挥的胡夏声音的纯净与厚实的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专辑中唯一相对比较中快板的“拍拖”,在8,90年代复古funky曲风上,加入电音,house舞曲,pop rock以及一些broadway的元素,让整首歌呈现出非常酷炫的感觉,胡夏声音的可塑性,创造性和弹性可谓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副歌前Bridge部分的电音处理尤为出色,既不会让人觉得老牌而矫情,反而会耳朵为之一亮,也会对今后胡夏的表现有所期待。
总体而言,专辑的选曲和制作其实是具有相当水准的,并不像有一些所认为的太过平淡,或者编曲风格太过陈旧,十首歌可以说都在现今华语乐坛大部分作品的水准之上,而且专辑的曲目并不会像很多专辑那样除了主打歌之外,其他的作品水准平平。当然十首作品都具有一定水准就不免会让胡夏单曲的杀伤力稍显薄弱,都很动听似乎就没有一首具有绝对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让多数不熟悉的人产生最深刻的记忆点。听完全部的专辑,虽然可以说百听不腻,但却似乎找不出可以属于胡夏的代表作。不过第一张专辑也不必要求这么高,毕竟胡夏的声音是这个乐坛需要的,而且胡夏是如此年轻,今后的表现力不可预期,可以在专辑中听得出他相较星光时期的进步和企图心,加上第一张专辑的整体设计的限制,声音和意识的很多地方还有着很多空间可以开发,未来应该还有非常多的惊喜可以期待。
尽管我可以认同这是Sony唱片试水之作,但这并不是说用来试探胡夏的市场魅力,而是借用胡夏具有魅力的声音和适合的音乐作品来考察现今的音乐听众的听歌习惯。在生活节奏太过紧凑,行色匆匆的都市人群,面对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音乐市场,人们先进的追求能否还能如同一二十年前这般回归到声音和音乐的本质上。其实在华语音乐的黄金时代,大部分的人们所被吸引的还是源于歌手的本身魅力,比如邓丽君费玉清蔡琴,比如齐秦齐豫李宗盛,比如张学友林忆莲王菲等等等等,当然也由此因为歌手声音的特质和美丽衍生出非常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而今的音乐群体无疑是有些浮躁甚至有些浅薄的,无论你是怎样的天王天后,很少有能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甚至很多一线的歌手,在发片后专辑里很少有能历经一两年还在传唱的作品,没有记忆点很容易就被取代。胡夏声音的动人特质应该是备受肯定的,那么是不是会由此开始一个新的关注歌手魅力,关注音乐本身的时期呢?当然,因为胡夏一个人一张专辑的作品的力量想要改变现今这么多受众群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固有听歌习惯,应该是不大现实的,但从胡夏的专辑里,其实可以看出Sony唱片希望可以引领一个新的听歌趋势和创作音乐的方向。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个所谓“千年极寒”的冬天里,胡夏的唱片所带来的是一股不同以往的清流,在胡夏的专辑里听到了久违的温暖,那一种十几年前简简单单听歌的感动,那并不意味着胡夏的专辑做的很保守,很老派,只是那一种他声音里,他的情绪里那一种直接而淳朴的东西是非常动人的,可以勾起人心中埋藏很久的触动。当一颗心被这个忙碌的世界磨灭掉天真的时候,除了圆滑只剩聒噪。听见胡夏的声音,那一种原始的情怀又被重新唤醒了,其实听歌可以很简单,温暖也可以很简单。这一个冬天,回到最初,用简单拥抱久违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