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受想行识
很喜欢这张碟!在卓越买了正版的。打算放给我家小宝贝听。
第一次听这张碟时,只是听网上下的MP3。很震撼,尤其是听到琵琶行这首时,感觉何老师就像一个将军,在指挥千军万马,能把那么多乐器指挥的形成有节律的音乐,而且还是好听的音乐,真了不起。
“般若心经”是目前我听得次数最多的曲目了,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第一次听,真有天籁的感觉(天籁已经被很多人用过了,我的词汇太贫乏了,但确实天籁)反正是很好听很听的佛乐。不知道音乐里诵唱经文的是谁?应该也是心境很清静的人吧!还想知道何训田制作这张碟的背后故事哦,相信也很精彩吧!可惜碟片里没有介绍。
下面附一部分记者访问何老师的文:
RD作曲法
1986年,何训田的作品《天籁》首演,标志着RD作曲法实验成功。1990年,“美国国际新音乐作曲家比赛委员会”授予《天籁》1988-89年度唯一的“杰出音乐成就大奖”。
何训田用“三时说”阐述RD作曲法的缘起:他认为,音乐发生的第一个时期,即人类初期,有很多的自然音,这些音在大自然中就是普遍存在的。到了第二个时期,人类文明进步了,为了交流方便,就抽象出其中的几个音来,比如五音律、七音律,或十二音律。如果在钢琴上固定出十二个音,这样的乐器和曲子作出来,全世界都可以演奏,确实方便了音乐交流,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十二音律又会极大地限制了作曲。“全世界无数的作曲家,都用这十二个音,用任何排列组合方式,基本上穷尽了,所以它不可能产生新的方式。即使你非常悲痛,产生的还是这样的东西。”
因此何训田认为,一定将有第三个时期。在第三个时期,音乐的材料被无限扩展,又从十二个音变成无穷多的音,因为这些音,在自然中本来就是存在的。
而他这些年的创作和工作,就是“摸索RD作曲法的可能性”。想用简短的文字来解释清楚他的作曲理论是枉然的。只能这么说:这是一种新的结构音乐的原则。指挥家陈佐湟临上台对乐队说:这只有凭良心来演奏了。
《天籁》迄今一共只演出了三场,引起了国际音乐界的关注。去年,院长找到何训田,希望他在“布拉格之春”上演出。但因为条件限制,演奏难度太大,难以成行。何训田明白,RD作曲法在目前根本不可能推广。
野生的“学院派”
何训田的音乐之路,一直充满了野生的思维和野生的智慧。
小学毕业他想考四川音乐学院的附中,但文革开始了,梦想彻底破灭。后来这个愿望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才得以实现,可不久,他又对这来之不易的现实感到失望。他引述王尔德的名言:“人类有两大悲剧,一是理想没有实现,二是理想实现了。”
还在音乐学院二年级时,何训田已连续在全国唯一的音乐刊物上发表了两部作品,这也是破天荒的。他在德国获奖的作品《两个时辰》,有个院长听完后对旁人说:我们学校怎么培养出这样的学生?这话当然是贬义的。
直到现在,他仍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他鼓励学生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自己对学生来说是有害的,因为他所教他们的,跟社会或专业里的一切又是不吻合的。
教学和行政的工作,占据了他一半以上的时间与精力,也逼着他养成了一种随时进入创作状态的好习惯。前一分钟还在和人谈工作,转脸马上就可以作曲。不这样,他就没有时间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相熟的朋友见到他,总问:“怎么,你还没辞职呢?”
音乐为心灵插上插头
用音乐表达,在何训田来说并无障碍,用语言表达,却远没有那么流畅。他目光游移,语多停顿且语焉不详,但语言背面暗藏机锋,甚至冷幽默。
他说这几年太少社交,一年里像这样跟人坐下来聊天,绝对少于十次,语言功能似乎已逐步退化。年轻时候他是说笑话的好手,常常能把同学说得笑倒在桌子下,而他自己还能稳得住、抽烟。
他一边说,一边笑着点起一颗烟。
平时他并不抽烟,有事做的时候不抽,上课、做音乐的时候也不抽,“一说话就要抽烟,比如开会之类”。也许对他而言,坐下来与生人晤谈,性质与被迫参加行政会议相仿佛。
人物周刊:你小时候非常早熟?
何训田:很早熟,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东西,有作曲的想法更早。
小学入学考试,我没考上,因为很多题目的解答有个规范,但是我对那些套路完全不清楚。考试题目我觉得很简单,不可思议的简单,但是我想得很复杂,用很复杂的方式来回答。没考上,还是找人说情才进了小学。
人物周刊:何时发现自己有天赋?
何训田:我是天生论者。小时候没觉得自己是天才,后来就越来越觉得了(笑)。
人物周刊:你说过,你的耳朵和眼睛最灵敏,眼睛是你做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为什么是眼睛而非其他?
何训田:我常常说,鸡不是吃了鸡蛋才下鸡蛋,它是吃了其他的东西,最后下出来的是鸡蛋。我可以转化视觉的、包括其他的感觉为声音。我很少拍照,但我第一次拍的照片,就基本上作为《阿姐鼓》的封面。我拍第一个MTV就获奖了。我们系的画册里很多东西都由我设计。很多东西是相通的,音乐的东西,也可以输出为视觉。
人物周刊:许多创作者都有才华枯竭的瓶颈期,你有过这样的困惑吗?
何训田:没有,我的状态是越来越好,也可能是因为RD作曲法,它在材料和写作方式上完全打开了创作的空间,我惟一的问题是时间不够用。
人物周刊:为了写《阿姐鼓》,你是否在西藏生活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何训田:跟时间的长短没有关系,也许他去了,一下飞机,就悟出来了,然后就可以走了(笑)。
大多数时候,我并不喜欢旅游,因为现实世界往往不如我心里的世界美好。我也不喜欢出国,以前去了不少国家,似乎都不怎么坐得住。
人物周刊:你的音乐往往有一种宗教感,三年前还专门创作了《波罗蜜多》专辑,你信佛吗?
何训田:我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信佛。别人说我的音乐有两大主题:宗教的,或者自然的。我小时候就在教堂里,教堂钟声和唱诗班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然后就是小的时候,经常独自一个人走夜路,跟你今天走夜路不一样,我是在荒山野岭里走夜路。自然界的很多声音,在夜晚的山里被放大了,树木和风声,动物的叫声,植物互相摩擦的声音……如果天气不好,还有暴风雨和雷声,不用专门去听,它就自己到耳朵里来。
人物周刊:除了超越尘世的,有没有想过写一些更贴近、更入世的题材?
何训田:其实也算是很贴近了,宗教和自然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离人的内心就比较近。
人物周刊:你对神秘现象感兴趣?
何训田:对,我是一个每天都做梦的人,而且做梦时往往知道自己在做梦,甚至在梦中做算术。我会一种咒语,做到恐怖的梦,就反复念咒语把自己唤醒。
人物周刊:咒语是什么?
何训田 :(笑)这个我不能告诉你,那是我的咒语。
何训田,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主任,主要作品有《阿姐鼓》(1994年)、《波罗密多》(2002)等。他创作的《阿姐鼓》是国际唱片史上在全球发行的第一张中文唱片,自出版发行以来,获得国际和国内二十多个奖项。
第一次听这张碟时,只是听网上下的MP3。很震撼,尤其是听到琵琶行这首时,感觉何老师就像一个将军,在指挥千军万马,能把那么多乐器指挥的形成有节律的音乐,而且还是好听的音乐,真了不起。
“般若心经”是目前我听得次数最多的曲目了,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第一次听,真有天籁的感觉(天籁已经被很多人用过了,我的词汇太贫乏了,但确实天籁)反正是很好听很听的佛乐。不知道音乐里诵唱经文的是谁?应该也是心境很清静的人吧!还想知道何训田制作这张碟的背后故事哦,相信也很精彩吧!可惜碟片里没有介绍。
下面附一部分记者访问何老师的文:
RD作曲法
1986年,何训田的作品《天籁》首演,标志着RD作曲法实验成功。1990年,“美国国际新音乐作曲家比赛委员会”授予《天籁》1988-89年度唯一的“杰出音乐成就大奖”。
何训田用“三时说”阐述RD作曲法的缘起:他认为,音乐发生的第一个时期,即人类初期,有很多的自然音,这些音在大自然中就是普遍存在的。到了第二个时期,人类文明进步了,为了交流方便,就抽象出其中的几个音来,比如五音律、七音律,或十二音律。如果在钢琴上固定出十二个音,这样的乐器和曲子作出来,全世界都可以演奏,确实方便了音乐交流,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十二音律又会极大地限制了作曲。“全世界无数的作曲家,都用这十二个音,用任何排列组合方式,基本上穷尽了,所以它不可能产生新的方式。即使你非常悲痛,产生的还是这样的东西。”
因此何训田认为,一定将有第三个时期。在第三个时期,音乐的材料被无限扩展,又从十二个音变成无穷多的音,因为这些音,在自然中本来就是存在的。
而他这些年的创作和工作,就是“摸索RD作曲法的可能性”。想用简短的文字来解释清楚他的作曲理论是枉然的。只能这么说:这是一种新的结构音乐的原则。指挥家陈佐湟临上台对乐队说:这只有凭良心来演奏了。
《天籁》迄今一共只演出了三场,引起了国际音乐界的关注。去年,院长找到何训田,希望他在“布拉格之春”上演出。但因为条件限制,演奏难度太大,难以成行。何训田明白,RD作曲法在目前根本不可能推广。
野生的“学院派”
何训田的音乐之路,一直充满了野生的思维和野生的智慧。
小学毕业他想考四川音乐学院的附中,但文革开始了,梦想彻底破灭。后来这个愿望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才得以实现,可不久,他又对这来之不易的现实感到失望。他引述王尔德的名言:“人类有两大悲剧,一是理想没有实现,二是理想实现了。”
还在音乐学院二年级时,何训田已连续在全国唯一的音乐刊物上发表了两部作品,这也是破天荒的。他在德国获奖的作品《两个时辰》,有个院长听完后对旁人说:我们学校怎么培养出这样的学生?这话当然是贬义的。
直到现在,他仍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他鼓励学生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自己对学生来说是有害的,因为他所教他们的,跟社会或专业里的一切又是不吻合的。
教学和行政的工作,占据了他一半以上的时间与精力,也逼着他养成了一种随时进入创作状态的好习惯。前一分钟还在和人谈工作,转脸马上就可以作曲。不这样,他就没有时间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相熟的朋友见到他,总问:“怎么,你还没辞职呢?”
音乐为心灵插上插头
用音乐表达,在何训田来说并无障碍,用语言表达,却远没有那么流畅。他目光游移,语多停顿且语焉不详,但语言背面暗藏机锋,甚至冷幽默。
他说这几年太少社交,一年里像这样跟人坐下来聊天,绝对少于十次,语言功能似乎已逐步退化。年轻时候他是说笑话的好手,常常能把同学说得笑倒在桌子下,而他自己还能稳得住、抽烟。
他一边说,一边笑着点起一颗烟。
平时他并不抽烟,有事做的时候不抽,上课、做音乐的时候也不抽,“一说话就要抽烟,比如开会之类”。也许对他而言,坐下来与生人晤谈,性质与被迫参加行政会议相仿佛。
人物周刊:你小时候非常早熟?
何训田:很早熟,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东西,有作曲的想法更早。
小学入学考试,我没考上,因为很多题目的解答有个规范,但是我对那些套路完全不清楚。考试题目我觉得很简单,不可思议的简单,但是我想得很复杂,用很复杂的方式来回答。没考上,还是找人说情才进了小学。
人物周刊:何时发现自己有天赋?
何训田:我是天生论者。小时候没觉得自己是天才,后来就越来越觉得了(笑)。
人物周刊:你说过,你的耳朵和眼睛最灵敏,眼睛是你做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为什么是眼睛而非其他?
何训田:我常常说,鸡不是吃了鸡蛋才下鸡蛋,它是吃了其他的东西,最后下出来的是鸡蛋。我可以转化视觉的、包括其他的感觉为声音。我很少拍照,但我第一次拍的照片,就基本上作为《阿姐鼓》的封面。我拍第一个MTV就获奖了。我们系的画册里很多东西都由我设计。很多东西是相通的,音乐的东西,也可以输出为视觉。
人物周刊:许多创作者都有才华枯竭的瓶颈期,你有过这样的困惑吗?
何训田:没有,我的状态是越来越好,也可能是因为RD作曲法,它在材料和写作方式上完全打开了创作的空间,我惟一的问题是时间不够用。
人物周刊:为了写《阿姐鼓》,你是否在西藏生活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何训田:跟时间的长短没有关系,也许他去了,一下飞机,就悟出来了,然后就可以走了(笑)。
大多数时候,我并不喜欢旅游,因为现实世界往往不如我心里的世界美好。我也不喜欢出国,以前去了不少国家,似乎都不怎么坐得住。
人物周刊:你的音乐往往有一种宗教感,三年前还专门创作了《波罗蜜多》专辑,你信佛吗?
何训田:我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信佛。别人说我的音乐有两大主题:宗教的,或者自然的。我小时候就在教堂里,教堂钟声和唱诗班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然后就是小的时候,经常独自一个人走夜路,跟你今天走夜路不一样,我是在荒山野岭里走夜路。自然界的很多声音,在夜晚的山里被放大了,树木和风声,动物的叫声,植物互相摩擦的声音……如果天气不好,还有暴风雨和雷声,不用专门去听,它就自己到耳朵里来。
人物周刊:除了超越尘世的,有没有想过写一些更贴近、更入世的题材?
何训田:其实也算是很贴近了,宗教和自然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离人的内心就比较近。
人物周刊:你对神秘现象感兴趣?
何训田:对,我是一个每天都做梦的人,而且做梦时往往知道自己在做梦,甚至在梦中做算术。我会一种咒语,做到恐怖的梦,就反复念咒语把自己唤醒。
人物周刊:咒语是什么?
何训田 :(笑)这个我不能告诉你,那是我的咒语。
何训田,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主任,主要作品有《阿姐鼓》(1994年)、《波罗密多》(2002)等。他创作的《阿姐鼓》是国际唱片史上在全球发行的第一张中文唱片,自出版发行以来,获得国际和国内二十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