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入梦的呼吸
沉默入梦的呼吸
文/张亡民
草雉素子少校所在的九课对新员进行追踪项目的测验,少校自己却进入一个迷宫程序……草雉来到了一个叫“牢记物店”的地方,这里专门为客人寄放外部记忆。这次经历意外触发了她的回忆……
“这些东西,在外人看来毫无价值,但每一件都充满了主人的回忆……有时它们产生的残留思念甚至会让人感到窒息。”
(取自tv版《攻克机动队》)
什么是你记忆中最值得寄存的?空中稍纵的烟花?红茶杯旁的纸鹤?收音机里的卡朋特?还是一个叫Boards Of Canada的组合?
自从他们的《Music has the Right to Children》问世以来不但成就了90年代最重要的电音唱片之一,而且成就了不少人最关键的听觉体验。那里的节拍在窝心与疏离间跳动,同时向童真与世故告别……它带来的是不可言状的感动,有时具体到像是看动画片就幸福的童年,有时抽象的使我发傻。
对这样的音乐而言,每增加一份动容,就又多出一丝悲哀。
四年前,Boc推出的第二张专辑《Geogaddi》便是如此令人矛盾。没人知道Sandison和Eoin这俩个苏格兰佬,在乡下的Hexagon Sun工作室如何捣鼓音乐,对于我辈而言,类似的声音只残存于梦中——由身体内焦虑和身体外绝望生产的虚弱的梦,那些回光返照的美,一睁眼就会被我们遗忘。寻回失去的美,不仅是每个断片,更成为音乐的借口与据点。
Boc式音乐走出了戏剧化动静复归生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在涓涓溪流中,亦即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到一切。时间在走出戏剧时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未来,不是在过去之上重构,是把时间理解为一个未来维度——如果记忆意味着现在时,那么现在就是未来。这种美感在它逃脱现实和潜在、现在和过去的永远参照的同时被创造出来。
多年来我们一直感受着数据线里流淌的情感与生命……至于线那端的极乐世界早已不是秘密。当循规蹈矩成为生命的本能时,首先要摧毁的便是身体,它成为人们最渴望摆脱的目标。
去年Boc的《Campfire Headphase》便是许多人决定化为无形的催化剂。这张“吉他音乐”唱片,宛如泛黄的破旧相册;像“孔雀尾”这类曲子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更多的思维,而是思维的“无力”。确切地讲,这个存在的困难,这种思维内部的无力比梦本身更加重要。
无力,出现在穷尽的辞令、谑笑背后,在机械的工作以外,在逃不出的“工作——休闲”的无间模式中。据说有一种鲨鱼在子宫内就开始互相吞噬,因此无力又是包容的无限,对失败感的解毒。在我的泛黄记忆里,总有一个主人公,永存于网络中,永别于城市的蛛网宫堡,将无力作为最后的抗争……
几个月前,Boc又发行了EP唱片《Trans Canada Highway》。众所周知,取Boc这个名字是缘自二人对一部加拿大纪录片配乐的喜爱,那今日的“加国高速”则是另一种自我确认了。首先从曲目名看,“Left Side Drive”、“skyliner”、“Under the coke sign”等是对高速路的描摹再现;更为重要的则是其音乐对高速路最传神的捕捉。速度感的中心地位被密闭空间的位置感所取代;任何有过长时间高速路体验的人都会从音乐中感受到,那种时间的停滞感、车内相望无言的微妙、车窗上爬升的水纹,以及呈离散状的灵魂。
坦白地讲,对于已出过三张专辑的Boc而言,我已没有期待了,但《Trans……》中温糜阴霾的滋长、衰败恍惚的消退依旧满是“人肉的味儿”。多年前谁曾料到,关于人的最多明证,居然要在这种电子之声中找到。
九课的机动战车“塔奇克马”产生了自主意识,在自醒后的巡行中找到了一个“电子脑”……九课队员在对“电子脑”检查后发现,很多人的意识都在潜入其中后没有返回。其实这是个不知名导演穷尽身心创造的梦想剧场,不是用意识陷阱或黑客程序,只是用才华,就可以让无数人折腰,甘心不复还。
(取自tv版《攻克机动队》)
草雉这样问到,“你上回看电影哭是什么时候?”
我们会不会也自问,是什么让我们泪下?又是什么让我们温暖的窒息?
文/张亡民
草雉素子少校所在的九课对新员进行追踪项目的测验,少校自己却进入一个迷宫程序……草雉来到了一个叫“牢记物店”的地方,这里专门为客人寄放外部记忆。这次经历意外触发了她的回忆……
“这些东西,在外人看来毫无价值,但每一件都充满了主人的回忆……有时它们产生的残留思念甚至会让人感到窒息。”
(取自tv版《攻克机动队》)
什么是你记忆中最值得寄存的?空中稍纵的烟花?红茶杯旁的纸鹤?收音机里的卡朋特?还是一个叫Boards Of Canada的组合?
自从他们的《Music has the Right to Children》问世以来不但成就了90年代最重要的电音唱片之一,而且成就了不少人最关键的听觉体验。那里的节拍在窝心与疏离间跳动,同时向童真与世故告别……它带来的是不可言状的感动,有时具体到像是看动画片就幸福的童年,有时抽象的使我发傻。
对这样的音乐而言,每增加一份动容,就又多出一丝悲哀。
四年前,Boc推出的第二张专辑《Geogaddi》便是如此令人矛盾。没人知道Sandison和Eoin这俩个苏格兰佬,在乡下的Hexagon Sun工作室如何捣鼓音乐,对于我辈而言,类似的声音只残存于梦中——由身体内焦虑和身体外绝望生产的虚弱的梦,那些回光返照的美,一睁眼就会被我们遗忘。寻回失去的美,不仅是每个断片,更成为音乐的借口与据点。
Boc式音乐走出了戏剧化动静复归生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在涓涓溪流中,亦即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到一切。时间在走出戏剧时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未来,不是在过去之上重构,是把时间理解为一个未来维度——如果记忆意味着现在时,那么现在就是未来。这种美感在它逃脱现实和潜在、现在和过去的永远参照的同时被创造出来。
多年来我们一直感受着数据线里流淌的情感与生命……至于线那端的极乐世界早已不是秘密。当循规蹈矩成为生命的本能时,首先要摧毁的便是身体,它成为人们最渴望摆脱的目标。
去年Boc的《Campfire Headphase》便是许多人决定化为无形的催化剂。这张“吉他音乐”唱片,宛如泛黄的破旧相册;像“孔雀尾”这类曲子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更多的思维,而是思维的“无力”。确切地讲,这个存在的困难,这种思维内部的无力比梦本身更加重要。
无力,出现在穷尽的辞令、谑笑背后,在机械的工作以外,在逃不出的“工作——休闲”的无间模式中。据说有一种鲨鱼在子宫内就开始互相吞噬,因此无力又是包容的无限,对失败感的解毒。在我的泛黄记忆里,总有一个主人公,永存于网络中,永别于城市的蛛网宫堡,将无力作为最后的抗争……
几个月前,Boc又发行了EP唱片《Trans Canada Highway》。众所周知,取Boc这个名字是缘自二人对一部加拿大纪录片配乐的喜爱,那今日的“加国高速”则是另一种自我确认了。首先从曲目名看,“Left Side Drive”、“skyliner”、“Under the coke sign”等是对高速路的描摹再现;更为重要的则是其音乐对高速路最传神的捕捉。速度感的中心地位被密闭空间的位置感所取代;任何有过长时间高速路体验的人都会从音乐中感受到,那种时间的停滞感、车内相望无言的微妙、车窗上爬升的水纹,以及呈离散状的灵魂。
坦白地讲,对于已出过三张专辑的Boc而言,我已没有期待了,但《Trans……》中温糜阴霾的滋长、衰败恍惚的消退依旧满是“人肉的味儿”。多年前谁曾料到,关于人的最多明证,居然要在这种电子之声中找到。
九课的机动战车“塔奇克马”产生了自主意识,在自醒后的巡行中找到了一个“电子脑”……九课队员在对“电子脑”检查后发现,很多人的意识都在潜入其中后没有返回。其实这是个不知名导演穷尽身心创造的梦想剧场,不是用意识陷阱或黑客程序,只是用才华,就可以让无数人折腰,甘心不复还。
(取自tv版《攻克机动队》)
草雉这样问到,“你上回看电影哭是什么时候?”
我们会不会也自问,是什么让我们泪下?又是什么让我们温暖的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