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制服的海洋与大地
闭目“塞”听•塞林格格听音乐札记之十五:
穿制服的海洋与大地
塞林格格
在“有观点的聆听”中,有陈建年的专辑《海洋》和《大地》,听起来的感觉是比较的自然和原生态。陈建年词曲唱做俱佳,吉他弹得鬼斧神工,曲调优美质朴。优美而又质朴,这是一种大雅,亦是一种大俗,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不加雕琢,不刻意为之的。
这也许是天赋吧。
他的嗓音清亮,却带着些土,是一种大巧若拙的朴拙。有点像独孤求败剑道的第二重境界“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是的,听上去有些重,有些充实朴拙的重,重到极致,便有些清亮,有些感动,有些自然,有些原生态。是那种不受污染的清亮,尽管微微带些烟卷味。
陈建年的音乐属于内心,属于天赋。
他大概在台湾比较出名,得过台湾金曲奖最佳男歌手奖和最佳专辑制作人奖。但他也许在台湾也不太出名,因为他的音乐风格有一些“小众”。他在领奖的时候自己说:“对不起,我让王力宏、陶哲(吉吉)、张学友的歌迷们失望了。”
塞林格格想说的是:陈建年是一个警察。
在《大地》这张专辑中,陈建年甚至以他的警车作为画面背景。画面上,他没有穿警服,一身短打,穿着拖鞋短裤,只一件迷彩背心看得出来些警察的感觉。他看起来很阳光,很平凡,像一个好警察,不像一个概念化的歌手。他说:“记得在警察学校毕业的前夕,就开始幻想将来日子可能如电影剧情里的警探一样上班,一出门得飞跃,前滚翻,掏枪射击……”
可是,听他的音乐时,你听得出来这是一个有着非凡潜质的好歌手,根本想不到这个人会是一个穿着制服的警察。看到他时,也根本想不到他会是一个歌手。
这里面有着怎样的矛盾呀!
艺术与体制又是如何调适的?
塞林格格知道这很难,艺术与警察之间是有一些“悖”的。陈建年是如何游刃于其中,转化于其中的?我知道,这其中并不那么游刃有余,那么如他的歌声般优美超脱。
他的歌声中,听不到一丝矛盾,一丝埋怨和牢骚。
建年说:“从小就喜欢绘画和音乐,曾梦想未来能够成为一位走遍世界各地的艺术工作者,但在成长过程中,或许受到现实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也为了考量能解决家庭的困境,而不再执着于梦想,至高职毕业后,即选择与艺术完全不相干的工作——警察。”
很少有谁可以一生下来就从事他喜爱的工作。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工作,做成事业的人,是很少一部分。很多人都是“业余爱好”,很多人想将业余做成专业,很多人在其中苦恼,在苦恼中浪费了自己的才华,泯然一生。
从这一点来讲,建年是幸福的,他毕竟收获了成功。这其中,有多少的艰辛,塞林格格可以想象出来。
艺术并不是养尊处优、不劳而获,如果,总是抱怨环境的话,总是因噎废食的话,那艺术一定是病态的、没有生命力的、不会有受众的。真正的艺术家要有一根强大的神经,他才会去发现美和生活,不然,连他的疯狂与绝决都是无足轻重的。
这一点,塞林格格喜欢的总是那些有力量的艺术家,他们的力量是百折不挠,而不是无病呻吟,牢骚满腹。我们当然有牢骚和愤怒的理由,但那牢骚不应该是无病呻吟,那愤青应该是有力量的,有担当的。
不知道建年现在还是不是警察,至少在听这两张专辑、至少在他得了金曲奖后他还是一个警察。
看来,得到认可的音乐也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状态。因为,他的音乐是小众的,而不是媚俗的。他也许曾抱怨过自己音乐的不流行,但他一定也很享受自己的不流行。
建年今年四十岁了。
听到CD中的他时,他是一个警察,一个爱在海岛钧鱼的警察、一个爱画漫画、唱原创歌典的警察。
来听一首《海洋》吧。随便选一首,举个例。
“选择在晴空万里的这一天
我背着钧竿独自走到了东海岸
徜徉在海边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忘却所有的烦忧心情放得好轻松
云儿在天上飘、鸟儿在空中飞、鱼儿在水里游
依偎在碧海蓝天
悠闲自在的我
好满足此刻的拥有”
……
2007-12-19
更多请至塞林格格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10563/
穿制服的海洋与大地
塞林格格
在“有观点的聆听”中,有陈建年的专辑《海洋》和《大地》,听起来的感觉是比较的自然和原生态。陈建年词曲唱做俱佳,吉他弹得鬼斧神工,曲调优美质朴。优美而又质朴,这是一种大雅,亦是一种大俗,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不加雕琢,不刻意为之的。
这也许是天赋吧。
他的嗓音清亮,却带着些土,是一种大巧若拙的朴拙。有点像独孤求败剑道的第二重境界“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是的,听上去有些重,有些充实朴拙的重,重到极致,便有些清亮,有些感动,有些自然,有些原生态。是那种不受污染的清亮,尽管微微带些烟卷味。
陈建年的音乐属于内心,属于天赋。
他大概在台湾比较出名,得过台湾金曲奖最佳男歌手奖和最佳专辑制作人奖。但他也许在台湾也不太出名,因为他的音乐风格有一些“小众”。他在领奖的时候自己说:“对不起,我让王力宏、陶哲(吉吉)、张学友的歌迷们失望了。”
塞林格格想说的是:陈建年是一个警察。
在《大地》这张专辑中,陈建年甚至以他的警车作为画面背景。画面上,他没有穿警服,一身短打,穿着拖鞋短裤,只一件迷彩背心看得出来些警察的感觉。他看起来很阳光,很平凡,像一个好警察,不像一个概念化的歌手。他说:“记得在警察学校毕业的前夕,就开始幻想将来日子可能如电影剧情里的警探一样上班,一出门得飞跃,前滚翻,掏枪射击……”
可是,听他的音乐时,你听得出来这是一个有着非凡潜质的好歌手,根本想不到这个人会是一个穿着制服的警察。看到他时,也根本想不到他会是一个歌手。
这里面有着怎样的矛盾呀!
艺术与体制又是如何调适的?
塞林格格知道这很难,艺术与警察之间是有一些“悖”的。陈建年是如何游刃于其中,转化于其中的?我知道,这其中并不那么游刃有余,那么如他的歌声般优美超脱。
他的歌声中,听不到一丝矛盾,一丝埋怨和牢骚。
建年说:“从小就喜欢绘画和音乐,曾梦想未来能够成为一位走遍世界各地的艺术工作者,但在成长过程中,或许受到现实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也为了考量能解决家庭的困境,而不再执着于梦想,至高职毕业后,即选择与艺术完全不相干的工作——警察。”
很少有谁可以一生下来就从事他喜爱的工作。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工作,做成事业的人,是很少一部分。很多人都是“业余爱好”,很多人想将业余做成专业,很多人在其中苦恼,在苦恼中浪费了自己的才华,泯然一生。
从这一点来讲,建年是幸福的,他毕竟收获了成功。这其中,有多少的艰辛,塞林格格可以想象出来。
艺术并不是养尊处优、不劳而获,如果,总是抱怨环境的话,总是因噎废食的话,那艺术一定是病态的、没有生命力的、不会有受众的。真正的艺术家要有一根强大的神经,他才会去发现美和生活,不然,连他的疯狂与绝决都是无足轻重的。
这一点,塞林格格喜欢的总是那些有力量的艺术家,他们的力量是百折不挠,而不是无病呻吟,牢骚满腹。我们当然有牢骚和愤怒的理由,但那牢骚不应该是无病呻吟,那愤青应该是有力量的,有担当的。
不知道建年现在还是不是警察,至少在听这两张专辑、至少在他得了金曲奖后他还是一个警察。
看来,得到认可的音乐也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状态。因为,他的音乐是小众的,而不是媚俗的。他也许曾抱怨过自己音乐的不流行,但他一定也很享受自己的不流行。
建年今年四十岁了。
听到CD中的他时,他是一个警察,一个爱在海岛钧鱼的警察、一个爱画漫画、唱原创歌典的警察。
来听一首《海洋》吧。随便选一首,举个例。
“选择在晴空万里的这一天
我背着钧竿独自走到了东海岸
徜徉在海边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忘却所有的烦忧心情放得好轻松
云儿在天上飘、鸟儿在空中飞、鱼儿在水里游
依偎在碧海蓝天
悠闲自在的我
好满足此刻的拥有”
……
2007-12-19
更多请至塞林格格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1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