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香港歌坛一哥地位的专辑
与许冠杰将广东白话这种当时流行乐坛的下里巴语种带进市场的创举有所不同的是,谭校长不仅充分的享受了前人的栽树成果,并将这种下里巴最终改造成“阳春白雪”,这一切通过1979年的首张个人专辑《反斗星》到1984年《雾之恋》,也算是基本大功告成,虽然粤语的俚语还间或可见,但主体框架已经换成了更适合主流传唱,并可以在当时东南亚更多地区扩展。而也正是校长的身体力行,为今后香港主流乐坛曲风奠定了一种基本的成形框架,简而言之,这种曲风要比许冠杰草创的粤语歌更多一点优雅、一点浪漫、一点时尚、一点理想,更能很好地与歌手的偶像气质所匹配,因此也更能适应新一轮的市场需求形势。
情爱在这一刻成为了主题,而它的根源归根结底正是当时香港在经济方面蒸蒸日上的繁荣,在优越的生活面前,大都数的愤怒和抱怨反而显得那么不真实,于是,甚至连当时被称为摇滚乐队的“温拿”组合的音乐也显得那么青春焕发和洋洋得意。而此时人们最需要的享受生活的细节,在最敏感和最纤细的那一点上,尽情享受到滚滚红尘中的五味点滴,爱情成了最好的释放口,而日后成为香港乐坛永恒标志的谭咏麟,当时凭借着情歌这一杀手锏站稳了市场,也在市场的反馈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雅而不涩、怨而不哀、浓而不醉、甜而不腻、痴而不狂的独特风格,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行的被称为谭氏“爱情三部曲”的《雾之恋》、《爱的根源》和《爱情陷阱》正是集这种风格之大成的专辑作品。
爱!爱!爱!对爱情追根溯源的《爱的根源》专辑做为“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黄金篇,自然少不了对爱的煊染和扩展。可以说正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些香港词人的集体努力,造就了香港歌坛的一个永恒的盛世,如果要用比重来说明成就,那么那个时期香港词人的功劳显然要达到60%以上,这样的比例,显然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流行乐坛都很少有过的。而从另一程度上来讲,这样的高峰也注定了十几年后香港乐坛在华语流行音乐圈里的没落,首先是作曲人资源的天生篑乏让本应是音乐做为主导的乐坛变得后继无力,同时由于作词人过多的把主题集中在某几个焦点上,也让后一辈的词人在本就视界相当局促的题材中,再也挖掘不出什么有意思的新意。
不过,在《爱的根源》推出时,林敏聪、郑国江、林振强、向雪怀等词人的细腻文笔还是让人觉得颇有新意和美感的。故事的主角通常是衣食无忧的公子哥儿,弱化甚至掩盖了具体的职业、年龄、健康、理想等等现实情结,而把爱情这个主题引向更为纯粹的纯二人世界里,并在这个基础上虚构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爱情内容以及心理活动,由此将都市人闲情逸致的一面无限的放大,并最终放大出一种细腻又敏感的情感思维。而这也正是目前仍在延袭使用的香港情歌路线。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词作与曲作的吻合,抛掉对当时香港乐坛原创力量篑乏的批评,至少在选曲的眼光以及模仿外来曲风的能力上,香港唱片制作人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像这张专辑里,重新填词的作品数目就过了专辑歌曲总数的一半有余,其中既拥有南佳孝、玉置浩二这些当时日本乐坛的当红唱作人的名曲,甚至是彼时还不为人们熟知的韩国作曲人李镐俊的作品也被选进了专辑,而正是这首由林敏聪重新填词的《爱在深秋》,日后成了校长的招牌经典,从这一点上以阿Q的语法讲,那就是选曲重新改编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其过程往往包含了——品味、眼光以及对市场浒趋势的预判能力……
谭咏麟的声线其实并不拥有那种一鸣惊人的艳丽,不过在《爱的根源》这张专辑发行时,却是他与八零一代港乐曲风最佳的默契期,《夏日寒风》里的怨而不哀、《酒红色的心》里的浓而不醉、《我爱雀斑》里的甜而不腻、《谁可改变》里的痴而不狂,以及《爱在深秋》和《爱的根源》里的雅而不涩,不仅把以许冠杰为代表的嬉皮情歌和以叶丽仪、徐小凤等女伶式的风尘情歌带到了雅俗共赏的新层次,同时也因为谭咏麟在处理情歌时的多样性情感运用,而奠定了他在香港流行乐坛日后的至尊地位。
所以说,《爱的根源》代表的不仅仅是谭校长的情歌根源,更是香港乐坛黄金十年的根源。
情爱在这一刻成为了主题,而它的根源归根结底正是当时香港在经济方面蒸蒸日上的繁荣,在优越的生活面前,大都数的愤怒和抱怨反而显得那么不真实,于是,甚至连当时被称为摇滚乐队的“温拿”组合的音乐也显得那么青春焕发和洋洋得意。而此时人们最需要的享受生活的细节,在最敏感和最纤细的那一点上,尽情享受到滚滚红尘中的五味点滴,爱情成了最好的释放口,而日后成为香港乐坛永恒标志的谭咏麟,当时凭借着情歌这一杀手锏站稳了市场,也在市场的反馈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雅而不涩、怨而不哀、浓而不醉、甜而不腻、痴而不狂的独特风格,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行的被称为谭氏“爱情三部曲”的《雾之恋》、《爱的根源》和《爱情陷阱》正是集这种风格之大成的专辑作品。
爱!爱!爱!对爱情追根溯源的《爱的根源》专辑做为“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黄金篇,自然少不了对爱的煊染和扩展。可以说正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些香港词人的集体努力,造就了香港歌坛的一个永恒的盛世,如果要用比重来说明成就,那么那个时期香港词人的功劳显然要达到60%以上,这样的比例,显然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流行乐坛都很少有过的。而从另一程度上来讲,这样的高峰也注定了十几年后香港乐坛在华语流行音乐圈里的没落,首先是作曲人资源的天生篑乏让本应是音乐做为主导的乐坛变得后继无力,同时由于作词人过多的把主题集中在某几个焦点上,也让后一辈的词人在本就视界相当局促的题材中,再也挖掘不出什么有意思的新意。
不过,在《爱的根源》推出时,林敏聪、郑国江、林振强、向雪怀等词人的细腻文笔还是让人觉得颇有新意和美感的。故事的主角通常是衣食无忧的公子哥儿,弱化甚至掩盖了具体的职业、年龄、健康、理想等等现实情结,而把爱情这个主题引向更为纯粹的纯二人世界里,并在这个基础上虚构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爱情内容以及心理活动,由此将都市人闲情逸致的一面无限的放大,并最终放大出一种细腻又敏感的情感思维。而这也正是目前仍在延袭使用的香港情歌路线。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词作与曲作的吻合,抛掉对当时香港乐坛原创力量篑乏的批评,至少在选曲的眼光以及模仿外来曲风的能力上,香港唱片制作人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像这张专辑里,重新填词的作品数目就过了专辑歌曲总数的一半有余,其中既拥有南佳孝、玉置浩二这些当时日本乐坛的当红唱作人的名曲,甚至是彼时还不为人们熟知的韩国作曲人李镐俊的作品也被选进了专辑,而正是这首由林敏聪重新填词的《爱在深秋》,日后成了校长的招牌经典,从这一点上以阿Q的语法讲,那就是选曲重新改编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其过程往往包含了——品味、眼光以及对市场浒趋势的预判能力……
谭咏麟的声线其实并不拥有那种一鸣惊人的艳丽,不过在《爱的根源》这张专辑发行时,却是他与八零一代港乐曲风最佳的默契期,《夏日寒风》里的怨而不哀、《酒红色的心》里的浓而不醉、《我爱雀斑》里的甜而不腻、《谁可改变》里的痴而不狂,以及《爱在深秋》和《爱的根源》里的雅而不涩,不仅把以许冠杰为代表的嬉皮情歌和以叶丽仪、徐小凤等女伶式的风尘情歌带到了雅俗共赏的新层次,同时也因为谭咏麟在处理情歌时的多样性情感运用,而奠定了他在香港流行乐坛日后的至尊地位。
所以说,《爱的根源》代表的不仅仅是谭校长的情歌根源,更是香港乐坛黄金十年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