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摇滚的古典

古典是科幻,巴赫一定是片璀璨的星空。不知道是时代原因还是别的什么,巴赫喜欢装正经。就算他心里波涛汹涌,也还是把音符安排得有条不紊整整齐齐,谁知道那里面隐藏着什么大秘密?往往尝试解读,却走向了另一个谜。巴赫的过分冷静总让我觉得他有做杀手的潜质。
余华曾说:“我要生个儿子,让他用摇滚的姿态听巴赫。”你知道,其道理就像要用幽默的态度面对看似枯燥的科学。从形式到本质,总是有长长的路。这路上的风景就是我们的乐趣所在。
我们需要认知平衡。在我们快要被后现代主义解构得支离破碎时,浮躁的时代呼唤古典精神的回归。作为21世纪的人,经历了几次科技革命,这群搞音乐的尝试从表现形式上再造巴赫。这张专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惊艳”。他们加入现代元素,赋予巴赫作品更多外显的激情。他们用新乐器使风格多样化,用新技巧让音乐拥有强烈的力度。我们讶异地发现,吟唱G弦咏叹调同样动人,用小号的诙谐代替管风琴的严肃,用儿歌调子哼几世纪前的经典也很可行……
摇滚进入古典,就有了《摇摆巴赫》;古典进入摇滚,就有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当一切形式找到了共同语言,人类甚至可以有建立宇宙大一统模型的野心。
创造披着摇滚皮的古典是一次积极的冒险,它用一种更易接受的方式告诉你:“古典其实很美”
我觉得古典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歌词的音乐。甚至大多数名字也没有,一并以编号取代。
因为没有先定概念和符号系统的限制,古典是一个广阔的宇宙。意义的重复会令人厌倦,而classic music永远新鲜——它永远不告诉你它要讲什么。它只向你提供一个背景铺垫,一种情绪和气氛,一个强有力的力场,——你自己是故事的主体,没有人可以取代。古典向你呈现一个开放的空间,你有恣意想象的自由。把古典音乐拟人化,这种音乐像个不远不近有点酷的朋友。把古典音乐文学化,它是自我陶醉的叙事体,不试图向你灌输道理——并且,更精确地描述,古典是科幻,包罗万象让你做梦,把你的梦带到很高远的地方。
人是喜欢归类的动物,这是进化的结果。作为认知图式,类别化使我们快速掌握外部信息,但简单的概括也容易带来一叶障目的偏见。关于古典,人们总是爱贴上各种各样奇怪的标签。比如我一个朋友说,听古典的除了僧侣就是军人。又比如在一些小说里,听古典的男主角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理科,严谨,清高,生活自律,有轻微洁癖之类。总之,古典似乎一直和严肃的宗教信仰,病态的离世倾向,对自我的过分沉溺以及对人情的疏离分不开。
郝舫在《伤花怒放》中就指出,古典作为高雅音乐,本质上是需要理解指向升华的;摇滚则来源民间,是一种日常经验的直接呈现与表达。这个表达比较中性也合情合理,但不能由此划清界限,判定古典就是小众的,摇滚则是大众的。
摇滚和古典的对立必须被取消。所谓精英化,装逼,自恋,无情都是人们主观强加的刻板印象。这种以讹传讹的谣言有时很可怕,它让我们未曾尝试就避而远之。古典音乐是我最开始接触的乐种,长大一些才开始听摇滚。有些摇滚小朋友还听不懂,所谓要有故事的时候才有体会,但古典胎教时就能应用,装逼这种说法还不如以回归取代之。小学时有篇课文叫《月光曲》,说的是贝多芬为一个盲姑娘弹琴的故事,想想这个,又怎能说古典音乐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呢?
古典音乐篇幅本身有很大包容力,它的虚空和留白可以涵养一切。正面人物爱听,《杀手不太冷》和《发条橙》里不那么正面的人物也爱听。可以说,你心里想什么,就会听到什么。给它扣上诸如“教会音乐”之类的帽子实在委屈了它。对一个无限之物赋予非黑即白的定义是狭隘的,摇滚有爱,古典也绝对有爱。摇滚一直尝试糅合各种元素,其开放性和多元化取向和古典体裁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不是我们把自己变成海峡,它们本可以是相拥的知己。
JUST listen to Rock&classic,take it easy and make it better!
生活是可以那样的!
余华曾说:“我要生个儿子,让他用摇滚的姿态听巴赫。”你知道,其道理就像要用幽默的态度面对看似枯燥的科学。从形式到本质,总是有长长的路。这路上的风景就是我们的乐趣所在。
我们需要认知平衡。在我们快要被后现代主义解构得支离破碎时,浮躁的时代呼唤古典精神的回归。作为21世纪的人,经历了几次科技革命,这群搞音乐的尝试从表现形式上再造巴赫。这张专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惊艳”。他们加入现代元素,赋予巴赫作品更多外显的激情。他们用新乐器使风格多样化,用新技巧让音乐拥有强烈的力度。我们讶异地发现,吟唱G弦咏叹调同样动人,用小号的诙谐代替管风琴的严肃,用儿歌调子哼几世纪前的经典也很可行……
摇滚进入古典,就有了《摇摆巴赫》;古典进入摇滚,就有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当一切形式找到了共同语言,人类甚至可以有建立宇宙大一统模型的野心。
创造披着摇滚皮的古典是一次积极的冒险,它用一种更易接受的方式告诉你:“古典其实很美”
我觉得古典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歌词的音乐。甚至大多数名字也没有,一并以编号取代。
因为没有先定概念和符号系统的限制,古典是一个广阔的宇宙。意义的重复会令人厌倦,而classic music永远新鲜——它永远不告诉你它要讲什么。它只向你提供一个背景铺垫,一种情绪和气氛,一个强有力的力场,——你自己是故事的主体,没有人可以取代。古典向你呈现一个开放的空间,你有恣意想象的自由。把古典音乐拟人化,这种音乐像个不远不近有点酷的朋友。把古典音乐文学化,它是自我陶醉的叙事体,不试图向你灌输道理——并且,更精确地描述,古典是科幻,包罗万象让你做梦,把你的梦带到很高远的地方。
人是喜欢归类的动物,这是进化的结果。作为认知图式,类别化使我们快速掌握外部信息,但简单的概括也容易带来一叶障目的偏见。关于古典,人们总是爱贴上各种各样奇怪的标签。比如我一个朋友说,听古典的除了僧侣就是军人。又比如在一些小说里,听古典的男主角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理科,严谨,清高,生活自律,有轻微洁癖之类。总之,古典似乎一直和严肃的宗教信仰,病态的离世倾向,对自我的过分沉溺以及对人情的疏离分不开。
郝舫在《伤花怒放》中就指出,古典作为高雅音乐,本质上是需要理解指向升华的;摇滚则来源民间,是一种日常经验的直接呈现与表达。这个表达比较中性也合情合理,但不能由此划清界限,判定古典就是小众的,摇滚则是大众的。
摇滚和古典的对立必须被取消。所谓精英化,装逼,自恋,无情都是人们主观强加的刻板印象。这种以讹传讹的谣言有时很可怕,它让我们未曾尝试就避而远之。古典音乐是我最开始接触的乐种,长大一些才开始听摇滚。有些摇滚小朋友还听不懂,所谓要有故事的时候才有体会,但古典胎教时就能应用,装逼这种说法还不如以回归取代之。小学时有篇课文叫《月光曲》,说的是贝多芬为一个盲姑娘弹琴的故事,想想这个,又怎能说古典音乐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呢?
古典音乐篇幅本身有很大包容力,它的虚空和留白可以涵养一切。正面人物爱听,《杀手不太冷》和《发条橙》里不那么正面的人物也爱听。可以说,你心里想什么,就会听到什么。给它扣上诸如“教会音乐”之类的帽子实在委屈了它。对一个无限之物赋予非黑即白的定义是狭隘的,摇滚有爱,古典也绝对有爱。摇滚一直尝试糅合各种元素,其开放性和多元化取向和古典体裁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不是我们把自己变成海峡,它们本可以是相拥的知己。
JUST listen to Rock&classic,take it easy and make it better!
生活是可以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