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n年前天涯的一篇"评论"
作者:鼠在碗碟间 发表日期:2002-3-25 18:06:00
鼠:
我一个人在宿舍,听马军的“叶落满天井”,颓废、孤寂、恐怖、凄切。斗室能暂拒
门外的喧闹,却让我更切切于虚无的经验,我害怕。已听了无数遍,窗外春光明媚,心底
却涌起一股冷气。鼠,人生究竟何为?我恨自己,我对前路充满恐惧,我不知道有关于我
的一切最终将如何结束,我究竟在干什么,我在寻求什么。还有什么好听的东西吗?你能
说点什么吗? Y上
(一)
老Y:你好!
这种情绪好象大家都有,我们过去彼此都明白这个吧。你提到一个词:“窗外”,无意中似乎就深知了马军、窦唯乃至你我。大抵是窦唯蹲在可怖的黑暗里,托腮睁眼静静冥想飞扬热烈的光明,虚设窗外开阔明亮的原野,可以随意敞开、扩张躯体,交付或忘怀那折磨人的自我;而隐诉逼仄灰暗、孤苦动荡的内心。《窗外》最后数句,仿佛在阳光灿烂的旷野奔跑、呼唤、喜极而泣,没有了那累人之物——自我,消融于大化中,或安详地躺在那个象“婴儿时见到的妈妈的脸一样”的“她”怀中(想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忘记了泪水的滋味,丧失了流泪的功能)。马军则白描荒芜苦寂的室内,沸腾的市声在身旁,又似极其遥远,与自己漠不相干,而杨柳炊烟可以亲昵游戏到落霞漫天时鸡归窠牛归栏母亲的叫唤斥骂声响起磨磨蹭蹭打完几个水漂再回家去那熟悉伤心的空气弥漫着的炊烟草木的味道,又已悠悠逝去,单单抛下它的小孩子空洞、恐惧地晃荡在冰冷的成长和漂泊之途上。这孩子失去了童年的乐园,不再相信自己和他人以及爱,理性的自我已经互为地狱。一旦他人靠近自己,就如寒冬的刺猬为了温暖忘记了彼此间惯例的距离:“这是我的世界,却闯进了你让我四处逃亡。”
另外我也没有听过别的类似的东西了,张楚那两盒都还可以。《造飞机的工厂》那张专辑里有一首《离婚》,与这种感觉似乎也很接近,也是在荒原张望和呼喊;虽然她本来就在你身旁,但又那么辽远,你的声嘶力竭她置若罔闻。你或者可以从这首开始去听张楚,可惜对于你来说,他可能太晦涩。还有很多号叫式的,我真的很喜欢,但你肯定不堪领教。比如盘古,我常常拿来下饭,但你一定会反胃的;其实我倒觉得和盘古比起来,窦唯、张楚都太衰老。但马军恐怕只有这一个,而窦唯也只有《艳阳天》这一盒,再想要有这种情绪,又把音乐玩得这样奇妙的,只怕不会再有了。如果有,那就是模仿;他们自己也不会再有了,因为他们不会重复自己。总之有这两盒足矣,再多也没多大意思了。
忧郁内省、微微喟叹的大提琴之安静沉着,被躁动喧嚣的都市和工业之声的“陌生人”呼啸闯入;童稚未凿、世外桃源的管子和伴唱,这都是很容易注意到的。我所惊诧的是,他竟然能营造出光影参差的音响效果来,于辉煌明亮的阳光中感觉万道光束的单调、刺眼以至眩晕,丧失了自己。“天井”,“脸”熟悉之后,会感觉“逆光”、“穿流”更耐回味些。他那摇滚唱法比较生硬,“逆光”等才是他独有的。“呓语”里行色匆匆而虚幻、毋须回顾的伴奏和着声声无力的叹息也极耐听耐想……还有“穿流”里几句间奏,和张楚“轻取”最后那段音乐一样,也曾翻来覆去地听;张楚自己则说那首歌特别没有意义。
我近来听歌不太留意音乐,也不再特别注意歌词了,所重的在于他整个的一种风味。比如朴树我不喜欢,主要是那首“我的那些花儿”,那自恋的男性中心的脸相有点可厌;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的男性波斯猫的谬论,如此相互给对方以宠物待遇,真可谓既有来即有往了(当然那社会形式之下情欲的冲动及升华,其好坏不是人能饶舌的)。窦唯呆在角落里悬想,张楚则不管何等令人心跳心痛的主顾,似一律以一种不恭亦恭(他所在乎的或曾经很在乎的,却能不着力地出之以毫不在乎的淡漠)的态度打发掉,都觉得颇堪玩味呢。至于马军,最能同感的倒在于他的惊惶,口齿不清地喃喃梦呓,也就是阿胜所不满意的“混乱”了。
你其实还是少沉溺于这些想法吧。况且你确实在外表上也很成功地掩饰或遗忘了这些,而且还不得不继续硬着头皮挺下去,——人生最低限度可以说是为了这个吧(所以说句玩笑话,你此次危机的症结恐怕就在于:“一个人在宿舍”)。这样一来,就又捱过去了,危机再度缓和。我基本上也就是这么样。至于其他的,咱们以后慢慢谈了。
(二)
L :
……
春节那半个月我在你所在的那个城市,为了逃避过年。记得好象是周氏兄弟在北京会馆时,为避除夕团拜,自清晨起就去躲在琉璃厂了;奇怪,难道那时书肆过年时仍营业?当时,很想与你聚一下,但又作罢了,希望你别介意;与白小易的一篇小东西略相似,——他特意从远方跑到她那儿,待要敲门时又放下了手。城市这次也没禁烟花,除夕那天我在室内听了整夜的爆竹声,那么轰隆轰隆的一阵又一阵,正放着的马军的磁带也听不真切,好象真的能掩盖一切其他的声音一样。就象看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便疑心看过的何清涟等与他们好似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当然,小孩子还是蛮高兴有烟花玩。
……
鼠:
我一个人在宿舍,听马军的“叶落满天井”,颓废、孤寂、恐怖、凄切。斗室能暂拒
门外的喧闹,却让我更切切于虚无的经验,我害怕。已听了无数遍,窗外春光明媚,心底
却涌起一股冷气。鼠,人生究竟何为?我恨自己,我对前路充满恐惧,我不知道有关于我
的一切最终将如何结束,我究竟在干什么,我在寻求什么。还有什么好听的东西吗?你能
说点什么吗? Y上
(一)
老Y:你好!
这种情绪好象大家都有,我们过去彼此都明白这个吧。你提到一个词:“窗外”,无意中似乎就深知了马军、窦唯乃至你我。大抵是窦唯蹲在可怖的黑暗里,托腮睁眼静静冥想飞扬热烈的光明,虚设窗外开阔明亮的原野,可以随意敞开、扩张躯体,交付或忘怀那折磨人的自我;而隐诉逼仄灰暗、孤苦动荡的内心。《窗外》最后数句,仿佛在阳光灿烂的旷野奔跑、呼唤、喜极而泣,没有了那累人之物——自我,消融于大化中,或安详地躺在那个象“婴儿时见到的妈妈的脸一样”的“她”怀中(想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忘记了泪水的滋味,丧失了流泪的功能)。马军则白描荒芜苦寂的室内,沸腾的市声在身旁,又似极其遥远,与自己漠不相干,而杨柳炊烟可以亲昵游戏到落霞漫天时鸡归窠牛归栏母亲的叫唤斥骂声响起磨磨蹭蹭打完几个水漂再回家去那熟悉伤心的空气弥漫着的炊烟草木的味道,又已悠悠逝去,单单抛下它的小孩子空洞、恐惧地晃荡在冰冷的成长和漂泊之途上。这孩子失去了童年的乐园,不再相信自己和他人以及爱,理性的自我已经互为地狱。一旦他人靠近自己,就如寒冬的刺猬为了温暖忘记了彼此间惯例的距离:“这是我的世界,却闯进了你让我四处逃亡。”
另外我也没有听过别的类似的东西了,张楚那两盒都还可以。《造飞机的工厂》那张专辑里有一首《离婚》,与这种感觉似乎也很接近,也是在荒原张望和呼喊;虽然她本来就在你身旁,但又那么辽远,你的声嘶力竭她置若罔闻。你或者可以从这首开始去听张楚,可惜对于你来说,他可能太晦涩。还有很多号叫式的,我真的很喜欢,但你肯定不堪领教。比如盘古,我常常拿来下饭,但你一定会反胃的;其实我倒觉得和盘古比起来,窦唯、张楚都太衰老。但马军恐怕只有这一个,而窦唯也只有《艳阳天》这一盒,再想要有这种情绪,又把音乐玩得这样奇妙的,只怕不会再有了。如果有,那就是模仿;他们自己也不会再有了,因为他们不会重复自己。总之有这两盒足矣,再多也没多大意思了。
忧郁内省、微微喟叹的大提琴之安静沉着,被躁动喧嚣的都市和工业之声的“陌生人”呼啸闯入;童稚未凿、世外桃源的管子和伴唱,这都是很容易注意到的。我所惊诧的是,他竟然能营造出光影参差的音响效果来,于辉煌明亮的阳光中感觉万道光束的单调、刺眼以至眩晕,丧失了自己。“天井”,“脸”熟悉之后,会感觉“逆光”、“穿流”更耐回味些。他那摇滚唱法比较生硬,“逆光”等才是他独有的。“呓语”里行色匆匆而虚幻、毋须回顾的伴奏和着声声无力的叹息也极耐听耐想……还有“穿流”里几句间奏,和张楚“轻取”最后那段音乐一样,也曾翻来覆去地听;张楚自己则说那首歌特别没有意义。
我近来听歌不太留意音乐,也不再特别注意歌词了,所重的在于他整个的一种风味。比如朴树我不喜欢,主要是那首“我的那些花儿”,那自恋的男性中心的脸相有点可厌;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的男性波斯猫的谬论,如此相互给对方以宠物待遇,真可谓既有来即有往了(当然那社会形式之下情欲的冲动及升华,其好坏不是人能饶舌的)。窦唯呆在角落里悬想,张楚则不管何等令人心跳心痛的主顾,似一律以一种不恭亦恭(他所在乎的或曾经很在乎的,却能不着力地出之以毫不在乎的淡漠)的态度打发掉,都觉得颇堪玩味呢。至于马军,最能同感的倒在于他的惊惶,口齿不清地喃喃梦呓,也就是阿胜所不满意的“混乱”了。
你其实还是少沉溺于这些想法吧。况且你确实在外表上也很成功地掩饰或遗忘了这些,而且还不得不继续硬着头皮挺下去,——人生最低限度可以说是为了这个吧(所以说句玩笑话,你此次危机的症结恐怕就在于:“一个人在宿舍”)。这样一来,就又捱过去了,危机再度缓和。我基本上也就是这么样。至于其他的,咱们以后慢慢谈了。
(二)
L :
……
春节那半个月我在你所在的那个城市,为了逃避过年。记得好象是周氏兄弟在北京会馆时,为避除夕团拜,自清晨起就去躲在琉璃厂了;奇怪,难道那时书肆过年时仍营业?当时,很想与你聚一下,但又作罢了,希望你别介意;与白小易的一篇小东西略相似,——他特意从远方跑到她那儿,待要敲门时又放下了手。城市这次也没禁烟花,除夕那天我在室内听了整夜的爆竹声,那么轰隆轰隆的一阵又一阵,正放着的马军的磁带也听不真切,好象真的能掩盖一切其他的声音一样。就象看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便疑心看过的何清涟等与他们好似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当然,小孩子还是蛮高兴有烟花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