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命运”不一定厚重
的确,“命运”不一定厚重,卡洛斯·克莱伯指挥棒下的“命运”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一气呵成的速度感,纯出自然、不事雕琢的平衡感。”有人如此评价小克莱伯的“命运”。的确,小克莱伯带给我的“命运”是其他任何指挥家都没有的速度感、流畅感,那种感觉绝对是无与伦比的。
但有人喜欢,总又有人排斥的,这个版本又招致了不少人的非议:小克莱伯挥下的“命运”失去了厚重感,失去了与命运的抗争感,显得过于华丽、欢快。非议者无非拿富特文格勒的“命运”与之比较,抬高富老而贬低小克莱伯。富老所诠释的贝多芬无疑已成为了一座丰碑,人说富特文格勒与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和谐统一的。富老对贝多芬的理解似乎也成为了后世人对贝多芬的理解。
多数人认为第五交响曲所表达的是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结果,“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亦流传已久。但谁又知道贝多芬的真实想法呢?不同指挥家对“命运”有不同的理解是非常正常的,何必拘泥于一种理解。“命运”非得要压得人无法呼吸不可吗?
在时光网上 “认识”了一个人:LQ小姐。她的博客里无不透露着对卡洛斯·克莱伯的喜欢。也正是她的数篇博文引起了我对小克莱伯的兴趣。一听,我就喜欢上了小克莱伯的“命运”,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声音,醍醐灌顶般的爽快。听过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君特旺德、小泽征尔的“命运”,而小克莱伯的是完全不同的演绎。“命运”在他手上,是更具魅力的篇章。
与其同“命运”作不可开交的斗争,LQ认为小克莱伯对“命运”的态度是一种超拔。以莫扎特一般的乐观与命运共生。的确,“命运”不一定非要厚重不可。许多人在对待“人生”、“命运”时都选择避而不谈,但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与艰苦的命运共勉,或者比扼住命运的咽喉来得更豁达,这样的贝多芬或许更具精神高度。
但有人喜欢,总又有人排斥的,这个版本又招致了不少人的非议:小克莱伯挥下的“命运”失去了厚重感,失去了与命运的抗争感,显得过于华丽、欢快。非议者无非拿富特文格勒的“命运”与之比较,抬高富老而贬低小克莱伯。富老所诠释的贝多芬无疑已成为了一座丰碑,人说富特文格勒与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和谐统一的。富老对贝多芬的理解似乎也成为了后世人对贝多芬的理解。
多数人认为第五交响曲所表达的是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结果,“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亦流传已久。但谁又知道贝多芬的真实想法呢?不同指挥家对“命运”有不同的理解是非常正常的,何必拘泥于一种理解。“命运”非得要压得人无法呼吸不可吗?
在时光网上 “认识”了一个人:LQ小姐。她的博客里无不透露着对卡洛斯·克莱伯的喜欢。也正是她的数篇博文引起了我对小克莱伯的兴趣。一听,我就喜欢上了小克莱伯的“命运”,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声音,醍醐灌顶般的爽快。听过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君特旺德、小泽征尔的“命运”,而小克莱伯的是完全不同的演绎。“命运”在他手上,是更具魅力的篇章。
与其同“命运”作不可开交的斗争,LQ认为小克莱伯对“命运”的态度是一种超拔。以莫扎特一般的乐观与命运共生。的确,“命运”不一定非要厚重不可。许多人在对待“人生”、“命运”时都选择避而不谈,但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与艰苦的命运共勉,或者比扼住命运的咽喉来得更豁达,这样的贝多芬或许更具精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