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old)boy band为什么要摆出一副高姿态?
评分:C-
这个专辑的分数着实让我考虑了一下,
高分比较好打,低分的标准就不好定了
难听到什么程度要如何衡量?
不得已还是要取一些参照物,
Radiohead 90年代是B-到C+的水平
Annie Lennox是C到C+的水平,
像Damien Rice(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名字,反正我只听过一首歌)
那样以pop为定位 做出来的东西还在弄虚作假的就是C-到D+
Radiohead这样制作上还decent(有技术含量)的算辛苦分
就不至于下D了。
D档次是属于席琳迪翁等“天籁”“声乐家”
或者“跨界音乐”“古典金属”或者轻音乐那类东西。
流派含混,制作流俗,音乐千篇一律。
E档次是送给日本音乐的。
一比较,Take That明显属于C-到D+的水平。
题目好像错了,这不是乐队吧
the flood,改改歌词就是一首奥运歌曲。
“奥运歌曲”有什么不好?
有种很脱假的“up-lifting”感
请问你喜欢春碗那些颂圣歌曲吗? 这不是一样的感觉。
虽然合了专辑的“progressive”概念,
但这个概念本身就和值得怀疑,
一个(old)boy band为什么要摆出一副高姿态?
就因为什么“罗笔离队15年归队”吗。
SOS, 忙着赶去投胎的歌
忙了快4分钟,讲了很多大话,一个记忆点也没有。
Wait,在没任何实际意义的前奏之后
出现了专辑里唯一引起我一点注意的节奏
英国rnb的怪东西,这叫什么,2 step吗?
Pretty Things,这种连续的synth节奏
到现在还在用 真的很不讨人喜欢。
organ string制造了一种介于儿歌和游戏配乐之间的---虚假感。
另外这张专辑旋律写的是在很痛苦,
不好记忆之外 难以连贯
一片一片贴在本来就很plastic的节奏之上
Happy Now,囧死 这实在没的说了。
Underground Machine,歌词没仔细看
不过我不知道什么“when a girl needs a boy”
和underground machine有什么关系
觉得这张专辑奇怪的beat用了不少
制作总是立体不起来
后面还出现了一个难听的hook,
什么叫hook 就是用来sell的, 放那么难听一个不知要干什么。
后面三首就不细听了,chuck berry洗耳朵。
其实让我惊奇的不是专辑制作很plastic,pretentious
这不是euro-什么 brit0-什么的共性么
没经过美国根源性音乐洗礼导致的劣根性, 没办法。
让我惊奇的是 这个组合好歹也存在了快20年
做一张专辑出来竟让让人听了 感觉一点“存在感”也没有
首先我听不出有几个人,是谁谁,
歌迷可能会说 你没听过,你xxxxx
恩,但是我去听一些其他的 口碑比较好的乐队,
即使是唱和声的,声音的区别也可以很明显的比较出来
这张专辑听了2遍左右, 不知道几个人,前后声音对不上号
个性没有突出到可以让 不了解的人区分开
----说白了吧, vocal能力太差,辨识度太低。
另外音乐也没有存在感,
他们的东西我以前模糊听到过一些
但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听这张专辑
1 不会知道是take that
2 不会觉得是什么了不起的组合
混了20多年 发出一张烂专辑倒是可以理解
但是从声音表现 到作曲能力, 到音乐制作
从头到脚的二三流气息 就不可以理解了。
我以前以为只有日本才有
没半点本事还能存在并红十几二十年的act
今天算长见识了。
呼,听这个就叫“明知山有x,偏向x山行”了。
这个专辑的分数着实让我考虑了一下,
高分比较好打,低分的标准就不好定了
难听到什么程度要如何衡量?
不得已还是要取一些参照物,
Radiohead 90年代是B-到C+的水平
Annie Lennox是C到C+的水平,
像Damien Rice(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名字,反正我只听过一首歌)
那样以pop为定位 做出来的东西还在弄虚作假的就是C-到D+
Radiohead这样制作上还decent(有技术含量)的算辛苦分
就不至于下D了。
D档次是属于席琳迪翁等“天籁”“声乐家”
或者“跨界音乐”“古典金属”或者轻音乐那类东西。
流派含混,制作流俗,音乐千篇一律。
E档次是送给日本音乐的。
一比较,Take That明显属于C-到D+的水平。
题目好像错了,这不是乐队吧
the flood,改改歌词就是一首奥运歌曲。
“奥运歌曲”有什么不好?
有种很脱假的“up-lifting”感
请问你喜欢春碗那些颂圣歌曲吗? 这不是一样的感觉。
虽然合了专辑的“progressive”概念,
但这个概念本身就和值得怀疑,
一个(old)boy band为什么要摆出一副高姿态?
就因为什么“罗笔离队15年归队”吗。
SOS, 忙着赶去投胎的歌
忙了快4分钟,讲了很多大话,一个记忆点也没有。
Wait,在没任何实际意义的前奏之后
出现了专辑里唯一引起我一点注意的节奏
英国rnb的怪东西,这叫什么,2 step吗?
Pretty Things,这种连续的synth节奏
到现在还在用 真的很不讨人喜欢。
organ string制造了一种介于儿歌和游戏配乐之间的---虚假感。
另外这张专辑旋律写的是在很痛苦,
不好记忆之外 难以连贯
一片一片贴在本来就很plastic的节奏之上
Happy Now,囧死 这实在没的说了。
Underground Machine,歌词没仔细看
不过我不知道什么“when a girl needs a boy”
和underground machine有什么关系
觉得这张专辑奇怪的beat用了不少
制作总是立体不起来
后面还出现了一个难听的hook,
什么叫hook 就是用来sell的, 放那么难听一个不知要干什么。
后面三首就不细听了,chuck berry洗耳朵。
其实让我惊奇的不是专辑制作很plastic,pretentious
这不是euro-什么 brit0-什么的共性么
没经过美国根源性音乐洗礼导致的劣根性, 没办法。
让我惊奇的是 这个组合好歹也存在了快20年
做一张专辑出来竟让让人听了 感觉一点“存在感”也没有
首先我听不出有几个人,是谁谁,
歌迷可能会说 你没听过,你xxxxx
恩,但是我去听一些其他的 口碑比较好的乐队,
即使是唱和声的,声音的区别也可以很明显的比较出来
这张专辑听了2遍左右, 不知道几个人,前后声音对不上号
个性没有突出到可以让 不了解的人区分开
----说白了吧, vocal能力太差,辨识度太低。
另外音乐也没有存在感,
他们的东西我以前模糊听到过一些
但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听这张专辑
1 不会知道是take that
2 不会觉得是什么了不起的组合
混了20多年 发出一张烂专辑倒是可以理解
但是从声音表现 到作曲能力, 到音乐制作
从头到脚的二三流气息 就不可以理解了。
我以前以为只有日本才有
没半点本事还能存在并红十几二十年的act
今天算长见识了。
呼,听这个就叫“明知山有x,偏向x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