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很多年前,“张国荣”三个字对我而言,只是家中抽屉里躺着的几盒陌生磁带上的字眼,那些磁带早就染上了岁月的痕迹,不知道在那儿躺了多久,然后再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不大可能接受这样的音乐的,一种本能地抵触让我一次也没碰过那些旧磁带。即使到了2003年,我读初一的时候,张国荣跳楼自杀,他对我而言仍旧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唤不起任何记忆的三个字。
之后的好几年,我也未曾想要去揭开这三个字之下藏匿的过往烟云,偶尔也会从电视里听说哪儿又有什么张国荣的纪念活动,看到电视里重播《倩女幽魂》或其它,但真正去了解他却是极意外地在学校那狭小的图书馆里翻到一本封面血红的张国荣专辑,读过之后才对这个他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有些感动,有些感慨。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充满意外和巧合,儿时的我从未想到从未想到将来有一天会那样迷恋那几盒旧磁带里掩埋的歌声,而爱上这逝者的余音竟是辗转再过了好些年,到了我20岁的时候因为电视里一个叫李芳芳的导演说,那几年我在国外求学,经常剪片子从天亮到天黑,常常就听着哥哥的《与谁共鸣》,感慨唏嘘,接着电视里便响起那就日的歌声,我的耳廓刹那间被掌控,我爱上这个声音。
我开始听张国荣,一首一首的听,《风继续吹》、《风再起时》、《路过蜻蜓》、《玻璃之情》、《倩女幽魂》、《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那似乎是与当下这个时代不再相容的“靡靡之音”,以最柔软的方式唤醒了我内心最执着的情感,虽然听不大懂粤语发音里的字字句句,但张国荣的深情已足够引起我的共鸣,歌词有时候真的只是次要的,音乐让人感动是因为歌者赋予了它一种更深层次的内在的品质。
有人说他不喜欢张国荣,因为他太阴柔,我恰恰觉得这是天大的荒谬,如果你仅仅因为一个人的性取向给你造成误解从而判断这个人的内在品质,认为他缺乏阳刚,那会是多么可笑。不管是张国荣的表演,还是他的歌唱,都有一种内在坚韧,就像他对感情的热烈执着,对于理想的坚守,他用最柔和最天真的方式表现了他最深处的“硬”,就像哥哥自己唱的那样“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在这个趋同的社会里,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坚守自我的人没有多少。
现在听张国荣,常常有一种宿命的感觉,仿佛这一切早就预料好,有些事有些人有些声音,非得你处在某个年龄段才能懂得,只能庆幸说在我20岁这年,没有再错过张国荣。我想不管时代怎么变换,不管大众的审美如何解构又重建,流行指标又飘向何处,有些声音早已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不朽了。经典永远是经典,最好的音乐是有灵魂的。
张国荣将一直都是张国荣。
之后的好几年,我也未曾想要去揭开这三个字之下藏匿的过往烟云,偶尔也会从电视里听说哪儿又有什么张国荣的纪念活动,看到电视里重播《倩女幽魂》或其它,但真正去了解他却是极意外地在学校那狭小的图书馆里翻到一本封面血红的张国荣专辑,读过之后才对这个他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有些感动,有些感慨。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充满意外和巧合,儿时的我从未想到从未想到将来有一天会那样迷恋那几盒旧磁带里掩埋的歌声,而爱上这逝者的余音竟是辗转再过了好些年,到了我20岁的时候因为电视里一个叫李芳芳的导演说,那几年我在国外求学,经常剪片子从天亮到天黑,常常就听着哥哥的《与谁共鸣》,感慨唏嘘,接着电视里便响起那就日的歌声,我的耳廓刹那间被掌控,我爱上这个声音。
我开始听张国荣,一首一首的听,《风继续吹》、《风再起时》、《路过蜻蜓》、《玻璃之情》、《倩女幽魂》、《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那似乎是与当下这个时代不再相容的“靡靡之音”,以最柔软的方式唤醒了我内心最执着的情感,虽然听不大懂粤语发音里的字字句句,但张国荣的深情已足够引起我的共鸣,歌词有时候真的只是次要的,音乐让人感动是因为歌者赋予了它一种更深层次的内在的品质。
有人说他不喜欢张国荣,因为他太阴柔,我恰恰觉得这是天大的荒谬,如果你仅仅因为一个人的性取向给你造成误解从而判断这个人的内在品质,认为他缺乏阳刚,那会是多么可笑。不管是张国荣的表演,还是他的歌唱,都有一种内在坚韧,就像他对感情的热烈执着,对于理想的坚守,他用最柔和最天真的方式表现了他最深处的“硬”,就像哥哥自己唱的那样“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在这个趋同的社会里,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坚守自我的人没有多少。
现在听张国荣,常常有一种宿命的感觉,仿佛这一切早就预料好,有些事有些人有些声音,非得你处在某个年龄段才能懂得,只能庆幸说在我20岁这年,没有再错过张国荣。我想不管时代怎么变换,不管大众的审美如何解构又重建,流行指标又飘向何处,有些声音早已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不朽了。经典永远是经典,最好的音乐是有灵魂的。
张国荣将一直都是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