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不算评论的心情
看到唱片的标题就无比喜欢,我喜欢树,开花的树给人一种更有生命力的感觉。我想到大学城四期那边一到秋天就开粉色和橘色花的树,一排一排,一层一层,合着天空的背景无比鲜艳。我还想起教学楼前面我的树,那是棵香樟,树干很直很直,夕阳照在树冠上的时候最最好看。
现在也是一边听着这张专辑一边敲字的。第一次感觉到很多书上写的,“音符像流水一样流出来”。并不是觉得这些音乐有多么动听,我相信肯定还有好多比它更优美的曲子,但是此时此刻,心里面很静很静。那些闹腾了一整天不安分的东西,现在都沉淀下来了,尽管耳机外面还不断传来室友吹头发和交谈的声音。窗外刚刚开始变天,新闻说上海今天空气污染特别严重。我的骨头又酸又痛,静下来后,这种感觉更真实了,但我却有点变态的感受着它一点点的、像小虫子钻来钻去的侵蚀感。也许这也是一种聆听自己身体的方式。有一位豆瓣网友写的《一个人的第三年》也是这么说的。“几乎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节奏从四面八方流淌过来,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存在着,我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听到自己的身体也在发出相应的微弱的声音”这是文章的开头,我读到这里,已经有点想哭了,那种感同身受的滋味很难形容。甚至连作者名字也和我那么像:周嘉宁,感觉是姐姐或者妹妹,我以前有个邻居也是这名字。但我和她还是差了太远,至少我不是一个人生活,还不会一个人上下班、做饭、过年、喝醉了倒在马桶边上吐、车祸了蹲下来安静的看黑色的机油或者水一样的东西从车底流出来。我只是一个学生,每年离开家两次,在一个对我而言并不敞开怀抱的陌生的城市生活。虽然身边有新认识的朋友,也会常常和家人打电话,但我依然认为这还是一个人的生活。我和过去不一样了,高中的时候,甚至一个人去厕所也不舒服,可是现在我可以一个人上学放学、一个人去食堂、一个人去自习、一个人在寝室呆几天。我觉得我能体会那个作者的心情,我不会不适应了,因为一个人的时候,我可以更认真的感受自己。
作者说,好像就这样,忘记了一些生活中最初感觉到的困难,渐渐地变成了一个人,好像是自己的旁观者一样,在生活着。是啊,我也是。渐渐地,不太喜欢旁边有人总在说话、音调很尖,不太喜欢和别人一起住,不想说话,不想在安静的时候突然有什么事情介入,逼着你对着别人笑一笑。其实周围的声音很多时候都是大家高兴的声音,但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有时觉得这是种心理疾病,也许是社交恐惧,但我并不确切的清楚到底怎么开始的。我的朋友们一直觉得我很阳光很上进,他们要是知道我这样一定会担心。但是很奇怪,当我面对他们的时候,我真的会变的很开心很健谈了,而他们也是永远可以给我宽慰的力量源泉。
那么就把我这种现象归结到我性格怪异吧,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只能和以前的朋友心照不宣、推心置腹的相处了,为什么总会对现在身边的人有排斥。就像早上去上课的时候,我直接坐到了和那个帮我占座的同学隔着一个座位的位子,在他玩笑似的抱怨声中,我只能尴尬的笑着解释我习惯了。真的是习惯了,既是只相信自己的习惯,也是不相信别人的习惯。
如果仅仅是开始享受和习惯这种一个人的生活就好了,可惜对我而言不是的。因为我并不是真的快乐。我觉得我心里面还是有种声音,渴望和我喜欢的人交谈、面对面。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在勉强自己,可是有多大的意义呢。生活还是要继续,还是有那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还是有许许多多的限制,还是有那么多不可预知。我知道了,也许正是因为只有自己可以依靠可以倾诉,所以才越发觉得无奈。因为这个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那么万能。这就是成长吗?这就是“或许至少得有那么一段时间、几年的时间,一个人必须一要个人生活着,才是对的,否则怎么能够听到自己的节奏”所要走的过程吗?
也许每个人都是。我的很多朋友们都在彼此想念着,彼此回忆着。有人说,希望有那么一天突然醒过来,发现自己还坐在高中的教室,现在所经历的都是一场冗长而真实的梦。我立刻转发了这条状态,继而又觉得不对,再回到高中,我也注定要经历现在这些,长大是无可避免的啊。但我的朋友们比我坚强多了,我总是伤感,而他们仿佛走很远了。我再伤感,我就追不上他们了。即便如此,还是希望大家可以互相支持,一起走完这段一个人的路。这样天黑也不会怕、天冷也不会觉得、生病也不会痛了。
我还是会去看各种颜色的天空和夜晚的星星,看阳光照到树叶上的缝隙,看小猫从草丛中飞快地越过。这和文中所写的“大部分的时间与自己相处,感知变得十分清晰,能记住很多细节”应该是一样的吧。我现在喜欢去图书馆后面的湖边喂那些小鱼苗,坐在柳树旁边读英语。其实细想起来,我还是不愿承认我性格阴沉的。因为喜欢美好事物的心情一直没有改变。而此时此刻,好像因为写了这篇文章,也好像因为听的这音乐,我也开心了很多。我只能一直这样重复着给自己打气,不要想太多复杂的恼人的东西,顺其自然吧。有条不紊的做每件事,就像自己每天的生活步调一样,不要急也不要慢。高粱福会有的、工作会有的,只要我努力。
现在也是一边听着这张专辑一边敲字的。第一次感觉到很多书上写的,“音符像流水一样流出来”。并不是觉得这些音乐有多么动听,我相信肯定还有好多比它更优美的曲子,但是此时此刻,心里面很静很静。那些闹腾了一整天不安分的东西,现在都沉淀下来了,尽管耳机外面还不断传来室友吹头发和交谈的声音。窗外刚刚开始变天,新闻说上海今天空气污染特别严重。我的骨头又酸又痛,静下来后,这种感觉更真实了,但我却有点变态的感受着它一点点的、像小虫子钻来钻去的侵蚀感。也许这也是一种聆听自己身体的方式。有一位豆瓣网友写的《一个人的第三年》也是这么说的。“几乎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节奏从四面八方流淌过来,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存在着,我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听到自己的身体也在发出相应的微弱的声音”这是文章的开头,我读到这里,已经有点想哭了,那种感同身受的滋味很难形容。甚至连作者名字也和我那么像:周嘉宁,感觉是姐姐或者妹妹,我以前有个邻居也是这名字。但我和她还是差了太远,至少我不是一个人生活,还不会一个人上下班、做饭、过年、喝醉了倒在马桶边上吐、车祸了蹲下来安静的看黑色的机油或者水一样的东西从车底流出来。我只是一个学生,每年离开家两次,在一个对我而言并不敞开怀抱的陌生的城市生活。虽然身边有新认识的朋友,也会常常和家人打电话,但我依然认为这还是一个人的生活。我和过去不一样了,高中的时候,甚至一个人去厕所也不舒服,可是现在我可以一个人上学放学、一个人去食堂、一个人去自习、一个人在寝室呆几天。我觉得我能体会那个作者的心情,我不会不适应了,因为一个人的时候,我可以更认真的感受自己。
作者说,好像就这样,忘记了一些生活中最初感觉到的困难,渐渐地变成了一个人,好像是自己的旁观者一样,在生活着。是啊,我也是。渐渐地,不太喜欢旁边有人总在说话、音调很尖,不太喜欢和别人一起住,不想说话,不想在安静的时候突然有什么事情介入,逼着你对着别人笑一笑。其实周围的声音很多时候都是大家高兴的声音,但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有时觉得这是种心理疾病,也许是社交恐惧,但我并不确切的清楚到底怎么开始的。我的朋友们一直觉得我很阳光很上进,他们要是知道我这样一定会担心。但是很奇怪,当我面对他们的时候,我真的会变的很开心很健谈了,而他们也是永远可以给我宽慰的力量源泉。
那么就把我这种现象归结到我性格怪异吧,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只能和以前的朋友心照不宣、推心置腹的相处了,为什么总会对现在身边的人有排斥。就像早上去上课的时候,我直接坐到了和那个帮我占座的同学隔着一个座位的位子,在他玩笑似的抱怨声中,我只能尴尬的笑着解释我习惯了。真的是习惯了,既是只相信自己的习惯,也是不相信别人的习惯。
如果仅仅是开始享受和习惯这种一个人的生活就好了,可惜对我而言不是的。因为我并不是真的快乐。我觉得我心里面还是有种声音,渴望和我喜欢的人交谈、面对面。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在勉强自己,可是有多大的意义呢。生活还是要继续,还是有那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还是有许许多多的限制,还是有那么多不可预知。我知道了,也许正是因为只有自己可以依靠可以倾诉,所以才越发觉得无奈。因为这个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那么万能。这就是成长吗?这就是“或许至少得有那么一段时间、几年的时间,一个人必须一要个人生活着,才是对的,否则怎么能够听到自己的节奏”所要走的过程吗?
也许每个人都是。我的很多朋友们都在彼此想念着,彼此回忆着。有人说,希望有那么一天突然醒过来,发现自己还坐在高中的教室,现在所经历的都是一场冗长而真实的梦。我立刻转发了这条状态,继而又觉得不对,再回到高中,我也注定要经历现在这些,长大是无可避免的啊。但我的朋友们比我坚强多了,我总是伤感,而他们仿佛走很远了。我再伤感,我就追不上他们了。即便如此,还是希望大家可以互相支持,一起走完这段一个人的路。这样天黑也不会怕、天冷也不会觉得、生病也不会痛了。
我还是会去看各种颜色的天空和夜晚的星星,看阳光照到树叶上的缝隙,看小猫从草丛中飞快地越过。这和文中所写的“大部分的时间与自己相处,感知变得十分清晰,能记住很多细节”应该是一样的吧。我现在喜欢去图书馆后面的湖边喂那些小鱼苗,坐在柳树旁边读英语。其实细想起来,我还是不愿承认我性格阴沉的。因为喜欢美好事物的心情一直没有改变。而此时此刻,好像因为写了这篇文章,也好像因为听的这音乐,我也开心了很多。我只能一直这样重复着给自己打气,不要想太多复杂的恼人的东西,顺其自然吧。有条不紊的做每件事,就像自己每天的生活步调一样,不要急也不要慢。高粱福会有的、工作会有的,只要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