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弦锈了
于是,多年以后,你们就都消失了。就像我从你们的眼中消失一样。我们总得经历这生活,直到尝遍所有的酸甜苦辣,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 那一年,多少人背起了行囊,带着一腔热血,带着理想,离开了心爱的姑娘,离开了希望滋长的故乡,倔强地踏在去往异乡的路上。有那么一刹那,兀自回首间,竟发现你的双眼已不再温柔如水,你的笑颜也已不再宛如桃花。那把吉他,它的琴弦锈了。 2005年的时候,我上高二,有个校外的朋友,比我年长大概有四五岁的样子,那段时间曾在一块弹吉他。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就弹唱了一首我一直喜欢的《闪亮的瞬间》,其实我已经记不清他还弹唱了其他的什么歌,只是因为许巍,那个场景至今我还历历在目。他一遍一遍地唱着“我沉默不语,沉默不语……”在我也展示了一番之后,我们随即决定要组一支乐队,所以在我另外两个同学加入之后,无名乐队便成立了。哪怕设施简陋、技术生疏也是玩得不亦乐乎,话筒插在家用功放上,没有支架,就用绳子掉在顶灯上,恰巧到嘴的位置,然后扯着嗓子呐喊。从《我的秋天》到《故乡》,从《漫步》到《曾经的你》,从清晨到艳阳高照,从黄昏再到夜晚。那是一段难以抹去的记忆。只是后来因为鼓手弃学去当了兵,以及各种原因我们就渐渐地淡漠了下来。 2006年,一个弹吉他的朋友在当地开了音乐主题的酒吧,我和我同学去他那儿和他还有他朋友一起组建了临时的乐队在酒吧演出,记得演唱最多的就是许巍的歌。听着的人们总能适时地合唱起来。也许我们都有一样的梦想,却总不能实现,都有一样的绝望,却总能在许巍的歌里找到慰籍。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许巍的歌总是能触碰我们心底最深层、最脆弱的地方,总能带给我们生活的感悟与共鸣。他是忧郁的天涯浪子,他是质朴的人文歌手。正是因为如此,我一如既往地着迷他的音乐,着迷他带给我的感动。有几次我经过兰州的一些地下通道,都能碰到有年轻人抱着吉他一遍一遍地弹唱那首《故乡》,这个时候我的感情总是很复杂且难以言表。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朋友,那些笑容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就如同电影;想起曾经深爱的姑娘,那些说过的话语及走过的街道,亦如同电影。 许巍的声音沧桑而独特,多少个失眠的夜里,安静地听许巍,一次次地被这声音所感动。在许巍所有的专辑里,我是最中意《那一年》这一张的。第一张专辑《在别处》给人最深刻的感觉便是绝望、迷茫、阴郁与孤独,就像《两天》里唱着: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这也是许巍内心深处最本色的呐喊,让多少摇滚青年从此迷上这种纯粹的表达。较于《在别处》第二张专辑《那一年》更显得狂野与苍凉,跌荡脆弱的节奏表达着歌者浪迹天涯的一种追忆与向往。也许痛苦总是比快乐来得深刻,歌词里出现的字眼春天、夕阳、浮躁、纷乱、岁月、方向、希望、理想将这种在路上的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是同样在路上的人们的共鸣之处。有《今夜》里敏锐的洒脱,有《简单》里透彻的感悟,有《故乡》里心碎的狂野,有《九月》里流逝的岁月,有《方向》里孤寂的思绪,有《浮躁》里热血的呐喊,有《温暖》里安详的记忆,有《闪亮的瞬间》里感伤的缅怀,有《情人》里清澈的心境,有《那一年》里执着的追逐,我喜欢这种情怀。按许巍作品的角度来说都是比较个人化的,阐述的是自己对于生活的内心感受,反映了他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状态,而正是最真实,所以最精彩。其带来的情感共鸣、坚持不懈的精神其实远超过其作品本身的价值。 从第三张专辑《时光·漫步》以及往后的专辑来看,许巍的作品逐渐变得温暖、舒适与清澈,少了以前的悲痛与躁动,也许许巍已经经历了过来,不再不羁与轻狂,不再惘然与无助,甚至如有些人所说,许巍不摇滚了,但是摇滚从来都不只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精神。许巍成功了。我说,许巍从来都不失摇滚精神,勇敢的摇滚精神是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 如今,我也远离故乡,经历着这种迷惘与无助,想起自己再也回不去的那一年,那些拥有又离别的,那些燃烧又熄灭的,一如我的青春,消失不见;那些欣喜又悲痛的,那些沉重又轻盈的,一如我的吉他,琴弦锈了。北京的春天依然有夕阳,思念却依然如刀;繁华的街上,依然没有该去的方向。只是,那一年,你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