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白罗衫》观后

注:这是今年六月写的。
昨晚看了《白罗衫》的VCD,直至现在,仍然盈耳皆是。今天中午吃饭,不但又“不辨肉和蔬”,而且完全是像吃草一样把饭菜咽下去。。。
每每看石小梅的昆曲,总是这样入戏。曾经读过一个戏迷写的文章,说她演完《白罗衫》后谢幕,依然面无表情,难以自拔。其实我看过她的戏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怎奈我本无缘,迄今没有见过她的真人,没有观过她的现场。人生之憾,莫此为甚。
很早就读过《警世通言》中的《苏知县罗衫再合》,然而《白罗衫》的构思更令我惊叹。小说是一个典型的“水贼占妻”故事,情节大致为官员赴任——水贼谋夫夺妻——妻子逃脱生子(官员死里逃生)——儿子长大复仇——全家团圆。其中还有一个关键是,水贼抚养了官员的儿子。
官员的遗腹子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认贼作父”,此处具有极大的情节发展空间。一边是朝夕相处近二十年,视同亲生的“父亲”,一边是素未谋面、形同陌路的“亲父”。尽管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仇人于自己竟有天大的养育之恩,这样的伦理和感情困境,理当激起绝大的冲突与波澜。然而从《崔尉子》到《苏知县》,以及其他同类作品,对儿子复仇时理应出现的复杂心态都选择了回避,或者忽略。小说中的徐继祖在确认徐能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后,“门上通报太爷到了。徐爷出迎,就有局躇之意。想着养育教训之恩,恩怨也要分明,今日且尽个礼数。”于是拜了徐能一拜。等到第二日便当着亲父苏云将徐能拿下,“徐能大叫道:‘继祖孩儿,救我则个!’徐爷骂道:‘死强盗,谁是你的孩儿?你认得这位十九年前苏知县老爷么?’”养育之恩就此一笔勾销,接下来徐继祖和亲生父母相认,重享天伦。倒是徐能临刑前叹口气道:“我虽不曾与苏奶奶成亲,做了三年太爷,死亦甘心了。”这声叹息底下似乎潜藏了百感交集,但也仅仅到此为止。
如今所见的昆曲《白罗衫》由《井遇》、《庵会》、《看状》、《诘父》四折构成,徐继祖成了贯穿全剧的主人公。据说清末舞台见演《贺喜》、《井遇》、《游园》、《看状》、《详梦》、《报冤》(又名《杀盗》、《杀能》)六出,“传”字辈于六出之前,又有《揽载》、《设计》、《杀舟》、《捞救》、《逼婚》、《释放》、《投井》、《产子》、《拾子》九出,达十五出,顺次叙演十八年前往事。从剧本统筹和舞台调度上看,以四折总揽全局的改造是十分值得称道的。在这四折中,徐继祖先后遇祖母、遇母、遇父、遇养父兼杀父仇人,伴随着真相逐渐揭露,徐继祖的心理由同情的小波澜渐次进入激烈的狂风骤雨。石小梅的表演非常具有层次感,《井遇》中的徐继祖在赶考途中,气质还比较稚嫩,是一个初出家门、涉世未深的少年,连脸上的笑容和呼唤奶公的声音都透露出欢快的天真,同时还有一些“皇州夺榜”的踌躇满志。只是看到天边旅雁南翔,产生了“似咱丧母孩儿身世凄凉”的感叹,进而联想到“昨宵别慈父执手相望”,感慨父亲“亦爹亦娘”的不易,体现出他的懂事。而遇到思子念媳十八年的老妇时,“隐隐搅动俺丧母痛思娘苦十八秋”,与前面的演绎形成呼应,这种心理上的共鸣是他尽力帮助老妇寻找家人的动因,情节发展十分合理。
到了第二出《庵会》,徐继祖有了明显的成长。或许春闱夺冠,状元及第的他初入宦海,多少经历了一些磨练,在和出家为尼的苏夫人对答时,显示出盘问真相的机智和微服私访的老练。当苏夫人心有顾虑,不肯透露隐情时,徐继祖选择了对观音佛像求问,语出双关。既表现了他的智慧,又具有很好的戏剧效果。第三出《看状》则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苏云状词中有“一门家眷尽被强徒徐能谋害”云云,当徐继祖读至“徐能”之名时,不禁大惊失色,手上发一个抖,但立刻抬头四望,强自镇定。然后走了几步,又把这句话念了一遍,唱道:“不信严亲成无赖,觑状词教我如痴似呆”。进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世,但又自我开解道说不定是同名同姓。当他发现送茶的奶公看到状词,神色不对时,开始对奶公多方盘问,甚至不惜以尚方宝剑相威胁。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颇有心机和手段的徐继祖,但陡然大白的真相仍然使他招架不住,昏晕过去。“不想一状词将好梦惊醒,雾海茫茫十八春。待不信,奶公字字千钧。待要信,定将手刃徐能。”唱到“钧”字时把扶着他的奶公一把推开,显示他心肠转硬。“手刃”二字唱得切齿痛恨,然而到“徐”字收尾时,脸上突然转出一瞬惊惶,进而露出凄恻的表情。因为十八年来,一直以徐能为父亲的名字,此时突然以“手刃”加诸其上,感情上实在难以承受。
接下来,徐继祖令奶公去取白罗衫,对其言道:“你若真心待我,我把你恩人看待”,同时对其下拜。奶公忙上前搀扶,连声说:“使不得的。”然而徐继祖起身时话锋陡转:“你若泄露机关,嘿嘿”,同时端出巡按架子,一手顺势握住奶公搀扶他的手,一手背向身后,奶公吓得全身发抖,道“老奴怎敢。”徐继祖左手一挥“快去”,把奶公推坐在地。石小梅的风格一贯以清冷著称,此处表现徐继祖的城府和老辣,当真令人背上生凉。这时的威镇南京的徐继祖已和刚刚出场时那个纯朴的少年徐继祖颇有分别,尤其是突然遇到人生的重大打击和变故,他的性格不能不产生变化。待奶公下场,徐继祖站在原地,半低着头,微微喘气,体现了他的隐忍和对内心感情的强力压抑。这样的动作,我在石小梅其他戏里也见过几次,比如《牧羊记 望乡》里李陵被苏武训斥的时候,包括《牡丹亭 冥誓》里柳梦梅怀疑杜丽娘是天仙,将为他带来“天曹罚折”的时候。都是人物情绪起伏较大时使用,以对前面排山倒海的冲击稍做平定。正在徐继祖感叹“白罗衫啊白罗衫,认亲靠的是你,辨仇人靠的也是你”时,门上突然传报“太老爷到”,徐继祖大吃一惊,不禁惊呼一声,但随即跺一下脚:“开,开开开正门”。第一个“开”字比较控制,后面几个字的情绪转为激烈,此时脸上的表情有强自压抑的仇恨,亦有一丝感叹和悲戚。最后侧向观众,立在当地,身体微微前后晃动几次,仍是对感情的压抑和平定。最后官步下场,前两步轻轻摇头叹息,然后镇定下来,步伐加快。这一折由于人物情感变化多层,故而做功非常繁复。石小梅的表演非常完美地诠释出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和层次,除了技巧纯熟以外,可以见出她自己已入戏颇深。
《诘父》是本剧的另一个高潮所在。这一折出于新编,但与传统折子戏的路数非常接近,除了极少的地方(后面再说),基本看不出来是新编的昆曲。这令我非常惊叹编剧的功力。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平生看的所有新编昆曲剧目当中,这是最为出色的一出(假如大部分新编昆曲能够达到这样水平的一半,我就不会再对新编昆曲心怀警惕)。这一出完全是徐继祖与徐能的对手戏,表现的内容正是我前面说过的为历代小说家所忽视的伦理与情感困境,即儿子与养父兼杀父仇人之间的感情变化。
当宴会即将开始的时候,徐继祖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式:“开宴迎亲报养恩,杀贼枭首雪母恨。”徐能一上场则志得意满,“落魄江湖忆当年,看今朝子贵父尊。”接着父子相见:“爹爹请上,待孩儿拜见。”刚刚屈身,徐能道:“罢了。”徐继祖就势抬身,叫:“上酒”,这一拜相当的没有诚意。二人举杯对酌时,徐能兴高采烈,一饮而尽,徐继祖则以衣袖遮挡,偷偷把酒倒掉,体现他不愿与仇人对饮,并且解释设宴原因时也不禁道出了“饯行”二字,徐能觉得惊异后,才急忙改为“洗尘。”此时在徐继祖心里,对徐能的恨占了上风,压倒了此前的父子之情。他为徐能倒酒时也不看酒杯,直至酒满溢出还不觉得,脸上现出了一丝憎恶。徐能看出继祖心情不快,询问原因。继祖遂托言“同僚余人双”审案,将苏云之事重述一遍。徐能初时不知徐继祖已了解了全部真相,还在试图遮掩。当说到苏夫人旷野产子,无奈抛弃时,徐能表示这个孩子是寻不着的。徐继祖若无其事地问了一句:“寻不着的?”徐能大笑道:“寻不着的。”接下来继祖给徐能倒酒时,又不动声色地说:“爹爹,那男孩有了下落。”徐能一惊:“怎么讲?”继祖又抬高声调,坚定地重复了一遍:“那男孩有了下落。”徐能手一抖,酒杯滚倒在桌上。继祖还在继续演戏:“孩儿看爹爹似有心事,爹爹既不想听,孩儿就不讲了。”徐能立刻收摄心神,表示:“没有什么心事,有趣得很,讲讲讲。”最后,继祖道出了“那被告就是看状人的令尊大人。”说这句话时两眼含泪,神情凝重。徐能已经完全明白真相泄露,索性点破道:“那余人双分明姓徐。”继祖背着身子,依然不动声色:“怎见得?”徐能道:“双人加个余,乃是个徐字。”徐继祖却仍不愿就此说破,反而问徐能此案该如何断,徐能问他:“强盗也罢,严亲也罢,一十八年,他待儿子如何?”这句问话彻底搅动了徐继祖的内心,脸上的神色转为柔和的深情,盈盈欲泪:“一自途中相抱,依稀如获珍宝,三年乳哺,熬夜起早。五六肩头嬉闹,七岁延师训读,顽劣不忍打骂。”说到此处,转身面向徐能,“儿欢喜,父亦笑,子愁闷,爹亦恼。是爹又是娘,一十八年相依到今朝!” 最后父子相抱,继祖向徐能一拜,脸却转向侧面,低眉下泪。至此,徐继祖之前构建的仇恨壁垒轰然倒塌,父子情分压过了复仇的渴望,满心痛苦,难以割舍。徐能紧握儿子的手:“谁料,一朝平步青云,尚方宝剑出鞘。”接着将继祖一推,继祖倒地。徐能将他扶起,二人再次对面相携,“六畜久养,亲动刀尚不忍。”继祖听到这里,不敢再面对徐能,手上发抖,转过身去。徐能又道:“儿啊!风里雨前一盏灯,怜他已是暮年人啊”,接着向继祖跪倒。继祖的脸上现出一片悲凉:“爹爹所言,不无情理。”徐能马上说:“那就放他逃命去吧。”继祖大惊,似乎想到父母大仇,神色游离不定,但最终挥手背身,让徐能离去。徐能正待要走,继祖右手扶桌,却又摸到了白罗衫,情感再次急转直下,拉住了徐能,“怎奈国法难容。”徐能惊怒万分,激言道:“那就将他枭首示众。”继祖道:“却又于心不忍。”“如何处置?”继祖主意已定:“赐个全尸,好生成殓。”徐能叫道:“儿啊。”继祖以手掩口,忍不住抽泣,但最终背过身去,拿起酒壶:“爹爹你且饮了这壶酒,也不枉父子一场。”然后双膝跪下。徐能接过酒壶,忍不住举壶欲对继祖当头砸下,却终于放下了手。“要你读书,盼你做官,倒不如还是要你做个强盗的好。”这是徐能满含哀怨的最后一句话。接着徐能蹒跚下场,继祖缓缓起身,身上微微发抖,神情迷惘,失魂落魄,在厅中盘旋徘徊,犹疑不定。犹有一刻似突然梦觉,往徐能离场的方向走去,似要去找他,却最终站住。“一颗心儿碎,一面镜儿圆。悲也泪,喜也泪,泪湿白罗衫。”至此,全剧的情绪达到顶点,定格在徐继祖一个大悲大恸后苍白没有表情的神情里。
最后,家人来报:“太老爷太夫人到府了。”继祖才从失魂的状态中略微回过神来,稍稍有了喜色:“说……说我出迎。”家人拿来红色的吉服,继祖刚刚套上一半,突然又有人来说:“太老爷他……悬梁自尽了。”继祖猛然一惊,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爹……”但还未喊完又惊然闭口,强自按捺住内心的波涛汹涌,向身边惊惶地望了两眼,嘴角抽动,说出:“强……强徒!”神情却是木然的呆滞。他再次拿起两件白罗衫,“悲也泪,喜也泪,泪湿白罗衫。”身上犹然半套着红色的吉服,半边却露着里面的白色衣服,一边白一边红,暗示着整个事件半悲半喜,悲喜不定。他举起白罗衫挡住脸,幕落。
在《白罗衫》全戏里,末了的《诘父》是感动我最深的一出。人物的情感复杂游移,却层次分明,观众可以捕捉到人物内心的情感脉络,并随之进入和感动。全剧结束在情绪的高点,舍弃了之后全家团圆、重叙天伦的描写,实有无穷余味。尽管徐继祖和亲生父母相认团聚,但经过了前面如此激烈的情感交战,他的悲喜究竟孰重孰轻,其实殊难假定。“开宴迎亲报养恩,杀贼枭首雪母恨”只是一个理想中的解决方式,人的感情却远远不像这样简单,处理起来必然是多层的、无奈的、隐忍的。选了这一样,便以永远失去那一样为代价。在这部戏里没有胜利者,人生的况味本就如此复杂和难于捉摸。
这部戏的舞台和布景都相对简单,没有眼下各种新排大戏和新编昆曲的华丽排场,全靠演员的唱功和表演取胜,我以为这是昆曲的正道。都说电影看导演,话剧看编剧,戏曲看演员,如果有一天成了昆曲看舞台、看制作、看排场、看包装(时下正有这个趋势),对于真正的昆曲戏迷而言,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而且现在各种对“青春版”演员的过度追捧,我以为也大可不必。昆曲不是一门急就的艺术,演员需要多年的打磨、锤炼才能够体会到它的精髓。整日忙于赶场和各种活动,无暇自我修炼和提高,其实是自毁长城。过于追求扮相、服装、布景,而唱功和表现能力不足,依然不能使观众入戏,只是便于看个热闹罢了。
如果要说此剧唯一一个小小的不足,个人以为是结尾的一支《倾杯序》。石小梅《桃花扇 题画》里的《倾杯序》天下知闻,此曲不但唱腔,连开头两句词都套的非常明显,《题画》中为“立东风渐午天”,《诘父》中是“立华堂对残宴”,《题画》下一句为“那一去人难见”,《诘父》仿为“人一去永难见。”不是说曲词和曲调不可以模仿和套用,而是对于石小梅的戏迷来说,《题画 倾杯序》过于耳熟能详,此时一听,便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题画》,想到侯方域和李香君,从而分散对眼前《诘父》的注意力,对接受效果产生影响。以我而言,前面已然被石小梅唱得泪水盈盈,此时熟悉的调门突然出现,曲词又如此相像,于是我根本无以自制地想到《题画》上去,造成了出戏。幸亏石小梅表演实在精湛,到了“一颗心儿碎”的时候,我又再次入戏。由此牵涉到一个新编昆曲如何化用、借用旧有曲调、曲词的问题。就我目前所见,《关汉卿》中的《皂罗袍》和《白罗衫》中的《倾杯序》由于化用曲词过于明显,曲牌又完全一致,对我都造成了出戏。这一点上还有待继续探讨。
从石小梅塑造的徐继祖看,她显然非常胜任这个角色:从初出茅庐的少年成长为城府与手段兼备的官员,情感复杂多层,性格善良坚韧,却又无比自我压抑。她本身的忧郁和清冷气质恰好可以适应这种戏剧表现。都说岳美缇、石小梅二位女小生一热一冷,此言不虚。我曾对比过她们二人的《牡丹亭 拾画》和《牧羊记 望乡》,除了身段的不同以外,我感觉岳的动作幅度要大于石,动作的速度也略快一些,她的《拾画》多了温情和挥洒,而石则流露出一种文人式的清冷。岳的李陵也比石多了一些激越,而石出演的李陵却显得更为隐忍和压抑。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说,石小梅有太过鲜明的风格,以至于你要么被她迷住,要么不能容忍。而我恰恰属于前者。我感到她不单是用手、用眼、用声音在演戏,最动人的是她自己真实的情感投入。从她的《浣纱记》、《西楼记》、《牡丹亭》、《桃花扇》、到《白罗衫》,无不是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每一次都那样投入和认真,绝无半点“演熟”以后的浮滑。哪怕仅仅是看碟,都能感觉到她那强大的气场逼人而来,将我的身心完全裹挟到戏里去。以至于我在看她的戏时,常常担心这样剧烈的情感起伏、这样真挚的情感投入会伤害她的身体。是她令我在看戏的日子里,明白了古人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所谓三月不知肉味、所谓江州司马青衫湿、所谓无以冰炭置我肠,凡此种种,皆非修辞。倘有一日能够对面相见,此生当无他求。
昨晚看了《白罗衫》的VCD,直至现在,仍然盈耳皆是。今天中午吃饭,不但又“不辨肉和蔬”,而且完全是像吃草一样把饭菜咽下去。。。
每每看石小梅的昆曲,总是这样入戏。曾经读过一个戏迷写的文章,说她演完《白罗衫》后谢幕,依然面无表情,难以自拔。其实我看过她的戏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怎奈我本无缘,迄今没有见过她的真人,没有观过她的现场。人生之憾,莫此为甚。
很早就读过《警世通言》中的《苏知县罗衫再合》,然而《白罗衫》的构思更令我惊叹。小说是一个典型的“水贼占妻”故事,情节大致为官员赴任——水贼谋夫夺妻——妻子逃脱生子(官员死里逃生)——儿子长大复仇——全家团圆。其中还有一个关键是,水贼抚养了官员的儿子。
官员的遗腹子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认贼作父”,此处具有极大的情节发展空间。一边是朝夕相处近二十年,视同亲生的“父亲”,一边是素未谋面、形同陌路的“亲父”。尽管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仇人于自己竟有天大的养育之恩,这样的伦理和感情困境,理当激起绝大的冲突与波澜。然而从《崔尉子》到《苏知县》,以及其他同类作品,对儿子复仇时理应出现的复杂心态都选择了回避,或者忽略。小说中的徐继祖在确认徐能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后,“门上通报太爷到了。徐爷出迎,就有局躇之意。想着养育教训之恩,恩怨也要分明,今日且尽个礼数。”于是拜了徐能一拜。等到第二日便当着亲父苏云将徐能拿下,“徐能大叫道:‘继祖孩儿,救我则个!’徐爷骂道:‘死强盗,谁是你的孩儿?你认得这位十九年前苏知县老爷么?’”养育之恩就此一笔勾销,接下来徐继祖和亲生父母相认,重享天伦。倒是徐能临刑前叹口气道:“我虽不曾与苏奶奶成亲,做了三年太爷,死亦甘心了。”这声叹息底下似乎潜藏了百感交集,但也仅仅到此为止。
如今所见的昆曲《白罗衫》由《井遇》、《庵会》、《看状》、《诘父》四折构成,徐继祖成了贯穿全剧的主人公。据说清末舞台见演《贺喜》、《井遇》、《游园》、《看状》、《详梦》、《报冤》(又名《杀盗》、《杀能》)六出,“传”字辈于六出之前,又有《揽载》、《设计》、《杀舟》、《捞救》、《逼婚》、《释放》、《投井》、《产子》、《拾子》九出,达十五出,顺次叙演十八年前往事。从剧本统筹和舞台调度上看,以四折总揽全局的改造是十分值得称道的。在这四折中,徐继祖先后遇祖母、遇母、遇父、遇养父兼杀父仇人,伴随着真相逐渐揭露,徐继祖的心理由同情的小波澜渐次进入激烈的狂风骤雨。石小梅的表演非常具有层次感,《井遇》中的徐继祖在赶考途中,气质还比较稚嫩,是一个初出家门、涉世未深的少年,连脸上的笑容和呼唤奶公的声音都透露出欢快的天真,同时还有一些“皇州夺榜”的踌躇满志。只是看到天边旅雁南翔,产生了“似咱丧母孩儿身世凄凉”的感叹,进而联想到“昨宵别慈父执手相望”,感慨父亲“亦爹亦娘”的不易,体现出他的懂事。而遇到思子念媳十八年的老妇时,“隐隐搅动俺丧母痛思娘苦十八秋”,与前面的演绎形成呼应,这种心理上的共鸣是他尽力帮助老妇寻找家人的动因,情节发展十分合理。
到了第二出《庵会》,徐继祖有了明显的成长。或许春闱夺冠,状元及第的他初入宦海,多少经历了一些磨练,在和出家为尼的苏夫人对答时,显示出盘问真相的机智和微服私访的老练。当苏夫人心有顾虑,不肯透露隐情时,徐继祖选择了对观音佛像求问,语出双关。既表现了他的智慧,又具有很好的戏剧效果。第三出《看状》则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苏云状词中有“一门家眷尽被强徒徐能谋害”云云,当徐继祖读至“徐能”之名时,不禁大惊失色,手上发一个抖,但立刻抬头四望,强自镇定。然后走了几步,又把这句话念了一遍,唱道:“不信严亲成无赖,觑状词教我如痴似呆”。进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世,但又自我开解道说不定是同名同姓。当他发现送茶的奶公看到状词,神色不对时,开始对奶公多方盘问,甚至不惜以尚方宝剑相威胁。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颇有心机和手段的徐继祖,但陡然大白的真相仍然使他招架不住,昏晕过去。“不想一状词将好梦惊醒,雾海茫茫十八春。待不信,奶公字字千钧。待要信,定将手刃徐能。”唱到“钧”字时把扶着他的奶公一把推开,显示他心肠转硬。“手刃”二字唱得切齿痛恨,然而到“徐”字收尾时,脸上突然转出一瞬惊惶,进而露出凄恻的表情。因为十八年来,一直以徐能为父亲的名字,此时突然以“手刃”加诸其上,感情上实在难以承受。
接下来,徐继祖令奶公去取白罗衫,对其言道:“你若真心待我,我把你恩人看待”,同时对其下拜。奶公忙上前搀扶,连声说:“使不得的。”然而徐继祖起身时话锋陡转:“你若泄露机关,嘿嘿”,同时端出巡按架子,一手顺势握住奶公搀扶他的手,一手背向身后,奶公吓得全身发抖,道“老奴怎敢。”徐继祖左手一挥“快去”,把奶公推坐在地。石小梅的风格一贯以清冷著称,此处表现徐继祖的城府和老辣,当真令人背上生凉。这时的威镇南京的徐继祖已和刚刚出场时那个纯朴的少年徐继祖颇有分别,尤其是突然遇到人生的重大打击和变故,他的性格不能不产生变化。待奶公下场,徐继祖站在原地,半低着头,微微喘气,体现了他的隐忍和对内心感情的强力压抑。这样的动作,我在石小梅其他戏里也见过几次,比如《牧羊记 望乡》里李陵被苏武训斥的时候,包括《牡丹亭 冥誓》里柳梦梅怀疑杜丽娘是天仙,将为他带来“天曹罚折”的时候。都是人物情绪起伏较大时使用,以对前面排山倒海的冲击稍做平定。正在徐继祖感叹“白罗衫啊白罗衫,认亲靠的是你,辨仇人靠的也是你”时,门上突然传报“太老爷到”,徐继祖大吃一惊,不禁惊呼一声,但随即跺一下脚:“开,开开开正门”。第一个“开”字比较控制,后面几个字的情绪转为激烈,此时脸上的表情有强自压抑的仇恨,亦有一丝感叹和悲戚。最后侧向观众,立在当地,身体微微前后晃动几次,仍是对感情的压抑和平定。最后官步下场,前两步轻轻摇头叹息,然后镇定下来,步伐加快。这一折由于人物情感变化多层,故而做功非常繁复。石小梅的表演非常完美地诠释出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和层次,除了技巧纯熟以外,可以见出她自己已入戏颇深。
《诘父》是本剧的另一个高潮所在。这一折出于新编,但与传统折子戏的路数非常接近,除了极少的地方(后面再说),基本看不出来是新编的昆曲。这令我非常惊叹编剧的功力。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平生看的所有新编昆曲剧目当中,这是最为出色的一出(假如大部分新编昆曲能够达到这样水平的一半,我就不会再对新编昆曲心怀警惕)。这一出完全是徐继祖与徐能的对手戏,表现的内容正是我前面说过的为历代小说家所忽视的伦理与情感困境,即儿子与养父兼杀父仇人之间的感情变化。
当宴会即将开始的时候,徐继祖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式:“开宴迎亲报养恩,杀贼枭首雪母恨。”徐能一上场则志得意满,“落魄江湖忆当年,看今朝子贵父尊。”接着父子相见:“爹爹请上,待孩儿拜见。”刚刚屈身,徐能道:“罢了。”徐继祖就势抬身,叫:“上酒”,这一拜相当的没有诚意。二人举杯对酌时,徐能兴高采烈,一饮而尽,徐继祖则以衣袖遮挡,偷偷把酒倒掉,体现他不愿与仇人对饮,并且解释设宴原因时也不禁道出了“饯行”二字,徐能觉得惊异后,才急忙改为“洗尘。”此时在徐继祖心里,对徐能的恨占了上风,压倒了此前的父子之情。他为徐能倒酒时也不看酒杯,直至酒满溢出还不觉得,脸上现出了一丝憎恶。徐能看出继祖心情不快,询问原因。继祖遂托言“同僚余人双”审案,将苏云之事重述一遍。徐能初时不知徐继祖已了解了全部真相,还在试图遮掩。当说到苏夫人旷野产子,无奈抛弃时,徐能表示这个孩子是寻不着的。徐继祖若无其事地问了一句:“寻不着的?”徐能大笑道:“寻不着的。”接下来继祖给徐能倒酒时,又不动声色地说:“爹爹,那男孩有了下落。”徐能一惊:“怎么讲?”继祖又抬高声调,坚定地重复了一遍:“那男孩有了下落。”徐能手一抖,酒杯滚倒在桌上。继祖还在继续演戏:“孩儿看爹爹似有心事,爹爹既不想听,孩儿就不讲了。”徐能立刻收摄心神,表示:“没有什么心事,有趣得很,讲讲讲。”最后,继祖道出了“那被告就是看状人的令尊大人。”说这句话时两眼含泪,神情凝重。徐能已经完全明白真相泄露,索性点破道:“那余人双分明姓徐。”继祖背着身子,依然不动声色:“怎见得?”徐能道:“双人加个余,乃是个徐字。”徐继祖却仍不愿就此说破,反而问徐能此案该如何断,徐能问他:“强盗也罢,严亲也罢,一十八年,他待儿子如何?”这句问话彻底搅动了徐继祖的内心,脸上的神色转为柔和的深情,盈盈欲泪:“一自途中相抱,依稀如获珍宝,三年乳哺,熬夜起早。五六肩头嬉闹,七岁延师训读,顽劣不忍打骂。”说到此处,转身面向徐能,“儿欢喜,父亦笑,子愁闷,爹亦恼。是爹又是娘,一十八年相依到今朝!” 最后父子相抱,继祖向徐能一拜,脸却转向侧面,低眉下泪。至此,徐继祖之前构建的仇恨壁垒轰然倒塌,父子情分压过了复仇的渴望,满心痛苦,难以割舍。徐能紧握儿子的手:“谁料,一朝平步青云,尚方宝剑出鞘。”接着将继祖一推,继祖倒地。徐能将他扶起,二人再次对面相携,“六畜久养,亲动刀尚不忍。”继祖听到这里,不敢再面对徐能,手上发抖,转过身去。徐能又道:“儿啊!风里雨前一盏灯,怜他已是暮年人啊”,接着向继祖跪倒。继祖的脸上现出一片悲凉:“爹爹所言,不无情理。”徐能马上说:“那就放他逃命去吧。”继祖大惊,似乎想到父母大仇,神色游离不定,但最终挥手背身,让徐能离去。徐能正待要走,继祖右手扶桌,却又摸到了白罗衫,情感再次急转直下,拉住了徐能,“怎奈国法难容。”徐能惊怒万分,激言道:“那就将他枭首示众。”继祖道:“却又于心不忍。”“如何处置?”继祖主意已定:“赐个全尸,好生成殓。”徐能叫道:“儿啊。”继祖以手掩口,忍不住抽泣,但最终背过身去,拿起酒壶:“爹爹你且饮了这壶酒,也不枉父子一场。”然后双膝跪下。徐能接过酒壶,忍不住举壶欲对继祖当头砸下,却终于放下了手。“要你读书,盼你做官,倒不如还是要你做个强盗的好。”这是徐能满含哀怨的最后一句话。接着徐能蹒跚下场,继祖缓缓起身,身上微微发抖,神情迷惘,失魂落魄,在厅中盘旋徘徊,犹疑不定。犹有一刻似突然梦觉,往徐能离场的方向走去,似要去找他,却最终站住。“一颗心儿碎,一面镜儿圆。悲也泪,喜也泪,泪湿白罗衫。”至此,全剧的情绪达到顶点,定格在徐继祖一个大悲大恸后苍白没有表情的神情里。
最后,家人来报:“太老爷太夫人到府了。”继祖才从失魂的状态中略微回过神来,稍稍有了喜色:“说……说我出迎。”家人拿来红色的吉服,继祖刚刚套上一半,突然又有人来说:“太老爷他……悬梁自尽了。”继祖猛然一惊,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爹……”但还未喊完又惊然闭口,强自按捺住内心的波涛汹涌,向身边惊惶地望了两眼,嘴角抽动,说出:“强……强徒!”神情却是木然的呆滞。他再次拿起两件白罗衫,“悲也泪,喜也泪,泪湿白罗衫。”身上犹然半套着红色的吉服,半边却露着里面的白色衣服,一边白一边红,暗示着整个事件半悲半喜,悲喜不定。他举起白罗衫挡住脸,幕落。
在《白罗衫》全戏里,末了的《诘父》是感动我最深的一出。人物的情感复杂游移,却层次分明,观众可以捕捉到人物内心的情感脉络,并随之进入和感动。全剧结束在情绪的高点,舍弃了之后全家团圆、重叙天伦的描写,实有无穷余味。尽管徐继祖和亲生父母相认团聚,但经过了前面如此激烈的情感交战,他的悲喜究竟孰重孰轻,其实殊难假定。“开宴迎亲报养恩,杀贼枭首雪母恨”只是一个理想中的解决方式,人的感情却远远不像这样简单,处理起来必然是多层的、无奈的、隐忍的。选了这一样,便以永远失去那一样为代价。在这部戏里没有胜利者,人生的况味本就如此复杂和难于捉摸。
这部戏的舞台和布景都相对简单,没有眼下各种新排大戏和新编昆曲的华丽排场,全靠演员的唱功和表演取胜,我以为这是昆曲的正道。都说电影看导演,话剧看编剧,戏曲看演员,如果有一天成了昆曲看舞台、看制作、看排场、看包装(时下正有这个趋势),对于真正的昆曲戏迷而言,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而且现在各种对“青春版”演员的过度追捧,我以为也大可不必。昆曲不是一门急就的艺术,演员需要多年的打磨、锤炼才能够体会到它的精髓。整日忙于赶场和各种活动,无暇自我修炼和提高,其实是自毁长城。过于追求扮相、服装、布景,而唱功和表现能力不足,依然不能使观众入戏,只是便于看个热闹罢了。
如果要说此剧唯一一个小小的不足,个人以为是结尾的一支《倾杯序》。石小梅《桃花扇 题画》里的《倾杯序》天下知闻,此曲不但唱腔,连开头两句词都套的非常明显,《题画》中为“立东风渐午天”,《诘父》中是“立华堂对残宴”,《题画》下一句为“那一去人难见”,《诘父》仿为“人一去永难见。”不是说曲词和曲调不可以模仿和套用,而是对于石小梅的戏迷来说,《题画 倾杯序》过于耳熟能详,此时一听,便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题画》,想到侯方域和李香君,从而分散对眼前《诘父》的注意力,对接受效果产生影响。以我而言,前面已然被石小梅唱得泪水盈盈,此时熟悉的调门突然出现,曲词又如此相像,于是我根本无以自制地想到《题画》上去,造成了出戏。幸亏石小梅表演实在精湛,到了“一颗心儿碎”的时候,我又再次入戏。由此牵涉到一个新编昆曲如何化用、借用旧有曲调、曲词的问题。就我目前所见,《关汉卿》中的《皂罗袍》和《白罗衫》中的《倾杯序》由于化用曲词过于明显,曲牌又完全一致,对我都造成了出戏。这一点上还有待继续探讨。
从石小梅塑造的徐继祖看,她显然非常胜任这个角色:从初出茅庐的少年成长为城府与手段兼备的官员,情感复杂多层,性格善良坚韧,却又无比自我压抑。她本身的忧郁和清冷气质恰好可以适应这种戏剧表现。都说岳美缇、石小梅二位女小生一热一冷,此言不虚。我曾对比过她们二人的《牡丹亭 拾画》和《牧羊记 望乡》,除了身段的不同以外,我感觉岳的动作幅度要大于石,动作的速度也略快一些,她的《拾画》多了温情和挥洒,而石则流露出一种文人式的清冷。岳的李陵也比石多了一些激越,而石出演的李陵却显得更为隐忍和压抑。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说,石小梅有太过鲜明的风格,以至于你要么被她迷住,要么不能容忍。而我恰恰属于前者。我感到她不单是用手、用眼、用声音在演戏,最动人的是她自己真实的情感投入。从她的《浣纱记》、《西楼记》、《牡丹亭》、《桃花扇》、到《白罗衫》,无不是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每一次都那样投入和认真,绝无半点“演熟”以后的浮滑。哪怕仅仅是看碟,都能感觉到她那强大的气场逼人而来,将我的身心完全裹挟到戏里去。以至于我在看她的戏时,常常担心这样剧烈的情感起伏、这样真挚的情感投入会伤害她的身体。是她令我在看戏的日子里,明白了古人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所谓三月不知肉味、所谓江州司马青衫湿、所谓无以冰炭置我肠,凡此种种,皆非修辞。倘有一日能够对面相见,此生当无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