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的绝世名伶
如果不是资深的欧美乐迷,那么你听到Annie Lennox名字的机会并不多,虽然你总是在各式各样的音乐杂志和最XX排行榜上扫到过她的名字,但国内几乎所有的音像店都不会循环播放她的作品。她最为普通歌迷熟知的两首歌,很可能是她两次为好莱坞大片所作的主题曲——《吸血惊情四百年》中的《Love Song For A Vampire》和《指环王3》中的《In To The West》。一开始我们甚至会惊讶,为什么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的是她而不是唱着《May It Be》的Enya,Enya治愈系的天籁之音的确在第一时间抓住了我们的耳朵,可是某一天,也许当你被莫名的神秘的孤独笼罩着,或是为永远无法解释的人生感到困惑时,你会突然听懂Annie Lennox,她嘴里吐出的每一个词都将抓住你的要害,那种初听不那么戏剧化甚至有点冷静过头的词曲编排在这一刻生生敲打进你的内心,而Annie Lennox中性的、清冽的、冷硬的半歌剧式唱腔突然从宏大的交响配乐中跳脱而出,夹杂着节制过后仍然汹涌的情感,排山倒海地将你打翻。
而也许只有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才能最终听懂Annie Lennox究竟在唱些什么,她从来都不是一个属于主流流行界的歌手,离开鼎盛时期的Eurythmics舞韵合唱团之后,Annie只发行过两张专辑,1992年的《Diva》和1995年的翻唱专辑《Medusa》,《Bare》是她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发行于2003年6月,短短11首曲目,却横跨了她11年的创作生涯,其重量可想而知。然而当专辑真正放在我们面前,它仍然没有一丝丝浮躁和急功近利,一如封面所呈现出的Annie Lennox洗尽铅华,她可能有些苍白,脸上有岁月的痕迹,可是她眼神坚定直指人心,呈现出绝无仅有的真实和赤裸,这份坦荡绝非浮躁的打榜音乐可以承载。
《Bare》的全部词曲都由Annie Lennox本人创作,与长期搭档Stephen Lipson、Andy Wright共同监制,呈现出她在多年的蛰伏期间心境的复杂转折和起落,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Annie Lennox拥有深厚的学院派根基,她感情中所有细微的沮丧、寂寞、无助、悲伤、辗转和欣慰都透过层次鲜明的编曲,交织有度的合声以及细致入微的唱腔传递得丝丝入扣。她并不讳言这张专辑的歌曲里充斥了强烈的个人情绪,而她由始至终保持的坦诚姿态也让作品最终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A Thousand Beautiful Things》算是一个相对温和的开场,原声吉他配合Annie直白的吟唱,首先将听者感官拉入到深邃的意境之中,而步步推进的配器和后半部分的拔高也让这首歌充满了力量。这是Lennox和几乎所有女歌手都不相同的地方,即使她这次唱的是她隐藏在中性冷漠外表下的脆弱和敏感,也绝不沦入小情小调,而总是轻而易举地上升到更加接近人类共同情感的主旨上。《Honestly》也是典型的Lennox作品,空旷的音场,全曲辅以张弛有度的宏大合声,Annie Lennox的演唱只是恰到好处地融汇其中,不会刻意突出,也不会激昂过度,听起来有些冷眼旁观,实质上却是极致冷静之后的无奈之感。“我不再是二十几岁的年轻歌手,而是勇敢面对人生中无法实现的期望与核心议题的成熟女子。”Annie如是解读这张专辑,隐藏在音乐下的她的人生故事似乎以感伤居多,《Loneliness》和《The Saddest Song I've Got》这样的歌曲都传达出悲伤的千帆过境的人生态度,但同样如她本人所说,“再痛苦的歌曲也潜藏着喜悦”,她的音乐绝不消极避世,反而有种让人黑夜过后勇敢抬头的巨大力量。
让我们单独说说她的唱功和声线。虽然她被誉为现代流行乐坛“第一女伶”,最优美的女声之一,但Annie Lennox的美感和慑人气势绝非每个人,绝非在任何时刻都能欣赏。原因一方面是Annie绝不显山露水的唱法,不似现代西方流行音乐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R&B和Soul那样先声夺人,而她极其中性化的嗓音也很容易让总是听着大同小异流行女歌手的乐迷们感到不适应,她音乐中所有的空灵、细腻和深邃都需要历经时间的反复考验,才能让听者深深理解,并为之折服,她控制力极强的内敛演唱需要用耳朵和心灵反复咀嚼,才能深切地感知其丝丝入扣。
正如前面所说,爱上Annie Lennox,你需要的是足够平静的心绪,以及一个恰到好处的时刻。如果你此前并没有听过《Bare》,那么它将会是很好的入门,但更好的方法仍然是看完3个半小时的《指环王3》,当邪恶终于被压制,历经艰险的霍比特人少年踏上回乡之路时,请不要立刻关闭字幕,不妨听听Annie Lennox的那首《In To The West》,也许你会和主人公们一样思绪万千。
而也许只有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才能最终听懂Annie Lennox究竟在唱些什么,她从来都不是一个属于主流流行界的歌手,离开鼎盛时期的Eurythmics舞韵合唱团之后,Annie只发行过两张专辑,1992年的《Diva》和1995年的翻唱专辑《Medusa》,《Bare》是她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发行于2003年6月,短短11首曲目,却横跨了她11年的创作生涯,其重量可想而知。然而当专辑真正放在我们面前,它仍然没有一丝丝浮躁和急功近利,一如封面所呈现出的Annie Lennox洗尽铅华,她可能有些苍白,脸上有岁月的痕迹,可是她眼神坚定直指人心,呈现出绝无仅有的真实和赤裸,这份坦荡绝非浮躁的打榜音乐可以承载。
《Bare》的全部词曲都由Annie Lennox本人创作,与长期搭档Stephen Lipson、Andy Wright共同监制,呈现出她在多年的蛰伏期间心境的复杂转折和起落,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Annie Lennox拥有深厚的学院派根基,她感情中所有细微的沮丧、寂寞、无助、悲伤、辗转和欣慰都透过层次鲜明的编曲,交织有度的合声以及细致入微的唱腔传递得丝丝入扣。她并不讳言这张专辑的歌曲里充斥了强烈的个人情绪,而她由始至终保持的坦诚姿态也让作品最终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A Thousand Beautiful Things》算是一个相对温和的开场,原声吉他配合Annie直白的吟唱,首先将听者感官拉入到深邃的意境之中,而步步推进的配器和后半部分的拔高也让这首歌充满了力量。这是Lennox和几乎所有女歌手都不相同的地方,即使她这次唱的是她隐藏在中性冷漠外表下的脆弱和敏感,也绝不沦入小情小调,而总是轻而易举地上升到更加接近人类共同情感的主旨上。《Honestly》也是典型的Lennox作品,空旷的音场,全曲辅以张弛有度的宏大合声,Annie Lennox的演唱只是恰到好处地融汇其中,不会刻意突出,也不会激昂过度,听起来有些冷眼旁观,实质上却是极致冷静之后的无奈之感。“我不再是二十几岁的年轻歌手,而是勇敢面对人生中无法实现的期望与核心议题的成熟女子。”Annie如是解读这张专辑,隐藏在音乐下的她的人生故事似乎以感伤居多,《Loneliness》和《The Saddest Song I've Got》这样的歌曲都传达出悲伤的千帆过境的人生态度,但同样如她本人所说,“再痛苦的歌曲也潜藏着喜悦”,她的音乐绝不消极避世,反而有种让人黑夜过后勇敢抬头的巨大力量。
让我们单独说说她的唱功和声线。虽然她被誉为现代流行乐坛“第一女伶”,最优美的女声之一,但Annie Lennox的美感和慑人气势绝非每个人,绝非在任何时刻都能欣赏。原因一方面是Annie绝不显山露水的唱法,不似现代西方流行音乐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R&B和Soul那样先声夺人,而她极其中性化的嗓音也很容易让总是听着大同小异流行女歌手的乐迷们感到不适应,她音乐中所有的空灵、细腻和深邃都需要历经时间的反复考验,才能让听者深深理解,并为之折服,她控制力极强的内敛演唱需要用耳朵和心灵反复咀嚼,才能深切地感知其丝丝入扣。
正如前面所说,爱上Annie Lennox,你需要的是足够平静的心绪,以及一个恰到好处的时刻。如果你此前并没有听过《Bare》,那么它将会是很好的入门,但更好的方法仍然是看完3个半小时的《指环王3》,当邪恶终于被压制,历经艰险的霍比特人少年踏上回乡之路时,请不要立刻关闭字幕,不妨听听Annie Lennox的那首《In To The West》,也许你会和主人公们一样思绪万千。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奎斯Chr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