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遗世独立”的苦鬼
这个稿是有故事的,我原来做过这么可耻的事情,记下来是因为不忘怀,为什么天性非得是这样,必须对自己有所要求啊。
——小评Tom Waits新碟《Orphans》
这是一个可以让我盲目崇拜的人,当然,“我”并不算什么,不能为这个被“盲目崇拜的人”增添什么砝码;所谓“盲目”,就是不用也不能,甚至是不敢去听完他的全部专辑,这个人的名字就已经在内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每看到“Tom Waits”的字样都要肃然起敬,还庆幸自己听不完听不懂他。是的,许多人都崇拜他,小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们,他是偶像的偶像,前一个偶像包括张楚和左小祖咒,所以知道他出了新专辑《Orphans》的时候,哪怕只是个合辑,已经能够欢呼雀跃内心激奋,甚至让远在香港的袁智聪老师高呼要趁此狠狠地抽烟喝酒。
《Orphans》海量收录了56首单曲,分为“Brawlers”、“Bawlers”和“Bastards”三个部分,并且以“Orphans”统领,这样的字眼很值得玩味,我们知道他曾经出演过多部Francis Ford Coppola和Jim Jarmusch的电影,他有一个搞戏剧的老婆和传奇而丰富的生活经历,酒鬼、老垮、实验这样的字眼就是他的衣服。但是将近六十岁的Tom Waits却依旧要用“Orphans”自况,并且一直没有闲着,这张《Orphans》距离2002的双张专辑《Alice》和《Blood Money》以及2004年的《Real Gone》也不过顷刻之间。当诸多的年轻人都在长喟短叹的时候,Tom Waits是在与世无争中继续着自己艺术生命的常青。
现在的Tom Waits本应该是到了可被供奉的年纪,像新晋的性感女明星Scarlett Johansson就准备出一张《Scarlett Sings Tom Waits》,但是Tom Waits自己却不安分。对,他就属于那种“老来俏”的人,就如同他自己的挚爱物料“酒”一样,越陈越香,从早期的忧愁颓废,到中期的暴烈嘶哑,现如今已经是粗糙中的醇香,沙砾中的清泉,磨刀石上银光闪闪的铁屑,而你想领略一番,《Orphans》最合适不过。
说《Orphans》是一场豪华盛宴还未见得确切,因为这不是他自己的经典回顾,把自己得意的旧作重新聚拢起来,这里面还是有3张CD3个主题,56首单曲大多半是没有发表过的罕见记录,每一个主题都各自完满。他毕竟是电影音乐通吃的老江湖,所以整体性和画面感根本不成问题,比如Brawlers基本上收录的是早期风格的破烂布鲁斯曲目,包括重玩了Ramones的《The Return Of Jackie And July》;Bawlers主要是乡谣及爵士为主,叙事性更强,出人意料的是竟然翻唱了一代歌王Frank Sinatra的《Young At Heart》;Bastards则偏重实验性,有他的光怪陆离歌曲,包括玩出Kurt Weill的《What Keeps Mankind Alive》和Daniel Johnston的《King Kong》,而一曲《Home I'll Never Be》据说就是他曾经在金斯伯格的葬礼上朗诵过。
“如果我唱,它就是一首歌,如果我不唱,它就是一首诗。”和Bob Dylan一样,Tom Waits一样有资格可以这样说,但是他避讳“诗人”这个字眼,自己更乐意去当一个“说书人”,只需要一台钢琴或是一把吉他,这个在《Orphans》中“Bastards”部分体现得更为集中,其实他完全可以写出《Widow's Grove》这样的悠扬小调,或者是《Bottom Of The World》这样的苍凉之作,但是他更喜欢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当我把故事整理出来后,发现音乐就藏在这背后。” “我喜欢冒险歌曲、谋杀歌谣、骇人听闻的失事事件、邪恶与英雄主义、充满诱惑的情色流言、浪漫狂野和神秘的歌曲。我一直想活在其中而永远不想出来。”所以他会翻唱Frank Sinatra和Ramones这样的传奇,他会和凯鲁亚克以及金斯伯格一脉相承,所以他和Leonard Cohen以及Nick Cave一起被小资追捧。
“就像Bob Dylan,他只是在歌颂爱与和平,如果你老是歌颂爱与和平,就会失落。Tom Waits就不同,他有一张照片,是他抱着一个比他大的女人,这是恋母情结。这是Tom Waits比Bob Dylan厉害的地方,他的爱更强大,还有Jimi Hendrix,也是一股爱宣泄完了,也是对爱的依恋,但Tom Waits的爱比Bob Dylan比Jimi Hendrix都要强大、持久。一种宽泛的和平啊爱啊,很容易会被抹掉。”一向木讷的张楚说起Tom Waits来总是显得滔滔不绝,他曾经不止一次地承认过自己是Tom Waits的忠实拥趸,这也许是Tom Waits之所以伟大的题中之义,所以早已经过知天命几近“耳顺”的Tom Waits还自称为“Orphans”。
“什么是孤儿?我不知道,大约是一个一个垂死的善良的看不到前途的孩子,驾驶着一辆装着大轮胎的棺材横跨俄亥俄河,穿着满是补丁漏洞的衣服,身上背着一个敲打的乐器,耳朵里塞着耳机,而他的耳边盘旋的是一个女人如被揍得如燃放爆竹一样的哀号……”其实Tom Waits还是很得意自己的嗓子,因为可能在嗓音中,他能把自己分裂成不同的身份,肆意扮演自己想要呈现的角色,而在《Orphans》中,Tom Waits和制作人Karl Derfler渴望呈现出来的,就是由一组组画面和片段组成的存在,过去发生的,将要发生的,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在这个世界上的,正是这些碎片的集合中,闪耀着人性的微妙光辉,投射出最为私密的情感变化和情绪趋势。
布鲁斯歌手Bonnie Raitt这样评价Tom Waits:“他是个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人,是一扇我们从未接近过的窗口,是能同时把悲剧与浪漫编织在一起的人。”正是这样天才的独创性和略带距离的神秘感让他在另一种“遗世独立”中完成着自己,虽然与“垮掉派”在气质思想上相承,但并没有把自己“搞垮”,他的创作根基还是最为现实的,他的歌词里描述的大都是颓废、混乱、下层社会和飘泊的景象,用一个过时的说法,他才是现实生活中最底层的“苦鬼”的代言人。Brawlers(斗殴者)、Bawlers(叫骂者)和Bastards(私生子)这样的语境已经可以想象,也许你无法承受其中离奇的实验色彩,比如“Bastards”中的奇腔怪调,但仔细听来,会发现其实这些声音疏远而又贴近。“苦鬼”也罢,“孤儿”也罢,Tom Waits同样是一个标杆,并且越老,他的嗓子和他的声音,他的衣服和他的鞋子,他的烟和他的酒,他的身影和他的目光,就越为浑然一体。
——小评Tom Waits新碟《Orphans》
这是一个可以让我盲目崇拜的人,当然,“我”并不算什么,不能为这个被“盲目崇拜的人”增添什么砝码;所谓“盲目”,就是不用也不能,甚至是不敢去听完他的全部专辑,这个人的名字就已经在内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每看到“Tom Waits”的字样都要肃然起敬,还庆幸自己听不完听不懂他。是的,许多人都崇拜他,小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们,他是偶像的偶像,前一个偶像包括张楚和左小祖咒,所以知道他出了新专辑《Orphans》的时候,哪怕只是个合辑,已经能够欢呼雀跃内心激奋,甚至让远在香港的袁智聪老师高呼要趁此狠狠地抽烟喝酒。
《Orphans》海量收录了56首单曲,分为“Brawlers”、“Bawlers”和“Bastards”三个部分,并且以“Orphans”统领,这样的字眼很值得玩味,我们知道他曾经出演过多部Francis Ford Coppola和Jim Jarmusch的电影,他有一个搞戏剧的老婆和传奇而丰富的生活经历,酒鬼、老垮、实验这样的字眼就是他的衣服。但是将近六十岁的Tom Waits却依旧要用“Orphans”自况,并且一直没有闲着,这张《Orphans》距离2002的双张专辑《Alice》和《Blood Money》以及2004年的《Real Gone》也不过顷刻之间。当诸多的年轻人都在长喟短叹的时候,Tom Waits是在与世无争中继续着自己艺术生命的常青。
现在的Tom Waits本应该是到了可被供奉的年纪,像新晋的性感女明星Scarlett Johansson就准备出一张《Scarlett Sings Tom Waits》,但是Tom Waits自己却不安分。对,他就属于那种“老来俏”的人,就如同他自己的挚爱物料“酒”一样,越陈越香,从早期的忧愁颓废,到中期的暴烈嘶哑,现如今已经是粗糙中的醇香,沙砾中的清泉,磨刀石上银光闪闪的铁屑,而你想领略一番,《Orphans》最合适不过。
说《Orphans》是一场豪华盛宴还未见得确切,因为这不是他自己的经典回顾,把自己得意的旧作重新聚拢起来,这里面还是有3张CD3个主题,56首单曲大多半是没有发表过的罕见记录,每一个主题都各自完满。他毕竟是电影音乐通吃的老江湖,所以整体性和画面感根本不成问题,比如Brawlers基本上收录的是早期风格的破烂布鲁斯曲目,包括重玩了Ramones的《The Return Of Jackie And July》;Bawlers主要是乡谣及爵士为主,叙事性更强,出人意料的是竟然翻唱了一代歌王Frank Sinatra的《Young At Heart》;Bastards则偏重实验性,有他的光怪陆离歌曲,包括玩出Kurt Weill的《What Keeps Mankind Alive》和Daniel Johnston的《King Kong》,而一曲《Home I'll Never Be》据说就是他曾经在金斯伯格的葬礼上朗诵过。
“如果我唱,它就是一首歌,如果我不唱,它就是一首诗。”和Bob Dylan一样,Tom Waits一样有资格可以这样说,但是他避讳“诗人”这个字眼,自己更乐意去当一个“说书人”,只需要一台钢琴或是一把吉他,这个在《Orphans》中“Bastards”部分体现得更为集中,其实他完全可以写出《Widow's Grove》这样的悠扬小调,或者是《Bottom Of The World》这样的苍凉之作,但是他更喜欢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当我把故事整理出来后,发现音乐就藏在这背后。” “我喜欢冒险歌曲、谋杀歌谣、骇人听闻的失事事件、邪恶与英雄主义、充满诱惑的情色流言、浪漫狂野和神秘的歌曲。我一直想活在其中而永远不想出来。”所以他会翻唱Frank Sinatra和Ramones这样的传奇,他会和凯鲁亚克以及金斯伯格一脉相承,所以他和Leonard Cohen以及Nick Cave一起被小资追捧。
“就像Bob Dylan,他只是在歌颂爱与和平,如果你老是歌颂爱与和平,就会失落。Tom Waits就不同,他有一张照片,是他抱着一个比他大的女人,这是恋母情结。这是Tom Waits比Bob Dylan厉害的地方,他的爱更强大,还有Jimi Hendrix,也是一股爱宣泄完了,也是对爱的依恋,但Tom Waits的爱比Bob Dylan比Jimi Hendrix都要强大、持久。一种宽泛的和平啊爱啊,很容易会被抹掉。”一向木讷的张楚说起Tom Waits来总是显得滔滔不绝,他曾经不止一次地承认过自己是Tom Waits的忠实拥趸,这也许是Tom Waits之所以伟大的题中之义,所以早已经过知天命几近“耳顺”的Tom Waits还自称为“Orphans”。
“什么是孤儿?我不知道,大约是一个一个垂死的善良的看不到前途的孩子,驾驶着一辆装着大轮胎的棺材横跨俄亥俄河,穿着满是补丁漏洞的衣服,身上背着一个敲打的乐器,耳朵里塞着耳机,而他的耳边盘旋的是一个女人如被揍得如燃放爆竹一样的哀号……”其实Tom Waits还是很得意自己的嗓子,因为可能在嗓音中,他能把自己分裂成不同的身份,肆意扮演自己想要呈现的角色,而在《Orphans》中,Tom Waits和制作人Karl Derfler渴望呈现出来的,就是由一组组画面和片段组成的存在,过去发生的,将要发生的,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在这个世界上的,正是这些碎片的集合中,闪耀着人性的微妙光辉,投射出最为私密的情感变化和情绪趋势。
布鲁斯歌手Bonnie Raitt这样评价Tom Waits:“他是个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人,是一扇我们从未接近过的窗口,是能同时把悲剧与浪漫编织在一起的人。”正是这样天才的独创性和略带距离的神秘感让他在另一种“遗世独立”中完成着自己,虽然与“垮掉派”在气质思想上相承,但并没有把自己“搞垮”,他的创作根基还是最为现实的,他的歌词里描述的大都是颓废、混乱、下层社会和飘泊的景象,用一个过时的说法,他才是现实生活中最底层的“苦鬼”的代言人。Brawlers(斗殴者)、Bawlers(叫骂者)和Bastards(私生子)这样的语境已经可以想象,也许你无法承受其中离奇的实验色彩,比如“Bastards”中的奇腔怪调,但仔细听来,会发现其实这些声音疏远而又贴近。“苦鬼”也罢,“孤儿”也罢,Tom Waits同样是一个标杆,并且越老,他的嗓子和他的声音,他的衣服和他的鞋子,他的烟和他的酒,他的身影和他的目光,就越为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