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日谈
一直都不敢写有关这张唱片的评论,虽然说4年间一直都有想写的冲动。不过总是刚刚把手放在键盘上,就问:该怎么写?
的确,如此大的主题,而我文字这么弱。o(╯□╰)o
所以我也只能写写我了解到的有关于这张专辑的一些东西。
关于声音:
音乐当然都是声音,【废话不!】(不过有的现场音乐的话,可能不止是声音,嘻嘻)这要说的是听与以往不同的声音需要时间去适应。
很多时候我们一般人的耳朵已经习惯听到某种音乐的调子和节拍(比如现在大行其道的hip-hop之类),而且已经把某些情绪和这些音乐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我们的耳朵一般很不适应去听到一些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这就让我们错失了对一些不同人,不同地区的音乐和文明的了解。同样何训田的音乐语言也是和一般所听到的歌曲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初次接触他音乐的人也是需要去适应。
朱哲琴的声音总是充满惊喜,那么细腻敏感,充满各种可能。这七首的作品中声音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了。她总是一个可以为表现音乐做出声音上任何改变的人。据说录唱的时候总是整段整段的收录,为的就是不仅仅收录唱出的那些乐句歌词,更是那种表达的时候所形成的气场,都希望一一的融入到专辑里面。
《不翼而飞》,小提琴奇特的演奏方式开始(像《声音的图案》的那种演奏方式)鼓点紧跟了进来,一些特殊的音效。朱哲琴吟唱什么什么不翼而飞呼啸而来,竹篮草莓,情人灵魂,得到失去。在听感上这首歌非常好听。而且开篇就让我们明白了,何训田为他的音乐开始做减法了,剪掉直接的华彩,更加精炼的编曲,凝练的歌词。但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组成的声音却煞有魔力,让人着迷。
《迦南香娑罗树》,这是一首有着优美的旋律的歌。远处飘忽的声音,时而响起的合唱团空灵和声,都为这个歌营造了一个空间。这也是他们音乐一贯的特点,都有着歌曲特定的空间。曲尾从近到远响起了连绵的梵钟,朱哲琴呢喃,让人沉浸。
《夕阳西下》,专辑中最富试验性的歌。小提琴为主要配器,加上一些吹管,一些敲打声,朱哲琴唱到:夕阳西下,正在寻找恋人(家园),很久很久很久了......
《了歌》,这像是一首童谣,朱哲琴调整着自己的气息吟唱出来。这个歌的文案上说:今生今世,所有的人都走了,星星和树叶不会先你而去。
《三托历》,有着奇异的味道的吹管开始,接着大鸣的拉弦,悚然的音效,人声是平静或是不舍,歌词句尾说:总有一天,离开她....可她怎么办...那时....
《路过地球》,“当有一次过年的时候,他给我传来《路过地球》的歌词,我记得我眼泪下来了。的确,我们在许多生活的片刻、曾经感悟到的时刻是那么相似,‘如果我推开那座没有被污染还没有被建成的城市之门,仍然找不到休息地。’这是很绝望的歌词.....”朱哲琴。依然是愉快的旋律下哀伤的歌词。
《第七日》,朱哲琴写下她所知道的那些名字,唱出来。
关于七日谈:
追寻这张专辑的开始,我发现《不翼而飞》和《伽南香娑罗树》(目前比较确定这两首)早在02年多媒体剧《迷哥》中就已经有演出过,《不翼而飞》在1996年就已经写完。这是这么多年来对于一些片段的一次整理,概念也可能是那部剧中抽离出来的一些想法的另外一个发展。
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为什么要以七日为标题?或者说为什么是七日谈,而不是八日谈,九日谈。关注他们以前的创作专辑我们会发现曲目也大多是7首,作者对此的解释大概是“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万物”。
然后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在这张充满东方思想和音乐元素中,有着“挪亚方舟”还是七天这样的基督教色彩很浓的词和概念。这显得有些杂乱。呵呵,不过貌似中国文化就特有这种能融合的范。比如本土的道教文化和印度来的佛教的文化在我国民间就是很混杂的状况。另外据说何训田的小时候,隔壁教堂的音乐是他最初的启蒙。
七日谈中所要表现的内容是相当的大,以至于怀疑这种形而上的纯粹的哲学思想而没有具体的情感的表达,音乐能做到吗?或者说如何去实现,面对这种宏大的对象。再一点,歌词的简练以后,承载的意思也变得不那么能明确具体了。(当然不可想象他们会像做一个像普通的佛教专辑的把要表达的意思直白的念叨出来。)这点我依然很困惑。
还是来看看这张专辑要表达东西吧。它试图为我们描述一个世界的真相,以个个片段的方式。有,是飘忽不定的,我们不要太执着一些东西,最终其实都是无。情是偶然的,不要相信任何缘分或者觉得是命中注定,那只是我们自作多情的以为。真往往不是我们直接看到的,我们需要思考辨明。孤独是永远有的。而人的一生来此一世,只有一次,所有的一切总有一天都会尘归尘土归土。而我们的痛苦它是有深度的,但是欢娱对于生命来说更为有意义。
总之这张是适合每个人听的动听的专辑,有非常多好听的歌曲,别去纠结于专辑写的觉悟不觉悟。听着这美秒的专辑,然后想想一些东西就好了。
的确,如此大的主题,而我文字这么弱。o(╯□╰)o
所以我也只能写写我了解到的有关于这张专辑的一些东西。
关于声音:
音乐当然都是声音,【废话不!】(不过有的现场音乐的话,可能不止是声音,嘻嘻)这要说的是听与以往不同的声音需要时间去适应。
很多时候我们一般人的耳朵已经习惯听到某种音乐的调子和节拍(比如现在大行其道的hip-hop之类),而且已经把某些情绪和这些音乐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我们的耳朵一般很不适应去听到一些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这就让我们错失了对一些不同人,不同地区的音乐和文明的了解。同样何训田的音乐语言也是和一般所听到的歌曲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初次接触他音乐的人也是需要去适应。
朱哲琴的声音总是充满惊喜,那么细腻敏感,充满各种可能。这七首的作品中声音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了。她总是一个可以为表现音乐做出声音上任何改变的人。据说录唱的时候总是整段整段的收录,为的就是不仅仅收录唱出的那些乐句歌词,更是那种表达的时候所形成的气场,都希望一一的融入到专辑里面。
《不翼而飞》,小提琴奇特的演奏方式开始(像《声音的图案》的那种演奏方式)鼓点紧跟了进来,一些特殊的音效。朱哲琴吟唱什么什么不翼而飞呼啸而来,竹篮草莓,情人灵魂,得到失去。在听感上这首歌非常好听。而且开篇就让我们明白了,何训田为他的音乐开始做减法了,剪掉直接的华彩,更加精炼的编曲,凝练的歌词。但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组成的声音却煞有魔力,让人着迷。
《迦南香娑罗树》,这是一首有着优美的旋律的歌。远处飘忽的声音,时而响起的合唱团空灵和声,都为这个歌营造了一个空间。这也是他们音乐一贯的特点,都有着歌曲特定的空间。曲尾从近到远响起了连绵的梵钟,朱哲琴呢喃,让人沉浸。
《夕阳西下》,专辑中最富试验性的歌。小提琴为主要配器,加上一些吹管,一些敲打声,朱哲琴唱到:夕阳西下,正在寻找恋人(家园),很久很久很久了......
《了歌》,这像是一首童谣,朱哲琴调整着自己的气息吟唱出来。这个歌的文案上说:今生今世,所有的人都走了,星星和树叶不会先你而去。
《三托历》,有着奇异的味道的吹管开始,接着大鸣的拉弦,悚然的音效,人声是平静或是不舍,歌词句尾说:总有一天,离开她....可她怎么办...那时....
《路过地球》,“当有一次过年的时候,他给我传来《路过地球》的歌词,我记得我眼泪下来了。的确,我们在许多生活的片刻、曾经感悟到的时刻是那么相似,‘如果我推开那座没有被污染还没有被建成的城市之门,仍然找不到休息地。’这是很绝望的歌词.....”朱哲琴。依然是愉快的旋律下哀伤的歌词。
《第七日》,朱哲琴写下她所知道的那些名字,唱出来。
关于七日谈:
追寻这张专辑的开始,我发现《不翼而飞》和《伽南香娑罗树》(目前比较确定这两首)早在02年多媒体剧《迷哥》中就已经有演出过,《不翼而飞》在1996年就已经写完。这是这么多年来对于一些片段的一次整理,概念也可能是那部剧中抽离出来的一些想法的另外一个发展。
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为什么要以七日为标题?或者说为什么是七日谈,而不是八日谈,九日谈。关注他们以前的创作专辑我们会发现曲目也大多是7首,作者对此的解释大概是“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万物”。
然后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在这张充满东方思想和音乐元素中,有着“挪亚方舟”还是七天这样的基督教色彩很浓的词和概念。这显得有些杂乱。呵呵,不过貌似中国文化就特有这种能融合的范。比如本土的道教文化和印度来的佛教的文化在我国民间就是很混杂的状况。另外据说何训田的小时候,隔壁教堂的音乐是他最初的启蒙。
七日谈中所要表现的内容是相当的大,以至于怀疑这种形而上的纯粹的哲学思想而没有具体的情感的表达,音乐能做到吗?或者说如何去实现,面对这种宏大的对象。再一点,歌词的简练以后,承载的意思也变得不那么能明确具体了。(当然不可想象他们会像做一个像普通的佛教专辑的把要表达的意思直白的念叨出来。)这点我依然很困惑。
还是来看看这张专辑要表达东西吧。它试图为我们描述一个世界的真相,以个个片段的方式。有,是飘忽不定的,我们不要太执着一些东西,最终其实都是无。情是偶然的,不要相信任何缘分或者觉得是命中注定,那只是我们自作多情的以为。真往往不是我们直接看到的,我们需要思考辨明。孤独是永远有的。而人的一生来此一世,只有一次,所有的一切总有一天都会尘归尘土归土。而我们的痛苦它是有深度的,但是欢娱对于生命来说更为有意义。
总之这张是适合每个人听的动听的专辑,有非常多好听的歌曲,别去纠结于专辑写的觉悟不觉悟。听着这美秒的专辑,然后想想一些东西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