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理想,咋突然那么没劲儿
(我不是什么牛人,但不希望没有和我打招呼便转载。所以,转载的朋友,请删除,谢谢。)
----------------------------------------------------------------
教师节,教授摆开宴席,邀请很多曾经的学生回到学校。我知道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夙愿,他说,你们都是我送给别人的孩子,今天回家了。
酒菜完毕,微醺之时,教授问在座的学生们,你们信仰什么。我说,我相信理想,相信理想主义者也可以活得很好。众人看着我,年过三旬的师兄竖起大拇指,牛逼。我一时语塞,却打开他们的话匣。
我听他们讲起上个世纪的故事,99年的夏天,他们都是新闻学院的孩子。A君嗜酒,在宿舍门上用圆规画一个巨大的圈,每每喝醉,都用小刀把圆圈刻的更深一点,直到有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回到宿舍,忘记拿钥匙,想都没想,一脚踹过去,门上出现一个精致的圆形窟窿。遂钻入,倒头就睡。
第二天,宿舍的管理员大妈跑到教授的办公室。那时他还是学生们的班主任,刚刚留校教书。大妈进来便说:你们的学生真有创意啊,把门踹坏了,更奇怪的是,怎么踹出了一个圆形!
教授憋着没笑出声来。那时候这种事情会上纲上线,喝酒闹事,是要被处分的。教授忙说:那孩子刚和恋爱6年的女友分手。大妈一愣,这孩子恋爱还挺早,理解,理解。
那时候,文学院刚刚从新闻学院内被分出去,两个学院的学生彼此看不起:新闻的人觉得文学的人整天风花雪月,文学的人则觉得,你们新闻的人咋这么肤浅呢。两院的男生争风吃醋,决议较量一番。那时候,学文科的学生哪有强壮的身板,于是他们决定,每个学院找十个人,每个人写一首诗。比比谁写的好。
是在学校东门的喷泉广场,傍晚。女生们点上蜡烛,小伙子们席地而坐。评委都是从经济学院、法学院、统计学院拉来的,他们根本不敢请哲学院的人。原话是:他们来了,咱们都傻逼了。随后朗诵开始,烛光中,一堆理科生听得目瞪口呆,频频鼓掌,于是喝酒唱歌。教授说,要是到现在,这帮人准被当作神经病抓起来。
当中有一个人参加了那年的全国大专辩论赛,决赛的时候,作为最后一个辩手,他站起来朗诵了一首情书,获得了那界比赛的最佳辩手。教授说,要是到现在,这个人准备当作神经病轰出去。
一个女生爱上了一个男生。她是全系男生的梦中情人,就像是,新闻学院的林徽因。可是她爱上了一个外系的小伙儿。那时候,这可是全系男生的耻辱。姑娘和小伙谈起恋爱,风花雪月,毕业之后,小伙去美国读书,姑娘在国内工作。一年之后,小伙爱上了一个当地的华裔女孩,和姑娘说了分手。
之后呢?她现在怎么样?教授问。回答是:之后,姑娘性格变了很多,现在结婚生子,当了全职家庭主妇。
喔,爱情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吧。生命呢?
教授与学生们去十渡郊游,应该是两千年左右的时候。那时候晚上,大家面临一个选择:吃一只羊,还是吃几只鸡。姑娘说:如果非要选择,那就吃一只羊吧。因为生命的灵魂是平等的。于是几个人盘算着,谁去挑羊呢?这个任务落到了A君的身上,他扭捏地来到羊圈,伸手指了一只:这个吧。之后的大学生活里,他都活在这只羊的阴影中。教授现在食素信佛:那句话他记得清楚,生命的灵魂都是平等的。
教授是一个传奇的人,写过一篇与妻子的二十个瞬间,在学校引起轰动。那是一个你写一篇文章,全校人都会看的时代。那个时代没有网络,人们喜欢抄写文字,生活缓慢。
在文中,教授先生讲了二十个与妻子的故事。那时候他在河北正定的隆兴寺拍夕阳。妻子将一条红飘带挂在他相机的三角架上;那时候妻子的父母来京。他留着半月未刮的胡子,踩着一月未擦的皮鞋,穿着两月未洗的仔裤见了他们。班主任对他们说:他差不多是我们最优秀的小伙子。老丈人说,一切还好,只是矮了点;那时候,他欠了一笔当时来看的巨款。妻子说,咱们攒钱还吧!他在上地的某知名狗屁企业做了两个月的兼职主编,领了三千六百元酬劳,在一个大雪的夜晚带给妻。妻说,这么多钱呀,明儿个赶紧还债去。当时他觉得他一定是天下最无能的男人;那时候他短期出国,在纽约喧闹的大街上用公话呼了她一下,然后眼泪流下来。当时打定主意,这辈子再不能离开她了。
教授总是低着头说:现在你们这一代,理想主义能够停留在气质的层面,已经是很难得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年过三旬的老男人因为怀旧的情绪,而脱口而出的几句抱怨。世界在变,有时候我们宁愿怀念。
我很喜欢这样的酒席,理想在其中占据一个妥当的位子。饮酒到晚上11点,众位散去,生活恢复了本来的模样。我突然想哼唱起一首二手玫瑰的老歌,其中一句歌词是:只是理想咋突然那么没劲儿,看着你我也再说不出什么词儿。
我说不出什么,文字杂乱,夜晚点开豆瓣听郝云的这首歌: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儿。唱到这句的时候,我真想后面接上一句话:咋突然他妈的那么没劲儿。
不抱怨了,生活还在继续,我们书写着我们以后的记忆,终有一日,世界不在属于我们,它如同一棵巨大的树木,我们都是终会跌落的树叶。只是周围有时是袅袅村庄,有时是高楼大厦,有时还有一个巨大的“拆”字,多想,我能保留着理想主义的最后一点气质,在和这个世界妥协之前,我想和它随便谈谈。
教授在那篇文章的最后一个瞬间里写:二十年后,BABYSOUND的女儿终于追到我儿子,大抵也在这样一个夜晚,一对年轻恋人在看二十年前父辈的故事。
写的真好,我想,总有一天我能学会热爱生活,宽恕世间丑恶。
----------------------------------------------------------------
教师节,教授摆开宴席,邀请很多曾经的学生回到学校。我知道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夙愿,他说,你们都是我送给别人的孩子,今天回家了。
酒菜完毕,微醺之时,教授问在座的学生们,你们信仰什么。我说,我相信理想,相信理想主义者也可以活得很好。众人看着我,年过三旬的师兄竖起大拇指,牛逼。我一时语塞,却打开他们的话匣。
我听他们讲起上个世纪的故事,99年的夏天,他们都是新闻学院的孩子。A君嗜酒,在宿舍门上用圆规画一个巨大的圈,每每喝醉,都用小刀把圆圈刻的更深一点,直到有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回到宿舍,忘记拿钥匙,想都没想,一脚踹过去,门上出现一个精致的圆形窟窿。遂钻入,倒头就睡。
第二天,宿舍的管理员大妈跑到教授的办公室。那时他还是学生们的班主任,刚刚留校教书。大妈进来便说:你们的学生真有创意啊,把门踹坏了,更奇怪的是,怎么踹出了一个圆形!
教授憋着没笑出声来。那时候这种事情会上纲上线,喝酒闹事,是要被处分的。教授忙说:那孩子刚和恋爱6年的女友分手。大妈一愣,这孩子恋爱还挺早,理解,理解。
那时候,文学院刚刚从新闻学院内被分出去,两个学院的学生彼此看不起:新闻的人觉得文学的人整天风花雪月,文学的人则觉得,你们新闻的人咋这么肤浅呢。两院的男生争风吃醋,决议较量一番。那时候,学文科的学生哪有强壮的身板,于是他们决定,每个学院找十个人,每个人写一首诗。比比谁写的好。
是在学校东门的喷泉广场,傍晚。女生们点上蜡烛,小伙子们席地而坐。评委都是从经济学院、法学院、统计学院拉来的,他们根本不敢请哲学院的人。原话是:他们来了,咱们都傻逼了。随后朗诵开始,烛光中,一堆理科生听得目瞪口呆,频频鼓掌,于是喝酒唱歌。教授说,要是到现在,这帮人准被当作神经病抓起来。
当中有一个人参加了那年的全国大专辩论赛,决赛的时候,作为最后一个辩手,他站起来朗诵了一首情书,获得了那界比赛的最佳辩手。教授说,要是到现在,这个人准备当作神经病轰出去。
一个女生爱上了一个男生。她是全系男生的梦中情人,就像是,新闻学院的林徽因。可是她爱上了一个外系的小伙儿。那时候,这可是全系男生的耻辱。姑娘和小伙谈起恋爱,风花雪月,毕业之后,小伙去美国读书,姑娘在国内工作。一年之后,小伙爱上了一个当地的华裔女孩,和姑娘说了分手。
之后呢?她现在怎么样?教授问。回答是:之后,姑娘性格变了很多,现在结婚生子,当了全职家庭主妇。
喔,爱情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吧。生命呢?
教授与学生们去十渡郊游,应该是两千年左右的时候。那时候晚上,大家面临一个选择:吃一只羊,还是吃几只鸡。姑娘说:如果非要选择,那就吃一只羊吧。因为生命的灵魂是平等的。于是几个人盘算着,谁去挑羊呢?这个任务落到了A君的身上,他扭捏地来到羊圈,伸手指了一只:这个吧。之后的大学生活里,他都活在这只羊的阴影中。教授现在食素信佛:那句话他记得清楚,生命的灵魂都是平等的。
教授是一个传奇的人,写过一篇与妻子的二十个瞬间,在学校引起轰动。那是一个你写一篇文章,全校人都会看的时代。那个时代没有网络,人们喜欢抄写文字,生活缓慢。
在文中,教授先生讲了二十个与妻子的故事。那时候他在河北正定的隆兴寺拍夕阳。妻子将一条红飘带挂在他相机的三角架上;那时候妻子的父母来京。他留着半月未刮的胡子,踩着一月未擦的皮鞋,穿着两月未洗的仔裤见了他们。班主任对他们说:他差不多是我们最优秀的小伙子。老丈人说,一切还好,只是矮了点;那时候,他欠了一笔当时来看的巨款。妻子说,咱们攒钱还吧!他在上地的某知名狗屁企业做了两个月的兼职主编,领了三千六百元酬劳,在一个大雪的夜晚带给妻。妻说,这么多钱呀,明儿个赶紧还债去。当时他觉得他一定是天下最无能的男人;那时候他短期出国,在纽约喧闹的大街上用公话呼了她一下,然后眼泪流下来。当时打定主意,这辈子再不能离开她了。
教授总是低着头说:现在你们这一代,理想主义能够停留在气质的层面,已经是很难得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年过三旬的老男人因为怀旧的情绪,而脱口而出的几句抱怨。世界在变,有时候我们宁愿怀念。
我很喜欢这样的酒席,理想在其中占据一个妥当的位子。饮酒到晚上11点,众位散去,生活恢复了本来的模样。我突然想哼唱起一首二手玫瑰的老歌,其中一句歌词是:只是理想咋突然那么没劲儿,看着你我也再说不出什么词儿。
我说不出什么,文字杂乱,夜晚点开豆瓣听郝云的这首歌: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儿。唱到这句的时候,我真想后面接上一句话:咋突然他妈的那么没劲儿。
不抱怨了,生活还在继续,我们书写着我们以后的记忆,终有一日,世界不在属于我们,它如同一棵巨大的树木,我们都是终会跌落的树叶。只是周围有时是袅袅村庄,有时是高楼大厦,有时还有一个巨大的“拆”字,多想,我能保留着理想主义的最后一点气质,在和这个世界妥协之前,我想和它随便谈谈。
教授在那篇文章的最后一个瞬间里写:二十年后,BABYSOUND的女儿终于追到我儿子,大抵也在这样一个夜晚,一对年轻恋人在看二十年前父辈的故事。
写的真好,我想,总有一天我能学会热爱生活,宽恕世间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