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

李志的歌在我心中一直犹如图腾一般的存在,大抵是歌曲更倾向于对事物“没有那么高尚,也没有那么装逼”的咀嚼态度。比起李志的旧有作品,新专辑《你好,郑州》的风格着实让我忧伤的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哀怨。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李志在南京买了车买了房,可是平淡的生活真的容易让人从肉体和精神上同样发福。缺少了沙哑嗓音喷薄而出的愤世嫉俗,渐淡了洞察内心深处隐秘的敏锐,失去了那副即流氓又文雅的作词风格,转而则更倾向于清淡和安逸。或许我还不曾栖身于平淡的生活,对于李志的新专辑只是管窥之见的不得要领。先入为主是偏见,所以我不打算说这张专辑多少坏话。细细想想到底是自己恶毒的嫉妒心理所致,不能迎合过去的个人口味也好,羡慕他人的生活也罢,但却不能把李志理所应当的风格转变当做不认可的理由。对于没有听过李志歌曲的人来说,这张专辑比起其他专辑无疑是最为讨好的一部作品,上口的旋律更能贴近大众的耳蜗。我想这次的主题只关乎于爱情折射出的点点滴滴,祭奠青春时期失去后的落寞中反又期冀的分裂。正如专辑的名字《你好,郑州》那样重新的一次认识。“郑州”可能只作为一个概括的符号,谁又能知道李志到底是不是在郑州仅此怀念心中的另一个郑州。一次全新的认识不再有从前的浮躁、排斥、隐痛的情绪,制作这张专辑的初衷和转变的风格合二为一被写入了九首歌中。至于为何趋向于这样的风格也只有李志本人知道了。
说实话初听《墙上的向日葵》并没察觉或是不曾准备好迎接李志的风格转变,如果从专辑中单拿出两三首放入旧作中也不会感到多么的格格不入,反而是专辑的整体的走向改变了对单曲的看法,还掺杂着精致的录制远没有一把吉他奏出的简单朴实的些许失望。很不幸我有所沾染,不自觉地和旧作进行反差对比了。背景响起沉闷的大提琴加之钢琴一次次清晰砸入的忧伤,总觉得缺少了些让人叹气的沉重和苦闷。阳光下墙上映衬着逐光变换的向日葵的影像如同时光一样溜走,转瞬间早已斗转星移,而在其中的故事便是光明背后的抑郁。结尾处钢琴时而为点,时而由点会聚成面的弹奏如同心中不规律的阵阵疼痛。我发现李志也不是一次两次在歌中以鱼作词了,想必他真的能从鱼逃跑的神色中看出恐惧和慌张。
关于《铅笔》,李志即流氓又文雅的作词风格没能融入到曲词当中,或许是调调太过动听的缘故吧。一句“什么时候握住棒棒糖抚摸胸口”放在如此乖巧的作词中像是意淫一般,突兀的很。别扭之余回想起从前听李志即兴时肆无忌惮的干嚎几句彪悍的骂人话,这句歌词到像是被刻意安排在里面一般。听此歌时忽然想起了工体东路没有人中的《黑色信封》,同样是诉说着和生活周旋的无济于事,不管是沉默不语还是甚嚣尘上无关痛痒的咆哮,最终化为的却是“如果没有人看着我,那该有多快乐”的期望。当时李志现场版的嘶吼把我给喊哭了。《铅笔》相比较就温和柔软了许多,他也许不想让自己和听众太过伤心了。
《关于郑州的记忆》我想拿它和《带亲》一块说。绚丽的色彩下无法掩藏黑与白的本质,尽管前首从曲调上完全称的上是华丽的流行歌曲,但还是从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一牵扯到流行不免让我感到“规则和形式”下的愤恨,在这里衷心的希望李志不要把热情和精力抛散在虚伪的形式空洞下,做自己的音乐。言归正传,不知道李志是不是真的为了爱情曾经去过那里,作为回忆就如他所说“知道的不多也只是偶尔想起”。很有意思的是李志把上张专辑取名为《我爱南京》,这次的郑州与其说是缅怀那个失去的爱情不如说郑州即是他的爱情。在《带亲》中却又说“原谅我吧,爱人她在南京”,小号奏出了恋恋不舍犹如爵士乐般那样淡淡的忧伤。这足以说明郑州是他艳遇的情人,而南京则是他忠贞的妻子。不用多解释什么,让我再次拥抱你,郑州。然后挥手告别,回到那个叫做南京,那个称作家的地方。
《忽然》和《路》是两首短小曲,从词到调都让我觉得相辅相成的是从一首歌分离而成。前首写到“幻想朝西的生活。害怕朝西的生活”,后首写到“我看见我自己,仿佛又看见你”。仿佛是两个人相互交错着体位和时光扭打在一起相互应征着曾经熟悉却又陌生的过往。《忽然》的配乐没有给我印象留下什么特别之处。《路》在最后的结尾处给人惊喜,像复读机一样不断的缩短“我看见我自己,仿佛又看见你”两句的间隔,而张伟伟一气呵成的手风琴配乐却恰到好处的衔接起因缩短间距而略显急促的频率。
整张专辑最为贴近李志以往风格的应该是《秋天的老狼》和《夜》,从中可以看到《被禁忌的游戏》和《梵高先生》专辑的影子。正如前面所说整体走向确实会小有影响单个曲目。我更希望《秋天的老狼》能像《夜》那样不需要加入太多的元素,一把吉他加上李志因吸食红梅烟导致的沙哑嗓音吹上几口简单的哨音足以构建起最真实的情感。让我们就像见到了老朋友那样沉醉在怀旧的慰藉中。
把《她》放在最后一首说,是为了释放上面纠结的情感。曲调欢快,眼前不知为何浮现出瓢泼大雨,就让我们不管不顾的在一片磅礴中拼命的撒欢吧。
整篇不是一次写完的,中间听了多少遍专辑也记不清楚了,从开始的抵触慢慢的喜欢上她。现在是秋天了,本应该属于清冷冥想的夜晚,现在也只想像只树懒那样蜷缩在被窝里安然的睡下。
说实话初听《墙上的向日葵》并没察觉或是不曾准备好迎接李志的风格转变,如果从专辑中单拿出两三首放入旧作中也不会感到多么的格格不入,反而是专辑的整体的走向改变了对单曲的看法,还掺杂着精致的录制远没有一把吉他奏出的简单朴实的些许失望。很不幸我有所沾染,不自觉地和旧作进行反差对比了。背景响起沉闷的大提琴加之钢琴一次次清晰砸入的忧伤,总觉得缺少了些让人叹气的沉重和苦闷。阳光下墙上映衬着逐光变换的向日葵的影像如同时光一样溜走,转瞬间早已斗转星移,而在其中的故事便是光明背后的抑郁。结尾处钢琴时而为点,时而由点会聚成面的弹奏如同心中不规律的阵阵疼痛。我发现李志也不是一次两次在歌中以鱼作词了,想必他真的能从鱼逃跑的神色中看出恐惧和慌张。
关于《铅笔》,李志即流氓又文雅的作词风格没能融入到曲词当中,或许是调调太过动听的缘故吧。一句“什么时候握住棒棒糖抚摸胸口”放在如此乖巧的作词中像是意淫一般,突兀的很。别扭之余回想起从前听李志即兴时肆无忌惮的干嚎几句彪悍的骂人话,这句歌词到像是被刻意安排在里面一般。听此歌时忽然想起了工体东路没有人中的《黑色信封》,同样是诉说着和生活周旋的无济于事,不管是沉默不语还是甚嚣尘上无关痛痒的咆哮,最终化为的却是“如果没有人看着我,那该有多快乐”的期望。当时李志现场版的嘶吼把我给喊哭了。《铅笔》相比较就温和柔软了许多,他也许不想让自己和听众太过伤心了。
《关于郑州的记忆》我想拿它和《带亲》一块说。绚丽的色彩下无法掩藏黑与白的本质,尽管前首从曲调上完全称的上是华丽的流行歌曲,但还是从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一牵扯到流行不免让我感到“规则和形式”下的愤恨,在这里衷心的希望李志不要把热情和精力抛散在虚伪的形式空洞下,做自己的音乐。言归正传,不知道李志是不是真的为了爱情曾经去过那里,作为回忆就如他所说“知道的不多也只是偶尔想起”。很有意思的是李志把上张专辑取名为《我爱南京》,这次的郑州与其说是缅怀那个失去的爱情不如说郑州即是他的爱情。在《带亲》中却又说“原谅我吧,爱人她在南京”,小号奏出了恋恋不舍犹如爵士乐般那样淡淡的忧伤。这足以说明郑州是他艳遇的情人,而南京则是他忠贞的妻子。不用多解释什么,让我再次拥抱你,郑州。然后挥手告别,回到那个叫做南京,那个称作家的地方。
《忽然》和《路》是两首短小曲,从词到调都让我觉得相辅相成的是从一首歌分离而成。前首写到“幻想朝西的生活。害怕朝西的生活”,后首写到“我看见我自己,仿佛又看见你”。仿佛是两个人相互交错着体位和时光扭打在一起相互应征着曾经熟悉却又陌生的过往。《忽然》的配乐没有给我印象留下什么特别之处。《路》在最后的结尾处给人惊喜,像复读机一样不断的缩短“我看见我自己,仿佛又看见你”两句的间隔,而张伟伟一气呵成的手风琴配乐却恰到好处的衔接起因缩短间距而略显急促的频率。
整张专辑最为贴近李志以往风格的应该是《秋天的老狼》和《夜》,从中可以看到《被禁忌的游戏》和《梵高先生》专辑的影子。正如前面所说整体走向确实会小有影响单个曲目。我更希望《秋天的老狼》能像《夜》那样不需要加入太多的元素,一把吉他加上李志因吸食红梅烟导致的沙哑嗓音吹上几口简单的哨音足以构建起最真实的情感。让我们就像见到了老朋友那样沉醉在怀旧的慰藉中。
把《她》放在最后一首说,是为了释放上面纠结的情感。曲调欢快,眼前不知为何浮现出瓢泼大雨,就让我们不管不顾的在一片磅礴中拼命的撒欢吧。
整篇不是一次写完的,中间听了多少遍专辑也记不清楚了,从开始的抵触慢慢的喜欢上她。现在是秋天了,本应该属于清冷冥想的夜晚,现在也只想像只树懒那样蜷缩在被窝里安然的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