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说【不喜欢】,但请不要说“敷衍”

自我听力宏音乐以来,每次总有人评价新出的专辑没有以前好听,说力宏越来越不认真做音乐。现在电影和音乐同时出来,更让某些人可以借题发挥,大肆用“敷衍”这种词眼来形容力宏现在对音乐的态度。
我可以接受你说“我不太喜欢新专辑,风格怪”,但请不要说“敷衍”。因为不喜欢新专辑只是说明它的风格不适合你的听觉,你欣赏的音乐不是这一型。正所谓“众口难调”,真的没有任何人,无论是莫扎特还是梵高,能把艺术做到所有人喜欢。而且像到了力宏这种水平的流行音乐创作人,大家总是习惯用挑剔性的眼光去看待,有时发现他音乐的瑕疵比发现其优点更让人觉得兴奋。
但是“敷衍”这个词是在说力宏失去了对音乐的热爱,失去了创作的源动力。我一直觉得一个艺术家一件作品出来,被大家评论甚至攻击都不可怕。不过当这个艺术家已经无心创作,这才是致命的。因为前者只是暂时的低谷,他反倒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和意见为以后的作品积蓄能量,但后者的作品质量会日趋下降,越来越低迷,直至消失。而我所认识的力宏,在西方“兴趣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少年时代就已激发了对音乐深层次的热爱。这种热爱如同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的热爱,陈景润对于数学的热爱,就算偶有倦怠,却与身体已经天然地融合在一起,渗入到血液里。拿同时做电影和音乐这件事来说。如果其他人,也许过去一天12小时做音乐的时间现在会变成做电影,所以音乐质量必然下降了。但是力宏原来12小时还在做音乐,把剩下的吃饭,睡觉,休息的12小时时间来做电影。他并没有牺牲音乐的时间,只是延长了自己工作的时间,让自己更加忙碌而已。这个说法比现实夸张,但与现实相映,力宏这段时间以来有的只是无休止的通宵和食不果腹。
谈到音乐风格本身,虽然我不是什么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或者音乐家,凭我仅有的15年钢琴学习中获得的一点音乐鉴赏力,我反而觉得力宏现在的专辑是一张比一张好,除了改变自己是色戒后的过渡期以外,稍有逊色。不过我当时就对那张专辑快歌没有什么太大希冀,你怎么能指望一个沉浸在30年代的邝裕明能写出21世纪的流行嘻哈?作品反映的是作者那段时间对事物的思考和心情体验,如果把改变自己不要当作是嘻哈版王力宏的作品,落叶归根这类歌曲绝对打动人心。
说不喜欢力宏现在音乐的人更多发帖时如下开头“喜欢力宏10年了,唯一,永远的第一天那些专辑多用心,很沉稳,现在的音乐浮躁,力宏变了,不再如从前…..” 看到这种评论,我不禁更要暗笑。力宏是变了,他的音乐越来越创新,更加大气,挑战自我,引领潮流。但当他改变的时候,你没有做好准备,你对音乐的认知还在原步停留,开始落后于时代。这时你会问,凭什么说我的听觉是落后,不是力宏的音乐更加不好?因为只要你看看力宏从心中的日月以来再到最近由于十八般武艺和电影上飙的人气和知名度,你就应该知道你是人群的小部分,更多的人因为力宏的改变,力宏的chinked-out喜欢上了他。你自私地要求力宏因你的要求而不要改变,却没有学会理解他的音乐梦想,跟随时代一起改变!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学会内部归因,不要总是把对于力宏新专辑的不喜爱归因到力宏的不认真,而是归因于你个人的音乐口味。
而且我还认识几个这样的宏迷,他们的心理是:过去的力宏安静优雅地唱歌,也不是很多人喜欢,感觉在他的音乐世界可以是自己的世界,但力宏越来越霸气地对更多人唱歌时,他们感觉曾经自己的世界不再私人化,被别人侵占,慢慢不复存在,所以对力宏那种特殊的感觉也消失殆尽了。这些歌迷爱的是那种私密的感觉,其实不是力宏和他的音乐。力宏的音乐有的不止是个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还有富有层次感的编曲,精良的混音,无尽的想象和迸发的灵感。
作为一个后力宏时代的歌迷,比从什么公转自转,永远第一天,唯一等前力宏时代的某些老歌迷来说,心理上希望力宏越红越好。我觉得力宏的才情和人格魅力应该让更多人认识到。而如果要提高知名度甚至走向国际的话,过去那种安静唯美的歌曲是绝对不够的,那些歌可以安抚人心情,可以陪伴一代人成长,但是无法让更宏伟的音乐梦想实现。国外大牌音乐人发的专辑常常是从头到尾全是编曲新颖的快歌,根本没有抒情慢歌。看到力宏说自己的音乐使命时真的很感动,我真的希望有一天力宏能带着chinked-out到全世界,成为华人的骄傲。当中国不断崛起的时候,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显得日趋作用。我希望力宏就能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带领着更多的华人音乐骄子走向世界。不过在目前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和国防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别的国家的人更很难会注意到我们的流行文化,所以力宏的音乐梦想在现实面前还有些孱弱,不过希望大家不要把力宏播下的梦想的种子在它还没开始茁壮成长之前就踩在脚下。所以,你可以不喜欢chinked-out,不喜欢电子+民乐,不喜欢饶舌+昆曲,不喜欢摇滚+琵琶,但请不要说力宏不再认真做音乐了。
最后,关于力宏做电影,起初听到这则消息我也诧异不理解,但我听到力宏的解释与想法,我慢慢接受直到现在变得赞成。新媒体时代,只是通过发唱片这个单一的渠道是很难让更多的人认识你。传统的音乐市场行销模式在一天无数张专辑喷涌的快餐式娱乐方式中根本行不通。而通过大荧幕把音乐和电影结合,让专辑和电影同步发行,这从理念上就是一次突破,也是市场营销与我们时代相契合的一种创新。目前事实上票房和专辑的双赢也证明了这种运作方式的成功。也许又有人说,市场化意味着商业化,商业化并不意味着好啊。关于这个论点是个关于流行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和存在意义的辩论,在此我不想赘述,有兴趣的自己去google一下。
终于把憋在心中的话倾泻而出,心理很舒服。最后一遍,你可以说“不喜欢”,但永远不要说“敷衍”。
By Cindy on 2010-8-19
Love Peace Music
P.S.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认同的人请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
再P.S这个是转的。。。
我可以接受你说“我不太喜欢新专辑,风格怪”,但请不要说“敷衍”。因为不喜欢新专辑只是说明它的风格不适合你的听觉,你欣赏的音乐不是这一型。正所谓“众口难调”,真的没有任何人,无论是莫扎特还是梵高,能把艺术做到所有人喜欢。而且像到了力宏这种水平的流行音乐创作人,大家总是习惯用挑剔性的眼光去看待,有时发现他音乐的瑕疵比发现其优点更让人觉得兴奋。
但是“敷衍”这个词是在说力宏失去了对音乐的热爱,失去了创作的源动力。我一直觉得一个艺术家一件作品出来,被大家评论甚至攻击都不可怕。不过当这个艺术家已经无心创作,这才是致命的。因为前者只是暂时的低谷,他反倒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和意见为以后的作品积蓄能量,但后者的作品质量会日趋下降,越来越低迷,直至消失。而我所认识的力宏,在西方“兴趣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少年时代就已激发了对音乐深层次的热爱。这种热爱如同爱因斯坦对于物理学的热爱,陈景润对于数学的热爱,就算偶有倦怠,却与身体已经天然地融合在一起,渗入到血液里。拿同时做电影和音乐这件事来说。如果其他人,也许过去一天12小时做音乐的时间现在会变成做电影,所以音乐质量必然下降了。但是力宏原来12小时还在做音乐,把剩下的吃饭,睡觉,休息的12小时时间来做电影。他并没有牺牲音乐的时间,只是延长了自己工作的时间,让自己更加忙碌而已。这个说法比现实夸张,但与现实相映,力宏这段时间以来有的只是无休止的通宵和食不果腹。
谈到音乐风格本身,虽然我不是什么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或者音乐家,凭我仅有的15年钢琴学习中获得的一点音乐鉴赏力,我反而觉得力宏现在的专辑是一张比一张好,除了改变自己是色戒后的过渡期以外,稍有逊色。不过我当时就对那张专辑快歌没有什么太大希冀,你怎么能指望一个沉浸在30年代的邝裕明能写出21世纪的流行嘻哈?作品反映的是作者那段时间对事物的思考和心情体验,如果把改变自己不要当作是嘻哈版王力宏的作品,落叶归根这类歌曲绝对打动人心。
说不喜欢力宏现在音乐的人更多发帖时如下开头“喜欢力宏10年了,唯一,永远的第一天那些专辑多用心,很沉稳,现在的音乐浮躁,力宏变了,不再如从前…..” 看到这种评论,我不禁更要暗笑。力宏是变了,他的音乐越来越创新,更加大气,挑战自我,引领潮流。但当他改变的时候,你没有做好准备,你对音乐的认知还在原步停留,开始落后于时代。这时你会问,凭什么说我的听觉是落后,不是力宏的音乐更加不好?因为只要你看看力宏从心中的日月以来再到最近由于十八般武艺和电影上飙的人气和知名度,你就应该知道你是人群的小部分,更多的人因为力宏的改变,力宏的chinked-out喜欢上了他。你自私地要求力宏因你的要求而不要改变,却没有学会理解他的音乐梦想,跟随时代一起改变!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学会内部归因,不要总是把对于力宏新专辑的不喜爱归因到力宏的不认真,而是归因于你个人的音乐口味。
而且我还认识几个这样的宏迷,他们的心理是:过去的力宏安静优雅地唱歌,也不是很多人喜欢,感觉在他的音乐世界可以是自己的世界,但力宏越来越霸气地对更多人唱歌时,他们感觉曾经自己的世界不再私人化,被别人侵占,慢慢不复存在,所以对力宏那种特殊的感觉也消失殆尽了。这些歌迷爱的是那种私密的感觉,其实不是力宏和他的音乐。力宏的音乐有的不止是个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还有富有层次感的编曲,精良的混音,无尽的想象和迸发的灵感。
作为一个后力宏时代的歌迷,比从什么公转自转,永远第一天,唯一等前力宏时代的某些老歌迷来说,心理上希望力宏越红越好。我觉得力宏的才情和人格魅力应该让更多人认识到。而如果要提高知名度甚至走向国际的话,过去那种安静唯美的歌曲是绝对不够的,那些歌可以安抚人心情,可以陪伴一代人成长,但是无法让更宏伟的音乐梦想实现。国外大牌音乐人发的专辑常常是从头到尾全是编曲新颖的快歌,根本没有抒情慢歌。看到力宏说自己的音乐使命时真的很感动,我真的希望有一天力宏能带着chinked-out到全世界,成为华人的骄傲。当中国不断崛起的时候,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显得日趋作用。我希望力宏就能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带领着更多的华人音乐骄子走向世界。不过在目前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和国防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别的国家的人更很难会注意到我们的流行文化,所以力宏的音乐梦想在现实面前还有些孱弱,不过希望大家不要把力宏播下的梦想的种子在它还没开始茁壮成长之前就踩在脚下。所以,你可以不喜欢chinked-out,不喜欢电子+民乐,不喜欢饶舌+昆曲,不喜欢摇滚+琵琶,但请不要说力宏不再认真做音乐了。
最后,关于力宏做电影,起初听到这则消息我也诧异不理解,但我听到力宏的解释与想法,我慢慢接受直到现在变得赞成。新媒体时代,只是通过发唱片这个单一的渠道是很难让更多的人认识你。传统的音乐市场行销模式在一天无数张专辑喷涌的快餐式娱乐方式中根本行不通。而通过大荧幕把音乐和电影结合,让专辑和电影同步发行,这从理念上就是一次突破,也是市场营销与我们时代相契合的一种创新。目前事实上票房和专辑的双赢也证明了这种运作方式的成功。也许又有人说,市场化意味着商业化,商业化并不意味着好啊。关于这个论点是个关于流行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和存在意义的辩论,在此我不想赘述,有兴趣的自己去google一下。
终于把憋在心中的话倾泻而出,心理很舒服。最后一遍,你可以说“不喜欢”,但永远不要说“敷衍”。
By Cindy on 2010-8-19
Love Peace Music
P.S.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认同的人请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
再P.S这个是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