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钢琴“告别书”
意大利著名钢琴家波里尼2009年到北京演出,受到从全国各地赶去的听众的忘情欢呼,终场后大师返场五次,加演了五首曲子,传为佳话。去年,波里尼第一次来上海,在音乐厅同样赢得申城乐迷的狂热欢迎。对于浩如烟海的钢琴音乐作品,这位意大利钢琴大师有着严格的选择标准,他说:“我的原则就是只选择那些与我有关的作品,或者是情感经历,或者是成长记忆,总之那些曲子能找到属于我的某些特质。”毫无疑问,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就在他擅长的曲目范围之内,他录制的贝多芬《迪阿贝利变奏曲》,充分体现了他艺术特色。
《迪阿贝利变奏曲》创作于1823年。当时,奥地利作曲家兼出版商迪阿贝利写了一首圆舞曲,请音乐家们据此各创作一首变奏曲,合成一部集子出版。参加这一活动的有贝多芬、舒伯特、车尔尼、胡梅尔和李斯特(当时年仅11岁)等51位作曲家。贝多芬写的这首变奏曲有33个变奏,由于篇幅过大,只好单独作为上卷,其余50人的则合为下卷出版。
贝多芬写作《迪阿贝利变奏曲》时已经53岁,步入了人生的晚年。他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完成了这部自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变奏作品。但是,这首乐曲在1824年出版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遭遇冷落,直到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彪罗大力推广,其艺术价值才得到了世人的重视和认同。当然,假如不是这部作品的问世,迪阿贝利这个名字估计今天知者寥寥无几。
迪阿贝利的圆舞曲小巧平和,而贝多芬的《迪阿贝利变奏曲》则气势宏伟,变化丰富。它是贝多芬钢琴艺术的概括。其中的第22变奏采用了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的主题,第31变奏让人们看到了巴赫所写的柔板的再现,最后一个小步舞曲速度的变奏则可能是“乐圣”对海顿和莫扎特时代的致敬。从明快的喜悦到粗犷的豪爽,从深邃的沉思到直率的幽默,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乐思的演变和对声音充满创造力的想象。舒曼曾评价这部变奏曲是贝多芬在用钢琴向听众告别。
波里尼在《迪阿贝利变奏曲》中的演奏令人赞叹。他的音色清澄干净,音粒饱满,闪耀着稍带些冷峻的金属质的光芒;对速度、力度与节奏有着十分精确的控制,深思熟虑而又不着痕迹地加以表现。他曾拜意大利前辈钢琴大家米开兰杰里为师,所以演奏风格中有乃师的黄钟大吕之风,又融入了自己特有的那份微妙的诗意。《迪阿贝利变奏曲》中的音乐情绪变化多端,波里尼的掌控非常到位,收放自如。比如,第13变奏中他的触键有力,敲击出的和弦渲染出了一种雷霆万钧般的气势;紧接着的第14变奏,则将音乐中从轻柔到沉郁的思绪变化演绎得层次分明。让人浮想联翩,陶醉其中。
《迪阿贝利变奏曲》创作于1823年。当时,奥地利作曲家兼出版商迪阿贝利写了一首圆舞曲,请音乐家们据此各创作一首变奏曲,合成一部集子出版。参加这一活动的有贝多芬、舒伯特、车尔尼、胡梅尔和李斯特(当时年仅11岁)等51位作曲家。贝多芬写的这首变奏曲有33个变奏,由于篇幅过大,只好单独作为上卷,其余50人的则合为下卷出版。
贝多芬写作《迪阿贝利变奏曲》时已经53岁,步入了人生的晚年。他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完成了这部自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变奏作品。但是,这首乐曲在1824年出版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遭遇冷落,直到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彪罗大力推广,其艺术价值才得到了世人的重视和认同。当然,假如不是这部作品的问世,迪阿贝利这个名字估计今天知者寥寥无几。
迪阿贝利的圆舞曲小巧平和,而贝多芬的《迪阿贝利变奏曲》则气势宏伟,变化丰富。它是贝多芬钢琴艺术的概括。其中的第22变奏采用了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的主题,第31变奏让人们看到了巴赫所写的柔板的再现,最后一个小步舞曲速度的变奏则可能是“乐圣”对海顿和莫扎特时代的致敬。从明快的喜悦到粗犷的豪爽,从深邃的沉思到直率的幽默,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乐思的演变和对声音充满创造力的想象。舒曼曾评价这部变奏曲是贝多芬在用钢琴向听众告别。
波里尼在《迪阿贝利变奏曲》中的演奏令人赞叹。他的音色清澄干净,音粒饱满,闪耀着稍带些冷峻的金属质的光芒;对速度、力度与节奏有着十分精确的控制,深思熟虑而又不着痕迹地加以表现。他曾拜意大利前辈钢琴大家米开兰杰里为师,所以演奏风格中有乃师的黄钟大吕之风,又融入了自己特有的那份微妙的诗意。《迪阿贝利变奏曲》中的音乐情绪变化多端,波里尼的掌控非常到位,收放自如。比如,第13变奏中他的触键有力,敲击出的和弦渲染出了一种雷霆万钧般的气势;紧接着的第14变奏,则将音乐中从轻柔到沉郁的思绪变化演绎得层次分明。让人浮想联翩,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