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的反抗
“借当下流行舞曲旋律让四十年代灵魂乐借尸还魂,在这点上,她成功了。”
近来杂事颇多,除却看书,网球话剧合唱节目之类,林林总总,占据大多数时间。忙归忙,总归结果不错,心里着实欣慰。不提。
进入正题,最近着重听的唱片是CA的《Back to Basics》和TS的《Fearless》。惊艳的激情过后,反思良多。网络上,两位都簇拥者甚众,自然伴随着无聊的口水战和互掐撕咬。实际上,无论是CA,还是TS,或是BS,诸位少女偶像出身,饱尝少不经事便要搔首弄姿以博大众欢心的心酸岁月。在音乐上,商业唱片公司,包装,大规模发行(几位都是全球发行),流行唱片,这几个关键词便决定了我等听众不能期望太高,好在几位都是水晶心肝玻璃人,早在美国那口流行音乐的大染缸里浸淫良久,于是你抹上爵士的粉底,我涂上乡村的口红,反正都是一样的素颜,彻底决裂式的积极自由是无法实现的,破釜沉舟也只是把自家江山白白拱手让人。不反抗也显然不成,商业唱片公司偶像式的包装和密集发片只会尽早榨干歌手的才华和剩余价值,是歌手艺术生命的催命药。于是,各式各样仪式性的反抗接连登场。
文化批评家阿尔杜萨曾批判,包括流行音乐内的大众文化都是“文化工业”的产物,说白了,就是工业化流水线式大规模生产的商品,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工业化,比如唱片公司体制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流水线式,也是大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主要特征是亦步亦趋,毫无特点,大规模生产,象征着流行音乐的泛滥,最后,商品这个特征更是直接命中要害,击中流行歌曲为迎合受众口味,而在文化精英眼中毫无品位可言的死穴。同理,不管是CA,还是TS,她们的认知身份首先是流行畅销歌手,《Back to Basics》里有一首billboard冠军单曲,销量千万,TS的《Fearless》更是惊人,总共四五首的冠军曲也使所谓的“乡村乐”在90年代中期隐没后再度强势回潮。
就《Back to Basics》而言,听完一圈下来,最直接的一个印象是“概念性”强,概念如今是个流行词汇,换个说法就是主题。CA的这张《BTB》在06年面世,全碟最核心的概念是“复古”,复什么古——四十年代灵魂乐。彼时,米国还没有经历六十年代反叛浪潮的冲击和清洗,Bille Holiday、黑白片、与性开放迥然不同的两性观念、高跟鞋、水手酒吧、蔻丹、名伶,这些关键词勾勒出一派当年的人情风光。就这一点,某佩服CA,在04年后teen-pop渐渐没落,夜店舞曲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CA能坚持自己,请出四十年代的爵士乐元素,借助当下舞曲旋律借尸还魂,确实是需要勇气和才识。整张碟曲风统一,舞曲风格明显,从《intro》开始,强劲的鼓点和酒吧里的声场特效就预示了“复古”这一贯穿全碟的主题。之后的《Ain't no other man》打榜成绩不俗,可也只是在当下流行舞曲的基础上点缀上一些爵士的花边,同真正的Jazz相差甚远。其他曲目安排梅花间竹,秉承一快一中板一慢的黄金原则,直到一曲《The Right Man》结束。整张碟中,无论是雷鬼,还是disco,R&B,还是Ballad,都融入了灵魂乐元素,强烈的鼓点,乐队般的长号短号,还有刻意做的后期留声机音效,造成了一种时空交错之感。听了半天才回过神,撇开这些表层爵士乐的表征,打底的编曲依旧是当下最流行的套路,主歌+副歌+过门+主歌+副歌。CA的唱腔也是变化甚少,厚实的中音和高亢嘹亮的铁肺高音;毫无新意可言,可尽管这样,这张唱片仍旧是当前能将为人遗忘已久的四十年代灵魂乐同流行舞曲结合的最好的作品之一。
借当下流行舞曲旋律而让四十年代灵魂乐借尸还魂。CA的这张碟达到了目的。可也许因为太年轻,加上CA偶像歌手的出身,使整张碟的叙事范围略嫌狭窄,贯穿全碟始终的是一条叙事主轴,那就是CA遇上自己现任丈夫的喜悦和救赎感,从开场之后的《Ain't no other man》到终场的《The Right Man》,一个是“舍你其谁”,一个是“白马王子”,来来回回唱的还是自己幸福小女人的那点儿心思。而同为女歌手的麦当娜,则常常以歌赋情,探讨当代人的精神恐慌和现代战争的残酷无情,这些内容都可以开拓歌手歌曲的叙事范围和视角,也都使得歌曲能具备更为长久的社会意义。很可惜,CA开了一扇好门,透过这扇门,她本可以把回到过去的愿望表述的更为深刻,但是她只是往门外随眼瞥了瞥,又退回到自己习惯的蜗居里,而置窗外无限风光于不顾了。
所以,这种反抗也注定只是仪式性的,有如裙裾上的花边,多则增益,少则无伤大雅,无可无不可,流行音乐的工业化生产依旧继续,每天成千上万的偶像被制造出来。可至少,这些反抗,让我们见到了流行音乐的另一些可能。别忘了,战争时期,花边除了用来装饰窗户,还常常被当作包扎伤兵的绷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5fba80100j4q8.html
近来杂事颇多,除却看书,网球话剧合唱节目之类,林林总总,占据大多数时间。忙归忙,总归结果不错,心里着实欣慰。不提。
进入正题,最近着重听的唱片是CA的《Back to Basics》和TS的《Fearless》。惊艳的激情过后,反思良多。网络上,两位都簇拥者甚众,自然伴随着无聊的口水战和互掐撕咬。实际上,无论是CA,还是TS,或是BS,诸位少女偶像出身,饱尝少不经事便要搔首弄姿以博大众欢心的心酸岁月。在音乐上,商业唱片公司,包装,大规模发行(几位都是全球发行),流行唱片,这几个关键词便决定了我等听众不能期望太高,好在几位都是水晶心肝玻璃人,早在美国那口流行音乐的大染缸里浸淫良久,于是你抹上爵士的粉底,我涂上乡村的口红,反正都是一样的素颜,彻底决裂式的积极自由是无法实现的,破釜沉舟也只是把自家江山白白拱手让人。不反抗也显然不成,商业唱片公司偶像式的包装和密集发片只会尽早榨干歌手的才华和剩余价值,是歌手艺术生命的催命药。于是,各式各样仪式性的反抗接连登场。
文化批评家阿尔杜萨曾批判,包括流行音乐内的大众文化都是“文化工业”的产物,说白了,就是工业化流水线式大规模生产的商品,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工业化,比如唱片公司体制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流水线式,也是大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主要特征是亦步亦趋,毫无特点,大规模生产,象征着流行音乐的泛滥,最后,商品这个特征更是直接命中要害,击中流行歌曲为迎合受众口味,而在文化精英眼中毫无品位可言的死穴。同理,不管是CA,还是TS,她们的认知身份首先是流行畅销歌手,《Back to Basics》里有一首billboard冠军单曲,销量千万,TS的《Fearless》更是惊人,总共四五首的冠军曲也使所谓的“乡村乐”在90年代中期隐没后再度强势回潮。
就《Back to Basics》而言,听完一圈下来,最直接的一个印象是“概念性”强,概念如今是个流行词汇,换个说法就是主题。CA的这张《BTB》在06年面世,全碟最核心的概念是“复古”,复什么古——四十年代灵魂乐。彼时,米国还没有经历六十年代反叛浪潮的冲击和清洗,Bille Holiday、黑白片、与性开放迥然不同的两性观念、高跟鞋、水手酒吧、蔻丹、名伶,这些关键词勾勒出一派当年的人情风光。就这一点,某佩服CA,在04年后teen-pop渐渐没落,夜店舞曲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CA能坚持自己,请出四十年代的爵士乐元素,借助当下舞曲旋律借尸还魂,确实是需要勇气和才识。整张碟曲风统一,舞曲风格明显,从《intro》开始,强劲的鼓点和酒吧里的声场特效就预示了“复古”这一贯穿全碟的主题。之后的《Ain't no other man》打榜成绩不俗,可也只是在当下流行舞曲的基础上点缀上一些爵士的花边,同真正的Jazz相差甚远。其他曲目安排梅花间竹,秉承一快一中板一慢的黄金原则,直到一曲《The Right Man》结束。整张碟中,无论是雷鬼,还是disco,R&B,还是Ballad,都融入了灵魂乐元素,强烈的鼓点,乐队般的长号短号,还有刻意做的后期留声机音效,造成了一种时空交错之感。听了半天才回过神,撇开这些表层爵士乐的表征,打底的编曲依旧是当下最流行的套路,主歌+副歌+过门+主歌+副歌。CA的唱腔也是变化甚少,厚实的中音和高亢嘹亮的铁肺高音;毫无新意可言,可尽管这样,这张唱片仍旧是当前能将为人遗忘已久的四十年代灵魂乐同流行舞曲结合的最好的作品之一。
借当下流行舞曲旋律而让四十年代灵魂乐借尸还魂。CA的这张碟达到了目的。可也许因为太年轻,加上CA偶像歌手的出身,使整张碟的叙事范围略嫌狭窄,贯穿全碟始终的是一条叙事主轴,那就是CA遇上自己现任丈夫的喜悦和救赎感,从开场之后的《Ain't no other man》到终场的《The Right Man》,一个是“舍你其谁”,一个是“白马王子”,来来回回唱的还是自己幸福小女人的那点儿心思。而同为女歌手的麦当娜,则常常以歌赋情,探讨当代人的精神恐慌和现代战争的残酷无情,这些内容都可以开拓歌手歌曲的叙事范围和视角,也都使得歌曲能具备更为长久的社会意义。很可惜,CA开了一扇好门,透过这扇门,她本可以把回到过去的愿望表述的更为深刻,但是她只是往门外随眼瞥了瞥,又退回到自己习惯的蜗居里,而置窗外无限风光于不顾了。
所以,这种反抗也注定只是仪式性的,有如裙裾上的花边,多则增益,少则无伤大雅,无可无不可,流行音乐的工业化生产依旧继续,每天成千上万的偶像被制造出来。可至少,这些反抗,让我们见到了流行音乐的另一些可能。别忘了,战争时期,花边除了用来装饰窗户,还常常被当作包扎伤兵的绷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5fba80100j4q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