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杂
听这张现场录音,有个感觉,就杂。
箱琴、口琴和略带沙哑的嗓子,手段不复杂,杂的是音乐和表达。
音乐上,你可以轻易听到鲍勃迪伦传统下的叙事特点,有不太轻易能听到的经过野孩子之类音乐人转译的西北民歌,有随口哼唱的城市打工式歌谣,甚至还有台湾民歌运动留下的旋律遗产,更有吉他伴唱的大鼓书。
表达上,有挺文艺的现代诗,也有很草根的大白话,有自述式吟唱,也有表演式讲述。但不论是什么特点,都没有脱去文艺青年的审视姿态和广泛的思考兴趣。
这样的音乐,对于有文化口才好懂得使用“原创”标签的台下小众,自然很是受用。但是有一个听后感受也冒了出来,就是这些音乐是在用创作的方式展览了作者的音乐听觉经历,但作者的个性却是暧昧不清的。
我的想法是,在现有基础上,坚持叙事性和喜剧感,加强音乐形式的融通和原创,减少些过“杂”的兴趣点,则离他所唱的“红过周云蓬”不远了。
箱琴、口琴和略带沙哑的嗓子,手段不复杂,杂的是音乐和表达。
音乐上,你可以轻易听到鲍勃迪伦传统下的叙事特点,有不太轻易能听到的经过野孩子之类音乐人转译的西北民歌,有随口哼唱的城市打工式歌谣,甚至还有台湾民歌运动留下的旋律遗产,更有吉他伴唱的大鼓书。
表达上,有挺文艺的现代诗,也有很草根的大白话,有自述式吟唱,也有表演式讲述。但不论是什么特点,都没有脱去文艺青年的审视姿态和广泛的思考兴趣。
这样的音乐,对于有文化口才好懂得使用“原创”标签的台下小众,自然很是受用。但是有一个听后感受也冒了出来,就是这些音乐是在用创作的方式展览了作者的音乐听觉经历,但作者的个性却是暧昧不清的。
我的想法是,在现有基础上,坚持叙事性和喜剧感,加强音乐形式的融通和原创,减少些过“杂”的兴趣点,则离他所唱的“红过周云蓬”不远了。